自觉的写作行为需生命、情感与理性均在场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真实情境下的写作成为风向。纵观近两年各地高考作文的设题已经由过去自我陈述式的作文慢慢向交际语境作文过渡。除去情境的营造和文类的拓宽以及要求学生的写作更具有对象感和目的性外,思辨性训练仍然是写作教学的重心。如,2019年全国卷I以身边常见的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作为情境,要求学生写一篇主题为 “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实际上,劳动只是一个媒介,题目的内核仍然聚焦在人如何去和世界建立起联系,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一人文母题上。当看似宏大的话题可以被化解成小的切入点,导向我们熟悉的路径上之后,当学生的表达空间已经被拓展,不愁没话可谈,剩下的难点便在于如何解决个性缺乏,思维浅表化,不接地气的顽疾。
  目前最常规的做法就是大量的素材积累。
  所谓“素材”,指的是从书籍、影视、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因此,未经“加工”的广泛的阅读和观察并不一定可以带来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潮流,学会“时事素材”的自我发掘与消化,并在立意、理性思辨、公民意识、个性化表达上有所突破,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这类素材的“加工处理”。
  一、锁定鲜度:选材鲜活,把握时代的发展脉动
  时事素材与经典素材的最大区别在于时效性。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事件,对其成因、影响、意义等进行理性地评析,既能在一众陈词滥调中跳脱而出,也能体现出当代学子胸怀天下的视野和襟怀。如我校徐爽同学就“拉手与拆墙”一题所写的《我们真的分得了家吗?》就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在过去的2019年,全球几乎陷入了“分家”的潮流,从英国脱欧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似乎处处都在昭示着地球村要“分家”了。人人自顾不暇,开始对着昔日的盟友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而民族主义也趁机抬头,在本就局促的国际关系上火上浇油。
  可是我们真的分得了家吗?我们能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一座高高的壁垒,两耳不闻窗外事,各人自扫门前雪吗?
  我们不能。
  在明清之际,闭关自守导致的国力衰微,科技落后也警示我们向外面的世界筑墙的危害。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中,各国为求自保而盲目抬高关税,造成了全球经济震荡,让世界经济陷入绝境。太多的历史告诉我们,闭关锁国、脱离群体后招致的祸患,这不仅危及个人,更危及世界。筑墙代表的关门固然可以防止一些眼前的外部波动,但这也同时拒绝了拆墙背后开门而见的大千世界以及后来的一切机遇。
  早在上个世纪先人签订关贸总协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消除壁垒势在必行,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告诉我们,国家制定的贸易保护政策并不能有效留住财富,反而会阻碍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然流动,只有在对外贸易中坚持自由主义原则,国家之间各取所需,才能促使财富真正持续稳定地增长。面对日趋激烈的反全球化运动,我们只有携手共行,通过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自由竞争,让那些反对者知道:在全球化的阵痛之后,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才会相互磨合,相互理解,相互包容。
  反观现实,在疫情期间,各国的互帮互助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无人关心,无人扶持的现象,在这个相互支持的世界,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在疫情过去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会意识到全球不可分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与他人同呼吸,共命运,即“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都与我有关”,无论是否“山川异域”,我们都是“风月同天”,明月同乡。
  在21世纪的今天,面对着世界上摇摆不定的局势,我们要主动与他人携手共行,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形形色色的困难,忍过“拆墙”所带来的磨合期,对自身来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终究还是分不了家,只能坚持和世界拉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位学生的眼界令人钦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上掀起的“分家”潮流,紧扣材料核心关键词 “筑墙”,将她耳闻目见的时事凝于笔端,设计了一个不同凡响的由头,并以此作为下文议论分析的“靶心”。“可是我们真的分得了家吗?我们能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一座高高的壁壘,两耳不闻窗外事,各人自扫门前雪吗?”连续的两个追问引出其后的层层论证,勾连中外史实作为有力的论据支撑,再关照现实,回到疫情期间国际互助态势,强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观点,不可谓不妙。她的棋高一着便在于素材的时新和文章的气度。
  再如,高二上学期,我们开展了一场有关于“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还是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的辩论赛,孙孟孜同学的辩论稿同样可以反映出鲜活的选材对思维活度的刺激效果:
  断章取义还会带来恶意的舆论引导。简单来说,就是片段的截取受制作者的人为操控,这种主观性极强的“片面真实”很多时候并非真实。视频里看到的是快递小哥因为派件失误被逼下跪,我们看到的是马拉松运动员何引丽把国旗扔在地上,我们看到的是泳池冲突事件里一个大男人对小男孩的动粗。但事实真的如所见的那样吗?女白领只是想行使正常的投诉权利,从未提过不合理的要求;最后冲刺阶段,何引丽体力临近极限,加上下雨湿滑,国旗是自己滑落的;小男孩多次挑衅并作出有辱他妻子的行为,男医生上前制止,并且后来也在派出所对自己的行为道了歉。可是,就是这些人因为视频片段的错误引导,被煽动的舆论浪潮暴力攻击,难以正常生活,甚至是存活。精神文化首先要真实地反应社会的精神需求,但制作者通过片段的截取歪曲事实,对他人实行网络暴力,这难道就叫作精神文化的丰富?
  这个话题极其富有时代特性,能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生活情境,真切地关注生活并进行思考。正是借助当时的一些热点事件,孙孟孜同学由自己对短视频火爆下的怪象、乱象的观察转入到对其本质的剖析,继而直指短视频因为时长受限导致的断章取义从而引起舆论的负面问题,有理有据,赢得了满堂彩。
  对当下时事素材的有效积累和运用,便是指向当下真实生活的一条路径,活跃而深刻的思维便在真实的生活场中产生了。   二、保持温度:缘事而发,增添灵动的生活气息
  所谓时事素材并不仅局限于国家大事,事关文化、经济、民生、自然等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现象、事件都值得关注。因此,提示学生留意身边事,关注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可以帮助他们笔下的文字“接地气”,显“灵气”。
  2012年江苏高考《忧与爱》的一篇满分作文所选的素材便是当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南京梧桐树被砍事件。作者巧妙地以此作为切口,既表达出了对时代发展大潮下南京城建体现出来的轻视文化、淡漠传承的忧思,又揭示了南京人的忧愤是来自对家乡深沉的爱的主旨。文章读来十分灵动,源自生活的素材增加了“烟火气息”,更加分的是作者对身边事件的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和情感灌注。
  又如,学生们对他们熟悉的书店、图书馆的关注,让他们能写出这样具有生活气息和思维力度的文字来。
  繁华落尽见真淳
  高三10班 张悦心
  天津滨海图书馆最近官宣正式开始营业,其硕大的面积和未来感十足的造型引得无数读者在馆内馆外摆拍发朋友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书店”。
  陶渊明说:“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是抨击当时人们雕琢粉饰,矫揉造作的镀金行为,但如今的建筑却也开始了争芳斗艳,重标轻本,“百般红紫斗芳菲”的镀金模式了吗?
  拨开建筑的华美,藏书文化的硬核,实则是真正有待考量的东西。褪去外表油漆和钢筋混凝土的框架后,图书馆的实际功用不免引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假金披上真金的皮囊”的质疑。壮丽恢宏的高大建筑外镀金是锦上添花,更有妙趣;但如果地基不稳靠,追求外部的华丽,镶上再多的金边,实则也无法掩盖内部的空芜。
  网红永远只是可观不可品的小蛋糕,看那精美浮华的流苏,谁知咬下去是塑料还是橡胶,网红书馆也是如此,现在人们或许还是被美丽的建筑、花哨的“镀金层”吸引,但新鲜感一过,没准便会门可罗雀。图书馆强调的是藏书的功能和文化本质,不应该只注重建筑造型,灯光摆设,更应该看重图书馆里的书香静谧,浓厚的人文格局。
  被誉为“全球”最美的图书馆之一“篱苑书屋”,美丽的外壳令游客纷至沓来,一睹风采,但前不久爆出的盗版书籍却令人大跌眼镜。《白鹿原》的封面与内文不一致,不存在的中华图书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文集》……光是盗版书,就已经让人贻笑大方了。
  究其原因,便是篱苑书屋只顾给拔节而起的建筑外表贴金镶银了,反倒忘了真正要大修的应是藏书质量、历史底蕴和其附加的文化内涵。企图用钢筋水泥遮掩枯枝烂木的本性,最终只会随时代潮流前进而被遗忘,只有真金能屹立在时代洪流中亘古不倒。
  吴清友说:“如果有天堂,那里一定有书屋。”作为诚品书店的经营者,没有致力贴金贴银的华美,只是偶尔请三两学者,与读者促膝长谈,半盏茗茶一本书,以感性的方式,丰富自己书馆的内涵,完善普通民众的阅读体验和生命情怀,诚品书店让每家分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不在外壳的华美,而在内在的朴实,大学里的诚品书店,材料简朴,因为那是学生进出的地方,不必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华材料,只是十多个原木色的书架,却有着书山书海的幸福感。
  因为真金的存在,让诚品书店的名声大噪。朴实的用材便吸引顾客的眼光,让它凭借“重人文,轻浮华”的特色在世界图书馆的遴选中脱颖而出。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需要的不是镀金贴银的奢侈和浮华,也非顾影自怜的研究,而是以人文底蕴为圭臬,把少数知识分子掌握的高高在上的知识,稀释成浅近易懂的高高在上的知识道理来服务大众,有着“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的文化意蕴,也有着“繁华落尽见真淳”的真金内核。
  无须用繁华锦上添花,因为只有假金才需要镀金贴银。
  这位同学选择以“网红书店”现象切入,选取典例,利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围绕“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这个话题进行思辨。作文最忌无米之炊,无病呻吟。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他们熟悉的领域,完全是有发言权和表达欲的。当亲身的经历和时事信息有效重叠的时候,便是触发深入思考的良机。当我眼观身边之物,我手写浩然之心之时,学生的襟怀、气度便跃然纸上了。
  三、开掘深度:理性思辨,培养自由思考的习惯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界定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承担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其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4月,《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4页)的任务。
  当面对同一种社会现象,学生中出现“唱反调”的声音时,教师不应该排斥,而应该学会保护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考量和说理能力的提升。如这位同学对情与理的思考。
  规则岂可无人情
  高三9班 黄梓盈
  2012年6月9日,上海,某高考考场外一辆坏了的自行车,一个迟到2分钟的考生,一扇紧闭的大门,一位跪下的母亲,还有铁石般的规则和寒透了的人心。这场规则与人情的短兵相接,以人情的惨败告终,然而规则的胜利并不让人欢呼雀跃。我有一言不得不发:规则岂可无人情!
  的确,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人情泛滥、裙带横行,是极端的混乱和腐败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矫枉过正的辩解,因为极端的规则是另一种噩夢,因为规则只是中性的形式,因为规则自身没有善恶可言,因为规则需要人情充实的内涵,而非仅作为敌人。
  没有人情的规则,只是压迫的工具。陈胜、吴广因暴雨而耽误了赴役的期限,就会遭受不由分说的一律处死,这样的规则就是杀人如麻的侩子手。日本四十七浪人在等级制度下,卖妻杀子成全主公的威名,这样的规则就是扭曲人性的恶魔。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四大种姓,剥夺民众的自由与尊严,这样的规则就是践踏真理的暴徒。上述例子或许古老而偏颇,且看如今!酷法何必秦律,君不见拆迁平坟毁古迹,刑讯逼供误判刑,条条在案;牺牲何必浪人,驻京办拦截上访,维稳保安殴打群众,桩桩有理;歧视何必种姓,排挤打压农民工,地域贫富有界限,“上海资源不给外人”,法律法规历历在目,政策条列,若无人情,就都是杀人的刀,害人的毒。
  所幸规则与人情并非壁垒森然。各地城管工作方式大整顿,温情执法几乎让人转怒为笑,惹人嗔怪河南平坟事件中,不乏将伦理道德引入。政策制定者、法学家的努力终于以“拆迁”改“搬迁”“直系亲属可不作证”得到了回报。
  然而不能忘记,从救助站中走出的流浪者,身上还有绳索留下的淤青;不能忘记,数以千计的上访者,在进京的最后一站再也无法前进;不能忘记,牢狱中还有多少无辜者,在诱骗下葬送一生,求诉无门不能忘记,还有多少缺少人情的规则,在为丑恶与不公大开绿灯?
  这个学生的思维并非是单向或极端的,她冷静、客观地分析了规则存在的合理性,又在规则与人情的关系的辩证思考中,对缺乏人情温度、规则矫枉过正的压迫提出了质疑。而学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第一步。是什么激发了她的疑惑呢?是她见到的、听到的、真实的时代生活。
  如,当我们提供给学生一张武汉方舱“读书哥”的新闻图片,要求从一个角度进行写作时,个性化的深度思维便产生了。学生从人类对抗病毒的态度、人物身上展现出的精神特质及原因、知识与理性的作用等角度深耕,展现出青年学子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热忱及高昂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就写作的技法而言,时评文的写作和一般的议论文写作其实趋同。但我们必须明确,议论文训练首先必须是智性思维的打磨,其次才是语言与结构的提升。时评文取材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能力。
  让鲜活的时事热点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成为思想的磨刀石,让学生的独立自我始终在场,教师方能在人生态度和人文情怀上引领学生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2017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之一,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被列为课程的一部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被编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五单元,是高一语文的必读书。很多教师认为,此书学术味道浓厚,对于高一学生而言,这本书内容艰深,很难亲近。高中生往往习惯于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对于此类理性的、抽象的论述有隔膜,阅读很难开展,因此,这种社科类著作的阅读也就
期刊
“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是指向“写作”的阅读素材,其主要功能是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与表达方法。如何凸显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直指习作”的特点,有效落实其独特的教学功能呢? 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麻雀》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研读教材序列,聚焦单元重点  课标就第二学段习作方面的目标与内容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精心进行主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阅读中去。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特点提炼出主问题,能有效牵动全文,牵动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促进文言合一。《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长于记人,其中写到的将军有很多,无一不是个性鲜明,写法也各具特色。作者通过正面侧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周亚夫治军有方,恪尽职守,
期刊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高中教材的经典篇目,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它是传统小说三要素在人物、环境两方面的典型体现, 我们在教学时也多是从这两方面入手,分别展开教学,谈人物形象及其相关手法、环境特点及其作用,但是,这都不能体现曹雪芹谋篇布局的匠心,也难以见出本文所蕴含的审美韵味和作者的艺术功力。  本文的经典不只是以多样的笔法给我们隆重推出了《红楼梦》中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及介绍了贾府情况,还在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和精神意义,是教学从知识导向走向素养
期刊
想象思维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而是一种复合思维方式,需在已有信息基础上,组织分离原有经验,再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信息序列,逐步建构为最佳模式。它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语文学习深度发生。神话体现了人类奇幻的想象力,里面有神奇的情节、神奇的人物、神奇的力量等,能使我们洞悉祖先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沃土。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时,我尝试通过多种方
期刊
《阿长与〈山海经〉》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教读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在教读该课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朝花夕拾》的名著阅读,对该文本已有初步的理解和把握。《阿长与〈山海经〉》的教读课,其实是在名著整本书阅读基础上进行的一文多读教学。  一、统编教材一文多读的现状之思  一文多读,是指同一文本在不同课型中的多次阅读和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一文多读往往存在两种误区: 一是忽视一文多
期刊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的作品,作为一篇抒情散文,被选录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1931年9月18日,日寇狼子野心,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从此处于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下,无数东北人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1941年,作为亲历事变的作者,以强烈的爱国情怀,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倾诉了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悲愤、压抑、痛苦之情;对美好故土的热爱;对收复故土的执着与坚定。  
期刊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我,一个初中生,已经度过十多个春节了。在这些佳节中,最快乐、最有意义的就数今年的春节了。  同往年一样,今年春节前夕我回到了老家。我的外公在“村小”当教师。放了寒假,村里办了个文化补习班,请他去给要到城里打工的青年农民补补必要的文化课。  这天,我看见外公在屋里踱来踱去,好像有什么发愁的事,连忙走过去询问。他说补课的农民年初就要进城了,但他们还有很多基础的东西
期刊
南宋诗人杨万里现存诗歌4200多首,耳熟能详的诗多是他写“童趣”类的,诸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而杨万里的创作中也有不少田园诗,比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插秧歌》等。《插秧歌》作为杨万里“诚斋体”的代表作,洋溢着浓厚的田园气息。笔者在检索文献时发现,前人多从诗歌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