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解读之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x1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一个有趣的角度——到底谁是疯子入手,从“狂人疯”和“我们疯”两个维度进行探究,最后结合鲁迅生平得出狂人形象的真正意义和《狂人日记》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中除了引子部分以旁观者的角色引出小说,主体部分都是以“狂人”的口吻展现,以日记形式从“疯子”的视角展示“疯子”的心理和内心的呼喊。那么,狂人果然是疯子吗?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思考:究竟是我们正常、狂人不正常,还是狂人正常、我们不正常呢?
  一、狂人疯了
  文章在引子部分就说明狂人是生病了:“日前偶聞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拿过他的日记读过一遍,患的大概是“迫害狂”之类的病,文章未起,先入为主,此人真乃疯子也。
  那么通过“狂人”的日记,能否真能判断他疯了呢?
  这个狂人瞧谁的眼神都感觉是要吃自己的,“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赵贵翁是这样,那伙小孩子是这样,佃户和大哥的眼光也“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医老头子是刽子手假扮的,就连那赵家的狗看我两眼也另有深意:“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正常的人怎么会把所有动物的眼神都解读成一种意思,就算人是真的想吃我,所以怕我知道但又想害我,把赵家的狗也设为假想敌似乎有些夸张,更别提吃鱼的时候“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活物尚且还有灵性,死鱼也能使他想到吃人的人,病且不轻。
  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何以所有人都青面獠牙地看我,“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又想来自古就有吃人的历史,便翻开历史书一探究竟,“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既是历史书,怎么会没有年代,还能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满本的“吃人”,这种境界,若非大智便是大病,已经到了无论看什么做什么都觉得自己生活在一群“恐怖分子”中间,岌岌可危的程度,难道还不算疯了吗?
  再看狂人劝转大哥的话:“大哥,大约当初野蛮的人,都吃过一点人。后来因为心思不同,有的不吃人了,一味要好,便变了人,变了真的人。有的却还吃,——也同虫子一样,有的变了鱼鸟猴子,一直变到人。有的不要好,至今还是虫子。这吃人的人比不吃人的人,何等惭愧。怕比虫子的惭愧猴子,还差得很远很远。”,一堆乱七八糟的比喻仿佛很有道理,后面还有一个个事实论据展开论证,把大哥讲得“眼光便凶狠起来”,好些人都来围观,是啊,谁不爱看热闹,还是个爱一本正经讲道理的疯子。我已经被众人折腾得动弹不得,却还在喊“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疯子的形象无须多言,跃然纸上。
  二、我们疯了
  抛开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换个角度思考,是否存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可能?其实是我们都疯了,狂人是唯一清醒的,唯一敢思考并敢呐喊出来的人,在一群疯子中间的唯一正常人自然被认为他才是疯子。那么,《狂人日记》中有没有说明我们疯了的证据呢?
  狂人和路人攀谈讨论吃人问题时,狂人再三追问,路人开始还只是半开玩笑含糊其辞地应答着,后来竟慢慢较起真来,要知道前提是在大家眼中“我”是个疯子啊,明知是疯子还和他讲道理,一是心虚,二是也不正常。“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吃人”这件事可以做,但就是不能说,道理讲不清楚就摆出这副蛮横的态度,想来比狂人好不了多少。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虽然这是基于狂人笔下的描述,但也是把这些人矛盾猜疑惶恐甚至不可理喻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环境的人,必定也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神经纤细而敏感,也从一方面找到了之前讲到的路人会和狂人争吵的原因。
  三、到底是谁疯了
  《狂人日记》是鲁迅闭关十年后的出关之作,也是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一出关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高明之处在于,我们把现实环境比喻成一个封闭的铁房子,他想让你推开铁门,却又给你推开门设置障碍,给想推开门的人以启发,但又怕血腥残酷的现实让人难以接受不如不知道为好。就好比洞穴神话中,有一个穴居人挣脱锁链看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真实的世界,于是他想回去告诉同伴洞穴墙上的只是人偶的影子,世界远比这些影子精彩得多,结果回去后却被其他洞穴人杀害。鲁迅想告诉世人的不是这样的好消息,而是黑暗的事实,他内心纠结,不知如何抉择,如何表达。“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文末的问号和省略号用得巧妙,这种微弱的呼喊表明了他自己都不确定是否能在这样的绝望中找到希望。狂人癫狂的呐喊和文末微弱的呼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鲁迅的无奈,但纵使是无力的抗争,也依然要抗争到底。
  狂人并不是形象,追究到底是谁疯了也没有意义了,鲁迅塑造的这个狂人只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因为谁都不愿意被人指着鼻子说“你们疯了”,但却更愿意去看别人说他自己“我疯了”,也对应了鲁迅笔下的看客的心理。这样的表达给想推门的人启发,但又没有表明到底该如何推开铁门,真的是意味深长,高,实在是高。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40年前的9月13日凌晨,林彪一家匆忙乘坐三叉戟飞机,自山海关机场起飞,最终坠毁在蒙古的温都尔汗。“九·一三事件”震惊世界,身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在党章中被确立为中共接班人的林彪为何落得叛国出逃、折戟沉沙的下场?40年前发生的一幕,至今仍有许多谜团没有解开。毛泽东南巡与“九·一三事件”有什么必然联系?为什么林立果策划的刺杀毛泽东的三个计划还没实施,就被毛一一粉碎?林彪专机是坠毁还是被
毛小毛的爷爷从某科研机构退休后,便回到了家乡。最近县里准备开工建设一项惠民工程——开凿人工河,将城西的河水引到城东灌溉农田。为了减少工程开支,政府决定将修建一条横穿县城的人工河。不过人工河经过的地方是一条老街区,这也就意味着这条老街将被拆迁。  毛老先生反对拆迁,他叹了口气,说:“这房子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我是在这长大的,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都烂熟于心。现在说要把它拆了,我不同意!”看着爷爷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勾画出“改革路线图”。  “平淡的言语之后可能是大胆的行动,将带来深远的改革。”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述三中全会公报。外国政府、媒体以及一些智库表现出来的关注热情,丝毫不亚于中国人自己。全球各大通讯社、主流媒体以及一些著名海外智库,均使出浑身解数,高频度、大范围深度解读三中全会公报,试图从中研判中国未来
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文重点解读行动纲领五大建设问题。    一、经济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总体道路、五条具体道路”当中,经济建设这一部分有四条具体道路。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
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有的同学认为,电视里讲的都是对的,其实不然。在很多影视作品,甚至在一些新闻节目中,都有演员 或播音员读错字音的情况发生。请跟我一起走近这些爱捉弄人的“小淘气”吧!  (小博士)  迫(p2i)击炮  战争年代,迫击炮作为八路军叔叔们手中的得力武器,立下了汗马功劳。第一次见到这个词语的人,往往会读成迫(p7)击炮 ,这是错误的,“迫”字在这个词语中的正确读
从家到公共汽车站,一路上我都低着头,对身边来来往往的人视而不见,对小鸟的鸣叫充耳不闻。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我不想上学。  我不想上学的理由有N条:  1.昨晚偷偷上网到很晚,早晨起来脑袋昏昏沉沉的,哪有精神听课呢?我估计啥也听不进去。  2.前天老师公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我退出了前五名,那是我多年来的地盘,这次毫不留情地被踢出了局,我感觉同学们看我的眼光都不一样了,如芒刺背,这种感觉让我极其不舒
赛场上,娜姐霸气挥拍,赛场下,娜姐和赛场上一样真性情,在6月晋升辣妈后,她的“辛辣”之气似乎并没有收敛,依旧气场十足,还是场面上的王者。    娜姐进军餐饮业了。  退役后的李娜摇身一变,化身辛鲜女王,披上厨师服,亲身诠释她与新元素合力推出的全新一季菜品——“娜般辛鲜”。  什么是“娜般辛鲜”?赛场上,娜姐霸气挥拍,赛场下,娜姐和赛场上一样真性情,她一手打造网球学校,发布“LI NA 李娜”TM品
[摘 要]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在物质和精神诸多方面存在匮乏。要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尤其需要长期持续的陪伴。当前,农村儿童在成长中存在陪伴者缺乏、陪伴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核心诉求,应予以积极重视。基于农村儿童的生活现状和成长场景,农村学校教师是实现对儿童有效陪伴的关键人。作为“关键人”,教师实施有效的陪伴,核心在于“共情”和有效的“干预教育”实施。  [关键词] 农村儿童;乡村教师;陪伴;共
钱某只要买一双与陈先生一模一样的鞋,每次上陈家时,偷偷将两双鞋调换一下。这样,陈先生不知不觉中其实是两双鞋轮换着在穿。当钱某作案时,先穿其中一双鞋,事后又换回给陈先生穿。由于每个人鞋底的磨损有各自特点,钱某就是想借此误导破案线索的。  (导语补充中)    风刮了起来。它刮弯了树枝,刮响了树叶,也刮掉了鼹(yàn)鼠头上的草帽。哦,我们的鼹鼠先生刚从地洞里出来,想到外边走走呢。  “呦,天哪!”鼹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音韵和谐、言简义丰、意境深远、情思悠长,具有丰富的审美资源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绝佳材料。本文尝试挖掘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并通过“指导朗读,品析字词”“激发想象,还原画面”“知人论世,对比阅读”“联系生活,回归现实”一系列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与创造表现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