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山下“兵工厂”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goo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娄烦县米峪镇乡在抗日战争时期属静乐县。该乡位于静乐、交城、方山三县交界处的云顶山脚下,距静乐县城约100公里,除向北一条河川与外界相通外,四面被崇山峻岭包围,森林茂密,沟壑纵横。抗日战争时期,以米峪镇乡为中心,周围1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没有日军据点,这种情况在碉堡林立的敌占区是十分少见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敌我形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这里建立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山西新军工卫旅米峪镇修械所(当地人称兵工厂)就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立起来的。它从1938年夏开始建厂,到1940年夏离开,在这里设厂长达二年时间,不仅造出大批武器弹药,而且为娄烦地区开展地雷战抗击日寇开了个好头。
  
  炉火熊熊打大刀
  
  1938年4月,山西新军工卫旅进驻米峪镇村,旅直属后方办事处随军到达。当时武器十分缺乏,又不时有坏枪从前线换下来。旅军械处长宋象山受命组建米峪镇修械所,并委托办事处直接领导和管理。开始,修械所只有从太原沦陷后从阎锡山兵工厂来的4位老工人,后来又从各方面来了几位工人。就是这十几个人,一边用简单的工具修理坏枪,一边建厂。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修理坏枪,打制刺刀、大刀(又叫鬼头刀)和矛(红缨枪)。从西安买回一部车床和一部铣床,原料主要是部队负责破击同蒲路得来的钢轨。从附近村庄动员了部分铁匠。这些人一听说要打造兵器杀日本鬼子,积极性都很高,把自己的打铁炉都带来了,最多时候有30多盘,平时也有10来盘,很快就发展到有100多工人的厂子。米峪镇村村长李润泽,抗日热情很高,对厂房占地、动员铁匠进厂、发动群众捡废铁等工厂筹建和生产工作都给予很大支持,旅部委派他兼任办事处副主任。
  米峪镇有200来户人家,有永恒久、大德永等好几家店铺,还有酒坊、醋坊、油坊和做小生意的,本来就是静乐边陲的一个繁华小镇。平时办事处驻军有300来人,这一下又增加来100多工人,吃住虽然紧张,但镇上更热闹了。
  这些工匠,为了支援前方部队杀敌,不顾7月炎热的天气,夜以继日地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烟熏火烤,汗流浃背,毫无怨言。一到晚上,到处是风匣的呼呼声和铁锤的叮当声,军民们围在火炉旁论国事,谈家事,有的小伙子还不时替师傅们抡一会儿大锤。从远处看村里,地面炉火通红,天空烟雾缭绕,好一派军民热火朝天忙于支前的动人景象。经过日夜赶制,在两个多月的时间中,共打制大刀300多把、矛1600多个、刺刀1000多把送到前线。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团。米峪镇办事处除部队外,还有缝纫队、妇女队、修械所、特务连和儿童团等下属单位。儿童团的队员, 不少是从太原转移时跟随大部队来的,沿途又有一些小孩或自己跑到部队,或父母送来,跟着部队要打日本鬼子,撵也撵不走,部队不得不接收。但因他们年龄小,旅部就把他们送到后方米峪镇,到儿童团培养教育。团长高青萍是个女的,洪洞人。修械所给孩子们每人打了一把小大刀。这些天真活泼的小鬼们,身着缝纫队给他们特制的小号灰军装,穿着群众给他们做的“抗战鞋”,每天整队走过街头,或在河边的操场上操练,唱着雄壮的《大刀进行曲》,挥舞着红缨穗子的大刀。那整齐的步伐,嘹亮的歌声,飒爽的英姿,闪光的刀影,令人神往。儿童团的出现,象征着全民抗战的决心,民族的希望!对提高驻地军民的抗战信心,扩大新军影响,动员群众参军参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儿童团中不少孩子后来成长为革命领导干部。
  
  白手起家造枪弹
  
  1938年底,修械所搬到距米峪镇5华里的圪徐沟。圪徐沟坐落在米峪镇村东面一道深沟里,外面看不到村子,南面就是盛产木材的关帝山。在这里建厂,一是修械所用的木料不缺,二是便于隐蔽。一旦敌人来犯,机器一“坚壁”,人一上山,安然无恙。
  当时修械所担负着修械、造械、造手榴弹三项任务。这些能工巧匠,在修理坏枪的过程中突发奇想,想自己造枪。说干就干,他们以钳工匠王子华为主组成试制组。当时,没有图纸,只能用从枪上拆下来的零件实样仿制。一部车床,一部铣床,两把6寸和12寸的钢皮尺就是当时最好的机器和工具了。其余工具都是根据每个零件的加工方法临时制作的。造枪的原料用同蒲路钢轨,造工具的原料以质量较好的京汉路轨为主。一支枪上有100多个零部件,由于机器不够用,许多零件是由工人们手工制作的。因没有动力,机器转动是由工人们自己设计制造的一套用手摇的传动装置带动的。因为给枪管打眼的钻头需要高速运转,摇轮子劳动强度特别大,即使是在冬天,小伙子们摇开轮子也是累得汗水直淌,得穿上单衣摇。开始几天,手上打了泡,流了黄水,再磨成老茧才算过关。许多人身体吃不消,只好中途换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还开展劳动竞赛。其中有一个叫李德明的青年,是1929年从陕西随父母逃荒到郭家庄落户的。从8岁起一直给地主放羊,18岁时,修械所一来他就投奔革命,开始摇木轮,一直坚持到底。可以说在枪的许多零部件上,都浇透了李德明等小伙子们的汗水。他们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经过许多艰难曲折,用了半年时间,工人们仿制的土枪中正式七九步枪生产出来了。
  1939年7月的一天,试枪场上涌来了几百名男女老少,旅部军械处派来行家检查指导,办事处和村公所来了几十个人,特务连也派人来帮助警戒,真是热闹非凡。
  试枪准备工作就绪后,王子华端详并抚摸着他和同志们用全部智慧和汗水精心制作的心爱的武器,满怀信心地卧倒在地,“乒乓乒乓”一气连射了300发,达到了试枪标准。场上一片欢呼声,王子华惊喜交加,热泪盈眶。
  造手榴弹的设备更简陋,生产更原始,全靠土办法。造炸药用的硫磺是派专人从外地购买的,木炭是自己烧制的,土硝是自己扫盐碱土熬的。手榴弹壳以战场上捡来的破弹壳及周围群众献出的破犁铧、破铁锅等为原料。铸造过程都是手工操作。起初用铁匠炉一天只能熔化制造百十个手榴弹壳,在战事紧张的情况下供不应求。为了提高产量,满足前线需要,工人们动脑筋,想办法,制造了小炼铁炉,每天能熔炼制造200多个弹壳,产量比原来提高一倍多。当时修械所生产大小两种型号的手榴弹,大的近一尺长,小的能装在衣兜里。月产量一般为6000枚左右,最多时达近万枚。验收也是土办法,先在院内把手榴弹导火线拉着,扔进土窑洞里,爆炸后观察其爆炸力及爆炸速度。爆炸力的大小主要检查爆炸后弹壳的粉碎程度,手榴弹在土窑里爆炸后,大者土窑塌,小者也要震破四壁,弹皮自然便混于土中,这样验收员就用大筛过滤,捡出弹皮、碎壳加以检验。手榴弹爆炸速度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项检验工作,速度慢者,拉开导火线扔进敌阵,反被敌人利用;速度快者,拉开导火线立刻炸开,很不安全。因此,有时需要冒生命危险检验。修械所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差,但生产出的手榴弹质量还算上乘的,受到战士们的好评以及上级的嘉奖。
  1940年,盘踞在静乐等地的日寇大举进犯娄烦地区,我侦察员已侦察到日军已觉察米峪镇一带有八路军的兵工厂,修械所面临着严重威胁。3月,120师修械厂副厂长陈亚藩和工人冯忠祥从陕西佳县牛沟来米峪镇迁厂。当时,厂里还有许多制成的弹壳、木柄和炸药等半成品。由于时间紧迫,迁厂刻不容缓,在群众的积极帮助下,把这些东西埋藏好,修械所迁到牛沟,并入120师修械厂。后来,冯忠祥又带领20余名技术工人返回,利用撤退时埋藏下来的半成品安装手榴弹。冯忠祥在一次装配过程中,由于手榴弹失火爆炸,不幸把一只眼炸瞎。这部分成品手榴弹装配完毕发运后,冯忠祥又返往牛沟兵工厂。
  
  人民支援永不忘
  
  米峪镇修械所能够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建立和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有人民群众作强大的靠山。
  圪徐沟是个只有10来户人家的小村庄,一下子涌来了100多人,还有厂房。好几家群众,硬是把自己的窑洞让出,自己则搬到村子附近的避雨窑子里迁就着住。没有门窗,就用几根木棍支起来塞上些柴草。真难想象,在那狭小阴暗潮湿的地方,那严冬和酷暑他们是怎样度过的!
  当地民兵除保护家乡、保护修械所以外,还肩负起运送手榴弹、枪支的任务。他们牵着毛驴,把一箱箱武器送往前方。老百姓节衣缩食,积极送公粮,邻村妇女为工人们缝补衣服,做布鞋,孩子们为修械所拣废铁。修械所为了在敌人进攻时隐蔽方便,在原来的窑洞内又挖深坑,以便埋藏机器及炸弹,但老百姓毫无怨言。
  柴厂村农民阎海平的儿子阎中立一次在野外玩耍,意外地发现一条小沟里埋着许多硫磺,当他告知父亲后,其父阎海平立刻出去悄悄地把硫磺掏出取回家。当时修械所已迁走,他知道这是修械所来不及转运暂藏下来的,购买硫磺在战争年代是特别困难的,阎海平几度辗转,最后终于亲手将硫磺交给了修械所。
  1939年秋的一天,驻扎在静乐的一批日本鬼子突然窜到米峪镇。原来日寇得悉米峪镇的圪徐沟有我军的兵工厂,此次侵犯就是企图突袭摧毁这个厂子。敌人在米峪镇街上,正好碰到青年农民王贵子。鬼子用刺刀逼住他,让带路到圪徐沟村。王贵子一听敌人要到圪徐沟,立刻领悟到鬼子的意图,于是他灵机一动,爽然从命,结果把鬼子引到了石峪村。进村后,鬼子一打听,这个村子不是圪徐沟,知道上当受骗,恼羞成怒,一个军官挥舞起军刀声嘶力竭地大喊:“八格牙鲁,死了死了的!”旁边正好有一石碾盘,一群鬼子蜂涌而上,把王贵子撂在碾盘上,几把刺刀同时刺进了他的胸膛,鲜血喷涌而出,王贵子倒下去了。修械所安然无恙,那个血染的碾盘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怀念。
  1940年5月的一天,驻扎在静乐的日军不死心,再次来到圪徐沟,看到只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破破烂烂的小村子,修械所早已搬迁一空。敌人恼羞成怒,把村子洗劫一番,然后放火把村中的房屋全部烧毁,幸亏群众及时转移到深山老林才幸免于难。圪徐沟群众再次为修械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米峪镇修械所虽然搬离娄烦了,但它给娄烦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使娄烦群众认识到娄烦不仅有造地雷的原料,娄烦人也能掌握造地雷的技术,未随修械所迁走的本地工人也成为后来娄烦自己造地雷的技术骨干。所以1942年日寇占领娄烦后,造地雷打鬼子就在全境普遍开展了。静乐县武委会号召各行政村成立军火合作社,各行政村提出“家家有地雷,人人会爆炸”的口号,使日本侵略者处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本文根据在米峪镇修械所工作过的刘银河、李德纯、李林春、李润仁、阎脸儿、景正中等同志提供的资料整理)
  
  (责编兴柱)
其他文献
正确对待西方的思想理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诚然,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批判地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遗产、批判地吸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不过,有一个根本的事实是不能忽略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的思想。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资本主
期刊
在太原成成中学成立80余年的今天,我们深深地怀念我们的父亲、成成中学的主要创办人之一、首任董事长张聘珍,怀念他50余年为中学教育事业默默耕耘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终生从事中学教育事业,始终对教育事业情有独钟,生命不息,教学不止,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人才。    父亲张聘珍,名崇儒,1901年1月(旧历1900年12月)生,山西榆次东阳镇上丁里村人。1911年至1915年在榆次城内两等学校上学
期刊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元老,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近日,翻看有关他老人家的一些资料,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小事,尽显出老一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读来使人颇受启迪。    在进退去留的考验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董必武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和精力难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曾先后三次主动提出把领导岗位让给年富力强的同志。1956年
期刊
193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东南局下发了由曾山起草的《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通知指出:“正当抗日战争进入新的阶段,正需要无数的忠实于党、忠实于民族事业的优秀干部去完成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的时候,我们党的领导者之一黄道同志死去了,他的死,不但是党的损失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损失。但我们不落泪,仅向死者致以无限的哀悼,并号召东南党的同志,在前线在后方更加忠勇地奋斗而完成黄道同志未竟之功。”陈毅得知他的战
期刊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  黄河上渡过抗日英雄们。  摩拳擦掌杀气高,  是我们铁的红军。  吓掉汉奸魂,猛虎扑羊群,  冲锋向前进。  只见那白军连跑又带滚,  猛打猛冲又猛追,  追到太原城。  这首《东征抗日歌》形象地记述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河东征到山西的伟大壮举。1936年2月到5月发起的红军东征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危机,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继续坚持“攘外必
期刊
那个年代生存着的每一个人,都曾经倔强地试图挣脱世事无形的束缚,渴望自己能够支配那不可捉摸的明天,都曾经在时代的暴风骤雨下迈着蹒跚的脚步,去寻找一方心灵暂时栖息的场所。  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我只能模糊地对30年前的岁月有这么一个模糊而肤浅的印象。但我的爷爷从那个年代开始延续至今的深情追求,却让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感悟,它们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文字工作好似一把梯子,我在这把梯子上一格一格爬了十
期刊
1946年5月30日,滇系国民党军第六十军第一八四师官兵在师长潘朔端将军率领下于辽宁海城起义,走向光明。这次起义开了东北战场国民党起义之先声,对国民党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打乱了蒋介石妄图“先南满,后北满”“先关外,后关内”,“三个月内消灭东北共军”的图谋;正如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6月6日社论《不可抗拒的力量——论海城光荣起义》中说:“这一起义不仅代表了国民党军队中广大士兵群众与有正义感的军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战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即开始对二战中受害国的灾民进行救济活动。中国是受日本法西斯强盗侵略时间最长、遭受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是联合国救济的重点国。1946年春,“联总”曾派代表到张家口晋察冀边区首府和晋察冀解放区联系救济事宜。当时晋察冀军区把晋察冀画报社刚出版的画报丛刊《晋察冀的控诉》通过“联总”向世界各国发行,揭露日寇在晋察冀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因国民党蒋介石破坏和
期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中国共产党在改变中国历史前进方向、引领中国社会形态变迁的总体进程中取得的这个划时代的伟大胜利,无论在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还是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都具有着极其重要、极其崇高的地位和意义。  “根据中国特点,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
期刊
在解放战争晋北战役中,由周士第、贺炳炎、廖汉生指挥的晋北野战军,自1946年6月16日起接连解放了朔县、山阴、宁武、繁峙和代县五座县城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崞县制高点段家岭。紧接着一举解放了北同蒲铁路线上重镇轩岗,全歼守敌一个团。部队立即挥戈南下,进军崞县城。十几天来一直是阴雨连绵,道路泥泞不堪,行军十分困难。在一个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深夜,我们全旅到达崞县城外围,驻扎在上王、下王、三韩和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