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方向的探索,本着“以工作为主线”,以“厚基础、重技能、求创新”为改革原则,对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改革 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 学习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00-01
近些年来,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各专业都作为比重比较大的课程来开设,有学者提出信息课程体系经历了如下过程的转型:从知识点主线到工具主线,再到主题活动主线,现在面临工作主线的挑战。所谓“工作主线”是指将“工作”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线索,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倡导与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联接,与各学科相互渗透,作为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辅助等等。笔者通过几年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授课的经历,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做出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各职业院校中,信息技术一般都作为类似于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的,它通常也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比如基本的文档存取操作等等,又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互渗透,鉴于此,如何合理构建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并为此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绘图、三维动画制作等课程内容,涉及课程很多,各行业对信息技术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比较好的适应后面的学习和工作的需求,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厚基础、重技能、求创新”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
“厚基础”,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将基础夯实,从操作原理上对工具的掌握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适应多变的工作需求。早期的“工具论”者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现代社会体中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能操作、会应用就行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本着学生能够有着持续学习的能力,学校不可能将大量的课时用于不断增强的信息处理工具软件上去,如有些軟件每年升级,操作界面甚至操作方式隔两年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逐一教授不断更新的工具软件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的,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信息处理的操作原理,能够自我不断补充和学习新的工具软件,这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重技能”,这主要体现在实用技能的掌握上,重视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技能,这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早的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思想被过分强调,容易造成重实际操作一个点而比较容易忽视面的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该使学生构筑完整地知识体系,过分强调任务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技能的扎实掌握是容易忽视的。将这些具体的操作点按照信息技术知识内在的联系串到一起,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课程,不仅仅只体现在“在做中学,在学中作”,更重要的是将整个操作技能按照工作主线串联起来,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迅速的进入各个工作角色。
“求创新”,这个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讲解方法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信息技术类的课程,我们针对具体实例讲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注意不要为仅仅实现案例就算完成任务,还要不断启发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考虑别的思路或更为简洁合理的做法,当然,这都要建立在原理透彻、技能熟练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三个基本原则,考虑到现行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下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现行计算机应用课程就业规划不明确,多数以基础为主,没有什么针对性。 这中间有师资力量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计算机应用课程方向的教师多数没有太多其它行业的实际经验,少数从事过软件开发的工作,多数教师没有除教师以外的顶岗任职的经历,对其它行业的应用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学过程显得针对性不足。
第二,现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系统性还有待更为科学的研究讨论。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早期基础运用上,对于基础操作的强调大过于实际工作的强调,课程间联系不足,系统性、科学性不强。这于国家推行的信息技术考试的导向有一定关系,又与其它行业的交流不多,无法对其它专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解决上述问题要从就业市场调研做起,调查各行各业的需求特色,立足本校的专业优势,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尝试,将我们的教师推向不同的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将企业人员引进学校,将企业具体实例引入教学过程,并通过学校教师的研讨,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做好相应得教材建设,积极有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教材建设方面,目前教材通用性的较多,针对某个行业应用的信息技术类教材非常少,,开发合适的教材,是个系统工程。职业学校应该依托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充分阐明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需要,开发即能满足通用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能满足某个行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
教学研讨方面,一定要打破独立部门的樊笼,不断和校内外相关行业紧密联系,加大对职业特色方面的教研力度,不仅要有具体生产案例,还得具备完善的体系特征。开发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即能体现职业优势,又能做到学生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学习。
教学管理方面,逐步改变现在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状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对待,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设置教学资源共享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内容,最终做到使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的目标来改进。职业学校的非专业教师作为基本工具的传授者,要随着其他专业的变化不断学习。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更加往完备基础体系、提高实用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几个方向发展,依托各个职业学校的现有专业特色和优势,使之更加适应技术发展、更加适应市场工作要求,有学者提出的,课程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课程内容问题,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问题,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技术类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东燕,赵鑫,喻革武.关于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教改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6).
[2] 黄宽娜,刘徽,李木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课程 教学改革 体系建设 教材建设 学习工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00-01
近些年来,计算机应用课程在各专业都作为比重比较大的课程来开设,有学者提出信息课程体系经历了如下过程的转型:从知识点主线到工具主线,再到主题活动主线,现在面临工作主线的挑战。所谓“工作主线”是指将“工作”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体线索,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倡导与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联接,与各学科相互渗透,作为很多专业课程的基础辅助等等。笔者通过几年的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授课的经历,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做出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各职业院校中,信息技术一般都作为类似于公共基础课程来开设的,它通常也是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比如基本的文档存取操作等等,又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互渗透,鉴于此,如何合理构建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并为此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绘图、三维动画制作等课程内容,涉及课程很多,各行业对信息技术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使学生比较好的适应后面的学习和工作的需求,笔者认为应该基于“厚基础、重技能、求创新”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
“厚基础”,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将基础夯实,从操作原理上对工具的掌握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适应多变的工作需求。早期的“工具论”者认为,“计算机只不过是现代社会体中的信息处理、信息传播的工具,只要能操作、会应用就行了”,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本着学生能够有着持续学习的能力,学校不可能将大量的课时用于不断增强的信息处理工具软件上去,如有些軟件每年升级,操作界面甚至操作方式隔两年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逐一教授不断更新的工具软件是不可能也没有这个必要的,系统的掌握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信息处理的操作原理,能够自我不断补充和学习新的工具软件,这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重技能”,这主要体现在实用技能的掌握上,重视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技能,这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最早的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思想被过分强调,容易造成重实际操作一个点而比较容易忽视面的问题,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该使学生构筑完整地知识体系,过分强调任务的实施,对于学生的技能的扎实掌握是容易忽视的。将这些具体的操作点按照信息技术知识内在的联系串到一起,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计算机应用课程,不仅仅只体现在“在做中学,在学中作”,更重要的是将整个操作技能按照工作主线串联起来,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需求,迅速的进入各个工作角色。
“求创新”,这个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的,创新,不仅要体现在讲解方法的创新,更多的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信息技术类的课程,我们针对具体实例讲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定注意不要为仅仅实现案例就算完成任务,还要不断启发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考虑别的思路或更为简洁合理的做法,当然,这都要建立在原理透彻、技能熟练的基础上的,同时也是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能力。
基于上述的三个基本原则,考虑到现行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下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现行计算机应用课程就业规划不明确,多数以基础为主,没有什么针对性。 这中间有师资力量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计算机应用课程方向的教师多数没有太多其它行业的实际经验,少数从事过软件开发的工作,多数教师没有除教师以外的顶岗任职的经历,对其它行业的应用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学过程显得针对性不足。
第二,现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系统性还有待更为科学的研究讨论。课程内容很多还停留在早期基础运用上,对于基础操作的强调大过于实际工作的强调,课程间联系不足,系统性、科学性不强。这于国家推行的信息技术考试的导向有一定关系,又与其它行业的交流不多,无法对其它专业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解决上述问题要从就业市场调研做起,调查各行各业的需求特色,立足本校的专业优势,进行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研究工作尝试,将我们的教师推向不同的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将企业人员引进学校,将企业具体实例引入教学过程,并通过学校教师的研讨,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做好相应得教材建设,积极有效的教学组织和管理。
教材建设方面,目前教材通用性的较多,针对某个行业应用的信息技术类教材非常少,,开发合适的教材,是个系统工程。职业学校应该依托自己的优势特色专业,充分阐明对于学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需要,开发即能满足通用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能满足某个行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教材。
教学研讨方面,一定要打破独立部门的樊笼,不断和校内外相关行业紧密联系,加大对职业特色方面的教研力度,不仅要有具体生产案例,还得具备完善的体系特征。开发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即能体现职业优势,又能做到学生真正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学习。
教学管理方面,逐步改变现在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的教学状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对待,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设置教学资源共享数据库,定期更新数据内容,最终做到使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的目标来改进。职业学校的非专业教师作为基本工具的传授者,要随着其他专业的变化不断学习。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更加往完备基础体系、提高实用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几个方向发展,依托各个职业学校的现有专业特色和优势,使之更加适应技术发展、更加适应市场工作要求,有学者提出的,课程改革最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课程内容问题,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问题,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技术类课程。
参考文献
[1] 王东燕,赵鑫,喻革武.关于信息技术文化基础课教改的几点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6).
[2] 黄宽娜,刘徽,李木华.基于信息技术的高等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