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展环保产业,建设环境文明是人们追求的新目标。而中学地理课对学生的生存态度和人生观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环境教育方面更有着较大的优势。环保素质的树立与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同时也是为培养现代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认清环境现状,让学生理解环境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20世纪中后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20世纪末至今的10多年,国家重视了环境保护,从199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零点行动”,关闭了大量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到2000年基本实现“一控双达标”,使環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2011年,北京的民意测验表明,环境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近几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中,环境提案比例呈上升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高层议事的重点。受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中国在新世纪寻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得不寻求一种与大多数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所不同的、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变我国环境现状和实现环境文明的客观要求。
在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实质上是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方面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即将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力量的新鲜血液,他们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环境文明建设。总的说来,建设环境文明是改变我国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是中学环保教育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教学应当好环境文明建设的急先锋。
二、传授人类文明发展史,让学生科学地认识环境文明
人类文明发展和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从公元前200万年前到公元前1万年,人类依赖自然原始地生存和生活,没有环境问题,称为原始采猎文明;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8世纪,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开荒种地,砍伐森林,植被破坏,致使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环境遭到破坏,大片黄土裸露,称之为黄色文明;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后工业高度发达带来严重污染,大量废弃物超量排放,四处可见黑烟滚滚、污水横流,称之为黑色文明。同时,交通、信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地区性公害变成了全球性公害,臭氧层出现空洞、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重,旱涝、暴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到了人们无法忍受的程度,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人们强烈呼唤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环境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纵观历史,当代社会21世纪,应该是人们经历了过度开垦的农业文明(黄色文明),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痛定思痛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环境文明的新时代。从全球层面看,21世纪末,经济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改变了追求生存的物质匮乏的历史,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环境文明时代。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物质文化生活基本消费解决之后,突出的环境消费需求日趋显现。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环保产业的兴起并广泛而全面发展,环境文明必将到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三者全面高度发达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三、把握教学时机,激活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动机
要达到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机,寻求最佳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西欧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现今西欧的绿色浪潮改革。欧洲是世界工业革命的摇篮,在世界上首当其冲地遭受工业污染,伦敦烟雾事件、瓦特死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鱼类)使欧洲人醒悟了。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西欧的所有餐桌上见不到一次性筷子。当我们还在为一次性塑料桌面而庆幸方便之时,西欧人早已将其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防水纸。西欧的城市绿化搞得好,无论大小城市,几乎找不到一寸裸露的土地,即使是在公路两旁,宽大的绿化带也绵延数百公里。
西欧的水环境也同样如此。一些国家宣传他们的城市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饮用。在德国几乎每一个村庄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仅污水处理,人均投资都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德国、荷兰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90%以上,法国已达到近70%。这在中国是办不到的,不要说乡村,许多中小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也只能说刚刚被提上日程。
另外,西欧人的环保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比如,在西欧为什么很少见到有人用传呼机和移动电话?回答是为了减少电磁波污染。面对欧盟各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应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环保工作任重道远。正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环保成就上与西欧国家的差距,有意识地增强环保观念,以便将来为我国的环保建设献计献策,尽自已的责任,出一份微薄之力。
四、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为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为环境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确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的生活的权利,为了公平地(下转第120页)(上接第97页)满足今后世世代代得以发展的权利,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大会制定了《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各国也纷纷签约,接受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提议。至此,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科学理论。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各种生活需求,使物尽其用,而且还要关注各类经济生活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环境的、掠夺式生产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模式,开辟出了一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是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建设环境文明的重要理论战略。
一、认清环境现状,让学生理解环境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在我国20世纪中后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20世纪末至今的10多年,国家重视了环境保护,从199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以工业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零点行动”,关闭了大量的污染严重的企业,到2000年基本实现“一控双达标”,使環境污染问题有所缓解。2011年,北京的民意测验表明,环境问题是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近几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中,环境提案比例呈上升趋势,环境问题已成为高层议事的重点。受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在中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因此,中国在新世纪寻求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得不寻求一种与大多数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所不同的、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改变我国环境现状和实现环境文明的客观要求。
在中学教育中,环境教育实质上是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方面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即将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力量的新鲜血液,他们环保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环境文明建设。总的说来,建设环境文明是改变我国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是中学环保教育重要内容,中学地理教学应当好环境文明建设的急先锋。
二、传授人类文明发展史,让学生科学地认识环境文明
人类文明发展和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从公元前200万年前到公元前1万年,人类依赖自然原始地生存和生活,没有环境问题,称为原始采猎文明;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8世纪,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开荒种地,砍伐森林,植被破坏,致使地力下降、水土流失,环境遭到破坏,大片黄土裸露,称之为黄色文明;公元18世纪至20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后工业高度发达带来严重污染,大量废弃物超量排放,四处可见黑烟滚滚、污水横流,称之为黑色文明。同时,交通、信息的飞速发展,实现了经济的全球化,地区性公害变成了全球性公害,臭氧层出现空洞、气候变暖、城市热岛效应加重,旱涝、暴雪、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到了人们无法忍受的程度,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人们强烈呼唤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文明时代的到来。
环境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纵观历史,当代社会21世纪,应该是人们经历了过度开垦的农业文明(黄色文明),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黑色文明),痛定思痛后进入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环境文明的新时代。从全球层面看,21世纪末,经济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较高的程度。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已改变了追求生存的物质匮乏的历史,发达国家已开始进入环境文明时代。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物质文化生活基本消费解决之后,突出的环境消费需求日趋显现。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环保产业的兴起并广泛而全面发展,环境文明必将到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环境文明三者全面高度发达的社会才是人类追求的高度文明的社会。
三、把握教学时机,激活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动机
要达到环保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时机,寻求最佳切入点。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西欧的环境污染事件和现今西欧的绿色浪潮改革。欧洲是世界工业革命的摇篮,在世界上首当其冲地遭受工业污染,伦敦烟雾事件、瓦特死因(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鱼类)使欧洲人醒悟了。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西欧的所有餐桌上见不到一次性筷子。当我们还在为一次性塑料桌面而庆幸方便之时,西欧人早已将其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防水纸。西欧的城市绿化搞得好,无论大小城市,几乎找不到一寸裸露的土地,即使是在公路两旁,宽大的绿化带也绵延数百公里。
西欧的水环境也同样如此。一些国家宣传他们的城市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饮用。在德国几乎每一个村庄都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仅污水处理,人均投资都在5000元人民币左右。德国、荷兰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90%以上,法国已达到近70%。这在中国是办不到的,不要说乡村,许多中小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也只能说刚刚被提上日程。
另外,西欧人的环保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比如,在西欧为什么很少见到有人用传呼机和移动电话?回答是为了减少电磁波污染。面对欧盟各国在环保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应强烈地意识到我们环保工作任重道远。正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在环保成就上与西欧国家的差距,有意识地增强环保观念,以便将来为我国的环保建设献计献策,尽自已的责任,出一份微薄之力。
四、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为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为环境文明提供了理论依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里约宣言》确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出: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的生活的权利,为了公平地(下转第120页)(上接第97页)满足今后世世代代得以发展的权利,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大会制定了《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各国也纷纷签约,接受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提议。至此,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全球发展战略的科学理论。它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的目标是不仅满足人类各种生活需求,使物尽其用,而且还要关注各类经济生活的生态合理性,保护生态资源,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在发展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有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DP作为衡量发展的惟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摆脱了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环境的、掠夺式生产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模式,开辟出了一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是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建设环境文明的重要理论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