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走进校园文化建设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与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中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作用。另外,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相对有着更多的书卷气息,更丰厚的文化底蕴。所以,语文活动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德育建设中肩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笔者针对如何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加入点染、创造校园物质文化形态的行列,以加快校园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对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粗略阐述如下。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所以,校园文化就应是由学校师生员工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共同创造出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融娱乐和教育为一体,体现一定教育理念,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校园文化不仅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而且应该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有文化底蕴的校园文化。而少数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更要立足于民族特色,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推动形成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晰的校园文明风尚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力争做到在语文学习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促进语文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一、美化校园物质、人文环境,陶冶师生情操。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同时体现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审美观,可以对校园内拥有的亭台楼阁、假山、花园、喷水池、大片绿地等进行命名,以题写诗文对联、撰写故事等语文学习形式让学生与教师参与进来,将大语文与小语文完美融合,充分发挥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充分挖掘本地区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来活跃和优化校园环境,做到一石一壁会说话,一花一木会言情,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校园文化环境,肯定是让学生学得开心、住得舒心的育人环境。
  二、美化教室、宿舍,打造舒适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名言(包括温馨小语、警示小语、励志标语等)、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句、优美诗句和伟人偶像的图片布置教室,营造出积极向上、学风浓郁、充满生机的学习环境。学生宿舍也由各宿舍成员装饰,可融入个人喜好,健康、时尚等元素,学校定期进行文明宿舍、模范宿舍等评比活动,营造和谐、友爱、文明、有个性的宿舍氛围,增强宿舍凝聚力,为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打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加油站。
  三、举行校服自主设计大赛。学生在校期间统一着校服是展现当代高中生精神面貌的重要方面,大多数学校都会统一定做校服,但是学生的主动穿着率并不高,即使学校统一要求着装,效果也不会很好。学生宁可穿“奇装异服”,也不愿穿校服。这与学校定做校服的初衷大相径庭,这是众多学校在校服穿着上最突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校服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特点,没有融入时代元素,从而引起学生的抵触,所以让学生自主设计校服,同时引导学生在时尚、个性的定位上,充分调动语文知识,适当融入本民族服饰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穿着风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服饰的特点,从而有利于优秀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这样,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出来的校服将更具有区别于外校校服的特色,更具个性,也将是学生更喜爱的、更愿意接受的校服,此举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另外,还可举行校旗、校徽、校歌设计制作大赛等,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进学生热爱母校的情感,促进爱校教育的加强。
  四、成立各种社团,举行各主题大赛活动。因交通闭塞,信息相对不够畅通,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知识面较为狭窄,要加强语文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可成立学校文学社、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书法协会、演讲协会等社团,让学生利用语文课或相应的课外时间去采风,去搜集新闻素材,收集民间故事,甚至到街头巷尾收集优美有韵味的广告词语、店铺名称及介绍,编成集子,出版文学社刊,互相传阅、学习、交流,同时邀请一些专家开讲座传授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不定期的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或时事形势开展演讲、辩论、征文等比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丰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眼界,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利用好这些活跃校园文化的平台、展示学校形象的品牌,将能丰富学生作文素材,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促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思想性与娱乐性、劳与逸的结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喜好,使得不同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各取所需,各行其乐,并能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每周一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周末播放电影,三月开展学雷锋活动,到敬老院献爱心,参加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等。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情趣和特长,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懂生活,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完美结合,将会以良好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六、利用好语文课堂,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以口头、书面或是板报、简报等语文形式介绍宣传家乡的民俗风情、家乡特产、家乡企业等,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对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家乡精神,使学生们在学习中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七、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挖掘学生的才艺。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让有各种才华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在展示中增强自信心,同时也避免了学校生活的枯燥乏味,为教师和学生展现自身才艺、追求多彩生活提供了快乐选择,从而起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如举行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语文课本剧表演、诗词朗诵比赛、民族服饰大赛、山歌比赛等。
  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系统,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必然选择。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变革师生的语文学习行为。语文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学生的视野、知识面狭窄,受母语影响大,所以教育者应注重民族语文教学策略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以主人翁精神主动积极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参与和动手中学习语文,促进自我发展,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充分接受先进优秀文化的熏陶、高尚文明风尚的感染,同时达到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促进校园文化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正> 创建爱婴医院,开展产褥期母婴家庭护理,是贯彻《母婴保护法》,保护母婴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基层工作。1985年以来,我院在开展家庭护理,帮助产妇康复,提高母乳喂
听证制度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的核心.听证制度适用于高校管理有着显明的依据.高校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重大改革举措以及关系到教师、学生权益的奖惩决定等,都有必要经过听证
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用户的实际需要,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逐渐向主动
中职是我国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这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情景
在高中阶段,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今后全方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
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对作家作品介绍这种教学导入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呈现出理论性逐步增强、从整体研究到整体与局部研究并存、由简单到深入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1979-1984年,这是我国学者对作家作品的介绍研究的萌芽阶段。第二阶段,1994—1999年,这是我国学者对作家作品导入研究的第一次繁荣阶段。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推进,我国学者步入了对作家作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周琪、段恩奎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组合作,在高脂饮食诱导的父代肥胖小鼠模型中,发现一类成熟精子中高度富集
<正>由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研制成功的塑料排水板施工质量参数自动记录及监控系统于1996年8月由浙江省科委组织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该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在地基工程中的应用
一、高中校园生活现状呼唤语文课外活动    浙江省教科院于2005年4月对全省6所优质高中学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高中生晚上与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个别学校学生的睡眠严重不足:80%的学生每晚11点以后入睡,45.6%的高中生认为学习负担“太重”或“比较重”,46.7%的高中生认为学习生活“太累”或“比较累”。这表明,由于学习时间长,睡眠不足,学习任务繁重等原因,高中生普遍感觉身
Science封面:迁徙中的红腹滨鹬。Science杂志第6287期封面文报道了红腹滨鹬迁徙的困境。红腹滨鹬canutus亚种(Calidris canutuscanutus)每年在苔原带的繁殖地和非洲的越冬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