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核心价值观对素质教育的引领作用,提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并作为增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充分發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功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①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普遍比较高,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外部,也有内部因素影响。
1、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关注和接受,使得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中,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能够扩大素质教育的覆盖范围。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案例不断攀升,他们沉浸在网络世界,疏离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淡化,极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充斥暴力、色情内容的网络游戏腐蚀大学生的“三观”。而网络监管不足,一些非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复杂性、隐蔽性、虚拟性特点,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如虚假宣传、诈骗、传销等,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2、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突出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产业化思想的流行,众多高校存在着重专业建设和硬件质量的提高,而在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上的教育建设就降低了关注度和投入,没有从实际上把素质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上来。虽然高校都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执行中实用主义倾向的做法间接地造成了素质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如此长久发展下来,学校管理就会形成功利主义倾向的思维,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附属品和装饰品。
3、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随着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盼使得全社会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近乎疯狂的精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重智力教育,轻德行培养”,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把他们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文化成绩好思想道德素质自然就会提高,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庭忽视了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影响了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素质教育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确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自觉加强思想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把握成长成才方向,勇敢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信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善于解决问题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知识丰富、信念执著、本领过硬、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认同,又需要把它外化为大学生稳定的自觉行为。整个培育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1、加强理论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主导和支配整个社会基本价值走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渠道,也是保证大学生政治合格,提高大学生政治、道德素养的主阵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是党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素养,承担起历史重任的现实需要,客观上符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现实需求。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管理为保障的‘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深刻体会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②这一模式提出学生、教师、管理三位一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辩证统一的,而教学管理则是有力保障,通过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提升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这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思想前提。其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状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任课教师应着重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对涉及到的现实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实施相应的解决策略。
3、开展实践活动,发挥自我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其是否正确的试金石。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学校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了解基层,了解国情,长知识,增才干,通过实践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长为新型人才。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并不断身体力行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②张立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118-119.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1
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①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普遍比较高,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诚信观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外部,也有内部因素影响。
1、网络信息时代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关注和接受,使得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中,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能够扩大素质教育的覆盖范围。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大学生上网成瘾的案例不断攀升,他们沉浸在网络世界,疏离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交往淡化,极易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充斥暴力、色情内容的网络游戏腐蚀大学生的“三观”。而网络监管不足,一些非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复杂性、隐蔽性、虚拟性特点,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如虚假宣传、诈骗、传销等,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2、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突出
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产业化思想的流行,众多高校存在着重专业建设和硬件质量的提高,而在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上的教育建设就降低了关注度和投入,没有从实际上把素质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上来。虽然高校都会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执行中实用主义倾向的做法间接地造成了素质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如此长久发展下来,学校管理就会形成功利主义倾向的思维,使素质教育成为一种附属品和装饰品。
3、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随着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盼使得全社会对孩子的学习表现出近乎疯狂的精力、物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重智力教育,轻德行培养”,把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了家庭教育的首位,把他们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家庭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文化成绩好思想道德素质自然就会提高,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家庭忽视了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影响了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素质教育的作用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确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对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自觉加强思想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把握成长成才方向,勇敢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素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思想品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大学生信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善于解决问题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知识丰富、信念执著、本领过硬、品德优良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价值认同,又需要把它外化为大学生稳定的自觉行为。整个培育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
1、加强理论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中占据着统治地位,主导和支配整个社会基本价值走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主渠道,也是保证大学生政治合格,提高大学生政治、道德素养的主阵地。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是党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当代大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素养,承担起历史重任的现实需要,客观上符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的现实需求。
2、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増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力。
“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管理为保障的‘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内涵,深刻体会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②这一模式提出学生、教师、管理三位一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辩证统一的,而教学管理则是有力保障,通过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提升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这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思想前提。其次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心理状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任课教师应着重把握好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状况、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对涉及到的现实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实施相应的解决策略。
3、开展实践活动,发挥自我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当代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其是否正确的试金石。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学校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通过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了解基层,了解国情,长知识,增才干,通过实践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从而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成长为新型人才。通过实践活动,增强自我教育,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并不断身体力行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08.
②张立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