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士人的“时隐”意识和殉“道”精神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k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就群体而言,元初士人阶层的隐逸意识的膨大同其地位的失落几乎是同步的。 士阶层中隐逸意识的浓淡荣枯,都能反馈或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社会各方位各层面的风貌,一切以士阶层的心轴拔转。自孔、孟规定了“仕”隐”进”退”几乎成了士人凝固性的思维格局和程式化的蠕动规律。 夷狄首次主宰中原的元代社会,无疑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范,士阶层的隐逸意识的产生和强化无疑有着异于其它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自然也有异于前后各朝的个性特
其他文献
工程问题是一类典型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工程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求其他量的工程问题,另一类是具体工作总量未知,把其看作单位"1"的工程问题,学生在解
以往对徐冲小说的研究中,对她创作中所揭示的社会转型期与知识分子“边缘化”问题、商业文化与男权文化境遇中的城市士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困境两个方面论的研究论述比较普遍深
【正】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五十年了,当前,重读这部光辉著作,反观过去,审视当前,放眼未来,更感到它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事业繁荣
陈晓芸,女,1966年3月出牛,江两南昌人。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上学位。先后在复旦大学(1989-1990)、华中师大(1997-1998)学习,并于2000年获得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从历史哲学和政治伦理学角度,在追索先秦天道观演变的基础上,分析《天问》中怀疑思想的内涵,并挖掘其背后的理性精神和文化意义。在《天问》中,屈原主要从舜、鲧、禹等历史人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