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说”与“倾听”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7530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旧体诗中关于“言说”悖论的书写伴随其人生经历的跌宕,也昭示着风雨如晦的时代氛围。诗人试图以“无声”消解外界嘈杂的攻击声,诗中的“寂静”指向参透“言说”本质后的自足与坦荡。夜阑人静中的“倾听者”则是抒情主人公的另一重姿态,鲁迅渴望长夜的终结,执着地期待着一个民族发出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鲁迅 旧体诗 言说
  引言
  相较于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旧体诗所受到的关注一向较少。鲁迅本人也不大热衷于旧体诗创作,他曾在《集外集·序言》 中说:“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a1934年12月9日致的杨霁云信中也写道:“旧诗本非所长,不得已而作,后辄忘却,今写出能记忆者数章。”b鲁迅现存古体诗中大部分为赠答应酬之作,其应用性似乎盖过文学性,旧诗这一文体也与“现代性”关联不大。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够透过诗句把握作者置身于20世纪初风雨飘摇的中国的心路历程。不妨以鲁迅旧体诗中的“言说”与“倾听”为线索,思考“言说”的困境在文本中的呈现以及作者对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一、“言说”的困境
  鲁迅散文集《野草》 题辞的首句即点明了“说”与“不说”的悖论:“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c这种悖论亦隐含在鲁迅的其他作品中,如《伤逝》中涓生两难的处境、《记念刘和珍君》中“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与终究“无话可说”的矛盾。这种犹疑的心理同样也体现在鲁迅的旧体诗中,甚至构成诗歌展开的重要逻辑。在笔者看来,“言说的困境”包括言说结果的无效、言说不可发表的压抑、言说本身的无意义。这三重困境交织在一起,构成解读鲁迅旧体诗的重要切入点。
  1903年春,时在日本求学的鲁迅创作《自题小像》赠给许寿裳,其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用屈原《远游》《离骚》典故,揭示自身诉求不被外界理解、接纳的境遇,以及对于时局的失望。面对言说结果的无效,青年鲁迅选择用行动打破困境,以青春与热血践行一名“战士”对民族的承诺,其壮怀豪迈的表述方式在鲁迅所有诗作中确乎是独树一帜的。
  这种激烈的反抗姿态到了1931年为左联五烈士牺牲所作的《无题》诗中则显得更为复杂。面对朋辈的残酷牺牲,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却不得不忍耐“吟罢低眉无写处”的内心煎熬。风雨如晦的政治氛围下,言说的途径被無情切断,甚至言说本身就是一种犯罪。作者无可发泄的苦闷只能深埋心底,于“月光如水照缁衣”的静夜咀嚼一腔愤懑,而清冷的月光又回应了首句的“惯于长夜”:生命的逝去、友人的悲恸依然未能改变长夜的寂静,言说的欲望注定被吞没于这无边的寂静之中。
  如果说言说结果的无效、言说不可发表的压抑是由于外界的忽视或阻隔,那么“言说本身的无意义”则源自主体对于“言说”这一行为虚无本质的认定,此处不妨以《一·二八战后作》和《自嘲》为例。一·二八事变对鲁迅的影响十分巨大,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华连年战争,闻枪炮声多矣,但未有切近如此者。”d此次逃难使鲁迅一家饱受惊扰和苦楚,颠沛流离中海婴染上疹子,鲁迅与许广平归寓之后更是大病一场。战火暂停后,身处既无炮声亦无歌声的寂静的上海,作者不禁生出“无话可说”的苍凉心境:“我亦无诗送归棹,但从心底祝平安。”深刻的失望与疲惫令鲁迅质疑并否定“言说”的意义,一个诗人宁愿选择“无诗”。
  同样作于1932年的《自嘲》可谓鲁迅最脍炙人口的旧体诗,前人多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角度赞扬鲁迅特立独行的姿态。如果从“言说”无意义的角度思考“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含义,我们会发现鲁迅试图以“无声”消解外界嘈杂的攻击声,正如他在《且介亭杂文附集·半夏小集》中所说,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诗中的寂静不再是“唱尽新词欢不见”(《赠人二首·其一》)的失落、“泽畔有人吟不得”(《无题》)的压抑,而是作者参透“言说”本质后的自足与坦然。我们不妨联想《这样的战士》中大踏步行走于“无物之阵”的战士不断重复着举起投枪的动作,这“沉默”恰恰是他真正可怕的武器。
  二、倾听的姿态
  王富仁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一书中将鲁迅概括为“守夜人”的形象,如以旧体诗为参照,我们发现其中经常出现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仅是“守夜人”,更作为“倾听者”出现。
  不难发现,鲁迅诗中多写夜阑人静的场景,或主人公身处晦暗压抑氛围的生存体验。如早年《别诸弟》中因思念亲人而倍感寂寞的雨夜(“最是令人凄绝处,孤檠长夜雨来时”);军阀混战背景下死寂萧条的社会氛围(《无题》:“几家春袅袅,万籁静愔愔”,《湘灵歌》:“高丘寂寞竦中夜,芳荃零落无余春”);夜不能寐追怀往事却无可寄托的凄然心境(《无题二首·其二》:“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无题》:“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正是“夜”的背景奠定了沉寂苍凉的抒情基调,也塑造了诗中“守夜人”的形象——“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这形象并非仅停留在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式的传统文人自伤,多了一分“鲁迅式”的不屈气魄。阮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放达之外更见执着与温情;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辙恸哭而反”,鲁迅却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透过文字,读者仿佛与他冷峻坚毅的目光交汇。
  “夜”的背景突出了敏锐的听觉,诗中主人公常能捕捉到常人难以听到的声音,对寂静与声响的感受更为细腻。1933年《赠人二首·其二》中“须臾响急冰弦绝,但见奔星劲有声”写歌女演奏中琴弦迸裂乐声戛然而止,如同流星坠落发出巨响,联想可谓奇绝。1934年《无题》一诗更是经典之作,作者借用《庄子·天地篇》“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e的典故,巧妙地运用动与静这对原本对立的概念,试图从人民的隐忍沉默中听见动地的哀歌:“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逝世前一年所作的《亥年残秋偶作》中有“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它暗示着诗中主人公始终侧耳倾听、渴望有声音打破这漫漫长夜的希冀与彷徨。“竦听”即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的状态,他于寂静的长夜中起坐徘徊,执拗地不愿为深不见底的寂静(虚妄)吞没,倾听哪怕是混乱、嘈杂、毫无意义的声响。这种期待着的倾听的姿态亦是鲁迅内心情感的投射。鲁迅曾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呼吁“哑掉”的中国人发出自己的、现代的声音,“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f,这殷切的期盼正与鲁迅诗中“倾听者”的内心诉求相呼应。
  我们似乎无法从鲁迅的旧体诗文本中推测“倾听者”真正渴盼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声响,因此不妨参照他的其他作品来思考。笔者认为,他期待着真正的野性的、惊雷般的声响,那是魏连殳在葬礼后“像一匹受伤的狼”的嗥叫,是“垂老的女人”于荒野中央发出的“非人间所有的无词的言语”,是沸鼎中眉间尺头颅“阿呼呜呼兮呜呼呜呼”的高唱。这不禁使人联想《华盖集·杂感》中“我们听到呻吟,叹息,哭泣,哀求,无须吃惊。见了酷烈的沉默,就应该留心了……这在豫告‘真的愤怒’将要到来”g。而这发自身体内部的“真的愤怒”,不啻于摩罗诗人的反叛挑战之声,它甚至摒弃了语词的意义、无限接近于生命本体,是“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在这些灵魂的绝唱中,作为“倾听者”的鲁迅或许能够找到这个民族真正的声音。
  afg鲁迅:《鲁迅自编文集》,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第14页,第42页。
  bcd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十三卷)第283页,(第二卷)第163页,(第十二卷)第287页。
  e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上册),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52页。
  参考文献:
  [1]夏明钊.鲁迅诗全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 倪墨炎.鲁迅旧诗探解[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3] 阿袁.鲁迅诗编年笺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张闳.黑暗中的声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5] 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 程桂婷.暗夜与经验:鲁迅的文学时空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6(3).
  基金项目: 北京大学翁洪武科研原创基金(项目编号:WHW201803)
  作 者: 徐韫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挪威一家公司为FN公司的MAG 587.62mm机枪及“米尼米”5.56mm机枪研制了一种轻型缓冲座。 由于主要结构由铝合金制成,其质量仅3kg,比以前的产品轻了约1kg。    这种轻型缓冲座的首批定单是今年年初由瑞典国防材料管理局下达的,共定购110千,其中大部分将装备到瑞典陆军200 5年从南非购买的新型RG—32M巡逻车上。  另外,这家公司还研制了一种轻型铝合金三脚架,这种三脚架能与前
微公益就是社会底层自我启动的新文明运动,它并不是干巴巴的财富再分配,而是一种湿润润的人性之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杨团  利用新媒体,中国人将自己的点滴关怀融入了社会整体之中。基于网络平台发展起来的微公益,将改写中国公益慈善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 王振耀  网络的方便、快捷让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表达对他人的关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公民的善心。在新媒体的条件下,普通人
我中学时喜欢写日记,写的都是要“改变中国”,现在想起来觉得有点妄想。我们家几代人都是教书人,办教育的,所以家里人都有读书的习惯,都有着积极的价值观。我受到老师和家人的影响,读了很多人文方面的书。这些书也让我有“妄想”,想要“改造中国”。  1977年,我去考大学,当时有很多人报考,录取率只有几百分之一。当时我能考上,可能也跟前半生受到书和老师的影响、产生了某些“妄想”有关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改
香港作家黄碧云说过一句话:“生命是:你期待莲花,长出的却是肥大而香气扑鼻的芒果。”生活有时会给你开个小小的玩笑,让你刚刚品尝过失去的懊恼,即刻又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那次我们一行人外出游玩,目的地是邻市的一个大湖,途中一个同行者接了个电话后说:“刚刚我朋友打来电话,说这几天湖边人满为患,乱得简直像一锅粥。咱们最好还是别去了!”不能安静地欣赏湖光山色,何必再去凑热闹?我们索性拐了个弯,朝另一个方向前
在微信运动里刷存在感、在网络小说中找爱情、在游戏里成就“王者荣耀”……当Wifi成为“底层需求”,现实生活也在不斷被“二进制化”。  在“我分享、故我在”的架空世界里,人们彼此联系得更加紧密、便捷;但真实中,人与人却越来越疏离,人们越来越孤独和焦虑。  这是你我的生活,它真的被“架空”了吗?我们离真实世界到底有多远?被网文、“吃鸡”塞满的青春  凌晨两点半,“90后”青年胡欣在“吃鸡”群里发出一条
真诚、儒雅、敏锐、细腻,这是性情中人巴陵的人生状态,也是我认识巴陵后由心而生的直觉。他是一个浸润在文字之中,永不懈怠地探求文字真谛的人。  作为一个美食家,他的文字不同于北漂的古清生,总在舌尖上泛起浅浅淡淡的乡愁;也不同于南居广州的沈宏非,舌尖上时常有若隐若现、暖昧撩人的男女之情。他的美食文字,挖掘地方美食文化特征,表现美食文化品位。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细微的味觉感受,形成独特的文字,让人在享受文字
在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第一份工作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但绝对是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职场不允许从头再来。你的第一份工作选择了,就职了,你的个人简历上就写下第一段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肯定会出现在以后简历的“相关经验”这一栏。一个人的黄金发展时期,就是步入职场的前三年,这是一个人职业成长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相信现在在职场上发展不顺的朋友,多半也和第一份工作有关系。一步错,步步错,毕业后的第一份
“心里阳光一点好不好”“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邪)”“我尊敬的父亲”……那些年,春晚小品的流行,这些经典小品语录和明星,你都喜欢谁呢?  @不吃香菜的虫子酱:汽車撞墙你知道拐了;股票涨起来你知道买了;犯错误判刑了你知道悔改了;大鼻涕流到嘴里你想起来甩了啊?哈哈!  @大宝大宝闫大宝:看春晚小品,不再是期待,而是包容。看着这些视频,感觉自己都老了。时间过得好快,视频几分钟,人事已十年。来也匆匆,
靳太尔(Steyr)公司和泰斯罗(TESRO)公司是武器制造界的两家具有传奇色彩的公司,最近他们各自推出了一款全新的运动气枪。本文在此对这两支武器的结构性能作一对比剖析。  从设计角度来看,两支气枪可以称为姊妹枪。斩穴尔公司的LG 110艺枪是LG 100气枪的替代产品,而位于德国下斯椅新恩的寨斯罗公司的RS 100艺枪,是该公司研制的第一支长枪。为了便可调军部件,如枪托废板、小握把及护木下方的支
摘 要: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张天翼无疑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僅为小读者们带来了阅读乐趣,更为以后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和创作的学者、作家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经验。本文以叙述视角为切入点,以全知叙述视角和限知视角的运用为区分点,将张天翼的儿童作品划分为建国前后两个时期进行论述,进而探讨并分析前后两个时期叙述视角产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张天翼 儿童文学 建国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