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的生活是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以及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常规教育中,如果老师无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一些高控制的、能够立竿见影的教育手段来达到让幼儿即时顺从的目的,那么教育活动有序开展的常规教育目标很难得以落实。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如果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长大以后他们也会把爱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到那时,处处有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关键词:常规教育;班级管理;行为习惯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普遍出现的误区
(一)教师为主体,幼儿为辅的班级管理
传统意义上,班级常规管理是为了教师“管住”班级中的幼儿,幼儿是“受管制”的对象,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说,幼儿在听,回答问题需要举手,游戏时要遵守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画画按照教师的示范,绘画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开展角色区域游戏时为了班级纪律不那么混乱,幼儿总是“被安排”地游戏,在这样的做法下,常规管理抹杀了幼儿活泼调皮的天性,也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忽视幼儿主体地位的管理做法也是收效甚微。
(二)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候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
二、如何走出误区,使常规教育更趋合理
(一)教师转变观念,走以幼儿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
1.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管理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深刻地明白和重视幼儿才是教育的主角,不论是班级常规还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上,都要以幼儿为先,考虑到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师爱是一种力量,师爱是教育之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这是调整教师与幼儿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教师道德规范。只有热爱幼儿,教师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才有了解幼儿各方面情况的愿望,热情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幼儿,真心诚意地尊重幼儿,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才能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2.教師要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量。为了探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予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及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的熏陶对于培养幼儿的品质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爱的教育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在语言活动中,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心。
(二)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1.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反思,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2.很多老师认为小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花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总之,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心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班级的常规管理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播下爱的种子,进行仁爱品质的培养,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长大以后他们也会把爱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到那时,处处有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参考文献:
[1]钱琼.幼儿园班级管理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2]姜凤坤.浅析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9(9).
关键词:常规教育;班级管理;行为习惯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中普遍出现的误区
(一)教师为主体,幼儿为辅的班级管理
传统意义上,班级常规管理是为了教师“管住”班级中的幼儿,幼儿是“受管制”的对象,课堂上都是教师在说,幼儿在听,回答问题需要举手,游戏时要遵守老师制定的游戏规则,画画按照教师的示范,绘画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开展角色区域游戏时为了班级纪律不那么混乱,幼儿总是“被安排”地游戏,在这样的做法下,常规管理抹杀了幼儿活泼调皮的天性,也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忽视幼儿主体地位的管理做法也是收效甚微。
(二)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到什么时候就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引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
二、如何走出误区,使常规教育更趋合理
(一)教师转变观念,走以幼儿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
1.教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管理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园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深刻地明白和重视幼儿才是教育的主角,不论是班级常规还是行为习惯的培养上,都要以幼儿为先,考虑到幼儿情绪情感的变化。师爱是一种力量,师爱是教育之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必须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这是调整教师与幼儿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教师道德规范。只有热爱幼儿,教师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才有了解幼儿各方面情况的愿望,热情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幼儿,真心诚意地尊重幼儿,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才能更好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2.教師要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幼儿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能最大限度地减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量。为了探究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师幼互动质量,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幼儿园环境是儿童所接触的,能给予他以刺激的一切物质。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环境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及个性形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环境的熏陶对于培养幼儿的品质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把爱的教育渗透到各领域的教学活动之中。如在语言活动中,多给孩子读一些以互助友爱为主题的童话故事,还可以把孩子身边发生的事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听,熏陶培养孩子的爱心。
(二)常规的内容由一刀切转变为随年龄逐步深化
1.常规的功能由限制幼儿活动转变成以幼儿发展为目的。常规教育不仅要落实维持教育秩序的短期目标,更要追求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通过纪律、管理等手段促进学生“自律品性”的发展,才是课堂纪律和管理所要达到的“真实性的教育目的”!用这一观点去反思,有助于确立正确的常规教育目标。
2.很多老师认为小班是常规教育的关键期,于是,对这些刚入园的幼儿,教师通常会花很多的精力刻意地进行常规训练,当然,这样的想法并非毫无道理,正是基于孩子之间存在的这些客观因素,我们更需要改变以往过多的统一管理模式,不断调整不同年龄幼儿的常规教育重点,面临着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的过渡,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幼儿理解和内化规则。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处理好“牵手”和“放手”的关系。
总之,幼儿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增强和视野的扩大,还可以引导孩子将爱心从熟悉的人迁移到一些陌生的人身上。班级的常规管理应该是充满爱的教育,孩子的心就像一片广袤的土地,种植仁爱,就会收获尊重、关心、宽容、同情,因此从小给孩子的心播下爱的种子,进行仁爱品质的培养,比给他任何财富都强。如果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里,长大以后他们也会把爱撒向世界的每个角落,到那时,处处有鸟语花香、欢声笑语。
参考文献:
[1]钱琼.幼儿园班级管理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
[2]姜凤坤.浅析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西部(下半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