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情绪“垃圾桶”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ians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中年,个个喊累。但你再崩溃,也不要强迫孩子吞下你的疲惫,因为——
  孩子篇:
   上初中时,我不敢站在高处。不是恐高,而是站在高处,我怕自己会忍不住跳下去
   (小涵,大學一年级女生)
  我妈常对我述说她童年和婚姻的不幸。每次和我爸吵完架,她都要对我“控诉”我爸的种种“罪行”,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几件事。如果我表现出不愿听的样子,她就说:“我一教育你,你就哭丧个脸,既然这么不高兴,干吗不去死?!”于是,我只能一脸木然地听着。
  我拼命学习,就为了能考上省外的大学,远离她。我很努力,可一点不快乐——我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不相信亲情,觉得未来一片灰暗。
  上初中时,我不敢站在高处。不是恐高,而是站在高处,我怕自己会忍不住跳下去。即便现在,我上了大学,内心比当初不知强大了多少,但每当身处高处时,我仍有纵身跃下的念头闪过。不过,现在的我已经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了。
  如果我不说出来,我想我妈永远不会知道她对我的伤害有多大——
  我至今不能大方地和老师、同学沟通,对有争议的事情,更是不敢发声。大学里有很多社团活动,我渴望参加却不敢尝试,羡慕万分却不断退缩。我的室友学小提琴,学演讲,参加老乡会,喊我几次未果后,约了其他同学。而我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待在自己封闭的角落。我妈对我长期的指责、数落,让我根本无法建立自信,也不敢轻易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
  在和父母的相处中,我得到的经验就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要想不挨骂,最好啥都别做。中学时,我因为成绩好,班主任想让我担任学习委员,可我婉拒了。我不是不想当,是怕承担责任。在我生命的前十八年里,我一直忙着逃避责骂、逃避坏情绪,从没接受过任何有关责任和担当的教育。
  我一直视我妈为人生的反面教材,但上大学后我悲哀地发现,我的性格和她很像。当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我忍气吞声,背后谩骂,而这都不能帮我讨回公道。我很难通过合理的沟通表达诉求,维护权益。潜移默化中,我成了我妈的复制品。
  妈妈的一生过得很不如意,对生活、婚姻有诸多不满。她的坏情绪没有其他出口,就指向了我。如果她能静下心来,和心中的自己来次深度交流就会发现:她谩骂孩子,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借此宣泄自己的不满。结果,她一时间痛快了,我一辈子遭殃了!
  所以,我奉劝天下所有的父母:别把你的失意人生、不良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太弱,根本没能力承受这些。
  教师篇:
   有些人虽然做了父母,却依然任性。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李红,某实验中学班主任)
  在家庭走访中,我发现确实有很多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情绪“垃圾桶”。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原因:
  1.父母的压力太大。父母既要赚钱养家又要做家务,还要教育孩子,工作的劳累、生活的压力使他们积累了很多坏情绪,无处释放。而家是最放松的地方,家里弱小的孩子就成了引爆其坏情绪的引子,所以父母会无意识地朝孩子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2.父母对孩子没耐心、不理解。有时孩子比较调皮,会重复犯错,父母多次教育后看孩子依然未改,就会变得很不耐烦。有时父母不理解孩子,如果孩子的行为超出了他的容忍范围,他也容易大发脾气。
  3.父母认为孩子要无条件地体谅、包容自己。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自己养的,且自己早出晚归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希望孩子感恩,即使父母对他发泄不满情绪,他也应该全盘接受,毫无怨言。
  有些父母,虽然做了父母,但依旧任性。他们只看到自己的需要,却从未考虑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一直把孩子当自己的情绪“垃圾桶”,那孩子就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1.被父母的坏情绪感染,脾气暴躁易怒。孩子和父母朝夕相处,如果父母不断发火,孩子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父母不合理的情绪发泄方式,性格冲动,喜欢用发脾气来解决问题。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身心发展都很不利,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2.性格软弱,没有主见。如果父母性格暴躁,常常训斥、打骂孩子,孩子就会胆小懦弱,凡事没有主见,优柔寡断,哪怕正当权益受到损害,也不敢维护。
  3.没自信,也没安全感。父母在家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孩子常受惊吓就会形成心理阴影,不仅没有自信,更没有安全感、归属感。背后没有支持他的力量,他也就没有勇气去接受挑战、应对困难,更不敢轻易去尝试新事物。
  父母篇:
   孩子突然发脾气,把鼠标也摔坏了。已经当了三次“垃圾桶”的我,这次一点没生气,我想就让他发泄吧
  (叶明露,高三学生家长)
  随着高考临近,儿子的脾气越来越大。为让孩子保持良好状态,我甘愿做起了孩子的情绪“垃圾桶”。
  一天,儿子回家大发脾气,摔书。我越问他的脾气越大,我只好闭嘴。第二天早晨,家里气氛紧张,儿子和我没有任何交流,他表情凝重,随便吃了几口饭,就上学去了。儿子走后,我的心情一直处在压抑之中。晚上,儿子气愤地说,以后不听语文课了,因为语文老师瞧不起他。晚饭,我特意做了他爱吃的黄花鱼,给他夹了一筷子。他放下筷子,气哼哼地说:“别夹了,不吃了!”然后摔门走了。
  儿子走后,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我想,孩子和语文老师的矛盾终于激化了。前段时间,儿子的状态就不好,焦虑,看不进书,语文考试四道大题都没做。语文老师批评了他。我心里也指责他,作为学生,你不答卷子就不对。但我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只是说“老师也是为了你好”,但还是激怒了儿子。他说:“我不用你陪读了!”我只好求助班主任,请她和语文老师沟通。我也给语文老师打电话道歉。语文老师不像班主任那样宽容,她尖锐指出孩子对语文不重视,成绩下滑,且态度不好。她说,她两次找孩子谈话,孩子都语气生硬,不领情。   我认为语文老师的评价是比较客观的。自己养的儿子,自己知道。我能想象出从小到大没被批评过的儿子被语文老师批评时的倔强表情。我继续和班主任、语文老师沟通。在班主任的调解下,儿子终于找语文老师承认了错误,和语文老师的关系有所改善。
  但好景不长,不知为了什么事,孩子又撵我:“你走吧,我不用你陪读。”我说,妈妈不走。孩子气冲冲地说:“你不走,我走!把我的身份证给我。”当时,我真的害怕了,怕孩子离家出走。我轻声说,妈妈下午就走。孩子上学后,我做起了思想斗争,是走是留?孩子太气人,不懂事,依我以前的性格,早走了。但我不断告诫自己别冲动,留下来。我做好晚饭,忐忑地等着儿子回来。
  孩子回来问我怎么没走。我灵机一动说,没买到火车票。孩子没吭声,吃了晚饭,我感到孩子的火在消减。孩子上晚自习去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并做好孩子下自习回来发火的准备。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回来没有发火,还主动跟我说起班里的事。我心中暗喜。
  后来,我在孩子高兴时和他谈起这件事。孩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笑嘻嘻地说:“我哪敢欺负你啊!”原来,班主任针对我给孩子“夹鱼”一事批评他对妈妈的态度不好。孩子当时觉得没面子,以为我找老师告状了,晚上冷静后觉得老师说得对,就主动找我说话了。
  我庆幸自己当时控制住了情绪。
  一天中午,儿子在网上看报考专业的信息。我说,现在没必要看这个,赶快午睡吧。我催了两遍,孩子突然发脾气,把鼠标也摔坏了。已经当了三次“垃圾桶”的我,这次一点没生气,我想就让他发泄吧。效果真的很明显,晚上放学,孩子表情轻松,中午的狂风暴雨烟消云散,他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和我自然交流起来。
  这次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我不知道原因,但我有种成就感,觉得自己修炼到了一定的境界,能真正做到不生气,包容孩子了。
  专家篇:
   父母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还是想在孩子身上宣泄你感受到的生存焦虑?
  (锦华,教育学博士)
  如果父母懂得处理不良情绪,就不会以孩子为发泄对象,这才是治本之术。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呢?
  第一步,承认而不是压抑情绪。被扣奖金了,很委屈;跟老公吵架了,很愤怒;事情办得不顺利,很窝火;等等,事情发生的当下,要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负面情绪,承认它而不是打压它。
  第二步,接纳而不是转移情绪。认识到自己产生坏情绪后,接纳这个事实——这件事确实让我非常生气。要意识到,有坏情绪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但不要随便找个由头尤其不要拿教育孩子作借口,去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第三步,消化情绪。明白坏情绪的由来,并且接纳它,就能平静地消化它。深呼吸、去运动、听音乐或者跟朋友吐槽,都是宣泄情绪比较可取的方式。如果父母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对身边人释放负能量,也能让孩子掌握正確的情绪管理方式。
  另外,不要用打骂、指责的方式管教孩子。发现孩子犯了错,父母通常很生气。在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后,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问问他为什么这么做,试着去理解他,然后告诉他怎么做才对,理由是什么。这样教育孩子,比打骂有效得多。
  除了不宜用打骂、指责这种激烈的方式对待孩子外,还有一些不那么激烈的不良情绪也可能伤害孩子,比如焦虑。有些父母把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全是上课外班,远远超出孩子能够承受的限度。这时,父母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让孩子爱上学习,还是想在孩子身上宣泄你感受到的生存焦虑?还有的父母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生怕自己的孩子被比下去。这时,父母也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是想激励孩子,还是对自己丧失了信心?如果父母总给孩子传达恐惧、焦虑的情绪,那孩子受到影响,也会变得恐惧、焦虑起来。
  其实,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父母和孩子在情绪上互不影响,不太可能。在相互影响中,父母的影响力会更大一些,所以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很关键。
  父母作为成年人,活在社会关系中,和各种人打交道,因为某些人某些事产生负面情绪,在所难免。父母也不是生来就会做父母的,发现不足,纠正偏差,为了孩子努力去改变、提升自己,就是最好的父母。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在美国中小学,语言课一般不讲语法和语言理论,主要是阅读,分精读和泛读。精读课有些像我国学校的语文课,学生有统一的课本,由老师进行讲解,但主要不是讲字词句,而是着重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文章加以分析和评论,进行概括和复述。泛读课学生有较大自由,没有統一的课本,通常由老师提出一个书单,供学生选读,有时也指定若干本书为必读。  美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一课就有六七页。课文多是讲小孩子的故事
MPA不能用做敲门砖,而是磨刀石,要把钢条磨成利剑,出去能征善战。但是不能过分夸大MPA的作用,更不能制造泡沫。    以2002年3月中国第一批MPA学员入学为标志,MPA在中国已经落地5年。MPA登陆中国之后,从管理理念、决策思维、分析方法、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相对于已经在中国实践了15年的MBA,MPA还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师资、案例等“短板”仍然是制约MP
情绪是一种能量,会不断积累:正面情绪会推动孩子成长,负面情绪则会起破坏作用。孩子出现各种异常行为,大多是不能妥善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所致。所以——  小仪的委屈、愤怒和恐惧,小程的焦虑、沮丧和短暂的自卑,都是孩子在学习中常见的负面情绪  人的情绪本来没有对与错,都是生命当下的体验,心理学把焦虑、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称为负面情绪,不是否定这些情绪,而是说这些情绪是不积极的,同时伴有身体
現在都提倡快乐学习,帮助孩子减负,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整个学生时代只剩下快乐而不学习,那我们是不是违背了最初的目的了呢?  在西方国家,刻苦读书的孩子一样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魔法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考4.0的GPA(满分)》,这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记录了一位优秀高三女生的一天。西方国家的妈妈,因为孩子的学习,也写满了一额头的焦虑。“这世界就像
3年多时间,他手工制作了100多种玩具,用智慧让女儿远离了电子游戏,并给了女儿一个玩具王国和快乐童年。同时,他在抖音平台收获粉丝330多万,获赞超过2000万,被网友誉为“别人家的爸爸”。  女儿小小年纪迷上电游,春节回家,老父亲的一个“拉拉转”启发张帅给女儿做玩具玩  张帅出生在河南荥阳一个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结婚,生活平静而幸福。2015年,女儿尼尼的出生给一家人增添了无限欢乐。尼尼
天气寒冷干燥,各大医院的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为解决大家疑虑,结合大家关心的问题,小编整理了10条,供参考。  1. 什么是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对人类健康危害较重的呼吸道传染病,其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有可能暴发疫情。  2. 流感通过什么方式传播?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的飞沫传
困扰:这孩子病得不轻  来访的一家人,父母都是职场中人,男孩是个初中生。预约时,男孩的父亲在电话里说,孩子问题严重,因为孩子和家长关系紧张,所以起初不愿来,直到父母哄劝说,找专家看看,家长是不是也有问题,男孩这才同意来。  男孩,逆反期,问题严重,亲子关系紧张,这会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我心里猜测着。谁知见到男孩,我很意外。男孩微笑问好,并帮我给家长倒水、搬椅子,自己最后落座。这一连串的细节,谁看了
他长久地望着海报上的她,不时地用手抚摸海报上女明星裸露的皮肤  一个周五的下午,我接到一位母亲的电话。她语气紧张,声音颤抖:“我儿子迷上了一个女明星,到处搜集她的照片、海报、碟片。这也罢了,可他看碟时竟有出格举动。这可怎么办啊?”  我问:“什么碟片?”我担心孩子看的是A片或者干脆是黄碟。可这位母亲似乎没听见我的问话,自顾自地沉浸在焦虑中。“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她在电话里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 
一 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刚到德国时,我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  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
问:据说英国有一小部分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精英教育,而我也想让孩子长大后成为社会精英。请问英国的精英教育有哪些特点?   小巧  答:在英国,只有7%的学生接受私立教育,可私立学校的毕业生却极高比例地占据着社会各个领域的主导位置,所以英国的私立教育也被人称为精英教育。  这种教育到底有何优势呢?  为弄清这个问题,贝姆罗兹公立学校校长乔与沃明斯特私立学校校长马克分别带着三名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交换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