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完成德育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成才。
关键词:德育;人才;观念;能力
现代德育是在传统德育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下所需要的文化精神。作为教师,就是这种文化精神培育的承担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塑造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讲究育德科学,培育德育环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走向成才。
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人们容易把那种管与被管的关系理解为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具有管理、说教、主导的属性。随着社会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已逐渐发生了变化,代之而起的是平等、互助、探究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平等对待学生,强调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经常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和谐的开放的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现代趋势。教师要提高德育实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发挥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力避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死板的教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去做理论型、科研型教育工作者,自觉地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把个人的观点、认识讲透,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做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首先就是教育观念的前沿性;其次才是语言的哲理性和艺术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评价学生时候的积极向善性等。可见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要增强德育科学化内涵
德育是一门科学,是触动人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外延已经扩展,提升德育效果不能离开时代的需要,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所以,有人主张把德育心理学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了解学生的身心、情感、个性和心理、动机、志向等,适时矫治、引导。在施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行为去感染、打动、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完成德育过程。为适应这种要求,需要学校坚持通过“灌输”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这是道德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还不够,学生真正的成长是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解决,是现实社会与心灵的碰撞。如果没有这重要的一步,就不会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就不会有成长。北宋王安石认为:善教者使人心里明白透彻,而不是整天盯着和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面对着这个世界,心理压力是有的,特别是对现实和人生问题的处理,需要有人指导教育和疏解压抑情绪,调节心态平衡,以增强耐挫性及合作精神。这是学生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是社会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学校教育要主动接近这一问题,通过认识社会,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积累知识,不管是今后升学或就业都能达到有备而学的目的。这就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所起到的动力作用。所以,学校阶段除了积累专业文化知识外,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也很重要。学校要创造认识社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调查了解认识体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忽视实践体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劳动、考察等。当然,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避免形式主义。
四、把德育的各个环节都运用起来
德育的内涵很宽,使德育机制完全运作起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呈多样性,个人的发展需要也逐渐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应主动探索适应多样性要求的形式。除了改革德育课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外,还要通过参观、知识竞赛、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会、纪念会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渗透德育,强化组织和重视程度,注意人员参与面要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校园文化来说,包括物质文化(楼房、草坪、美化绿化校园)、精神文化(校风、各类活动),二者结合紧密才能显示我们德育管理的水平。还有,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工作。靠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在德育制度方面,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党群联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会议外,还应增加定期举行大型文体活动、参观、郊游等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内容,并且当作潜课程来对待,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对德育的考评,也应该活起来,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衔接,用可比性数字说话,打破凭印象、拉关系等陈旧模式。
另外,学生面临社会的复杂性和就业的困难,有的容易思想压力过大,因社会期望值降低而随波逐流,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正误的辨识能力引起思想苦闷、人云亦云等。所以,学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育人、关心学生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德育;人才;观念;能力
现代德育是在传统德育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下所需要的文化精神。作为教师,就是这种文化精神培育的承担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塑造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讲究育德科学,培育德育环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走向成才。
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人们容易把那种管与被管的关系理解为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具有管理、说教、主导的属性。随着社会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已逐渐发生了变化,代之而起的是平等、互助、探究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平等对待学生,强调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经常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和谐的开放的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现代趋势。教师要提高德育实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发挥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力避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死板的教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去做理论型、科研型教育工作者,自觉地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把个人的观点、认识讲透,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做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首先就是教育观念的前沿性;其次才是语言的哲理性和艺术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评价学生时候的积极向善性等。可见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要增强德育科学化内涵
德育是一门科学,是触动人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外延已经扩展,提升德育效果不能离开时代的需要,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所以,有人主张把德育心理学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了解学生的身心、情感、个性和心理、动机、志向等,适时矫治、引导。在施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行为去感染、打动、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完成德育过程。为适应这种要求,需要学校坚持通过“灌输”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这是道德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还不够,学生真正的成长是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解决,是现实社会与心灵的碰撞。如果没有这重要的一步,就不会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就不会有成长。北宋王安石认为:善教者使人心里明白透彻,而不是整天盯着和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面对着这个世界,心理压力是有的,特别是对现实和人生问题的处理,需要有人指导教育和疏解压抑情绪,调节心态平衡,以增强耐挫性及合作精神。这是学生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是社会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学校教育要主动接近这一问题,通过认识社会,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积累知识,不管是今后升学或就业都能达到有备而学的目的。这就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所起到的动力作用。所以,学校阶段除了积累专业文化知识外,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也很重要。学校要创造认识社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调查了解认识体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忽视实践体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劳动、考察等。当然,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避免形式主义。
四、把德育的各个环节都运用起来
德育的内涵很宽,使德育机制完全运作起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呈多样性,个人的发展需要也逐渐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应主动探索适应多样性要求的形式。除了改革德育课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外,还要通过参观、知识竞赛、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会、纪念会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渗透德育,强化组织和重视程度,注意人员参与面要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校园文化来说,包括物质文化(楼房、草坪、美化绿化校园)、精神文化(校风、各类活动),二者结合紧密才能显示我们德育管理的水平。还有,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工作。靠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在德育制度方面,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党群联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会议外,还应增加定期举行大型文体活动、参观、郊游等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内容,并且当作潜课程来对待,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对德育的考评,也应该活起来,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衔接,用可比性数字说话,打破凭印象、拉关系等陈旧模式。
另外,学生面临社会的复杂性和就业的困难,有的容易思想压力过大,因社会期望值降低而随波逐流,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正误的辨识能力引起思想苦闷、人云亦云等。所以,学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育人、关心学生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