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陨落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un0702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探索,永无停止。这能成为一个家族重振的理由吗?
  近日,古根海姆基金会宣布,和宝马公司联手,创建“宝马古根海姆实验室”。实验室计划在6年时间里,以“移动”的方式走遍全球九大城市,探寻城市生活,尝试开发出更好的生活模式。古根海姆基金会想通过这一活动,让城市的建筑与生活变得更加艺术和美妙。
  这一合作,让古根海姆家族重回了人们的视线。古根海姆,这个以开采矿藏资源起家的家族企业,为何选择艺术作为家族最终的归宿?
  
父子协议
  古根海姆家族的发迹史,就像是犹太民族命运的浓缩版。
  这个家族源自17世纪,是一个古老的犹太家族。而正式开启古根海姆商业家族史的,是生于1792年的西蒙·古根海姆。
  1848年的西蒙是一个鳏夫,独自带着一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住在瑞士,以做裁缝为生。当时的瑞士当局,以“不允许在宗教方面的劣等民族自由繁衍”为理由,严禁他与一个寡妇雷切尔·韦尔自由结合。迫于现实,他俩决定离开瑞士前往美国,只因听说,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
  同年,古根海姆和韦尔以及各自婚姻中拥有的12个孩子,一同来到了美国费城,古根海姆家族的美国史诗就此拉开序幕。
  西蒙到达美国时已经56岁了,韦尔也已经42岁,这对于不会说英语的两人来说,不是开始新生活的好岁数。初到美国之时,由于资金缺乏,无法再靠开裁缝店生存。西蒙和20岁的儿子梅耶只能充当小商贩,走街串巷叫卖乡村杂货。
  儿子梅耶不仅精力充沛,头脑也颇为灵光。当时他们贩卖的货物中,“咖啡精”最受欢迎。咖啡在19世纪是一种相对昂贵的商品,这种类似现在速溶咖啡的“咖啡精”以低价赢得了市场。梅耶不满足于从制造商中购买这些粉末获取微薄的利润,通过化学实验,他分析出了咖啡精的成分,便直接购买大量原料,开始自己生产商品。这一举动,为古根海姆家族捞到了第一桶金。
  初尝甜头之后,梅耶开始不知疲倦地寻找新的赚钱门路。凭借着变通能力,他很快成为美国香料业的进口商和经销商。之后,他又借助科技的力量,将用于生产针织花边的机器引入缝纫行业,引发了纺织行业的一次变革,从中攫取了丰厚的利润。
  甚至,他还在19世纪70年代晚期的华尔街玩起了股票。这是一件格外冒险的事情,如同一次豪赌。不过,幸运再一次垂青了梅耶:兴建联系密西西比河与堪萨斯城铁路的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梅耶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股票下跌时,开始购买该公司股票,直到拥有大约2000股股票。当有人想要完全控制这条铁路,只能通过购买梅耶所持的股票,在这笔交易里,梅耶获得了32万美元的巨额收益。
  自此之后,小买卖再也无法满足梅耶的大胃口。1881年,随着此前数年经济萧条的结束,美国西部资源的发掘支撑起全国经济增长,梅耶蠢蠢欲动,他把自己的储蓄赌向了西部矿山。这一次,他又赢了。他相中的两个矿井,是名副其实的富矿。而随着对这两个矿的持续持有,古根海姆家族的名望渐渐提高,成为费城的“二流”名人。
  梅耶有七个儿子。为了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他将儿子送往欧洲接受教育。不过,年长的四个儿子对于父亲关于家族发展的严厉原则颇有微词:梅耶的每个儿子,不论年龄大小,不管贡献多少,将在公司中得到相同的股份。
  梅耶向每一个有所怀疑的人解释说:确实,当年龄较小的孩子刚进公司时,可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这段时期,大孩子们必须肩负起重担。但到一定时候,一切都会改变,那就是当大孩子想退休了,那时,小孩子们将负起重担。最终在1893年,梅耶与儿子们签署了正式的合伙人协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正是这样一份看似不公的契约,将古根海姆家族兴衰与每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而家族团结,成为了古根海姆家族的核心原则和持续三代兴旺发达的力量源泉。
  
锐气递减
  与费城相比,纽约是德裔犹太人上流社会的安家之地。1889年,梅耶一家搬到了纽约,这里成了古根海姆家族展现其富足的更大舞台。与古根海姆家族地位一起增长的,还有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梅耶的两个儿子威廉和本杰明将采矿业务延伸到了精炼环节。同时,梅耶带着儿子将家族矿藏的版图向世界扩张。
  为了得到墨西哥富有的矿石资源,梅耶派出了自己的二儿子丹尼尔监办此事。他是这七个儿子当中最为勤奋向上的,颇得家族成员的赏识。丹尼尔不负众望,凭借“墨西哥的未来发展依赖于外国投资”的理由,他说服了高层官员。古根海姆家族得到墨西哥两个精炼厂,并获准勘探开发古根海姆家族有可能租下或者买下的一切墨西哥矿山。
  丹尼尔的凯旋,标志着古根海姆家族的特征开始形成。紧接着,阿拉斯加又成为了他们的猎物。在这片曾被沙皇认为荒凉的冰川上,发现了黄金。当丹尼尔跋山涉水抵达这里之后,他相中的却是布满了金属铜的山峰。而这次发掘也颇具战略眼光,通过勘测发现,这是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大最纯的铜矿。
  但是,阿拉斯加地处偏远,要将铜矿进行开发,绝非易事。于是,丹尼尔找到了J·P·摩根,二人一拍即合,组成了阿拉斯加开发辛迪加集团。为此,古根海姆家族投入了1/3的家族资本。到1912年,这座矿山就产生了300万美元的利润,这仅仅是开始。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催生了对铜的巨大需求,到1918年,古根海姆从阿拉斯加的铜矿中,获利7200多万美元。而俄国1867年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政府时,也不过720万美元。
  让钱生钱,是犹太人生意经中的信条。在获取利润之后,丹尼尔开始购买全世界的宝物——铜、煤、铁、森林,玻利维亚和马来半岛的锡,刚果和安哥拉的钻石,都成为古根海姆家族的囊中之物。
  及至此时,家族的名望登峰造极。当古根海姆家的狗被汽车碾过时,这个小意外会被《纽约时报》截获;当丹尼尔在访问墨西哥城时,一场轻微的心脏病发作,竟被《纽约时报》当成头版进行报道。
  尽管丹尼尔排行老二,但他从一开始就承担起管理家族事业的使命,不知是否巧合,20世纪40年代,丹尼尔的二儿子哈里成为了家族的掌舵人。此时的古根海姆家族人口众多,涉及行业也很广。哈里的任务,就是巩固家族成员的团结。
  与此同时,摆在哈里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家族财富。几经琢磨,哈里决定效仿洛克菲勒家族,将这些财富的很大一部分为各种基金会使用。他提醒自己的子孙:这些基金会已经并将继续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但哈里发现,自己是“唯一能承担起家族责任的人”,为了给家族寻找合适的接班人,在20世纪50年代,哈里就开始深入了解和考察家族其他成员的潜力。
  几经周折,在经过不断地失望之后,哈里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外甥彼得·劳森·约翰逊身上。这个孩子继承了家族的血脉,却没有继承多少财富,更重要的,他并不了解哈里舅舅。
  不过,哈里顾不了那么多,他将彼得作为家族接班人进行培养。首先,他让彼得成为公司的股东,1964年,任命他为古根海姆博物馆董事会理事,一年之后,让彼得参与到公司的铜业事务中。
   1970年8月,哈里第三次中风让他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之后他签署了授权书,将彼得定为接班人。1971年1月22日,怀着对家族的眷恋与担忧,哈里溘然长逝。
  
陨落
  不少人认为,女性后裔数量过多是导致家族财富和影响走向衰落的原因。正是因为梅耶有7个儿子,才缔造了这个家族的企业帝国,并将之推向令人目眩的高度。而随后这个家族走向衰退,缺乏男性继承人被认为是重要原因。
  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可靠。及至哈里时代,家族中仍有7个男性成员,这一数量等同于上一代的家族大军。但7个男性成员中,只有继承人哈里显示出了对于商业的兴趣和智慧,其他人要么依靠先辈的成功享受生活,要么则把精力转到艺术和社会科学等其他方面。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哈里掌权时期,矿产、资源和地下宝藏失去了其高额的利润,古根海姆家族失去了最重要的盈利手段。虽然哈里通过慈善事业来挽救家族日渐衰落的名望,但在积累财富方面,其作为却乏善可陈。到20世纪50年代,这个曾经仅次于罗斯柴尔德的犹太家族,从美国财富榜上消失了。
  所以,当彼得执掌古根海姆帝国之后,不能取得出色的成绩实属必然。而且,在所有的公司中,古根海姆家族占有的股份几乎都不超过50%,创造的利润就更不显著了。
  在彼得时代,古根海姆家族在经济上最值得称道的成绩是对丹尼尔岛屿的开发。丹尼尔岛原是一座面积为4500平方英亩的荒岛。随着美国查尔斯顿旅游业的发达,彼得预见,与之毗邻的丹尼尔岛将获得无限的增长潜力。果不其然,到2002年,丹尼尔岛屿成为了繁华社会,给古根海姆家族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但是,对彼得而言,比起家族企业,艺术和学术似乎更适合他的口味。而一直被古根海姆家族忽视的女性后代,则让彼得的这一理念得以传承,同时,也让古根海姆家族以另一种身份重回公众视野。
  在20世纪中期,古根海姆家族的女性踏入了世界舞台。佩吉·古根海姆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与哈里是同辈人。不同于哥哥对于商业的敏感,她对艺术更为着迷。在伦敦艺术馆,收藏了包括毕加索作品在内的抽象画和超现实主义作品,在二战时期的巴黎,她每天买下一幅画作,以帮助那些要逃离德国占领区的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她收集了上千幅作品,奠定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基础。在当今美国,提到“古根海姆”,佩吉是首先进入美国人脑海里的家族人物。
  彼得的同辈人艾利斯·洛夫——梅耶大儿子的曾外孙女则在考古方面有巨大贡献。1982年,她对阿佛洛狄忒神庙的发掘工作,让古根海姆家族为之自豪。
  而作为“族长”的彼得,也在竭力将先辈的事业延续:1999年,他建立了古根海姆基金会,提供多元化的财务服务工作。2004年,这一基金会监管了超过900亿美元的资产。致力于创造财富和文化事业方面的投资。
  重要的是,21世纪之后,有数百人承认自己是梅耶的后代,家族后代成员的血缘关系变得更为松散和疏远。而基金会和博物馆,则成为联系这些松散关系的唯一纽带。
  传说,古根海姆家族的缔造者梅耶是一个狂热的音乐爱好者,但是,他也许没有料到,古根海姆家族在未来的岁月里,会以在艺术和科学方面设立的基金项目而闻名世界。不过,这种闻名方式听起来会比以财富闻名更高雅、更动听。
其他文献
虽然董事长李东生新蓄的“一字胡”平添文艺范儿,但中小投资者可能更关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0100.SZ以下简称TCL)最新发布的年报预告。  1月5日,TCL集团公布了201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1年全年实现净利润约为155,000万-180,000万元,较上年同期(47,240.32万元)增长约230%-28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95,000万-110,000万元
期刊
中国的社交文化离不开各种局。  既然是局,就要懂得如何设局、操局、结局。有个流行许久的段子,把其中最重要的一局——饭局总结得活色生香:先说时政,再聊财经,之后扯点历史军事,加点地方风云,补充点离奇见闻,最后如果能开始用“荤段子”调节气氛,那同桌之谊基本就算有了交情,饭局的目的就达到了。  都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为什么如今的情色社交却大行其道,俨然成了一门学问?而且很多人不单把“荤段子”当成了“破
期刊
当年的思科董事会主席,红杉资本创始人唐·瓦伦丁曾打趣的对媒体说道:“在思科股票上市当天上涨的4美元中,其中2-3美元的涨幅要归功于魏斯曼。”而思科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约翰·莫里奇则比较“吝啬”——“每股至少有12.5美分的上涨”是魏斯曼的功劳。  不管是3美元还是12.5美分,在世界顶级演讲教练、商务沟通大师杰瑞·魏斯曼的IPO路演演讲培训后,企业CEO们面对投资机构与公众时,获得了意外的收获。有数据
期刊
能人还是狂人,有的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区分。  “我的目标是2020年以前,把汉能做成万亿市值的公司。”汉能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李河君没有什么夸张表情地说。  但在旁人听来,这句话产生的效果很可能是:他疯了吗?——一家涉足水电、风电和太阳能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何以能在未来7年时间里,在“国家队”占据着绝对优势的能源行业,实现连五大国有电力集团至今都未敢放言的目标?  坐落在北京北五环的汉能控股集团总部,
期刊
在中国,提起艾默生,难免会有人问一句:艾默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其实,艾默生是一家多元化全球制造商,并已有超过120年历史。  更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十年前,艾默生就与中国企业华为结缘。2001年10月,艾默生一次性出资7.5亿美元,收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市安圣电气有限公司,“这是当时最大的一起外资企业收购内资项目的市场并购。”艾默生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大东告诉《英才》记者。  但是
期刊
在中央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地方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改革逐渐成为焦点。  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的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京城机电)的突破方式是加速跑。  比如它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称航天科技)从初次接触,到签订合作协议只用了6个月。不仅在布局新产业时快速敲定了合作伙伴,还加快了与资本结合的速度。传统制造业习惯依靠的是“制造→产生价值→再投入→制造”路线。
期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GDP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但整体财富的积累却没有理想地带来公平合理的分配。中国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拉越大。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福利问题困扰着普通老百姓,也困扰着研究收入分配的专家学者。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就是其中之一。农业经济、劳动与经济增长、土地改革、城市化问题是他研究的重点。在他看来,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期刊
一张张难看的成绩单成了曾经雄霸世界的日本家电企业彻底告别峥嵘岁月,开始艰难转型的导火索。  据松下电器财报数据显示,其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实现销售额19295亿日元,同比下降10.7%,净亏损304亿日元。与此同时,东芝、日立、夏普、索尼等早前以家电著称的一系列日本企业在2011年第一财季均未能逃脱尴尬境地。东芝财报显示,其营业利润41.2亿日元,同比下滑87.8%;日立的盈利
期刊
即使经历“9.11”也未倒下的全球航空业霸主——美国航空最终也未能避免破产命运,2011年国际航空市场的艰辛可以用前所未有来形容。  与之截然相反,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大飞机制造商却风光无限。空客A380布局全球市场、波音787世界巡展,在国际航展上,大飞机制造商们订单接到手软。  虽然,空客集团总裁布利叶在图卢兹会议上严格限制将大飞机技术转让给中国的说辞言犹在耳,但经济危机中,率先反转的中国航空业
期刊
“我先来采访一下你们吧,你们认为中纺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中国中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纺)董事长赵博雅不无调侃地向《英才》记者丢出了“包袱”。  赵博雅的发问实际上颇有一番意味。因为单从公司名称上看,这无疑是一家以纺织为主业的企业。溯其本源,在1951年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中纺是一家组织全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承担行业管理职能的企业。直到1988年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推进,才逐步转变成为一家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