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海洋一片健康的未来

来源 :知识就是力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junde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搭乘最后一艘“阿波罗”登月飞船前往月球的宇航员,为我们留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那就是被微信選作启动画面的《蓝色弹珠》。在这张照片上,动人心魄的蔚蓝构成了地球色彩的主体,那是海洋的颜色。
  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幸运地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里。它和太阳之间不远也不近的距离,使它得以拥有大量的液态水,成为生命孕育的温床。地球的生命起源于海洋,时至今日,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海洋,不仅决定了这颗星球的色调,也容纳了许许多多的生命在其中繁衍生息。
  但如果走到沿海地带看一看,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这片亘古流传的蔚蓝,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进入工业社会的人类,曾经以为海洋“有容乃大”,可以无限制地容纳污染物,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当污染物超过了海洋自我清洁的能力,海洋环境的恶化便会难以避免地发生。
  在关于环境保护的网站上,我们可以轻易找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图片:若干海鸟误入了触礁沉没的油轮留下的油污带,浑身沾满黏稠的石油而不能再飞翔;大洋深处的信天翁因为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逐渐腐朽的尸身里,泄露出若干五颜六色的塑料碎块;海龟在幼年时被塑料拉环套住,终其一生也不能挣脱,只能带着葫芦形的身躯苟延残喘;渔民废弃的渔网随波逐流,将不幸与其相遇的海豹或是海豚裹挟其中,使它们因为难以浮出水面换气而身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破坏,已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许许多多海洋生物的生活,乃至命运。
  最终,人类也将在劫难逃。举例而言,传统的塑料难以自然降解。当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时候,它们会随着洋流汇集到大洋上的特定区域,形成一块“垃圾大陆”。而在漂浮的过程中,一部分塑料垃圾会因为碰撞而破碎,形成极小的、甚至肉眼都难以看到的微粒,进入海洋动物的身体,并且随着食物链传递给人。曾经被随意排放到海洋里的污染物,如今却令人类作茧自缚。
  相比于海洋的广袤,以人力清理海洋污染物的尝试,显得格外渺小而又低效。幸运的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科技已经提供了一些清理污染的可能性。在澳大利亚,一些研究者从滤食动物的身体结构中获得启发,研制出了全自动的“海洋垃圾桶”。它可以半潜在水面上,通过可再生能源生成人工旋涡,将附近的漂浮垃圾吸入其中,以方便人们乘船进行收集。安装在远洋轮船上的垃圾压缩设备,让船舶自身拥有了更强的垃圾处理能力,使航海途中产生的垃圾可以被海港回收,而非直接排入大海。随着无人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自动图像识别的方式来跟踪海洋塑料垃圾的方案,也正在研发之中。
  这些微小的努力,却反映出一种积极改变的态度。愿它们终成燎原的星火,还给海洋曾经的蔚蓝与恬静。
其他文献
期刊
针对极薄煤层工作面的客观条件限制,设计出了一种适应性强、功能齐全的水阀,解决了传统水阀体积大,布置困难的问题。介绍了L形水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通过实践论证,水阀
波亚利提出:物理知识学习的途径是自我发现,这种发现的理解是最深刻的,其规律易于掌握。教师要对教材的难度与深度加以挖掘,重视物理实验的研究,善于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把
白了少年頭
期刊
初三的小敏被网上某心理医生诊断为“余光恐惧症”。她觉得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每日里惴惴不安、心情低落,甚至一度想要退学。她非常害怕,但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跟父母开口。小敏觉得实在太痛苦了,所以想找心理老师聊一聊。我从小敏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了解了事情的始末。    原来起因是小敏在初二时,因为上课走神被数学老师点名批评。从此之后,小敏在数学课上就很难集中注意力,总是被余光视线内的一些东西吸引,无法注视老师
期刊
介绍一种坑道钻进用雾化发生器,主要将清水或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水生成50μm的微细雾粒,通过雾化腔组件运送到松软煤层钻进的孔底,从而实现孔内捕尘、孔口除尘、冷却钻具、防燃
漫长的冬天过去了,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蛰伏地下冬眠的昆虫陆陆续续爬出洞来,去南方过冬的鸟儿们纷纷飞回了他们美丽的家——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公园里的奥海是水鸟们共
期刊
1.公鸡cock喔喔喔,母鸡hen咕咕哒,小鸡chick叽叽叽,小鸭duck嘎嘎嘎。2.小朋友们排排坐,teacher给你们发apple,大的big留给你,小的small留给我。3.大big,小small,短的short,长
天空中像打鼓一样,雷声响彻云霄.一阵风刮来,“呼——呼——呼”.雨前,好清爽!“哗哗哗……哗哗哗……”,下雨了,所有的树爷爷和草弟弟都向我鞠了个躬,招了招手,为我跳了一段
期刊
2017年7月,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生态伴我行”夏令营.在整个旅途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夜观丹霞山.rn在林间自由穿梭的昆虫,是大自然的精灵.我们能否邂逅这些小生命,见证大自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