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社会与赵树理创作的“古代性”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o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与民间秘密社会发生关联的作家应不在少数,赵树理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赵树理深刻地认识到秘密社会是“民间”的重要存在方式,对秘密社会的深刻了解,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学立场和文学选择,而他的独特性、其作品的大放光芒,也与这种深切把握直接相关.赵树理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笃信文艺即日常生活,文艺之改造就是生活方式之改造.这种认知使他既不能彻底抛弃“老中国”,也无法离开深受“老中国”熏染的普通民众.于是,赵树理坚定地以充满“古代性”的方式进行文艺创作,并与那些留在“老中国”的父老乡亲站在一起,且始终不放弃拼合“老”与“新”的尝试.如果说“救救孩子”是鲁迅留下的宝贵遗产,那么“救救父兄”则是赵树理留下的宝贵遗产.
其他文献
壬子癸丑学制是数千年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我国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系统,期间政局动荡,思潮澎湃,20多个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得以创建.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创设时间、办学性质、命名方式、地域分布、学制及招生、课程设置等方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的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主要创设于1919-1921年;存在民办、官办、会办3种性质的机构,官办机构呈现"少而精"特征,民办、会办机构呈现"多而杂"特征;机构命名共有10种形式,以"体育学校""体育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
目的:研究体力活动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在期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对某市学龄儿童(9-11岁)的社会人口学变量、人体测量学变量、学业成绩、执行功能、20米往返跑和体力活动进行测量.结果:体力活动对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产生直接效应,但对学业成绩不存在直接效应;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在体力活动与学业成绩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结论:儿童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通过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作用,侧重发展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的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西方文论中的"文学性"问题研究历经百年,既经历了空间维度的理论转场和时间维度的理论转换,也经过了不同阶段的理论转向与观念嬗变.俄国形式主义首先提出"文学性"概念并把文学定义为"语言艺术",试图以文学性为对象建立研究文学内部规律的"文学科学";以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的文本主义理论建构了"文本中心论",从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方面探讨文学性;以解构主义为先导的后现代文论打破了封闭自足的文本观,探究文学之外的文学性;近期后理论转向的突出特点是要求回归文学研究,把文学性理解为文学本质特性而不只是文本特
期刊
乔治·迪基除了提出著名的体制论艺术定义,还对"何谓审美"问题做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迪基以心理距离说、无功利注意说为代表,否定审美态度论.他把审美态度论所讲的距离现象、功利或非功利现象解释为注意力集中问题和体制性惯例问题.他还通过说明审美经验不存在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成性),批评比尔斯利的审美经验论.他钟情18世纪的趣味论,主要因为它是一种保留了客观性成分的主观论.然而,如果如彼得·基维所说,根本不存在作为审美能力的趣味的话,迪基的审美观就会很成问题.
期刊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审美性的观看经验,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视觉美学.这一视觉美学蕴含三大要素:在视觉方式上,魏晋人物品藻受中国文化形神生命观的影响,采用"以形观神"与"遗形取神"这两种基本观看方式;在视觉趣味上,魏晋人物品藻旨在体会观看对象生命本性所绽放的虚灵性、本质性之神;在视觉意义上,魏晋人物品藻是对观看对象生命本性的探询,凭借"眼见先于心想"的审美经验打开观者的生命之性,使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的生命交汇得以可能.魏晋人物品藻的观看之道促使中国美学由哲学美学向艺术美学转换.这种观看之道深深嵌入传统视
期刊
发端于20世纪初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思想,作为关于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超越性价值论,在美学、艺术学、新儒学等多个领域均有体现,以王国维对"曾点之乐"之新阐释为起点,以梁漱溟"仁的形上学"、冯友兰"天地境界"为殊途攀援,以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为激越命题,以宗白华"生生的节奏"为成熟形态.中国现代艺术形上学,既是欧洲浪漫主义传统与中国心性之学传统相交融的思想产物,更是从救亡图存的本土现实出发,通过文化改造和教育变革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话语形态,具有知识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双重性质,体现了鲜明的本土现代性精神,是当代中国
期刊
20世纪的中国学术,由于西来的分科模式以现代学术之名而成为正统,出现一些超越普通新旧区分的微妙现象.有些文化立场偏于保守的学者,因防守而创造出新的"传统"(如所谓"四部之学"),揭示出学术分类这一现代问题对当时读书人的冲击甚大.其实中国学问在根本上不主张截然分类,尽管古人很早就有学问可以分而兼治的思考,并形成"术业有专攻"的认识,也一直在进行区分的尝试,然基调仍是通而后可分,即使分也互通,是谓"会通".治学而看重分门别类,产生让各学"独立"成学然后分而治之的意识,是相当晚近的事.为避免以后出眼光看先前的学
期刊
嘉庆二十一年,李彦章被翁方纲认定为最得意的诗学传人,并在其授意下于同年十二月开始接掌寿苏会.嘉庆二十三年正月,翁方纲离世,李彦章继承乃师遗志,发扬其寿苏、寿黄传统,扩展到为欧阳修、苏辙、韩琦等宋人做寿.李彦章主盟的"为宋人寿",具有活动频次常态化、祭祀对象扩大化、参与人员多样化、活动场地公共化等新型特征.藉助"为宋人寿",李彦章营造出"主持风雅追前宋"的人文氛围,自觉通过论诗艺、帖楹联、刻祠志、咏故物、和诗韵等一系列与宋诗相关的诗学活动,大力推广宋诗.李彦章上承翁方纲,下启程恩泽,大大推动了宋诗风的流衍,
期刊
梁章钜为纪昀之后清代试律诗批评大家,他的试律诗理论集中表达于《试律丛话》这部专著中,大体可概括为体性论、时事论、作者论、审美论四端.他从儒家《诗》"六义"的经学框架中,剥析出试律诗多赋少比兴,兼风、雅、颂三义,导扬盛美、温厚和平的体性特征.在试律诗与时代关系上,他提倡在关切时事中颂扬,以试律诗"鸣国家之盛",成为盛世元音.他认为试律诗"可觇人品",是诗人胸襟、性情、人品甚至命运的反映,提倡作者多读书,"有品",能自占身份.他接过刘勰和纪昀讨论风骨与藻采关系的话头,推崇飞腾、绮丽兼备的试律诗审美高境.梁章钜
期刊
任何文学和文化传统各有自己的经典,它们负载着这一传统最重要的文化价值.当文学作品的特性和价值得到承认并受到尊重时,就会成为文学的经典,并显示出相当大的稳定性.文学经典以其自身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成为经典,而非由外力强行推出,也不可能由外力强行"去经典化".以我国古代诗人为例讨论经典之形成及其稳定性,有助于对西方所谓"去经典化"这种徒劳无益的极端做法提出批评意见.盲目跟从西方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使用自己尚未了然的一套生硬的概念术语,甚至故弄玄虚,以晦涩冒充深刻,则是中国学界必须避免的错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