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人物品藻的观看之道与传统视觉艺术精神

来源 :文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以审美性的观看经验,形成一种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视觉美学.这一视觉美学蕴含三大要素:在视觉方式上,魏晋人物品藻受中国文化形神生命观的影响,采用"以形观神"与"遗形取神"这两种基本观看方式;在视觉趣味上,魏晋人物品藻旨在体会观看对象生命本性所绽放的虚灵性、本质性之神;在视觉意义上,魏晋人物品藻是对观看对象生命本性的探询,凭借"眼见先于心想"的审美经验打开观者的生命之性,使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的生命交汇得以可能.魏晋人物品藻的观看之道促使中国美学由哲学美学向艺术美学转换.这种观看之道深深嵌入传统视觉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经验中,成为以古典绘画为代表的传统视觉艺术坚守的一种美学精神.
其他文献
《体育与科学》杂志在几十年的办刊中,一直致力于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体育文化”的概念,从阐释学的视域对作为社会文化形态存在的体育运动做文化阐释学的方法论建设,到2010年后,从“身体认知”出发做“体认范式”的运动行为叙事研究.4月17日《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再次以“体育学学科新图景”为主题,研讨体育学学科定性,探讨了以下问题:(1)以厘清研究对象为标志,“运动行为”叙事方法论为准绳,直面运动行为实践中的真实性,提出——“将思维中才存在的,当成运动行为现实中也可能存在的”——集体无
为探究布迪厄实践理论对体育社会实践研究范式的启示,本文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场域、惯习、资本这三个关键概念在体育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方式.(1)建构以实践依据、实践空间、实践媒介为核心要素的体育社会实践研究范式结构框架.(2)体育行动者以资本为实践媒介、以惯习为实践依据、以体育场域为实践空间进行互动和竞争,从而产生了体育实践,体育实践又反作用于体育场域,从而影响体育场域内研究范式建构的个体惯习和资本.(3)对体育场域规则的认同和体育惯习所映射的实践规律
射艺作为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之一,不但具有狩猎征战的本体性价值,而且表现出礼仪教化的工具性价值.对于射艺文化所嵌入的传统体育的哲学思维的把握,不仅有益于我们深层了解传统哲学思维,而且有助于我们多维领悟传统文化.射艺文化初步形成于狩猎、战争、祭祀的直接需求之下,在封建社会治理中逐渐走向规模化、秩序化,兼容了"身心一统""尊卑有序"等价值观念,成为了促进社会认同和治理的媒介.具体来看,个体在身体控制、反求诸己、不射之射的文化实践中进行自我修炼,统治阶级通过"以礼入德""以射育才""以射选才"对民众进行礼仪教化.
50年来,扎根理论已然发展成一套系统的方法策略,各大流派在某些方面虽有歧见,却也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共识,其中便包含迭代过程.但总体而言,体育学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成果,在迭代过程的运用方面尚有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通过对扎根理论方法原著与SSCI、CSSCI期刊中相关体育学文献的回顾,围绕迭代过程的核心要素,探究当前采用扎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的体育学文献对迭代过程的认识偏差,并分析成因.研究表明,迭代过程是一种基于资料收集-理论性抽样-连续性比较交互作用的动态步骤,但学界部分成果因对迭代过程的使用偏差与学理性认识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体育强国建设背景分析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发展校园足球的意义: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满足健康需求;健全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提升身体素养;扩大足球运动产业规模,激发市场活力;促进青少年体育文化发展,增强文化实力.发展困境表现为发展理念不够清晰、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运动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品牌塑造不充分.提出对策:校园足球回归真义,突出教育价值功能;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科学训练提升水平;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不同区位优势;加强宣传充分认识,打
在语境化与知识化的契合、碰撞、疏离过程中,从1949—1957年的全面确立、基本巩固到1958—1976年的牢固确立、根本巩固,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走过了一条艰辛探索的求新求变之路.其中,前一时期体现为以苏为师、以苏为鉴两个阶段,后一时期体现为激情跃进、调整提高、停滞不前三个阶段.在确立与巩固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主要呈现出苏联化渐趋弱化、中国化逐步强化的发展态势,表明它在新中国话语体系构建中的理论自觉、文化自觉、民族自觉.与此同时,确也存在对所反映对象的特殊性关注不够、对反映主体的主体性探讨不足
期刊
壬子癸丑学制是数千年封建帝制被推翻后我国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系统,期间政局动荡,思潮澎湃,20多个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得以创建.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壬子癸丑学制时期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创设时间、办学性质、命名方式、地域分布、学制及招生、课程设置等方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的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主要创设于1919-1921年;存在民办、官办、会办3种性质的机构,官办机构呈现"少而精"特征,民办、会办机构呈现"多而杂"特征;机构命名共有10种形式,以"体育学校""体育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
目的:研究体力活动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以及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在期间所起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横截面研究设计,对某市学龄儿童(9-11岁)的社会人口学变量、人体测量学变量、学业成绩、执行功能、20米往返跑和体力活动进行测量.结果:体力活动对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产生直接效应,但对学业成绩不存在直接效应;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在体力活动与学业成绩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结论:儿童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通过执行功能和心肺适能对学业成绩产生间接作用,侧重发展心肺适能和执行功能的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能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西方文论中的"文学性"问题研究历经百年,既经历了空间维度的理论转场和时间维度的理论转换,也经过了不同阶段的理论转向与观念嬗变.俄国形式主义首先提出"文学性"概念并把文学定义为"语言艺术",试图以文学性为对象建立研究文学内部规律的"文学科学";以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文论为代表的文本主义理论建构了"文本中心论",从语言学、修辞学、符号学等方面探讨文学性;以解构主义为先导的后现代文论打破了封闭自足的文本观,探究文学之外的文学性;近期后理论转向的突出特点是要求回归文学研究,把文学性理解为文学本质特性而不只是文本特
期刊
乔治·迪基除了提出著名的体制论艺术定义,还对"何谓审美"问题做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迪基以心理距离说、无功利注意说为代表,否定审美态度论.他把审美态度论所讲的距离现象、功利或非功利现象解释为注意力集中问题和体制性惯例问题.他还通过说明审美经验不存在统一性(连贯性和完成性),批评比尔斯利的审美经验论.他钟情18世纪的趣味论,主要因为它是一种保留了客观性成分的主观论.然而,如果如彼得·基维所说,根本不存在作为审美能力的趣味的话,迪基的审美观就会很成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