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抗战,中原逐鹿谁主沉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是华中人民的钢铁长城。八年共对日伪作战24617次,歼敌俘敌417909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南方八省十四支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刚组建时人不过万余,枪只有6000,不仅现代化装备的日军不放在眼里,连国民党军也看不起,就连很多国人也不看好。就这么一支不被人看重的军队,取得如此战绩,其中必有奥妙!
敢于亮剑
抗战初期,日军气焰嚣张,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国人心中无数,一部分人被吓破了胆,“亡国论”甚嚣尘上,华北华东战场失利,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刚刚组建的新四军,就是逆着国民党大溃退的冲击波,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他们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充满定力!
新四军于1938年三四月间到皖南集中,经过短暂的整训,五六月间就分别奔赴敌后战场。粟裕率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实施侦察,于6月中旬在镇江附近的韦岗设伏,首战告捷;陈毅、张鼎丞带领第一、二支队先后到达江南,点燃江南抗日烽火;张云逸、谭震林带领第三支队进驻皖南,牵制日军进攻行动;第四支队挺进皖中,在安徽巢湖县蒋家河口埋伏,全歼20余名日军,打响了挺进敌后第一仗。
尤其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华中日军增加到了13个师团,5个独立旅团,频繁地对各游击区进行扫荡和蚕食、清乡;国民党顽固派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不断制造“摩擦”,新四军一直处于日伪顽的夹击中。人数不到全国军队总数4%的新四军,抗击了侵华日军总数的23%、伪军总数的31%。
新四军深入敌后,敢于向不可一世的日军作战并不断取得胜利,在沉闷的敌占区炸响了一声春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敢于对日作战,敢于在交通发达的水网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敢于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开辟广阔的根据地,敢于不顾蒋介石国民党军的阻挠发展自己,敢于反摩擦,敢于在条件许可时打运动战、歼灭战等等,一句话,敢于亮剑,这是新四军最突出的品格。
创造性地解决好作战、生存、发展三位一体的任务
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新四军“要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
为此,新四军确立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总方针,这是一个集作战需要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于一体的总方针。
广泛开展游击战以消灭敌人。游击战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开展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新四军军部明确指出:“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达到牵制和分散敌人的兵力,配合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在持久战中,争取最后的胜利。”新四军各领导人依据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机动灵活地在华中平原和水网地带,演绎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游击战活剧,不断陷敌于灭顶之灾。
开辟广阔的活动区域以保存自己。毛泽东指出,在华中敌后,“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毋庸置疑,在华中敌人心脏地区作战,“活动地区充分”对于保存自己实在太重要了,这就要求建立广阔的根据地。据此,新四军各部队挺进苏南、皖南、淮南、淮北、豫皖苏边、武汉外围等地,建立八块根据地,使新四军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克服国民党的阻挠尽快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不能战胜日寇,就不能生存。毛泽东明确指出,新四军在敌后发展的方针,“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可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抗战结束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5万人,地方武装9.7万人,横跨七省建立了八块根据地,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千米,解放人口3420余万。
军事家的哲学思维
古人言:打仗,打将。“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福祸之所依也。”
毛泽东也指出,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新四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就是因为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指挥员队伍。如军领导叶挺、陈毅、谭震林、张云逸等以及各师团的主要领导,个个都是军政兼优的军事家。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被评为我军33个军事家之一。粟裕则是毛泽东极为依重的方面军统帅。1961年9月,毛泽东在与蒙哥马利谈话中称赞粟裕:“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新四军这一批统帅中,各有个性特点,但共同的品质是,政治头脑、战略眼光、全局观念、儒将风范、士兵情怀,而其中最特殊、最突出的则是哲人的智慧、境界和思维。
生存和战斗在华中敌后战场的新四军,面临的客观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实在太特殊、太复杂、太突出了,地域的特殊性,敌人的疯狂性,友军的复杂性,顽军的危险性等等,各种矛盾交织,多种困难叠加,没有哲人的智慧和思维,真是难以应对。
新四军的将帅们经受住了考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战略层面上,他们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全国抗战的统一性与华中的特殊性、坚持统一战线与独立自主、抗战与发展、抗日与反顽、游击战与运动战、打仗与建设、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建设主力部队与发动群众、物质与精神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既保证了作战的胜利和自身的发展,又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就作战本身来说,新四军将帅们创造性地实践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持久战理论和游击战理论,集小胜为大胜,化被动为主动,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在敌包围中争取内线中的外线、对敌进攻中争取外线中的内线等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军事指挥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造了一系列指挥艺术,大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建造牢靠的战略支点
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新四军撬动抗战胜利的支点,就是遍布江苏、安徽、湖北等七个省的八块抗日根据地,这是华中抗战的战略支撑和依托,所以又叫战略区。
毛泽东在1939年5月4日给项英的指示中,特别提出要在大江南北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建立持久的根据地。
1939年秋,刘少奇到达华中以后,在第二次中原局会议上,特别提出“建家”的思想,他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如果没有根据地就不能胜利。有了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有了政权就可以筹粮、筹款、收税,新四军部队再也不用向人家讨饭吃了。
新四军围绕一切为了打仗、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扎实进行了根据地建设。
加强地方党的建设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四军各支队每到一地,首先帮助地方建立、巩固和完善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发挥党组织在当地的核心领导作用。1943年1月,华中局向各根据地机关下发指示,指出“加强全党的团结,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从各区党委贯彻到各地委以到各县、各区”。
抓好以建立政权为中心的全面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四军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起地方政权,并支持政府机构正常履行职责,实行减租减息,放手发动群众,团结各阶层群众,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开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是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组织形式,是战胜敌人、发展自己的重要法宝,也是根据地建设的中心环节。新四军兵少武器差,必须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同时,华中敌后敌人据点密集,扫荡清乡频繁,主力部队集中活动受限,也必须把群众武装起来。为此,新四军精简主力部队,把地方军、民兵建设好,提出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部队主力化,师兼军区,旅兼军分区,县都建有自己的武装。这样,既能减轻当地群众养兵的负担,又便于与日伪军作战。
使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四军是靠统一战线组建起来的,反过来,新四军又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对国民党及其军队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刘少奇指出:“统一战线既包括几个阶级,就必然会有斗争、摩擦,只有坚持斗争坚持反摩擦统一战线才不会分裂。如果只有退让,统一战线就会失败。”陈毅代军长在苏中处理与国民党军的关系就是典型范例。他在分析苏中国民党军左中右情况基础上,确立了“孤韩(韩德勤)联李(李明扬)”方针,对“二李(李明扬、李长江)”一直做争取工作,又打又拉,对韩德勤又捉又放,使我始终立于主动地位。
注重做好地方实力派的团结争取工作。陈毅三进泰州城,与李明杨、李长江拉关系、交朋友,争取他们在适当时候保持中立;张爱萍、江上青在皖北争取与盛子瑾合作,打开了当地抗战局面;李先念利用西北军孙连仲、川军王缵绪与中央军的矛盾,利用湖北实力派与桂系外来派的矛盾,取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彭雪枫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与怀远县地方实力派王峙宇、韩金山建立了统战关系,为战斗胜利创造了条件。
积极做好地方开明绅士的工作。地方开明绅士、企业家、旧官吏等,资历老,影响大,在当地有号召力。新四军通过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主动登门拜访,书信往来,诗文会友,尤其以共产党干部的人格魅力等方式,积极做好他们的工作,并通过他们团结更多的民众一致抗日,如苏南的纪振纲,苏中的朱履先、韩国钧,皖江的吕惠生,豫皖苏边的鲁雨亭等,连镇江金山寺和尚都成了我们的地下情报人员,他们都为华中抗战做出了贡献。
注意吸纳改造地方抗日队伍发展壮大自己。抗战初期,华中敌后抗日武装名目繁多,成分复杂,采取适当政策做好工作,可以为我所用。新四军对待地方武装的政策是:保持其地方性和独立性,但加强教育引导,扶助他们发展;让其配合新四军部队行动,引导其在对日作战中锻炼成长;进行纪律整顿,清洗坏分子;加强对干部的渗入和教育培养等。江南新四军对梅光迪、朱松寿队伍的改造,皖北对鲁雨亭队伍的改造,特别是江北游击队对巢南大刀会的改造等,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采取正确的伪军政策扩大统一战线。伪军是汉奸,是民族的败类,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与日本侵略者有差别、有矛盾。做好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争取其中动摇分子反戈一击,很有意义。在抗战早期,第一支队就接纳了三股伪军反正;在相持阶段,苏中地区伪军就有70%的师和新四军建立了联系;泰县48个伪乡长中除1人外全部听从新四军指挥;在战略反攻阶段,更有大批伪军反正投诚。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共争取反正伪军5.4万余人。
把战斗精神发挥到极致
在北方农村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母亲带着儿子在打麦场玩耍,不知什么原因停在场上的大石磙把小孩压了,母亲见状用尽全身力气竟然把石磙搬了起来,救出小孩。可见,当遇到险境时,人会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力量。
抗战初期,谁也不相信弱小的新四军能在敌人心脏地区生存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那种精神。新四军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产生了神奇的力量。
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培育和发扬的铁军精神,是全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
人们都知道国民党正面战场牺牲将官多,却不知道新四军抗战中牺牲遇难的高级将领就有叶挺、项英、周子昆、袁国平、彭雪枫、罗忠毅、廖海涛等人,团以上干部多达350多人;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新四军中有刘老庄82烈士,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个大胡庄82烈士:1941年4月25日晚,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二连奉命移驻淮安县茭陵南面之大胡庄,26日突遭6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二连官兵经数小时激战,反复冲杀,毙敌100多人,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等82人壮烈牺牲,只有1名奉命突围到团部报告消息的战士幸存;
人们都知道战斗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而新四军第三师特务连班长徐佳标才是我军舍身堵枪眼第一人:1945年9月淮阴战役中,徐佳标在攀登城垛时,双手被守敌马刀砍断,发现近处敌人暗堡正在射击,部队伤亡严重,便忍着剧痛匍匐到敌堡前,纵身堵住敌人枪眼,部队乘机冲上城垛,消灭了守敌;
人们都知道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新四军九女投河的动人事迹:1941年苏北夏季反扫荡战斗中,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8名女学员和1名战地女记者,在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为不落入敌人魔掌,她们毅然投入皮岔河中殉国;
人们都知道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而大鱼山众壮士悬崖跳海却鲜为人知:1944年8月25日,进驻舟山群岛大鱼山岛的新四军浙东海防大队一中队,遭到日伪军500余人的围攻,血战7小时,多名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20多名战士各抱住一个敌人滚下悬崖,此战毙伤日伪军80多名,42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铁军精神永存,永远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新四军,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是华中人民的钢铁长城。八年共对日伪作战24617次,歼敌俘敌417909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由南方八省十四支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刚组建时人不过万余,枪只有6000,不仅现代化装备的日军不放在眼里,连国民党军也看不起,就连很多国人也不看好。就这么一支不被人看重的军队,取得如此战绩,其中必有奥妙!
敢于亮剑
抗战初期,日军气焰嚣张,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国人心中无数,一部分人被吓破了胆,“亡国论”甚嚣尘上,华北华东战场失利,国民党军节节败退。刚刚组建的新四军,就是逆着国民党大溃退的冲击波,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他们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充满定力!
新四军于1938年三四月间到皖南集中,经过短暂的整训,五六月间就分别奔赴敌后战场。粟裕率先遣支队深入江南敌后实施侦察,于6月中旬在镇江附近的韦岗设伏,首战告捷;陈毅、张鼎丞带领第一、二支队先后到达江南,点燃江南抗日烽火;张云逸、谭震林带领第三支队进驻皖南,牵制日军进攻行动;第四支队挺进皖中,在安徽巢湖县蒋家河口埋伏,全歼20余名日军,打响了挺进敌后第一仗。
尤其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抗战进入最艰难时期,华中日军增加到了13个师团,5个独立旅团,频繁地对各游击区进行扫荡和蚕食、清乡;国民党顽固派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不断制造“摩擦”,新四军一直处于日伪顽的夹击中。人数不到全国军队总数4%的新四军,抗击了侵华日军总数的23%、伪军总数的31%。
新四军深入敌后,敢于向不可一世的日军作战并不断取得胜利,在沉闷的敌占区炸响了一声春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敢于对日作战,敢于在交通发达的水网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敢于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开辟广阔的根据地,敢于不顾蒋介石国民党军的阻挠发展自己,敢于反摩擦,敢于在条件许可时打运动战、歼灭战等等,一句话,敢于亮剑,这是新四军最突出的品格。
创造性地解决好作战、生存、发展三位一体的任务
党中央毛主席指示,新四军“要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
为此,新四军确立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总方针,这是一个集作战需要与生存需要、发展需要于一体的总方针。
广泛开展游击战以消灭敌人。游击战是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开展对日作战的主要形式。新四军军部明确指出:“深入敌人后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达到牵制和分散敌人的兵力,配合国军主力正面作战,在持久战中,争取最后的胜利。”新四军各领导人依据游击战的基本原则,机动灵活地在华中平原和水网地带,演绎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游击战活剧,不断陷敌于灭顶之灾。
开辟广阔的活动区域以保存自己。毛泽东指出,在华中敌后,“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毋庸置疑,在华中敌人心脏地区作战,“活动地区充分”对于保存自己实在太重要了,这就要求建立广阔的根据地。据此,新四军各部队挺进苏南、皖南、淮南、淮北、豫皖苏边、武汉外围等地,建立八块根据地,使新四军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克服国民党的阻挠尽快发展自己。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不能战胜日寇,就不能生存。毛泽东明确指出,新四军在敌后发展的方针,“就是不受国民党的限制,超越国民党可能允许的范围,不要别人委任,不靠上级发饷,独立自主地、放手地扩大军队,坚决地建立根据地,在这种根据地上独立自主地发动群众,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统一战线,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域发展。”
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抗战结束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5万人,地方武装9.7万人,横跨七省建立了八块根据地,光复国土25.3万余平方千米,解放人口3420余万。
军事家的哲学思维
古人言:打仗,打将。“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福祸之所依也。”
毛泽东也指出,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新四军之所以能打胜仗,就是因为有一批能征善战的指挥员队伍。如军领导叶挺、陈毅、谭震林、张云逸等以及各师团的主要领导,个个都是军政兼优的军事家。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被评为我军33个军事家之一。粟裕则是毛泽东极为依重的方面军统帅。1961年9月,毛泽东在与蒙哥马利谈话中称赞粟裕:“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新四军这一批统帅中,各有个性特点,但共同的品质是,政治头脑、战略眼光、全局观念、儒将风范、士兵情怀,而其中最特殊、最突出的则是哲人的智慧、境界和思维。
生存和战斗在华中敌后战场的新四军,面临的客观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实在太特殊、太复杂、太突出了,地域的特殊性,敌人的疯狂性,友军的复杂性,顽军的危险性等等,各种矛盾交织,多种困难叠加,没有哲人的智慧和思维,真是难以应对。
新四军的将帅们经受住了考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从战略层面上,他们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全国抗战的统一性与华中的特殊性、坚持统一战线与独立自主、抗战与发展、抗日与反顽、游击战与运动战、打仗与建设、独立自主与争取外援、建设主力部队与发动群众、物质与精神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既保证了作战的胜利和自身的发展,又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贡献。就作战本身来说,新四军将帅们创造性地实践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持久战理论和游击战理论,集小胜为大胜,化被动为主动,运动战与游击战结合,以分散对集中、以集中对分散,在敌包围中争取内线中的外线、对敌进攻中争取外线中的内线等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军事指挥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创造了一系列指挥艺术,大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建造牢靠的战略支点
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新四军撬动抗战胜利的支点,就是遍布江苏、安徽、湖北等七个省的八块抗日根据地,这是华中抗战的战略支撑和依托,所以又叫战略区。
毛泽东在1939年5月4日给项英的指示中,特别提出要在大江南北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建立持久的根据地。
1939年秋,刘少奇到达华中以后,在第二次中原局会议上,特别提出“建家”的思想,他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如果没有根据地就不能胜利。有了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有了政权就可以筹粮、筹款、收税,新四军部队再也不用向人家讨饭吃了。
新四军围绕一切为了打仗、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扎实进行了根据地建设。
加强地方党的建设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是根据地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四军各支队每到一地,首先帮助地方建立、巩固和完善党的组织,发展党员,发挥党组织在当地的核心领导作用。1943年1月,华中局向各根据地机关下发指示,指出“加强全党的团结,贯彻党的一元化领导”,“从各区党委贯彻到各地委以到各县、各区”。
抓好以建立政权为中心的全面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四军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起地方政权,并支持政府机构正常履行职责,实行减租减息,放手发动群众,团结各阶层群众,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开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军政军民团结。
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制,是发挥人民战争威力的组织形式,是战胜敌人、发展自己的重要法宝,也是根据地建设的中心环节。新四军兵少武器差,必须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同时,华中敌后敌人据点密集,扫荡清乡频繁,主力部队集中活动受限,也必须把群众武装起来。为此,新四军精简主力部队,把地方军、民兵建设好,提出主力部队地方化、地方部队主力化,师兼军区,旅兼军分区,县都建有自己的武装。这样,既能减轻当地群众养兵的负担,又便于与日伪军作战。
使用好统一战线这个法宝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四军是靠统一战线组建起来的,反过来,新四军又创造性地运用统一战线这个法宝,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对国民党及其军队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刘少奇指出:“统一战线既包括几个阶级,就必然会有斗争、摩擦,只有坚持斗争坚持反摩擦统一战线才不会分裂。如果只有退让,统一战线就会失败。”陈毅代军长在苏中处理与国民党军的关系就是典型范例。他在分析苏中国民党军左中右情况基础上,确立了“孤韩(韩德勤)联李(李明扬)”方针,对“二李(李明扬、李长江)”一直做争取工作,又打又拉,对韩德勤又捉又放,使我始终立于主动地位。
注重做好地方实力派的团结争取工作。陈毅三进泰州城,与李明杨、李长江拉关系、交朋友,争取他们在适当时候保持中立;张爱萍、江上青在皖北争取与盛子瑾合作,打开了当地抗战局面;李先念利用西北军孙连仲、川军王缵绪与中央军的矛盾,利用湖北实力派与桂系外来派的矛盾,取得了反顽斗争的胜利;彭雪枫经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与怀远县地方实力派王峙宇、韩金山建立了统战关系,为战斗胜利创造了条件。
积极做好地方开明绅士的工作。地方开明绅士、企业家、旧官吏等,资历老,影响大,在当地有号召力。新四军通过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主动登门拜访,书信往来,诗文会友,尤其以共产党干部的人格魅力等方式,积极做好他们的工作,并通过他们团结更多的民众一致抗日,如苏南的纪振纲,苏中的朱履先、韩国钧,皖江的吕惠生,豫皖苏边的鲁雨亭等,连镇江金山寺和尚都成了我们的地下情报人员,他们都为华中抗战做出了贡献。
注意吸纳改造地方抗日队伍发展壮大自己。抗战初期,华中敌后抗日武装名目繁多,成分复杂,采取适当政策做好工作,可以为我所用。新四军对待地方武装的政策是:保持其地方性和独立性,但加强教育引导,扶助他们发展;让其配合新四军部队行动,引导其在对日作战中锻炼成长;进行纪律整顿,清洗坏分子;加强对干部的渗入和教育培养等。江南新四军对梅光迪、朱松寿队伍的改造,皖北对鲁雨亭队伍的改造,特别是江北游击队对巢南大刀会的改造等,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采取正确的伪军政策扩大统一战线。伪军是汉奸,是民族的败类,但他们也是中国人,与日本侵略者有差别、有矛盾。做好伪军的分化瓦解工作,争取其中动摇分子反戈一击,很有意义。在抗战早期,第一支队就接纳了三股伪军反正;在相持阶段,苏中地区伪军就有70%的师和新四军建立了联系;泰县48个伪乡长中除1人外全部听从新四军指挥;在战略反攻阶段,更有大批伪军反正投诚。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共争取反正伪军5.4万余人。
把战斗精神发挥到极致
在北方农村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母亲带着儿子在打麦场玩耍,不知什么原因停在场上的大石磙把小孩压了,母亲见状用尽全身力气竟然把石磙搬了起来,救出小孩。可见,当遇到险境时,人会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力量。
抗战初期,谁也不相信弱小的新四军能在敌人心脏地区生存下来,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那种精神。新四军把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所以产生了神奇的力量。
新四军在八年抗战中培育和发扬的铁军精神,是全民族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
人们都知道国民党正面战场牺牲将官多,却不知道新四军抗战中牺牲遇难的高级将领就有叶挺、项英、周子昆、袁国平、彭雪枫、罗忠毅、廖海涛等人,团以上干部多达350多人;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新四军中有刘老庄82烈士,却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个大胡庄82烈士:1941年4月25日晚,第三师第八旅第二十四团二连奉命移驻淮安县茭陵南面之大胡庄,26日突遭6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二连官兵经数小时激战,反复冲杀,毙敌100多人,副营长巩殿坤、连长晋志云等82人壮烈牺牲,只有1名奉命突围到团部报告消息的战士幸存;
人们都知道战斗英雄黄继光舍身堵枪眼,而新四军第三师特务连班长徐佳标才是我军舍身堵枪眼第一人:1945年9月淮阴战役中,徐佳标在攀登城垛时,双手被守敌马刀砍断,发现近处敌人暗堡正在射击,部队伤亡严重,便忍着剧痛匍匐到敌堡前,纵身堵住敌人枪眼,部队乘机冲上城垛,消灭了守敌;
人们都知道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新四军九女投河的动人事迹:1941年苏北夏季反扫荡战斗中,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8名女学员和1名战地女记者,在转移途中被日军包围,为不落入敌人魔掌,她们毅然投入皮岔河中殉国;
人们都知道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而大鱼山众壮士悬崖跳海却鲜为人知:1944年8月25日,进驻舟山群岛大鱼山岛的新四军浙东海防大队一中队,遭到日伪军500余人的围攻,血战7小时,多名战士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20多名战士各抱住一个敌人滚下悬崖,此战毙伤日伪军80多名,42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铁军精神永存,永远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