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主要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递来提升人才素质。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我们应在摸索中反思和寻找最为切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我们在实践教育教学经验中思考和研究,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表现出的新特点,进一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
教育是社会资源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是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递来提升人才素质。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对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对我国高校各方面的建设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一个重要的育人目标,在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努力使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次,我国重视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立着于在本科教学中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机制,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在这个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充分发扬自己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发扬大学之道,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和见解,破除高等教育中人才结构性矛盾和创新性不足的弊端,在未来教育发展中能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完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把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当今时代人们迫切关注和讨论的主题,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对创新和人才内涵的考察,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其主要特征是:无私无谓、独立个性、超常思维、综合素养、合作意识、显现绩效。此外,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创新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创新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更是承载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建立高校教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工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利益与责任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更是学校不断改革和求进的方向。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效益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科学家钱学森以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的诚挚提出这一问题,被称颂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包含更为深刻的意义,呼吁人们把创新型人才发展作为关乎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中国教育的真谛在于认真思考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原因,研究探讨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对策。高等教育质量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教育学术界专家、学者寻求答案的热点课题。
正确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方法、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具体和可拓展的环境,是深化、拓展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努力方向。我们崇尚科学和人文精神,二者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憑证,其中,人文精神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科学精神一样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有着超越和批判意识、革新意识和创造意识等内涵特征,对人才进阶的思想和行为有导向作用,使人朝着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健全人格进步与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更新旧的教育理念,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从教育理念与机制上不断推动创新教育向前发展。
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背景
首先,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等方方面面。这里主要锁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和条件上,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是在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展开的,从现实的时间角度来说,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真正受到学界的关注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整个社会大环境日益变得宽松和活跃,人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新行为得到认可和鼓励,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与此同时,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也推动理论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于是,专家学者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围绕创新型人才发展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致使教育错位难以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高等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形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条件、教育形式和方法等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途径主要有制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实践环节、营造创新氛围等。对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探析,为研究创新型人才发展对策提供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落实,我们国家所走的道路告诉我们,中国逐步走上人才强国之路,从革命救国到人才强国,是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逻辑转点,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型人才素质明显提升、创新型人才效能不断增强、创新型人才体制机制有所改进。 (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没有把人口优势转化为创新型人才优势,创新型人才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创新型人才整体质量不髙—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内涵是数量与质量。从比较的视角看,不管是人力资源总量,还是研究开发人员总量、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量,我国均居世界前列,但是如果以质量相比则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二是创新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在创新型人才专业、行业、区域以及年龄、层次等结构方面很不均衡,不能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三是创新型人才贡献率低—创新型人才资本作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投入要素,通过其自身形成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份额。四是创新型人才环境需改善—从本质上看,创新型人才发展不但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五是创新型人才总体投入不足—其一,从教育目标看,侧重知识积累轻视能力提升。其二,从教学内容看,知识陈旧、单一。教学内容只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究其原因有:一是教育的重点不均,突出表现为教育目标侧重知识积累而轻视学生能力提升;教学内容单一机械;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评价标准不够合理;师生比例失衡;投入教学主体单一化等。二是学校行政与教学划分不合理,行政权力干预过多,导致如学校办学自主权缺乏等诸多问题。三是泛行政化,简单地从行政级别高低、官职大小的角度来衡量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价值和作用。就此,合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创新型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态势相接轨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三、构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途径与对策
通过对中国创新型人才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提出当前可实行的保障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度对策并非易事。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中需要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环境。首先,在法律保障上,从创新型人才制度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做出实体性规定,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制度的规则系统和教育体制,做到真正将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其次,建立以科研创新成果为主要标准、社会化成果承认的评价制度;再次,在高等教育体系人员人事完善上,坚持人岗相适、注重优化服务,合理使用创新型人才,切实提高创新型人才资源流动配置效能等。从各个层面做到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强化舆论引导,进而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人文氛围。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中国教育现实提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构想,从教育培养的各个层面探讨具体对策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创新型人才战略。事实表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更是名列先锋,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资源已成为当前竞争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通过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因此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
(二)拓宽渠道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注重把教育培训作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主要环节,通过加大投入等,例如:努力兴办公立学校;同时,坚持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拓展好校外教育,通过政策引导、经费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调动个人、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进行办学,切实发挥私立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以不断满足人们提升能力素质的需求。
(三)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实习的互动促进个体发展,尤其是注重发挥知识学习与研究合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谋划、统筹安排,通过实施重大科研计划、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平台。
(四)强化终身教育观念。为大力实施终身教育,促进公民继续学习,不仅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国家在推进终身教育中的责任,并搭建各种平台为人们提供持续不断的教育营养。为使终身教育常化,注重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让个人根据形势需要和自身需求通过入校学习、远程教学等形式进行知识更新。在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教育性开发是基本途径也是實现创新型的资源性向资本性转变并进行增值的基础,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挥教育培养对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国家创新型人才供给的基本方式,一方面要求国家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用科学方法把握和尊重学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重点做到社会规律与教育规律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并重。另一方面要强化终身教育,不断拓宽终身教育的实行渠道,做到无所不知都要学,学习方法自主学,才能完善是科学,在高等教育投入中合理开放学校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摇篮中,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丛静.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3(4)
[2] 纪梅玲.拔尖创新人才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西南石油大学,2012(10)
[3]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2012(5)
[4] 李超.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08
[5] 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2009,(8)
[6] 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 陈春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9]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5)
[10] 孙诚.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政治评论,2009
作者简介
刘前莉(1994.9—),女,四川省泸州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与教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
教育是社会资源的精神支柱和活力源泉,是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主要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传递来提升人才素质。高等院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我国高等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对高校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新的形势对我国高校各方面的建设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院校一个重要的育人目标,在教育目标与教学方法上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努力使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其次,我国重视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立着于在本科教学中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力度,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机制,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在这个以知识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充分发扬自己的办学传统和优势,发扬大学之道,对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和见解,破除高等教育中人才结构性矛盾和创新性不足的弊端,在未来教育发展中能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加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确立创新教育理念,推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完善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考核评价机制,把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当今时代人们迫切关注和讨论的主题,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对创新和人才内涵的考察,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创新性劳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其主要特征是:无私无谓、独立个性、超常思维、综合素养、合作意识、显现绩效。此外,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也是国家进步的体现,创新就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创新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有效途径。
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人力资源,高校更是承载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建立高校教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工作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利益与责任机制,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成为教师的自觉追求更是学校不断改革和求进的方向。国际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型人才不足是导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发展效益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科学家钱学森以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的诚挚提出这一问题,被称颂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包含更为深刻的意义,呼吁人们把创新型人才发展作为关乎国家繁荣与民族振兴的根本大计,中国教育的真谛在于认真思考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深层原因,研究探讨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对策。高等教育质量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教育学术界专家、学者寻求答案的热点课题。
正确理解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为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适切方法、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更为具体和可拓展的环境,是深化、拓展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努力方向。我们崇尚科学和人文精神,二者是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憑证,其中,人文精神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与科学精神一样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有着超越和批判意识、革新意识和创造意识等内涵特征,对人才进阶的思想和行为有导向作用,使人朝着具有建设性、创造性的健全人格进步与完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应更新旧的教育理念,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从教育理念与机制上不断推动创新教育向前发展。
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背景
首先,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形式、途径方法等方方面面。这里主要锁定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发展和条件上,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是在中国人才发展研究思潮的影响下逐步展开的,从现实的时间角度来说,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真正受到学界的关注也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整个社会大环境日益变得宽松和活跃,人们的创新意识逐步增强,创新行为得到认可和鼓励,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与此同时,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也推动理论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于是,专家学者们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围绕创新型人才发展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取得了大量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合理性,致使教育错位难以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其次,高等学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是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形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和提高的教育条件、教育形式和方法等的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般途径主要有制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实践环节、营造创新氛围等。对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探析,为研究创新型人才发展对策提供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落实,我们国家所走的道路告诉我们,中国逐步走上人才强国之路,从革命救国到人才强国,是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逻辑转点,经过积极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创新型人才素质明显提升、创新型人才效能不断增强、创新型人才体制机制有所改进。 (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没有把人口优势转化为创新型人才优势,创新型人才发展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创新型人才整体质量不髙—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内涵是数量与质量。从比较的视角看,不管是人力资源总量,还是研究开发人员总量、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量,我国均居世界前列,但是如果以质量相比则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二是创新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在创新型人才专业、行业、区域以及年龄、层次等结构方面很不均衡,不能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三是创新型人才贡献率低—创新型人才资本作为经济运行中的核心投入要素,通过其自身形成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贡献份额。四是创新型人才环境需改善—从本质上看,创新型人才发展不但是个人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五是创新型人才总体投入不足—其一,从教育目标看,侧重知识积累轻视能力提升。其二,从教学内容看,知识陈旧、单一。教学内容只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究其原因有:一是教育的重点不均,突出表现为教育目标侧重知识积累而轻视学生能力提升;教学内容单一机械;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评价标准不够合理;师生比例失衡;投入教学主体单一化等。二是学校行政与教学划分不合理,行政权力干预过多,导致如学校办学自主权缺乏等诸多问题。三是泛行政化,简单地从行政级别高低、官职大小的角度来衡量创新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价值和作用。就此,合理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现创新型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更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态势相接轨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三、构建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途径与对策
通过对中国创新型人才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和深入思考,提出当前可实行的保障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度对策并非易事。我国教育事业的建设中需要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环境。首先,在法律保障上,从创新型人才制度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等方面做出实体性规定,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制度的规则系统和教育体制,做到真正将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其次,建立以科研创新成果为主要标准、社会化成果承认的评价制度;再次,在高等教育体系人员人事完善上,坚持人岗相适、注重优化服务,合理使用创新型人才,切实提高创新型人才资源流动配置效能等。从各个层面做到促进文化交流融合、强化舆论引导,进而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人文氛围。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中国教育现实提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构想,从教育培养的各个层面探讨具体对策措施:
(一)实施积极的创新型人才战略。事实表明,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更是名列先锋,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资源已成为当前竞争最根本的特征之一。尤其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通过创新型人才来实现,因此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型人才。
(二)拓宽渠道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注重把教育培训作为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主要环节,通过加大投入等,例如:努力兴办公立学校;同时,坚持政府办学与民间办学相结合,拓展好校外教育,通过政策引导、经费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调动个人、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进行办学,切实发挥私立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以不断满足人们提升能力素质的需求。
(三)坚持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课堂与课下、校内与校外、学习与实践实习的互动促进个体发展,尤其是注重发挥知识学习与研究合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将产业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谋划、统筹安排,通过实施重大科研计划、重点工程、重大项目、设立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平台。
(四)强化终身教育观念。为大力实施终身教育,促进公民继续学习,不仅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国家在推进终身教育中的责任,并搭建各种平台为人们提供持续不断的教育营养。为使终身教育常化,注重创新教育培训模式,让个人根据形势需要和自身需求通过入校学习、远程教学等形式进行知识更新。在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教育性开发是基本途径也是實现创新型的资源性向资本性转变并进行增值的基础,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挥教育培养对创新型人才发展的作用。
教育是国家创新型人才供给的基本方式,一方面要求国家不断推进和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用科学方法把握和尊重学校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重点做到社会规律与教育规律并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并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并重。另一方面要强化终身教育,不断拓宽终身教育的实行渠道,做到无所不知都要学,学习方法自主学,才能完善是科学,在高等教育投入中合理开放学校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真正融入高等教育的摇篮中,做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丛静.民族高校隐性课程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3(4)
[2] 纪梅玲.拔尖创新人才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J].西南石油大学,2012(10)
[3] 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2012(5)
[4] 李超.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2008
[5] 郭世田.当代中国创新型人才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大学,2009,(8)
[6] 林崇德,罗良.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8] 陈春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9]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9(5)
[10] 孙诚.高等教育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政治评论,2009
作者简介
刘前莉(1994.9—),女,四川省泸州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承与教育。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