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千年之恋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4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城山下、一眼千年,若无相欠、怎会相见?
  8月21日晚,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出品的音乐剧《青城山下》在成都首演,吸引了众多观众到剧场观看。音乐剧《青城山下》挖掘了本土旅游文化资源,结合现今文艺市场规律,重塑中国经典神话,是一部力求创新的作品。剧组力争在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将音乐剧《青城山下》打造成更贴近四川文化特色,符合现代艺术审美,市场商业相融合的舞台艺术作品。
  世间文字千千万,唯“情”一字最难写!音乐剧《青城山下》讲述了白素贞遇见许仙之前发生在青城山的故事。故事里,蛇妖群居的青城后山上,众妖欢庆着白素贞的千岁寿辰,席间却闯入了一个自称小乞丐的凡人。白素贞异常兴奋地把他留了下来,让他教导小妖怪们如何做人。相处期间,小乞丐带着蛇妖们吃喝玩乐,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时光,更是对白素贞产生了丝丝情愫。眼看着白素贞的雷劫将至,小乞丐总是有些神神秘秘的举动,面对着白素贞,想到自己来这儿的目的,他的内心也是纠结异常。再经过舍身救白素贞,想要一直伴其左右,小乞丐服下蛇丹,从男儿身,幻化成为女儿身,从此不离不弃陪在白素贞的身旁。
  《青城山下》围绕年轻的白素贞在修炼期间发生的故事来展开剧情,深入挖掘了小青对白素贞默默追随、不离不弃的前史原因,基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还原出一个传奇又合乎情理的背景故事。以突破传统的眼光,塑造创造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完成剧目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立意的表达。


  为了能够把剧情更合理的展開,导演叶飞和编剧多次磋商,一点点地把剧情和人物的形象立起来。这部剧承载着创作者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在五光十色、元素丰富的背后,是导演对于人和社会的思考:“我们有很多徘徊在爱恨边缘的人,有很多不被看好的人,有很多被贴上标签的人,甚至连我本人也是,我想传达给这些人:不要被他人的刻板印象所束缚,坚持做好自己。”
  最后在谈到观众可能对自己的评价时,这位青年导演坦率地说道:“我期待来自观众的反馈,我不担心人们可能不喜欢我这个导演,可能觉得这部剧有缺陷,我唯一怕观众会说:这不是音乐剧。”
  《青城山下》的艺术性
  音乐剧是一门融合了戏剧、音乐、舞蹈等表演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以其令人陶醉的流行音乐元素,扣人心弦的戏剧故事,吸引眼球的舞台艺术效果,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征服了和征服着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音乐剧是以戏剧为基石,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将舞台美术融为一体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概念的表演艺术。音乐剧有一个基本标准,即音乐必须好听。因此在《青城山下》这部剧里面加入了大量不同的音乐元素来搭配人物的情感与性格,其中为了展现四川人的率直与幽默用摇滚和说唱来体现,在需要与观众心灵共鸣时使用了安静的民谣,同时这部剧里还融合了电子、流行、爵士等丰富多彩的音乐类型。
  在笔者看来,音乐剧《青城山下》除了精彩的剧情,离不开其音乐创作的成功,而声乐在该剧音乐中又占有主要位置,从观众在欣赏完后对剧中的多首歌曲的久久难忘也可见该剧歌曲创作的成功。音乐剧《青城山下》主题曲《绝唱》优美的旋律让人印象深刻,在词的意境塑造上面非常考究。“演员的词用得实在是太美了”,叶飞在聊到词的时候两眼放光,“我们的很多演员,很多主创人员都被他们的台词感动”,他认为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看剧的时候也会被不同的台词戳中心坎。《青城山下》歌词部分是由《父亲的散文诗》作者董玉方撰写,而台词部分则是由青年编剧李智颖完成的,叶导多次向记者强调,“一部好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毫无疑问,音乐定义了音乐剧的存在,是音乐剧的灵魂。主题曲《绝唱》的歌词,让整部剧的情感表达更浓烈,更突出主题。“听说红尘一来一往皆匆忙,让花红柳绿终于落白霜,谁在彼岸,朝彼岸拜堂,我再回头笑他们温柔乡。听说爱恨一朝一夕皆魔障,让魑魅魍魉竟然泪两行,越是深情,越是两茫茫。愿清风明月少几首绝唱,我把眼泪化成糖,再把喜糖送鸳鸯,翻遍六腑五脏,不为谁痴狂,都说人间太荒凉,人人却要来一趟,还狠不下心肠 还念念不忘……愿男女的故事,都换身衣裳,纸短情长,没有绝唱……”唱出剧中小乞丐对白素贞的爱而不得,唱出了小乞丐与白素贞了恩怨、解情仇。何为所得?何为付出?何为命中注定?何为红尘难断?音乐剧《青城山下》中的人物故事,其实也是红尘中的你我。
  在音乐剧《青城山下》中,经典唱段很简单,但又琅琅上口,让观众印象深刻,其实是很考验创作者的创作水平。《青城山下》创作团队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这个大家熟知的神话故事诠释得如此细腻深刻,是创作能力的体现。
  其实,在音乐剧中旋律简单是为了好唱、好听,让观众容易理解和记忆。有人不屑一顾地说这远不如歌剧的音乐语言丰富。的确,我承认这点,但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观众,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比如《青城山下》小乞丐在化身小青前唱响的曲子的旋律在最后快闭幕时又出现了,尽管歌词内容不同,但观众却能跟着哼唱了。这就是为什么随着情节的发展,观众对某些旋律已经耳熟能详,产生一种亲切感了。《青城山下》中的部分唱段旋律感不是很强,但这些旋律感不太强的唱段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起到的作用却不小。观众也许听后忘了这些旋律,但是却记住了旋律衬托出的人物。
  再来谈谈《青城山下》中的舞蹈表演。《青城山下》这部音乐剧中体现出来的舞蹈的部分真的不是太多,它是通过演员对剧情的了解然后以神态动作等展现出来的。叶飞导演是舞蹈编导出身,但在这部音乐剧里,他却没有用任何一个舞蹈演员。“我跟我们的演员说了,所有动作、舞蹈必须由你们自己完成,不要想着会有舞蹈演员来帮你们完成”,这部音乐剧是一部“磨人”的剧“就是一个字:练,往死里练!”总之,音乐剧《青城山下》里舞蹈部分不多,但这些也足以考验表演者的舞蹈功底,而且能把剧本的核心思想表达出来,更是这部音乐剧的亮点之一。


  话说音乐剧的舞美设计是一剧之爰。这部剧在舞台背景、服装、音响、舞台灯光上也构思巧妙。剧中运用了许多如转换时空背景的电影手法。舞台的设计十分巧妙,在舞台正中靠后有一个大的圆盘,在剧中利用圆盘在制造走位,远近上的效果很有真实感,有白素贞与小乞丐的相遇、白素贞与小妖们的日常、白素贞与小乞丐化身后的小青一同到西湖的出发点……一个圆盘承载着全剧众多场景,但每个场景都十分和谐,很自然地衔接了多个场景的转换。
  《青城山下》这部充满艺术想象与创作激情的音乐剧,将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用音乐剧的形式做出了新颖的创新和成功的尝试,这一创新和尝试现在看来是比较成功的。因为在网络上预热,网络售票开启后,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音乐剧的成功,除了故事吸引人,更多的是主创团队在音乐剧呈现方式上的实力。
  在音乐剧《青城山下》中,舞台、灯光、特效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观众的眼睛,内容丰富且新颖。舞美与剧情、咏唱与表演、舞蹈与音符在全剧中均有出彩的展示。同时,全息声光的舞美、哲理思辨的文词、反复咏叹的音乐,插科打诨的搞笑,催泪动情的心疼,妩媚妖艳的青白二妖人物造型,细腻、唯美而不失雅致。青城山道士的“椒盐四川话”,成都麻将的“血战到底”,民谣、说唱、火鍋等川味元素的融入都让该剧处处充盈浓郁的四川本土韵味。
  千年执念,一往情深
  1500年前,没有西湖,没有断桥,没有许仙,只有白素贞和小青……有一点玄幻,有一些哲理,有一点思辨,有一丝荒诞,还有一点细腻,更有一点多情。歌唱着青城山下的传说,咏叹着情义青蛇的执着,音乐剧《青城山下》且歌且舞且嗟叹。妖想着做人,人要怎么做?人与妖最大的不同是人会心痛,心痛是什么?心痛就是为别人着想,就是给别人光亮,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就是把自己的爱送到别人身上。
  人梦着成仙,千年时光一眨眼,一滴露水治百病,一片树叶一把泪,仙把眼泪化成糖,再把喜糖送鸳鸯,这神仙也有病啊——蛇精病。
  音乐剧《青城山下》,一个寓言、几多哲理,一段传说,唯美无比。一群修行蛇妖,一个青城老道,一个凡胎乞丐,一个美貌如花的千年蛇仙,在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下,在传说中白素贞最早开始修炼的地方,因缘际会,在好听的音乐里、在好看的舞台上,在离奇荒诞的故事里,与观者一起共同探讨人生、仙境、妖界、爱恨与心疼。没有西湖、没有断桥、没有许仙,青城山下,只有乞丐、道长、青蛇和白素贞,但依然看到了人间、见识了妖界,了却了恩怨、化解了情仇。


  青城山下,一眼千年。戏中人何尝不是生活中的你与我。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用心感受爱的信念,因为,我们都在青城山下。
其他文献
引言  近年来对南丝绸之路(亦称西南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纵观已有资料,侧重于西北丝绸之路(陆路丝绸之路)的文献众多,而对早于“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世纪的“西南丝绸之路”却因文献缺少和其他复杂原因导致鲜为人知,直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有人涉猎。本文略抒管见,意在与其他学者一道,揭开西南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研究过程中,多次请教段渝先生[1],从四川历史到巴蜀文化,从南丝绸之路到
期刊
〔摘 要〕以“唐臣书院”为例的美育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中国传统书院的美育启示来破解新时代中国大学的美育问题,并紧扣时代,与时俱进,总结提炼出立足传统、构筑精神,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美育途径;优化生态、寓教于美,以构建审美为美育底色;精耕书院、整合资源,以打造主题化空间为美育平台;党建引领、社团支撑,以推动“艺术思政”为美育特色的大学书院美育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彼此心灵交流之上的艺术升华,赋予教育人
期刊
流传在金沙江中游两岸的川、藏、滇地区的藏族民间“谐”舞,是人们俗称的“弦子”舞。弦子舞是融乐、舞、琴、诗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歌舞,曲调优美,歌词朗朗上口,舞蹈舒展柔和,琴声厚重有韵,易学易唱,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弦子舞因那操琴伴舞唱和自如的独特风格,成为藏族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自娱性歌舞。由于它在四川甘孜州巴塘县最为兴盛,固而巴塘素有“弦子故乡”的美誉。  一、领舞操琴、轻歌曼舞  弦子舞的操琴者实为领
期刊
7月下旬,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在位于银川的宁夏人民剧院演出了新版原创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这是自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该院首次的线下公开演出。该剧的演出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而我也受剧院的邀请,赶赴银川观看了现场演出(这也是我疫情之后的首次外出)。  《花儿与号手》是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这部音乐剧
期刊
8月20日下午,在成都市文化馆“走近艺术”全民艺术普及讲座——“走进音乐殿堂,畅享艺术人生——音乐大师讲堂”的主题公益活动中,笔者有幸见到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钢。  叶小钢出身于音乐世家,四岁起随父亲叶纯之学习钢琴,中学毕业后下放至农场劳动,后又进工厂当钳工。1978年,叶小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后,开启了他的作曲家之路。1989年叶小钢被列入英国剑桥出版的国际名人录
期刊
/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10月如约而至/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聆听音乐与各种生活场景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第23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突破往年线下音乐会为主的形式,贯通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全新亮相。其间的线上音乐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超过240小时的音视频节目通过BMF俱乐部APP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28档线上直播栏目以丰富的视角展现古典音乐文化的博大与深厚。节目汇集百余位古典音乐名家、跨界音乐人和影视
期刊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我们生活原本的模样。春暖花开万物苏,蓓蕾嫩芽满枝株。终于,我们穿过湿冷入骨的寒冬,迎来了灿烂樱花的春天。  在抗疫一線,逆行者的身影如此坚决,医护人员、警务人员、建筑工人、新闻记者……他们都说自己只是平凡大众,但却实实在在地撑起了一片天空。因为有他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我们也许无法看清,每一张温暖真挚的脸庞,但我们都看到了疫情面前,身边人的坚强与善良,
期刊
第三届德国“古典音乐奖”全新发榜  德国OPUS KLASSIK古典音乐奖与英国的“留声机奖”齐名,是世界最高级别古典音乐年度大奖之一。近日,第三届OPUS KLASSIK德国古典音乐奖榜单公布,评审团从450个提名中选出25个类别的获奖者。颁奖典礼于10月在柏林音乐厅举行。埃琳娜·嘉兰莎、安妮·索菲·穆特、戴安娜·达姆尧、维金古尔·奥拉弗森、约纳斯·考夫曼等成为了本年度古典音乐奖获奖者。立陶宛指
期刊
坚守初心 厚积薄发 天赋加勤奋造就创作者  20世纪60年代,张宗科出生在原广安县观塘镇双碑村一个叫做张家院子的地方。这里虽是物质匮乏年代的乡村,却活跃着一群文艺生活别样丰富的村民。夏日夜晚,劳作后的村民们总是齐聚院坝,拉起二胡、吹起竹笛、放声歌唱。山野间悠扬的乐曲、嘹亮的歌声伴随着张宗科的幼年,一颗热爱音乐的种子也就这样悄然播下。耳濡目染间,七八岁的他就学会了演唱《白毛女》《杜鹃山》《红灯记》里
期刊
摘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特殊背景下,如何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接受音乐的熏陶,以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如何开展音乐教师的教研活动,以保证教师音乐素养的不断提升?为此,简阳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连同全市骨干教师,充分利用线上“初研”和线下“复研”的方式,由名师团队一对一进行帮扶、打磨和录制的形式,对人音版中小学至高中年级教材上册的歌曲进行弹唱并录制。目前共计成功开发微课230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