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学习兴趣;创新意
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5(A)—0049—01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也就是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才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选取了人体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从人的胎儿图、成年图中的头与身体的比例,逐步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这样,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整合的要求。
从学生生活背景出发,培养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开放题的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在练习中提出“怎么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的问题。学生根据他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一个一元,有的说付两个五角,有的说付十个一角,还有的说付五个两角……此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搞清了元角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生活实例入手,领悟知识内涵
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我先让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并把这些黄豆放在手心里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然后,让他们称出1千克的白糖装在袋子里,试一试1千克的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最后,让他们自报体重,找出一位体重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来背一背他,体验一下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下来,我提出问题:“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就使学生对三种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数学活动着眼,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并根据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协调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并且使学生人人可参与,个个可操作,学生可进行自主探索,也可进行小组合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合作的平台,所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活动课“逛超市”时,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物品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超市”,让学生按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活动中几名学生扮演收银员,其余学生购买物品。学生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择物品边算账。有的学生发现买的东西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钱,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这个活动过程既可以使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认识到书本里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识;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5(A)—0049—01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生活化”,也就是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学生才会努力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选取了人体发育过程中身体各部分比例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从人的胎儿图、成年图中的头与身体的比例,逐步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使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这样,既顺应了学生好奇的心理,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整合的要求。
从学生生活背景出发,培养创新意识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为数学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但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开放题的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使每个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我在练习中提出“怎么样付一元钱的公交车费”的问题。学生根据他们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有的说付一个一元,有的说付两个五角,有的说付十个一角,还有的说付五个两角……此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搞清了元角之间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生活实例入手,领悟知识内涵
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强调形象性。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的辅助来展开数学问题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领悟所学知识的内涵。
如:在教学“重量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重量,我先让学生称出1克黄豆,数一数有多少粒,并把这些黄豆放在手心里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然后,让他们称出1千克的白糖装在袋子里,试一试1千克的重量在手上的感觉;最后,让他们自报体重,找出一位体重25千克的学生,让其余学生都来背一背他,体验一下25千克的实际重量。接下来,我提出问题:“多少个25千克合起来是1000千克?”在学生正确回答后,我告诉大家:“1000千克就是1吨,那么1吨的实际重量你能体会到吗?”这样,就使学生对三种重量单位有了感性的认识。
从数学活动着眼,提高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实践活动与综合运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规律,并根据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现数学与生活的有效沟通。它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操作,协调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并且使学生人人可参与,个个可操作,学生可进行自主探索,也可进行小组合作。由于学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参与合作的平台,所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教学活动课“逛超市”时,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物品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超市”,让学生按要求准备一定数额的钱。活动中几名学生扮演收银员,其余学生购买物品。学生对“逛超市”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大家边选择物品边算账。有的学生发现买的东西多或东西偏贵而自己手里的钱不够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有的向他人借钱,有的改买价格便宜的物品。这个活动过程既可以使学生理解人民币单位之间的进率,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刻地认识到书本里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