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剧美是相对于喜剧美而言,就是含有悲剧色彩的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美,以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悲剧美是通过师生课堂情感历程唤起孩子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课文中每一个悲剧审美对象,无不承载着“净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合理、有效、机智地处理这些悲剧美的教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高尚品德。
一、“伯乐善相马,青原遍良驹”——对悲剧类教材德育资源的开发
我们经常将良师比作“伯乐”,将高徒比作“千里马”,其实,教师用教材也犹如伯乐相马。只要善于开发和优化利用,教材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蕴涵着的众多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课文含有不同的德育资源。小学生往往容易踏进课文中所展现的正面美、喜剧美等这些美的领域,从而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教师也往往对这些内容“情有独钟”。然而,教材中除了体现正面美、喜剧美之外,还有不少文章则体现悲剧美,悲剧美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德育资源。
那么什么样的课文具有悲剧美?悲剧美中又有哪些德育资源呢?笔者在此加以简要呈现。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具有悲剧美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不少比例,除以上课文,还有《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都是具有悲剧美兼具德育资源的典型佳作。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课文的悲剧美与德育资源,并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种种悲剧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全、更真、更立体的体验,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百川终到海,水乳以交融”——悲剧美与德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去开发,去积极利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进行大胆尝试与有益探索,努力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悲剧美的德育功能。那么,如何让语文的悲剧美与德育得到优化利用?用什么方法去利用呢?
1.从悲壮的英雄伟人身上感知爱国情
良好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在悲剧性课文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文中选取并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的形象,或崇高伟大,或英勇不屈,或正义凛然,或视死如归……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这些课文都有一种典型的悲壮美。但是由于年代的差距,学生对革命年代的环境和人物的内心往往不能深入领会,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就要通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品味这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他们高尚的品德,进而从英雄伟人的身上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情。
2.从同龄人的悲惨遭遇中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在具有悲剧美的课文中,有通过平凡人物的悲惨遭遇来揭露对旧社会黑暗和不公平的痛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悲惨遭遇的感悟,进行换位情感体验,进而从反面来增强对自我生活环境的热爱。如《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学生的同龄人,和同龄人作比较是孩子们的“家常便饭”,也往往具有更深刻的印象。这类悲剧美的文章就非常适合使用比较,强调对比。教师在剖析了这些人物形象后,启发学生将他们的遭遇与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作比较,通过比较,尤其在和他们所身处的悲惨世界进行强烈的对比后,体会到现实中的自己是多么幸福,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是多么幸福,学生自然对自己身处的现实社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热爱。
3.从相似事物中悟获基本的道德规范
由于大部分教材中的社会背景及人物与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认识感知有相对较大的出入,运用深入浅出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小故事,对课文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对孩子的德育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小珊迪》,一个平凡的悲剧人物,生世可怜,和弟弟相依为命,整日以卖火柴为生,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非人日子,多么苦命的孩子,然而就是这么个弱小的苦命的孩子为兑现诺言,不幸被车轮碾身而过,没人去救他,没人去同情他,珊迪只有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降临,但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归还“我”多余的便士,以生命的代价让人倍感诚信的可贵。这样的悲剧人物要从悲剧中更加凸显他的道德品质,试看王崧舟老师执教《小珊迪》一课的故事导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原因是“他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
教师通过浅显易懂的现代小故事深刻解析“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不能让人信任。”使学生从中获得诚信教育,从而使学生通过向优秀品质人物的学习得到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等闲识东风,悲中皆蕴德”——对悲剧美与德育的延伸展望
我们在利用教材悲剧美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孩子生活中的悲剧美。在孩子们数年的人生旅程中总不免有悲剧的音符:从“眼泪汪汪”到深受委屈;从磕破膝盖到重病住院;从经受批评到沉重打击;从失去心爱的玩具到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等等以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随处听闻的悲情事件,这些生活中的悲剧色彩对于孩子来说,不能仅仅是悲剧。笔者学习过王崧舟老师的一堂独特的习作教学课:教师让孩子在练习纸上写下五位自己最爱的人,然后一一划去,而划去即代表这个人在世上從此消失,当孩子一一划去自己深爱的亲人时,有的唏嘘哽咽了,有的潸然泪下了,有的号啕大哭了,有的甚至哭喊着爸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悲剧基调相当沉重,悲剧色彩非常强烈。尽管情境是虚构的,但是孩子的情感是那么的诚挚,孩子在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如刀绞般阵阵心痛中写下饱含深情的文字,有一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了一封信给刚刚过世“住在天堂”的外公,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发脾气了,再也不无理取闹了,要爱外婆,长大好好地孝敬外婆……
孩子们写的字字珠玑中流淌着对亲人的那份依恋,对亲人的那份内心深处最真、最诚、最纯、最美的爱,这样的情感文字是多么具有震撼力啊!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善于挖掘开发和优化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课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悲喜两情多重天”的教学效果,在这“多重天”中让学生既掌握了语文知识,又享受了思想品德的有效洗礼。把德育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幼小心田,让它生根开花。(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伯乐善相马,青原遍良驹”——对悲剧类教材德育资源的开发
我们经常将良师比作“伯乐”,将高徒比作“千里马”,其实,教师用教材也犹如伯乐相马。只要善于开发和优化利用,教材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蕴涵着的众多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不同的课文含有不同的德育资源。小学生往往容易踏进课文中所展现的正面美、喜剧美等这些美的领域,从而得到道德品质的熏陶,教师也往往对这些内容“情有独钟”。然而,教材中除了体现正面美、喜剧美之外,还有不少文章则体现悲剧美,悲剧美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德育资源。
那么什么样的课文具有悲剧美?悲剧美中又有哪些德育资源呢?笔者在此加以简要呈现。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具有悲剧美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不少比例,除以上课文,还有《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都是具有悲剧美兼具德育资源的典型佳作。
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课文的悲剧美与德育资源,并在学习过程当中通过种种悲剧美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全、更真、更立体的体验,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百川终到海,水乳以交融”——悲剧美与德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去开发,去积极利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进行大胆尝试与有益探索,努力开发、利用语文教材中悲剧美的德育功能。那么,如何让语文的悲剧美与德育得到优化利用?用什么方法去利用呢?
1.从悲壮的英雄伟人身上感知爱国情
良好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在悲剧性课文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小学语文课文中选取并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的形象,或崇高伟大,或英勇不屈,或正义凛然,或视死如归……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等,这些课文都有一种典型的悲壮美。但是由于年代的差距,学生对革命年代的环境和人物的内心往往不能深入领会,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就要通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品味这些人物的内心体会到他们高尚的品德,进而从英雄伟人的身上感受那份浓浓的爱国情。
2.从同龄人的悲惨遭遇中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教师可采用比较法教学,有利于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在具有悲剧美的课文中,有通过平凡人物的悲惨遭遇来揭露对旧社会黑暗和不公平的痛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悲惨遭遇的感悟,进行换位情感体验,进而从反面来增强对自我生活环境的热爱。如《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文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学生的同龄人,和同龄人作比较是孩子们的“家常便饭”,也往往具有更深刻的印象。这类悲剧美的文章就非常适合使用比较,强调对比。教师在剖析了这些人物形象后,启发学生将他们的遭遇与自己的物质精神生活作比较,通过比较,尤其在和他们所身处的悲惨世界进行强烈的对比后,体会到现实中的自己是多么幸福,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是多么幸福,学生自然对自己身处的现实社会产生更加强烈的热爱。
3.从相似事物中悟获基本的道德规范
由于大部分教材中的社会背景及人物与现在孩子的生活环境和认识感知有相对较大的出入,运用深入浅出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小故事,对课文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对孩子的德育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如《小珊迪》,一个平凡的悲剧人物,生世可怜,和弟弟相依为命,整日以卖火柴为生,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非人日子,多么苦命的孩子,然而就是这么个弱小的苦命的孩子为兑现诺言,不幸被车轮碾身而过,没人去救他,没人去同情他,珊迪只有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降临,但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归还“我”多余的便士,以生命的代价让人倍感诚信的可贵。这样的悲剧人物要从悲剧中更加凸显他的道德品质,试看王崧舟老师执教《小珊迪》一课的故事导入:
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德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决定留德发展。他找了第一家公司,没被录取,找到第二家,人家也拒绝了他……他找了25家大公司,都没找到工作。于是他去了一家小公司。他想,凭我这样的学位和才能,在小公司里干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那家小公司还是拒绝了……原因是“他在德国乘公共汽车时曾逃过三次票”。
教师通过浅显易懂的现代小故事深刻解析“一个连蝇头小利也不讲诚信的人,不能让人信任。”使学生从中获得诚信教育,从而使学生通过向优秀品质人物的学习得到道德品质的提升。
三、“等闲识东风,悲中皆蕴德”——对悲剧美与德育的延伸展望
我们在利用教材悲剧美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孩子生活中的悲剧美。在孩子们数年的人生旅程中总不免有悲剧的音符:从“眼泪汪汪”到深受委屈;从磕破膝盖到重病住院;从经受批评到沉重打击;从失去心爱的玩具到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等等以及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随处听闻的悲情事件,这些生活中的悲剧色彩对于孩子来说,不能仅仅是悲剧。笔者学习过王崧舟老师的一堂独特的习作教学课:教师让孩子在练习纸上写下五位自己最爱的人,然后一一划去,而划去即代表这个人在世上從此消失,当孩子一一划去自己深爱的亲人时,有的唏嘘哽咽了,有的潸然泪下了,有的号啕大哭了,有的甚至哭喊着爸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悲剧基调相当沉重,悲剧色彩非常强烈。尽管情境是虚构的,但是孩子的情感是那么的诚挚,孩子在与“亲人生离死别”的如刀绞般阵阵心痛中写下饱含深情的文字,有一位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了一封信给刚刚过世“住在天堂”的外公,说自己以后再也不发脾气了,再也不无理取闹了,要爱外婆,长大好好地孝敬外婆……
孩子们写的字字珠玑中流淌着对亲人的那份依恋,对亲人的那份内心深处最真、最诚、最纯、最美的爱,这样的情感文字是多么具有震撼力啊!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善于挖掘开发和优化运用,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个性,针对不同的课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悲喜两情多重天”的教学效果,在这“多重天”中让学生既掌握了语文知识,又享受了思想品德的有效洗礼。把德育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幼小心田,让它生根开花。(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