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4月8日,我再一次踏上奔赴湖北送教下乡的征途,没有了第一次的好奇,有的是再次相遇的紧张和期盼。此次送教的园所会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次来该地送教是在2017年11月,那次的经历带给我的冲擊仍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教室面积小、设施简陋、师资匮乏,活动区的创设刚刚起步,一间屋子里中间是空的,高高的玩具柜横向整齐地摆放在教室两侧,隔出一个一个小方块,两个柜子中间大约1.5平方米的地方,铺上垫子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区域,每个区域里至少有六七个小朋友,甚至更多,孩子们都坐在地上玩,进入教室只看见高高的玩具柜……空间狭小、玩具材料不充足,这些都造成孩子们对区域活动兴趣不大,发生冲突的频率很高。区域创设做得较好的园所,玩具柜的摆放相对合理,能用柜子隔出稍大一些的地方,把桌子摆放到区域里供孩子们使用,可是空间使用不合理,材料投放随意性大……
第一次送教时,我运用工作坊的形式针对区域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等问题进行了实地指导。当地的老师很多都是转岗教师,年轻的老师也大多入职时间很短,他们迫切地想要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专注聆听,记在本子上、录音、录像,希望把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而因为当地老师对于区域游戏指导的实践和经验非常匮乏,所以区域指导工作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完全是我在滔滔不绝地说,老师们频频点头与我呼应……
回想当时的场面,有心酸更有期盼,近半年的时间,这里的区域活动进展得怎么样了?我们此前的指导是否发挥了一点作用?
一路上的回忆和期盼,在我踏入房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的大门时得到了释放。这是我上次送教下乡的园所之一,当时是新成立不到两年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情况在当地算是不错的,那也只是刚刚建立了美工区、益智区、图书区,玩具数量还可以,但是区域环境和材料投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个多月后我再次入园,看到新搭建的水池,利用石磨做成的喷水景观,新添置了玩沙区以及供孩子们运动练习的各种运动设施及器具,变化非常大。眼前的场景让我不禁感慨,农村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童年,努力寻求发展,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从中也可以看到老师们的积极好学,不断进取。这更加触动了我对这里区域创设现状的好奇与遐想,老师们在区域创设中有哪些提高?孩子们玩得怎么样呢?亲眼看到之前,幼儿园领导先行介绍,班级区域创设在我上一次的指导下、在当地各级幼教领导的支持引导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带着好奇,我进入了上次指导的那个小班。正对着门的积木搭建区映入眼帘,宽阔的场地为幼儿进行搭建提供了空间;彩色的大块软积木突显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因为不够多,老师收集了许多椰汁筒、薯片筒,整齐地摆放在大方筐里;在瓷砖墙上用水彩画好的房子启发着幼儿如何搭建,搭建什么;“建构乐园”的名称、进区规则以及插进区卡的墙贴都让建构区更丰富,也更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从没有建构场地到现在的区域创设,看得出老师们真的一直在学习、思考,进步很大。走到上次送教重点指导的美工区,两张大桌子分出了绘画制作与玩色彩的不同区域功能,玩色区域靠近水池,便于幼儿取水和洗刷,柜子里摆放了多个小筐和纸盒,不同的容器分别放在两个柜子里,材料也能根据用途和类别分开收纳,柜子上展示着老师及家长的美工作品……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老师们很努力用心地为孩子们创设着最好的环境。这些,深深地打动着我。
在本次工作坊中,我根据班级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再次指导,如,充分利用窗台的空间,扩大和增加幼儿作品展示区;结合近期活动及目标把美工制作的内容用图片或实物分步骤张贴在区域中,可以帮助幼儿自由选取材料进行制作,通过材料的投放与支持有效指导幼儿活动等等。
之后,我与参加学习的老师们进一步交流研讨,这一次,老师们不仅是专心地聆听,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换区吗?”“我带的是大班,家长拿来的麻将牌能不能放到活动区?”“孩子玩活动区时老师干什么?”“孩子们不爱玩怎么办?”……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感到欣喜,这说明孩子们在区域里玩,老师们在思考怎样把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好。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我逐一进行了解答,并用启发互动的形式引导老师们反思自身的问题,最后,通过讲座的形式让老师进一步明确:年龄特点的把握、《指南》精神的落实、对目标的了解熟悉等是做好教育的基础,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导更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的重要环节。
面对当地一线教师的实际水平,我进行的每次培训都要结合大量的区域活动实例,便于教师理解掌握; 同时,要找准培训的切入点,重难点得当,真正贴合教师们的需要,帮助教师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的培训受到听课老师的欢迎,有些老师已经第二次听我的讲座了,成为我支教路上的老朋友。两次参与支教工作,我自己不断反思,例如,面对当地具体情况给老师指出问题时,要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实例,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目标,帮助老师提升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要有连续性,使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经历两次支教,我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宽,也更有深度了,现场观摩后的总结梳理能力提高了,指导内容有了一定的连续性,指导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层次性,能让老师们在每一次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可以说,我自身的指导能力提升很大。
教育需要有耐心、有恒心、有爱心的人,这次送教下乡,让我更加为大山里投身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感动。在条件艰苦的乡镇村落,他们是孩子们心中最可敬的人。送教之旅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也是我最大的荣幸,希望能在“精准扶贫:农村学前教育定点帮扶项目”中继续走下去,把30年幼教生涯中的积淀传承给更多有需要的地方以及更多有需要的幼教人。
第一次来该地送教是在2017年11月,那次的经历带给我的冲擊仍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教室面积小、设施简陋、师资匮乏,活动区的创设刚刚起步,一间屋子里中间是空的,高高的玩具柜横向整齐地摆放在教室两侧,隔出一个一个小方块,两个柜子中间大约1.5平方米的地方,铺上垫子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区域,每个区域里至少有六七个小朋友,甚至更多,孩子们都坐在地上玩,进入教室只看见高高的玩具柜……空间狭小、玩具材料不充足,这些都造成孩子们对区域活动兴趣不大,发生冲突的频率很高。区域创设做得较好的园所,玩具柜的摆放相对合理,能用柜子隔出稍大一些的地方,把桌子摆放到区域里供孩子们使用,可是空间使用不合理,材料投放随意性大……
第一次送教时,我运用工作坊的形式针对区域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等问题进行了实地指导。当地的老师很多都是转岗教师,年轻的老师也大多入职时间很短,他们迫切地想要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专注聆听,记在本子上、录音、录像,希望把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而因为当地老师对于区域游戏指导的实践和经验非常匮乏,所以区域指导工作坊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完全是我在滔滔不绝地说,老师们频频点头与我呼应……
回想当时的场面,有心酸更有期盼,近半年的时间,这里的区域活动进展得怎么样了?我们此前的指导是否发挥了一点作用?
一路上的回忆和期盼,在我踏入房县城关镇中心幼儿园的大门时得到了释放。这是我上次送教下乡的园所之一,当时是新成立不到两年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情况在当地算是不错的,那也只是刚刚建立了美工区、益智区、图书区,玩具数量还可以,但是区域环境和材料投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5个多月后我再次入园,看到新搭建的水池,利用石磨做成的喷水景观,新添置了玩沙区以及供孩子们运动练习的各种运动设施及器具,变化非常大。眼前的场景让我不禁感慨,农村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童年,努力寻求发展,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从中也可以看到老师们的积极好学,不断进取。这更加触动了我对这里区域创设现状的好奇与遐想,老师们在区域创设中有哪些提高?孩子们玩得怎么样呢?亲眼看到之前,幼儿园领导先行介绍,班级区域创设在我上一次的指导下、在当地各级幼教领导的支持引导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带着好奇,我进入了上次指导的那个小班。正对着门的积木搭建区映入眼帘,宽阔的场地为幼儿进行搭建提供了空间;彩色的大块软积木突显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因为不够多,老师收集了许多椰汁筒、薯片筒,整齐地摆放在大方筐里;在瓷砖墙上用水彩画好的房子启发着幼儿如何搭建,搭建什么;“建构乐园”的名称、进区规则以及插进区卡的墙贴都让建构区更丰富,也更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从没有建构场地到现在的区域创设,看得出老师们真的一直在学习、思考,进步很大。走到上次送教重点指导的美工区,两张大桌子分出了绘画制作与玩色彩的不同区域功能,玩色区域靠近水池,便于幼儿取水和洗刷,柜子里摆放了多个小筐和纸盒,不同的容器分别放在两个柜子里,材料也能根据用途和类别分开收纳,柜子上展示着老师及家长的美工作品……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老师们很努力用心地为孩子们创设着最好的环境。这些,深深地打动着我。
在本次工作坊中,我根据班级区域活动开展的现状再次指导,如,充分利用窗台的空间,扩大和增加幼儿作品展示区;结合近期活动及目标把美工制作的内容用图片或实物分步骤张贴在区域中,可以帮助幼儿自由选取材料进行制作,通过材料的投放与支持有效指导幼儿活动等等。
之后,我与参加学习的老师们进一步交流研讨,这一次,老师们不仅是专心地聆听,还提出了很多问题,“区域活动中幼儿能换区吗?”“我带的是大班,家长拿来的麻将牌能不能放到活动区?”“孩子玩活动区时老师干什么?”“孩子们不爱玩怎么办?”……每一个问题都让我感到欣喜,这说明孩子们在区域里玩,老师们在思考怎样把区域活动开展得更好。对于老师们的问题我逐一进行了解答,并用启发互动的形式引导老师们反思自身的问题,最后,通过讲座的形式让老师进一步明确:年龄特点的把握、《指南》精神的落实、对目标的了解熟悉等是做好教育的基础,区域活动中老师的有效指导更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的重要环节。
面对当地一线教师的实际水平,我进行的每次培训都要结合大量的区域活动实例,便于教师理解掌握; 同时,要找准培训的切入点,重难点得当,真正贴合教师们的需要,帮助教师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的培训受到听课老师的欢迎,有些老师已经第二次听我的讲座了,成为我支教路上的老朋友。两次参与支教工作,我自己不断反思,例如,面对当地具体情况给老师指出问题时,要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实例,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目标,帮助老师提升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要有连续性,使教师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经历两次支教,我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更宽,也更有深度了,现场观摩后的总结梳理能力提高了,指导内容有了一定的连续性,指导方法也有了一定的层次性,能让老师们在每一次的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可以说,我自身的指导能力提升很大。
教育需要有耐心、有恒心、有爱心的人,这次送教下乡,让我更加为大山里投身教育事业的老师们感动。在条件艰苦的乡镇村落,他们是孩子们心中最可敬的人。送教之旅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能尽自己所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也是我最大的荣幸,希望能在“精准扶贫:农村学前教育定点帮扶项目”中继续走下去,把30年幼教生涯中的积淀传承给更多有需要的地方以及更多有需要的幼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