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语言学习的普通话“格式化”现象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言的“格式化”现象——世间尽成普通话
  
  最近,我和一位女同事参加教研活动。在路上,无意间听她谈到她婆婆现在也会说“普通话”了。我就好奇地问:“老人小时候就没上什么学,现在年纪这么大了,干嘛还要学普通话呀?”“不学不行啊,我儿子一出生,我们都说普通话,这样孩子就一步到位学会了普通话。我给婆婆布置了任务,一定要尽快学会普通话,不能影响孙子的文化成长。”闻听这套理论,我顿生疑惑:“那你的儿子只会说普通话,根本不会说南通话了。”“普通话才实用,学说南通话有什么用呢?”
  后来,我注意到教师、公务员的子女,大多只会说普通话,成了一群“普通人”。城市中的年轻家长普遍认为,经由方言再学普通话,会困难得多,浪费了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还不如一步到位的好。甚至有人根据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经验得出结论——方言容易对学习普通话造成干扰。他们认为方言是地方封闭和社群隔绝的产物,继续保持方言会阻碍社会流动和人际往来,妨碍推广、学好普通话,不利于个人前途和社会发展;认为与普通话相比,方言因为俚俗而不美,有碍于美好感情的表达,或者说会造成粗陋不堪的文风;认为孩子们要掌握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普通话,没有更多精力学习实用价值较小的方言。因此,在高学历人群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学方言有害无益。于是,就出现了一幅幅喜而隐忧的场景: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无论是走在街上,还是出外活动,无论是师长同学朋友,还是其他的人,都用普通话交谈;他们把普通话讲得如播音员那般流利、自然、标准,可是对方言却一窍不通。
  作为最大方言的北方方言,经过民族国家的管理变成了普通话,提升为一种法定的公共交流工具,就使这种方言发生了变化。如同英文在世界上的扩张一般,普通话也在我国境内扩张,而且像英文一样曾经借助国家权力的推动。逐渐的,有了普通话吃掉无数的小方言的趋势,小方言有了灭绝的危险。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忧心忡忡,我们的孩子总有一天都变成清一色的“普通人”——只会讲普通话的人。
  我们的未来就是“普通人”吗?
  
  二、废弃方言的后果——地域文化密码的丢失
  
  方言真的是一种落后的语言吗?真的如同鸡肋、敝屣吗?当许多人,尤其是一些高学历的父母把方言无情地抛入历史的垃圾桶的时候,我们就格外地需要提高警惕,作出审慎的思辨,清明的探察,我们抛弃了方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方言,即使是小方言,也同样具有复杂精微的语言结构和丰厚强大的表达潜力。方言的大量俚俗的词语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特定地方的各种场合的口头表达需要。在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交际场合就不适宜用普通话,恰恰正好有方言的用武之地。
  汉语的各种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作家王蒙曾说到维吾尔语是如何复杂难学而又曲折精妙,并进一步谈到对语言的见解:“真是怎么复杂怎么来呀!而它们又是那样使我倾心,使我迷恋。它们和所有的能歌善舞的维吾尔人联结在一起。……我欣赏维吾尔语的铿锵有力的发音,欣赏它的令人眉飞色舞的语调,欣赏它的独特的表达程序……一种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群,是一种生活的韵味,是一种奇妙的风光,是自然风光也是人文景观。”从这段话中我们足以看出方言的文化价值。
  的确,方言是特定族群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成果,通常被当做构成一个民族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同时,语言作为其他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一种历史悠久的方言,必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语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方言可以反映出各个地域各有差异的文化的事物行为和人情风貌,和各地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方言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多样化的灿烂的民俗文化。
  如果生活中成人不说方言,儿童从小听不到方言,只剩下普通话,方言全部消失,那么,儿童就只会说普通话。语言的丢失就是文化的丢失。而一种文化的损失,同时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损失,一种生存方式的损失。一个地域丢失了方言,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从人类文化整体上说,也就失去了其中一个独特的文化个性。
  在一个单一的普通话的世界里,语言将失去原初的多样化生态。我们要切记,单一和同质是毁灭的状态,而不是生命的状态。放弃方言,人为地造成了语言资源的枯竭与流失和地域历史文化的断层与割裂。方言废弃的那一日,便是地域文化的灾难之日,是地域文化密码的丢失之日。因此,主张语言文化的单一化,追求语言文化的片面同一是不切实际和有害的。普通话,终将让不少孩子成为无根之人。放弃方言,便是忘本。方言是融入我们血液之中的,我们每个人首先是活在方言中的,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是栖息在方言之中的。没有了方言,我们便没有心灵的家园,只能流浪。这是非常可悲的。方言流失,其文化意义上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从小就跟父母使用普通话、放弃本地母语,就失去了自然地习得一种方言的机会,也少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地域文化视角。这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地域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三、保卫方言——语文课程如何发展与运用方言
  
  传播方言文化,真的会影响普通话的学习吗?不!学习方言与学习普通话的途径和场合不同:方言是从小由父母、邻居、亲友那里学来;普通话则由广播、电视、学校、文献等途径学习。因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互不冲突地同时习得方言与普通话。方言和普通话的学习即使产生干扰,也是短时的、个别的。事实上,传播方言文化,只要是在认同和推行普通话的前提下进行,就不仅不会与推广普通话相悖,还会让方言与普通话共生共荣。一个人掌握的语言越多,得到的文化和社会经验也越丰富。更有专家研究得出结论:一个人从小学习多种语言有利于其智力发育。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明晰,掌握多种语言也是国民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生存技能的表现,并不会对个人前途有很大不利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多种方言是国家宝贵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源。语言和谐所追求的是多语言多方言的共存与共荣。各种语言和方言不论大小,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生存发展空间。当今许多发达地区都是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并存的。
  方言和普通话,完全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保卫方言,语文课程教学大有可为。
  1.延伸式干预,倡导方言先行。良好的教育总是整体的、协和的。负责任的小学语文教育自然应该向前延伸。对于语言学习而言,方言是一种重要的先天性的潜在资源。语言对人来说是一种本能,语法结构,包括方言的语法结构其实已经先在地、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潜藏着。我们后来的语文教学,对孩子语文能力方面的培养,很重要的是要激活这种潜能。特别重要的是,这种潜能像农事的节气一样,要激活它就不能错过这个节气。也就是说孩子的语言潜能需要适时地激活与开发。如果孩子出生之后完全被单纯的普通话所包围,其天生的方言的种子不能得到适时的催发,就会永久地沉睡与终结,永远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我们的中小学可以通过托儿所、幼儿园,提前和施教区的孩子发生教育关联。让家长认识到方言学习和普通话的推广没有大的冲突,认识到方言具有重大的地域文化价值和心智发展性价值。每个家庭都必须不失时机地提供足够的方言语境,并注意保持婴幼儿和使用纯方言的老人之间的亲密度。我们要让更多的年轻父母懂得,在语言的学习方面,最优化的模式应该是方言先行、普通话跟进的形式。如此,通过提前干预,指导家长激活孩子的方言潜能,适时地习得方言。当方言作为第一语言的时候,才是有根性的语言,我们的学生才能自然地采用“方言思维方式”,同时拥有“口中的方言”“手中的方言”“脑中的方言”。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习惯性地做到用方言思考,用方言表达,用方言行事。
  2.抢救式保护,还原方言生态。既然每个孩子天生拥有学习方言的潜能,那么,保护乃至抢救的方言的重要一环,就是还原方言的绿色生态。目前,方言生态被人为地破环,显得残缺不全,味道不纯。因此,要做好方言生态的还原、保护工作,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家庭、学校、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整体联动,都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来。通过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修复方言的完整语言环境。作为学校来说,在正式的集会,或者是课堂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至于其他的非正式场合,比如课间、午休、放晚学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则可以使用方言来展开交流,为方言留下一点空间。特别重要的是,这种在校园内发生的小空间方言交流,对于学生来说却带有某种引导性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双语(方言和普通话)交流习惯。作为家庭来说,除非辅导孩子的作业,生活中的交流,与其他家庭的交际等都尽量有意地使用方言进行。家长应该做好“方言化生活”的表率,释放浓郁的地域人情结。因为,孩子学习方言,固持使用方言的习惯,是需要大人的引发与催化的。作为社区来说,应该形成方言和普通话并重的舆论氛围。当然,三方的整合,需要我们学校,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知识权利,作出自己的努力。
  3.开放式吸纳,方言适度进课堂。方言同样具有文化价值,因此,语文课堂不应该成为普通话的一统天下。开放的课堂,应该向方言颁发准入证,允许其适时适当地进入课堂,提高语言学习的有效性,丰富课堂文化的多样性。优质的方言资源进入课堂主要有四种方式。(1)用方言朗诵匹配的经典诗文。有的时候,匹配的方言比普通话更具感发的力量,更能传达出经典诗文原初的情感旋律。苏州大学的陈国安博士让扬州一个小学的孩子用杨州话读《清平乐·村居》一读就读出来了词的原味儿背后所蕴藏的直抵心灵的强烈情感。——苦味糖。表面上是“喜”“好”,却浸透了人生的苦味,隐含着庸居乡村的无奈。再如,上师范的时候,语文老师让班上的一个同学用吴语系列的启海方言(沙里话)来朗诵《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当时,我们听来只觉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你能强烈地感觉到作者心中塞满了愁苦,她想一口气把心中所有的愁苦全都吐出来。适当地运用匹配的方言来朗诵经典诗文,能更直接、更迅速地体味到文本所蕴藏的独特魅力。(2)用纯正的方言学习地道的民间文化。2008年,笔者到海门的一所小学听儿童诗教学观摩课,听到那儿的孩子用海门话读童谣——《唔姓哈》:“唔姓哈?吾姓黄。哈黄?草头黄。哈草?青草。哈青?竹叶青。哈竹?毛竹?哈毛?三毛。哈三?高三。哈高?年糕。哈年?2008年。”《推巴推巴》:“推巴推巴到吗?到特。荞麦园子熟吗?熟特。盛盛几大碗?一大碗二大碗三大碗。”嘿,孩子们读得那个动听,那个过瘾,那个地道,那个“儿童”哟。好像纯正的海门话是专门为那些地域童谣而存在的。实际上,是婉转动听、富含童韵的海门方言孕育了美丽的海门童谣。方言总是和民间文学血脉相连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童谣等民间文学的时候使用当地的方言朗读最自然,效果也最好。至于和乡土文化相链接的综合性学习,涉及民间制作、节日风俗等等,我们更可以引入方言进行教学。用方言,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倍感亲切。(3)选择合适的环节启用方言对话。可以就课文的微观问题进行讨论,也可以做一些创造性的改编与表演。在2009年的全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赛上,南京南湖三小唐晓勤老师在执教三年级的课文《鹬蚌相争》时,让孩子们扮演鹬和蚌用地道的南京话创造性地演绎“争吵”的情节。方言使得寓言形象更为丰满、丰富,对于故事的感悟就更透彻。学生也普遍感到说南京话挺过瘾,有趣。(4)以方言解释书面语。对于那些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书面语,我们使用书面语解释有时候是越解释越糊涂。这个时候,我们不妨退一步思考一下,是否可以用方言来解释,直接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要理解“严寒”的意思,在南通地区,我们就可以使用方言“冷得没得魂”作为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嵌入学生经验的理解才是真性的理解,才可能远离套装知识。
  4.变通式学习,观演方言好节目。(1)收看方言版的电视栏目。目前,在方言的保护方面,媒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的方言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重庆卫视的《雾都夜话》,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四川电视台的《天府龙门阵》《新闻书场》,上海的方言情景节目《老娘舅》,南通电视台的《总而言之》等方言节目,扎根本土文化,贴近普通人生活,语言鲜活纯正,原汁原味,颇具亲和力。有些节目还大胆融合了说唱、表演等多种手段来讲述新闻故事。比如用扬州传统曲艺讲述的《新闻评话》、以绍兴说唱演绎的《师爷说新闻》等,风趣幽默,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如果我们精心挑选高质量的方言节目,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学生就会在阅读人间世事的同时,受到方言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学到更多的方言。(2)欣赏影视小品节目。包括电影、小品在内的方言类文艺节目也是情趣指数很高的方言资源。在电影方面,许多优秀导演把方言的表现力展示得淋漓尽致。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关锦鹏的《阮玲玉》大量涉及上海方言,贾樟柯的《站台》《小武》等“汾阳三部曲”清一色采用山西汾阳方言。再比如当年赢得极高收视率的《寻枪》《手机》等片中的贵州方言、四川方言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电视剧方面,“西有麻辣烫北有马大帅”,以四川为例,出现了《死水微澜》《傻儿师长》《山城棒棒军》等一批著名方言电视剧。其他方面,还有以赵本山、奇志、大兵为代表的方言小品,以《猫和老鼠》为代表的方言译制动画片,等等。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课余或者活动时间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观看这些优质纯正的方言节目,既快快乐乐欣赏了节目,又轻轻松松学了方言,可谓一举两得。(3)尝试表演地方戏曲。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某些文化领域,方言甚至是其主要载体,例如戏曲、曲艺、民歌。我们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地方戏曲,将表演和方言的学习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把方言学得更好,而且能够雅化方言,尽情地展示方言的独特魅力。目前,京戏进课堂,我们完全可以让沪剧、越剧、昆剧、黄梅戏乃至于通剧、白剧进入校园。就具体的操作方式而言,建立相应的地方戏曲兴趣小组,开设地方戏曲校本课程,举办地方戏曲艺术节等,都是可行的。
  5.田园式活动,实时链接方言。方言的学习需要适度的地域化活动。如果能够走进田园,融入地域的实境,方言的学习就会更有根性,更具真实性。因此,我们在规划方言类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要努力做到沉浸地域文化,投入田园怀抱,和当地的方言实现有效的链接。首先要经常将学生带进田园。让他们拥抱自然并融入自然,完成小学阶段应做的“童年嬉戏田园事务”: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沙子“埋人”,堆雪人,养小动物,采草莓,能认出几种鸟,捉小虫子,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动中,让学生同步而自由地用方言言说。实现实境和方言的一一对应,实时匹配。而在学生形成田园嬉戏的情思高潮的时候,我们更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展开集中对话或自由表达:用地域语、传地域情、摹地域景、赞地域人,完全沉浸于方言的世界里。具体说来,可以从下列11个方面来完成实时链接方言的作业:放牧丛林,叙说树趣;走进村野,叙说农趣;怀旧体验,叙说节趣;融入水乡,叙说水趣;走进苇海,叙说苇趣;制作放飞,叙说筝趣;实地制作,叙说车趣;亲近自然,叙说捕趣;现场采摘,叙说采趣;劳动体验,叙说割趣;亲近动物,叙说养趣。
  6.浸入式吸收,淬炼高雅方言。当然,真正活性的方言就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当地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方言总是与口语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向民间学真正的活方言,时刻留神老百姓口中的生动的口语。在深入农村地头或街头巷尾进行方言采风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学生注意对方言进行淘洗筛选,尽量积累和使用那些表现力强、地域特色浓郁、雅致健康的语言。其中俗语和古典语言是值得我们提取的宝藏。俗语是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它们大多是方言中的精华。另外,古典汉语与方言也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学表明,如果古典语言还有口语存在方式的话,那只能在方言里。贾平凹说自己研习古典汉语的途径就是从方言当中入手,那是活生生的。许多经典的方言屡屡能映照、填补我们共同语中的空白。我们学习语言一定要有民间眼光。当然,为了提高效率,还可以配合使用高质量的方言辞典,从而提高方言的覆盖度、雅致度和纯净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哲先)
其他文献
古代的闺秀们裹着三寸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近代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妇女率先走出家庭,加入社会职业。新的交通工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心跳骤停 4~6min,只有 1 0 %的人可以救治 ,且大多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报告了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抢救 1例因电击伤致呼吸心跳停止 5 0min的罕见病例
已有报道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在此项前瞻性研究中,检查244例无明显缺血性心脏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肌钙蛋白升高的发 It has been reported th
1994年春节,营口市电视台的文艺演出进入高潮,一个俊美秀气的女孩表演的印度舞,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舞蹈结束,当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这位女孩叫李颖、是个聋人的时候,现场观
2009年11月27日,由武汉延安精神研究会主办,江汉大学、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延安精神研究院承办的“延安精神当代价值论坛暨延安精神进校园研讨交流会”在江汉大学举行。武汉延
物理教学改革基本理论研究将走向发展性研究、生成性研究和创新性研究。“换位教学法”是指师生双方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想法,从而产生积极的互动。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监测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和各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教育部组织开发了“全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比通货更加膨胀的,还有道德。长期以来,流行着道德虚高症。最容易被设置为公共议题的,不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和现实的公众利益,而是“道德事件”。当然,主要是对民间的道德批判。媒体对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的表达,一定是扭扭捏捏、吞吞吐吐的,但对道德问题的谴责,一定是义正词严、悲愤昂扬的。你把道德论调拔得越高,越严重,越悲情,越煽情,越显示你道德孤高,无可辩驳。  最近的一个令人发指的例证。有媒体报道,一位88岁
思想政治工作是改造和转化人的思想观念工作,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更要不断提升政工干部的综合素质。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s to reform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