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美术课诗配画教学实践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古诗《清平乐·村居》为例,提出从图文之品、话外之想、纸笔之绘三种切入小学高年段美术课诗配画教学的策略,再通过品读文本、经营位置、图像识读、关注细节、角色扮演等方法展开具体的教学。
  【关键词】诗配画 美术教学 《清平乐·村居》 品读文本 图像识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48-02
  诗配画是指对诗歌所描写的事物进行配画,它融合了美术、语文两个学科的特点,画面感很强。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采取诗配画的形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品味配图作品,还可以让学生品读诗歌文本,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创作出独特的诗配画作品。以下是笔者在小学高年段美术诗配画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一、图文之品
  (一)品读文本,捕捉诗中的“象”
  “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也叫物象。诗歌是由许多被赋予情感的“象”构成的。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作业往往物象单一,画面过于简单。对此,笔者借助一些物象丰富的文学作品,例如诗歌的教学,指导学生捕捉隐藏在诗中的“象”,找到诗与画的连结点。这样发现的“象”越多,可表现的内容就越多。
  例如,选择《清平乐·村居》这首诗进行诗配画教学,全诗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开篇提到的“茅檐”“溪”“青草”“翁媪”等物象,勾勒出一幅恬静悠闲的乡村生活画面。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老人、儿童、成人的画法,结合参考图和课件照片,展现农具、农舍、农田的直观形象,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这样,能初步建立文本的物象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结,让学生在作业中有更多的物象内容去表现。
  (二)经营位置,构建空间关系
  经营位置,是南朝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中一法,指的是绘画前画者要成竹在胸,有构图和构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敏于发现诗歌中关于方位的线索,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勾画草图、实物摆放等方法,将文本中的方位信息转化为直观的位置关系,从而更好地进行构图。
  《清平乐·村居》的诗配画课中,笔者准备一个粘土沙盘,让学生根据诗歌文本,摆放对应的实物。学生A将茅草房放在沙盘中间,房边摆放两个老人,把大儿子放在房后靠近小溪的地方,中儿子放在房前空地,小儿子放在房前溪边的石头上。学生B则把大儿子放在房前小溪对面,中儿子放在房子的侧面。那“溪东”到底指哪里呢?经过讨论,学生认为虽然诗中提到了“溪东”,但只要符合诗句的描述,就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因此绘画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构图。
  (三)图像识读,获取综合信息
  图像识读,是指以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为目的的图像识别和解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插图、画家作品、参考图等方式,帮助他们从中获得借鉴,让构思更加完善。
  在《清平乐·村居》诗配画教学中,笔者向学生展示了本诗三幅不同风格的诗配画作品,让学生观察画中人物服饰的特点,并向学生讲解“左衽”和“右衽”的区别,长边向右为“右衽”,是古代中原人的穿着特点。此外,对图片进行解读后,学生C表示诗中的“小儿”可以表现得更可爱一点,比如穿个肚兜,发型不用束发,而是改成小辫子,等等。通过图像的识读,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更多的信息,能够丰富绘画的元素。
  二、话外之想
  (一)基于文本,想象人物动作
  生动有趣的诗配画作品需要画者对人物的动作展开想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想象、表演诗中人物的动作,让文字转化为可知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诗中人物动作,可以让学生更加立体地理解诗歌,让学生的创作更加生动、多样。
  在《清平乐·村居》的诗配画教学中,谈到“溪头卧剥莲蓬”,笔者问:“‘卧’这个动作都有哪些姿势?同学们在家里是怎么卧的呢?谁来展示一下?”在讲台前拼接的课桌上,学生D向大家展示了侧卧,学生E向大家展示了仰卧,而学生F向大家展示了跷着腿的仰卧……如此,依据一个“卧”字想象出多种姿势,让学生在绘画时也能画出不同的卧姿。
  (二)关注细节,揣度人物表情
  诗中的人物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情感又会产生不同的表情。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表情,深入了解诗歌表达的细节,从而将更加生动的内容表现在绘画作品中。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描述、表演等方式,进一步加深诗配画教学的代入感,增强诗中人物的画面感,让细节之处的构思更精致。
  在《清平乐·村居》的诗配画教学中,笔者提问:“诗中人物的表情会是怎样的?”学生G回答:“因为体力劳动很辛苦,‘大儿’可能是皱着眉、咬着牙,表现出卖力的表情。”学生B说:“‘中儿’很专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手中的工作。”学生C则嘟着嘴眯着眼,向大家展示了他心中“小儿”的表情。笔者相机贴出人物表情的参考图,然后说:“刻画人物时要注意脸部细节,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人物丰富的表情。”有了以上铺垫,学生在创作时,人物表情的细节比较丰富生动。
  (三)结合实际,联想周围环境
  诗歌中的物象是有限的,人的想象却是无限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提供的零星线索,结合客观规律与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把讨论中得到的合情合理的新物象安排到画面之中,让诗配画作品更具完整性。
  在《清平乐·村居》的诗配画教学中,笔者引導学生先从季节展开想象:“你们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情景是发生在什么季节?”学生H说:“从‘溪头卧剥莲蓬’这一句的‘莲蓬’得知是夏天,因为只有夏天才结莲蓬。”听完学生的回答,笔者一边贴出一幅诗配画的线稿一边问:“结合夏季再想想看,还可以画哪些东西补充到这幅画的空白处呢?”经过几轮发言,学生得出以下答案:可以在河里添画荷花、荷叶、莲蓬,在荷间或花尖则可以搭配青蛙、蜻蜓、蝴蝶等物象;岸边的草地可以画得高一些,再加一棵柳树;“中儿”身边可以画两只鸡,茅屋边还可以添画一些其他家禽;“大儿”所在的田地不远处可以画一头牛,或画一些农舍……   三、纸笔之绘
  (一)诗中有画,自选表现方法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水平不同,他们喜爱的表现方法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不同难度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诗配画的表现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在《清平乐·村居》的诗配画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第一层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诗配画;第二层次合作绘制一幅大的完整的场景,也可以每人画一幅小画进行拼接;第三层次注意综合材料的使用。从作业的效果看,有学生画了单幅的画,有学生画了四格连环画;有学生将作品拼接起来,做成了卷轴画;还有学生利用粘土、卡纸、海绵胶等综合材料做出了具有浮雕感的画面。
  (二)角色扮演,选择独特视角
  角色扮演,是指参与者在故事世界中通过扮演角色进行的互动活动。在教学中,以诗为主,以参考图为辅,让学生设想自己身处诗歌意境,用诗歌中任意一个物象的视角观察其周围的环境,把即兴的所感所想结合美术的方法展现在画纸上。
  在《清平乐·村居》诗配画示范环节,笔者提问:“结合书上的插图,想一想,假如你是诗中侧卧的‘小儿’,你会看见什么情景呢?”学生A说:“会看见远处的父母、兄弟各自忙碌的身影。”于是,笔者遵从学生的意见,从“小儿”的视角演示诗配画。在之后的作业展示环节,有学生以茅屋旁树上一只蝉的视角表现全局;有学生以溪边一颗小石头的視角,详细表现‘小儿’的欢腾;还有学生假想自己是“中儿”身边的一只鸡,用仰视的方法表现独特的画面。
  (三)向美造美,渗透绘画技法
  美术教学中有必要渗透相关的绘画技法,以满足高年级学生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渗透绘画技法,提高学生的绘画质量,满足学生向往美、创造美的期望。
  在《清平乐·村居》的诗配画教学中,学生提到了“层次”“远近”技法要素,笔者借此向全班说明诗配画的画面要分近、中、远三个层次,并复习三个层次画面不同的处理方法:近大远小,越近越清楚越鲜艳;远处则反之。此时,学生问:“怎么样画出远处模糊的感觉呢?”于是,笔者通过实物投影,演示轻涂远景的色彩、用纸巾擦拭彩铅画面两种让远处画面产生朦胧感的方法。
  诗配画是一种以诗歌为基础,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展开想象,用美术的眼光在诗歌中探索,并用美术的技法再现诗歌的美的教学方法,用于小学高年段的美术教学,契合小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可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张晨(1989— ),江苏南京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高年段美术诗配画教学。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运用“三步走”方式的教学实践,针对复习课出现的阻碍高效课堂的“代替藩篱”“新授藩篱”“习题藩篱”和“厌倦藩篱”等四种现象,提出自主梳理、列举典型、出题互考“三步走”的复习课教学建议,以打造高效的复习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 “三步走”方式 自主梳理 列举典型 出题互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
期刊
【摘要】本文以《从闪电谈起》一课为例,分享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大变喷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炸开的尼龙绳”实验等创意实验,阐述用flash动画模拟呈现电子的转移过程,化微观为宏观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意实验 《从闪电谈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84-03  电对人类而言是神秘的,人类既敬畏电又渴望了解电。人们对
期刊
【摘要】本文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计疫情教育班会课,班会以全民“战疫”为切入点,通过新闻播报、互动讨论、视频链接、歌曲齐唱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精神。  【关键词】疫情教育 主题班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87-02  一、教育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南宁市以命题研究带动初中历史教师素养提升的实践,建议教研组以命题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突破口、通过命题研修带动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升、立足命题改革推动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命题研修 命题改革 核心素养 教师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41-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关键在教师。只有历史
期刊
【摘要】本文以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为例,论述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从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两个方面,分析校内外资源推动下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文化 体育价值观 体育意识 小学校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12-02  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认知心理等因素,而这
期刊
【摘要】本文以《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为例,论述建构数学生态课堂的途径,提出从学生的认知矛盾中展开构建、在体验中关注生成、在理解中形成关联、在应用中建立体验的教学建议,促进数学生态课堂的建设,形成系统性学科认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平行线的性质》 生态课堂 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1-0048-0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
期刊
【摘要】本文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途径,认为教师可利用交互式软件在导入时创设互动情境、在突破重难点时活跃学生思维、开展闯关练习活动、在课堂总结时让学生自我反思,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数学课堂变得灵动。  【关键词】交互式多媒体 小学数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
期刊
【摘要】本文由教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中的一道作业题展开思考,论述教师向学生解释“约定俗成”的“规定”的途径,认为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追寻数学本质,完善教学资源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 约定俗成 方程 算术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03-02  平日的数学教学中,难免有学生质疑那些不易解释
期刊
【摘要】本文以“认识多位数”单元整理复习课为例,论述开展高效的单元衔接课教学的途径,提出巧用思维导图、聚焦薄弱环节、设计组合练习等教学建议。  【关键词】衔接课教学 小学数学 高效 “认识多位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43-02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新学期的教学节奏,学生只能“宅家”上网课进行学习。在复课后的衔接课教学中,不少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论述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提出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培养迁移运用能力来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建议,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 《精卫填海》 神话故事 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91-02  从三年级开始,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导语中都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