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知兴替

来源 :百家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张鸿福创作的近代名臣系列历史小说,通过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四个关键人物,把中国近代史以文学的形式予以完整讲述。这个系列历史小说从工业化、社会变革、文明冲突等方面为我们认识评价近代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深刻的视角。近代已经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而且正在强起来。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去回顾那段历史,怀着一份怜悯和宽容去评价那些已经作古的人们。
  关键词:近代名臣  历史小说  人物塑造  怜悯和宽容
  2014年,由我责编的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全二册)出版,社会反响不错,随后又作为我社的“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中的一部再版,张鸿福老师因此成为我重点联系的作者。我感觉他一定还会有新的作品问世,也十分愿意与他交流下一步的创作计划。他当时列出了三项,我帮他选定的是第三个计划,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主要的原因其他的两个创作计划跨越汉代、唐代、宋代和明代,单从准备资料来说,就会特别困难。而近代是他熟悉的领域,除了刚出版的《左宗棠》,在2005年他还出版过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在近代领域创作,他驾轻就熟,更容易出成果。
  张老师欣然接受我的建议,随后我又提出可有计划地创作几个近代重要人物,组成一个系列。多年编辑的经验告诉我,系列化创作更有助于一个作家的成长。几经讨论,我们确定了写作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的系列创作计划,这就是张鸿福近代系列历史小说的由来。接下来的创作、编辑和出版都十分顺利。2016年《李鸿章》(全三册)出版,2019年《袁世凯》(全三册)出版,如今《林则徐》(全二册)又顺利出版。
  林则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也是这个系列小说的开篇,但张老师放在最后创作。他说,他特别尊崇林则徐,先写完其他三个人物,做好充分准备再写林则徐更有把握,他希望能够把林则徐的精彩写充分。从我个人的感觉和这个系列出版后的社会反响看,岂止林则徐写得精彩,整个系列作品都担得起精彩二字。
  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系列历史小说为我们认识评价近代的人和事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又深刻的视角。我们都知道,工业化在一个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世界近代史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工业化的历史。英国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而引领世界一百年;美国相继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引领世界二百余年,至今还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日本占领东三省、全面侵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一直挨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世界。列强以工业文明碾压农耕文明的中国,具有绝对的优势。小国走向富强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大国的崛起,无一例外离不开工业化。这个系列历史小说,在评价近代人物和事件的时候,把是否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张老师对旨在自强图存、把工业化作为重要手段的洋务运动持赞赏的态度。他认为,推动洋务运动,就是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车轮。因此,在他的笔下,林则徐经历禁烟斗争后,与魏源共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与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派出首批留学生;左宗棠克服重重困难创办福州船政局;袁世凯推行直隶新政,大兴近代工商业,都作为创作的重点,进行浓墨重彩的书写。尤其是李鸿章坚持了三十年多年,主持或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洋炮局、第一个机器制造局、第一个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条中国人投入运营的铁路、第一个用近代技术采掘的煤矿、第一支真正意义的近代海军……《李鸿章》第二卷书名就是《洋务巨擘》,可见洋务运动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以及对李鸿章推进洋务运动的肯定。
  近代的另一个时代主题就是变革。中国近代是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专制向民主转变、农耕向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变革是艰难而又贯穿始终的过程。从手工作坊向蒸汽动力变革,弃刀矛用火器的军器变革,八旗、绿营向湘军、淮军的募兵制再到北洋新军的兵役制变革,从李鸿章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到八股取士完全停止,尤其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作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制度变革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适应性的要求,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张老师对这些变革并未像对待洋务运动一样持赞赏的态度,对变革的局限性及其埋下的隐患进行了客观批评,尤其是康有为等人在戊戌变法中的急躁、简单化、理想化,特別是缺乏实践经验和对改革利益调整没有相应的补救和安排,提出了尖锐批评。张老师曾对我说,他经常拿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与近代的历次变革作对比,其中不难发现近代变革者及时代的局限性,这往往让他不胜感慨和惋惜。
  近代中国留给国人最深切的感觉就是受侵略、被欺侮。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中外冲突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中国工业化必须付出的代价,所谓侵略不过是中国人的感受。作者对这一观点极其反对。张老师曾对我说,这就好像咱们左脸被人打了一巴掌,还连说打得好,把右脸也凑上去!列强强租我们的土地,把租界建成国中之国,我们的行政权、司法权、驻兵权完全被剥夺。他们强割我们的国土,西北、东北丢了几百万平方公里,台湾被日本割占五十年。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帝后逃亡热河;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帝后逃亡西安。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2100万银元;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偿英法1600万两白银;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库平银2亿两,后来赎回辽东又赔偿3000万两;八国联军入侵,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海关银,年息4厘,39年内需付本息银总计9.8亿两……如果这还不算侵略,那什么是侵略?如果这还不算欺侮,那什么是欺侮?作者认为,传播文明、传递上帝的福音、推广普世价值,这是西方列强为他们的侵略扩张和干涉他国披上的美丽外衣和堂皇借口,受欺者而不自知,还点头称是,不但糊涂,而且可耻。   因为张老师有以上的认识和判断标准,对近代救亡图存、抵抗侵略的行动同样给予了浓墨重彩的书写。《林则徐》上卷用了一多半的篇幅描写林则徐率领广东人民及沿海人民的反抗;《左宗棠》对收复新疆、抵抗法国入侵倾注了大量笔墨,刘锦棠大漠鏖战阿古柏、冯子材镇南关大捷的细节描写充满张力和感染力;《李鸿章》《袁世凱》都对甲午战争中我海陆军的英勇战斗、八国联军入侵时人民群众的英勇抵抗用了相当的篇幅进行表现。
  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仰视,对历史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充分展现;有俯视,对人物的局限也毫不客气地写出来;有平视,将作为普通人一面的儿女情长、喜怒哀乐带进作品。作者极力避免的就是塑造人物中的盲人摸象。因此,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很难给作者塑造的人物打上“好人”或“坏人”的标签,既没有彻头彻尾的“卖国贼”,也没有十全十美的“民族英雄”。即使作者十分尊崇的林则徐,在作者笔下也有挫折中的彷徨,逆境中的迷茫,关键时刻的考量权衡。让笔下人物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历史中的人物,他们的伟大才更显伟大,他们的悲剧才更能打动人心。
  在追求真实上,重视细节上,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也是这一系列作品的一大亮点。当时的人们见面怎么行礼,怎么称呼,看到一个人的穿戴举止,怎么判断他的身份,太后是怎么垂帘的,皇帝是怎么听政的,上谕又是怎样起草的、怎么下发的,京外的官员又是怎么接旨的……作者都有所考察。
  小说是可以“编”的,也必须“编”,但在这些细节上作者坚持“不编”。作者为此一直在恶补近代史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为了创作这十卷书,作者翻阅的书籍有400余种,1000余册,其中反复阅读的近百册。这些资料包括清人的笔记、日记、史志以及外国人在中国的见闻录;还有专家学者的文章、研究生的论文;尤其是清实录、上谕档、近代史资料丛刊等大量历史档案,更是作者枕边之宝。重大历史关头,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以史料作支撑,甚至引用了为数不少的奏折、电报、书信。作者的每部作品,信息量都相当大,抛开人物故事不说,就作品展现的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及民俗方面的信息,堪称近代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史是矛盾极其复杂,斗争极其剧烈的一段历史。它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不仅有传统的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还有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更有列强与中国人民的斗争。作为当时的官员,既要为学习西方、推进工业化而与顽固保守势力斗争,又要镇压农民起义、设法缓解社会矛盾,更要与咄咄逼人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周旋、与船坚炮利的洋人军队作战。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而中国的历史典籍也没有为他们准备现成的经验。一切都在摸索中,甚至连摸一把的过河石头也没有。近代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木船,突然不得已而冲出内河,漂向波涛汹涌的大海,不但缺乏有经验的掌舵人,甚至连称职的水手也难以寻觅!当时,那些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官员,相当一部分已经尽力了,只是因为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他们做得还不够好,甚至是逆潮流而动。那是整个民族都手足无措的时代,那是一个往哪个方向走都埋着凶险的时代。中国近代的苦难绝不是一两个卖国贼造成的,也并非一两个奸臣能负起这样的责任。
  近代已完全成为历史,中国不但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而且正在强起来。我们已有足够的底气和心胸,能够心平气和地去回顾那段历史,怀着一份怜悯和宽容去评价那些已经作古的人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正是张鸿福先生写这一系列作品的初衷。能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只有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窄窄的小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地摊。女孩在一卖小杂品的地摊旁停下。  摊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瘦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见女孩过来,中年男子忙站起来,憨憨地对女孩微笑。  女孩顺手拿起摊上的一个塑料衣架,問:“多少钱一个?”中年男子说:“随你给吧,我有两个孩子读书,闲来挣点儿小钱。”  这时,许多人不屑一顾地从这摊位边匆匆走过。一阵寒风呼地刮过,将铺在下面的塑料布掀起。中年男子忙伸出缩在袖子里的
期刊
肖师傅9点钟准时来到自家门店。虽然他知道早有顾客等候,但他这一坐就是一个坑,停不住手里的活儿,得悠着点儿。好在肖师母提前来把电热桶开启了。  見肖师傅来了,肖师母忙将塑料袋套在洗脚盆上,放进药包和热水,请顾客泡脚。肖师傅则泡上茶,站在门口抽支烟,然后拿条毛巾坐在小凳上,将顾客泡软和了的脚揩干放在膝上,开始了他那“精雕细琢”的修脚手艺。  肖师傅曾在国营澡堂修脚,体制改革后他就出来单干。他的手艺远近
期刊
空山,梵音,青烟袅袅直上,香案旁卧着一只黑猫,生着一双发光的眼。  菩萨端坐在大殿正中央,梨园社的安孔雀在蒲团上行跪拜礼,嘴里念念有词。礼毕,她抬眼看着那猫:“终究是你懂我,不说我癫,旁人都以为我是病了。”  安孔雀是梨园社的青衣,今晚她还有一出折子戏要演。  昨晚,她为弟子冬月把场,一出《嫦娥》几近完美。只是,冬月在唱“不料想一池静水生波浪”时,刺花儿了,面容还微微有笑。  “月儿,你过来。”昨
期刊
除夕夜,张婶忙晕了头,守岁过了零点,已毫无睡意,便忙着做汤圆馅子。这活儿费事,需将黑芝麻和花生粒捣碎,倒进滚热的油锅里,加上白糖,火候恰到好处后,再舀出来盛在碗里冷却凝固。然后开始包汤圆,把糯米面揉黏,捏一个洞,将馅子灌进去,搓成乒乓球一般大小均匀的汤圆,整齐地排放在筲箕里。做完这一切,远处不知谁燃响了第一挂鞭炮。张婶便把自家的鞭炮抱到院坝,一圈圈拆开,点燃后迅速闪开几步,双手捂住耳朵。密集的鞭炮
期刊
临出门前,她帮他解好手,将床头摇高些,把一杯水、一条毛巾置于床邊。  “早些回来。”他说。  她点点头。  “这烂鞋,质量真差。”她重重地抬脚顿了下鞋后跟。  物业办公室里。老张头儿问:“你老公还瘫痪吧?”  “瘫了几年了,你又不是不知。”  “你老公没双胞胎兄弟吧?”  “一个姐,死活不管。”她翻了一下白眼,“怎么,查户口?”  “请你来看看。”老张头儿神秘一笑,调试起墙壁屏幕上的按钮。  “我
期刊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每年的谷雨前后,梓霖照例是要去清凉山的。  可是,这年梓霖却病了。  病了的梓霖去了医院,各种检查让他和家人提心吊胆了好多天。  幸好,儿子带回的诊断书上写的是:结肠息肉。  梓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事情的反转是在几天之后,梓霖神情严峻,将一张诊断书放在家人面前,这张写的是:直肠Ca。  你们不用骗我了,医生都跟我说实话了。  一家人目瞪口呆,更让大家
期刊
内容提要:雪静的《荣华富贵》是一部对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民国社会有全景表现和深刻批判的小说,也是一部很有现实警示意味的小说。一部《荣华富贵》,通过三个家庭、三位官员、三位阔太太勾连起民国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各个阶层、不同人群的生活状态,写出了民国官场上芸芸众生为追求“荣华富贵”而表现出的诸多丑态,尤其对官场的腐败、黑暗、买官卖官、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声色犬马的黑暗而丑陋的现实有生动而深刻的揭示。
期刊
内容提要:罗伟章的《寂静史》写孤独、隔膜、变异的人格人性以及压抑与绝望的暗涌如何包围着人类生活,是中国社会的批判性异人志系列。其对于失控的人性之恶的痛斥,也是对扭曲时代的有力控诉和清算。这样一种积极而委婉的社会批判,彰显文学的价值与力道。  关键词:罗伟章 寂静史 人性之恶 社会批判  羅伟章的《寂静史》一书,由《现实生活》《一种鸟的名字》《寂静史》等七个中篇小说组成,写孤独、隔膜、变异的人格人性
期刊
内容提要:蒋在很年轻,但《街区那头》很成熟,这是她的处女作。作为一个到过很远的地方并深入参与其中的“他者”,蒋在对距离——地理的距离、时间的距离、人心的距离、词与词的距离——十分敏感。出于近乎天然的善念,她尊重乃至信仰生活馈赠的种种细节,转而赐予细节以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她看似柔弱实则执拗,在常人常达成妥协的地方,开始她的诘问与追究。以上速写般的文字,既是对蒋在,同样适于这本小说集。  关键词:远
期刊
内容提要:在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中,温恕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大学时代投身诗歌热潮的青年诗人、曾经的制药厂工人、文学博士和人文学者,他将自身复杂坎坷的人生际遇发酵出的悲剧性人生体悟、诗人的敏锐与灵动、大学教授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海外访学经历和长期英文文献研读铸就的跨文化视野与洞察力、对国际诗歌创作动态的了然于心,都融入了自身创作中。他的多面人生使他的诗作题材丰富,不拘一隅。他天性的洒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