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一次丰沛的地域性书写

来源 :昆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u7623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就是有些地方政府或文化宣传部门时常组织当地或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诗人进行地域性的采风活动,以类似于命题性的写作来宣传当地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新成就,这类写作因而具有了相当的针对性和题材的局限性。既然是有组织、有目的的写作活动,因而也就难免带有强烈的歌颂色彩,涉及的内容也往往是城市建设的发展、文明乡村的建设、山川形胜的美不胜收、民风遗存的醇厚质朴、旅游事业的持续升温,等等,不一而足。满满的正能量,往往遮蔽了书写者的个性存在,使许多文本偏离了文学的本旨,而游移于“宣传”与“服务”之间,甚至出现了干瘪的口号式写作,丧失了独立的思考、个性的张扬、文辞的诗意、情感的真与美,而沦为意识形态的浅陋诠释与注解。
  如何避免这一现象?对于“命题式”写作,无疑是一个难题。那么,毫无个性的“宣传”与独立本色的“歌咏”之间有没有一条打通的路径?感动与真情如何清除虚伪和浮泛?处理好这样的关系,便成了地域性采风和征文活动是否真正成功的衡量标准——也就是说,即便是书写对象和范围相对一致的群体性文学活动,创作的文本也不脱离文学性,更不消弭作家心灵的真实性和充满个性色彩的创造性,才能算得上成功。这令我想起上个世纪末由陆文夫发起的同名小说创作《临街的窗》,当时有李国文等众多作家响应,一次集体书写,产生了一批质量上乘的小说佳作,共同组成了当时一场被广泛关注的文学景观。
  那一次文坛的“热闹”之所以引来众多的参与和“围观”,成为同题写作的一个成功范例,我想最重要是没有给作家们设定任何规矩和门槛儿,除了题目一致、作品出现的某个意象元素相同之外,剩下的就是各个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内容各异的取材和艺术手段的殊异了。
  是的,创作,永远是创作者一个人的事情。就像1987年张炜先生在我的一本杂志上写下的一句话一样:“艺术家永远一个人行走。”我理解的是,艺术源于个体的创造,每一个艺术家都是独特的自己,没有并行的雷同者,否则就没有真正的艺术。
  所以,面对同样或相似题材的写作,往往更是“戴着锁链跳舞”。能否跳得好,就看舞者的功力了。当然,还有“导演”的放手与信任,让舞者自由发挥,更符合艺术的创造美学。
  同理,本文开头谈到的“文化现象”也是如此,当地政府或文化宣传部门就是“导演”,能否呈现给读者一次具备美学高度的阅读,“导演”必须首先懂得并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这是最“聪明”的选择。这样的“导演”我见过,他们只做“引路者”和“介绍人”,而从不先入为主地介入或干扰作家与诗人的主观经验与独特感受,他们相信作家和诗人的眼睛与心灵。
  此次烟台牟平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大赛的举办方与龙泉镇政府无为而为,因势利导,将诗歌大赛推向高潮。我通过阅读全部入围作品,真实触摸到了诗人眼中风景与情感;一次丰沛而富有激情的书写,更使我感受到了龙泉这个地方自然与人文的丰富蕴含;诗人记录的情感触动、提炼的意象与思想,使诗歌和龙泉的具象实现了和谐的互动。
  本次大赛所提供的文本的丰富性和情感抒发的丰富性均表明,诗人们在将写作对象内化为诗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抒情个体的主观感受,且并未被先入的主题和眼前的山水具象所捆绑,而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山水诗歌的优秀传统,使客观的物象变作了心灵的镜像,折射、变换出了丰富的色彩,使物象与描绘、心灵与歌咏达到了相对完美的契合,亦即:抒情主体生动呈现了各自的生命“经历”、生命沉思和源自内心的真实意绪。
  山西诗人王志彦在他的组诗《诗意龙泉》中这样表述“龙泉汤”:
  汤,就是龙泉水在比拟月光
  在复述昆嵛山的热度和小镇灵魂中的
  松涛。它既会洗净自己的来历
  也能抚慰乱石的咳嗽
  当一颗失败的心行走在危崖的讪笑中
  这轻飘飘的尘世,还有龙泉汤
  为你发出热腾腾的回声
  龙泉镇的温泉远近闻名,这也是当地政府努力打造的一张旅游名片。在诗人眼中,这温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实用价值和功能,而具备了可以“比拟月光”的诗意之美,而且变作了昆嵛山的热度和龙泉镇的灵魂的“复述”主体,她“洗净”和“抚慰”的功能是持续性的,通过“复述”的动作而达成。如此,那些在尘世“失败的心”,那些在“危崖的讪笑中”历尽的沧桑,会被龙泉那“热腾腾的回声”洗涤殆尽,让你感到令人倦怠的尘世也充满了“轻飘飘”的、欲仙欲醉的身心享受。诗人并没有直接歌颂龙泉汤,而是寓主观感觉于具体物象之中,以拟人化的修辞,使不动声色的描绘充满含蓄的阅读张力。
  这种手法在他《龙泉镇》一诗中也得以运用:
  昆嵛山顶的巨石练习飞翔
  昆嵛湖底的云朵洗心还俗
  唯有龙泉水,像时间最后的隐喻
  为古老的小镇,日夜擦洗着渐渐明媚的前程
  拟人、明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段的娴熟运用,令人联想到古典诗歌的传统和意境,简约之美和明快的质感,使读者也如诗人一样,感悟到了一种心象融通的精神慰藉。
  江西诗人漆宇勤的组诗《龙泉,龙泉》,则将目光专注于龙泉镇的历史与现实,展示了她的地理形胜、丰富物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汪洋恣肆,韵律排挞铿锵。诗人特别追索具象所能传达的深层意蕴,用具象编制气味、色彩、味觉、感受,带给读者亲临般的感受,比如《河北崖只是龙泉60个孩子中普通的一个》一诗中写道:
  河北崖开满月季,蔷薇,开满虞美人之美
  过路的人路过三十条小巷,核桃,手植大葱
  红色的灯笼抢去了全部色彩
  异乡人,一头扎进苹果的芬芳深处
  每一种果树都让你好奇
  直到樱桃的光泽最终俘虏了你
  在河北崖,龙泉镇60个孩子中的一个
  每一次抵达都隐喻对土地的一次亲近
  而让人迷失的,是水果的甜,是果木的美   越深沉的色泽预示越厚重的甜蜜
  越朴素的建筑表达越古老的年岁
  河北崖,在龙泉的平原上开出有故事的花朵
  但河北崖只是龙泉60个孩子中普通的一个
  如果可以,窑厂、北夼、高家疃、埠岭
  这其中任何一个兄弟姐妹都能同样让人迷醉
  或者换一种表述:河北崖的一条胡同
  与另一条胡同并没有不同
  而同时拥有全部这些胡同的龙泉才是富饶的
  诗人以物质的具象编织了龙泉的富饶景观,到过龙泉的人会被这种富饶“俘虏”,并心甘情愿地“沉醉”、“迷醉”。于是,建构在具象之上的诗意便呈现为一种触手可摸的力道,时空交迭的历史与现实元素,更烘托了诗人对于龙泉当下生活的全部抵达。诗人善于捕捉物象的丰富性,并以在场的融入感予以串联,因而,由游览者的感官“喜悦”上升为生存者的“爱”的情感,无疑导致了一种形而上的赞美。
  卡夫卡说:“一切真正的艺术品都是文献和见证。”诗歌也是。
  辽宁诗人翟营文的组诗《被龙泉认领》,单看题目就是陌生化的新奇视角,人格化的龙泉与诗人构筑了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主动创造并欣然接受了这一角色。《认领下八月的蜜蜂》是一首构思巧妙、修辞丰富、情感真实流淌的佳作:
  请认领下快乐的蜜蜂,认领下
  它幸福的嗡嗡声和就要抵近的槐花
  认领下高家疃村八月里就要成熟的浆果
  认领下花朵的朝气蓬勃,有着无穷的野心
  我是它们的亲人,在八月沿街寻找
  乡镇的故事,每一处温泉都是一场感动
  每一处新居都是幸福的影子
  我相信太阳会替我见证一个个奇迹
  每一场雨都为生长注入力量
  让龙泉也认领下我吧,我是八月
  走失的孩子,被花期牵引
  被昆嵛湖和北大川牵引,感受
  家的温馨,请让我以花生和谷子
  来命名自己,让我的四肢有
  粮食的香味。请让我走成小镇的一部分
  天鹅从我左肩飞起落进昆嵛湖
  请让我爱上一枚苹果,爱上它幸福的光泽
  在八月行走,我听到了八月的歌唱
  有了蜜蜂的指引,就会
  融入这乡镇的沸腾
  在通感与比喻的交错运用中,这首诗作超越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诗人将被龙泉吸引和感染的兴奋,不断地转换到具象与感觉之中,通过主动“认领”龙泉的八月之美,传达出强烈的要“被龙泉认领”的期盼,实则是——对龙泉的无上赞美。“请让我以花生和谷子/来命名自己,让我的四肢有粮食的香味。/请让我走成小镇的一部分”,这种视角的想象和语言的创造,突破了物我分界,展示了诗歌写作通往更高技巧的一种可能性。我相信,高超的技巧能提高诗歌的纯度与高度,这是毋庸置疑的。翟营文的这组诗写得不俗。
  山东诗人紫藤晴儿的组诗《龙泉镇,最澄明地召唤》则呈现了一连串绵延深情的咏唱,舒缓而温婉的倾诉使我感到了诗人细腻的情绪跃动中隐含着深邃的知性:“龙泉镇,它以古朴存在于尘世的流逝中,而我们在它的热烈中已不想抽身/企图占有它最为澄明的部分/就像对一切身份与过往的极度隐喻”。
  黑龙江诗人苏美晴为龙泉镇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我早已不爱远方了
  爱上你,目光就会温润如玉
  在一滴水里,被暖着,挂满幸福般的祈福
  灵魂如若有年龄,它一定是妙龄阶段
  我看见,那些轻盈的脚步
  在半岛,在龙泉,做着一个夯实的梦
  并被龙泉温润的水,送进生活的深处
  (《龙泉,幸福的笑靥》)
  大连诗人菊子这样写龙泉:
  龙泉自从喝了你第一口老井水
  你就参与了我的时光旅行血液循环
  纵然岁月的砂轮打磨掉许多生命的刻痕
  而你依然是我最深的想念
  (《龙泉 你是我最深的想念》)
  重庆诗人胡云昌的诗句令人眼前一亮:
  起身离开温泉的那一刹那,我的乡愁发出
  连根拔起的巨大的疼痛,响彻在骨骼里
  让我异乡的梦痉挛,失眠成辗转反侧的诗句
  连入睡也用沐浴的姿势,这成为一生的必修课
  (《龙泉:离我灵魂最近的只有水》)
  山东诗人张培松的组诗《养生福地龙泉镇》,每篇皆精短,字字如珠玑,充分显示了诗人提纯意象、锤炼字句的功夫,例如:
  向东,一拨又一拨的人。
  找不到昆嵛湖的马匹,荷花池接住它的嘶鸣。(《昆嵛湖》)
  又如:
  白天是盲者的沟壑,
  美丽生活总有明亮的光源。(《奔跑的龙泉》)
  再如:
  山岗的山苜楂一片片绿了,
  上岗的石头一个个睡了。
  露珠触到夜的心跳,
  …………
  蜂蝶占据内心,
  蓝黄的翅膀,在清明的镜子里盘桓,
  你的春天,
  在水波中荡漾,
  那凛冽的刀尖滴着甜(《山苜楂》)
  不一一列举。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取材的丰富性,龙泉镇的山川壮美、物产的丰饶、民俗乡风、历史现实均有涉及;二是情感的真实、真挚,几乎每一位诗人都经历了一次真情实感的书写与表达,展示了对真善美的爱与向往;三是很多诗人具备较高超的抒写策略和技巧,讲求物我融通的和谐——追求严羽所谓“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境界,甚至追求“纯诗”的写作向度,注重个体的感知与思辨,呈现出某种理性与知性的交织,在修辞运用上也各尽所能,使情感和诗意的表达既丰富又灵动,既有斑斓的色彩,更有紧实的质感。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精神性的,诗人的体验性也就不可或缺。当然,精神和体验应与生命并行且始终融注其中。我们不可能要求一次集中的、对象性明确的诗歌赛事能完全达到诗人需要尽其一生才能达到的高度,但通过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我的确看到了一次较为成功的诗歌的地域性书写。
  王川,1965年9月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联合日报》记者、总编助理、专题部主任。《山东诗歌报》编委,烟台牟平龙泉全国主题诗歌大赛评委。在《青年作家》《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文学》《当代小说》《海燕·都市美文》《现代语文》《翠苑》等报刊发表文学艺术评论、诗歌、随笔、散文300余篇。作品入选《精美散文诗读本》《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2009诗歌》《中国诗歌年选2011年选》《美华华文文学论》等多种文集。著有《唐诗选》《绍兴背影:品读周作人》。
其他文献
寻常的细枝末节上,凡俗的慧心巧思里,也可酝酿出诗国花苑的美意美情来。不信,四周围看去,就在你的脚下,这片胶东大地上——  长脖子  儿时,去邻家或奶奶姥姥家,甚或走在大街上,最怕一物儿:长脖子。嘎——嘎——嘎——“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对,它的声音就是这样的效果。鹤鸣时还得仰首对空,声音才易达于天。这家伙呢,常常是贴地皮儿抻着长长的脖子,憋着气地“嘎”,又将那凸起的额头和宽长的嘴巴铲向你,嘎声加杀
期刊
郓城与梁山,直线距离不过五十里,骑马仅需一个多时辰,可谓不远。可即便不远,在晁盖等人上梁山之前,早已在强盗圈以仗义疏财闻名的宋江,与落草为寇占据梁山多年的王伦却从未有过交往,这岂不是怪事么?  江湖上有句话,叫作“强龙斗不过地头蛇”,意思是说,不管你有多强,也轻易不要与地头蛇斗,不仅不斗,还要与其搞好关系——仅仅不惹不斗是不行的,因为对于地头蛇来说,不惹不斗等于无视,无视等于藐视,藐视就要拼命。 
期刊
请认领下快乐的蜜蜂,认领下  它幸福的嗡嗡声和就要抵近的槐花  认领下高家疃村八月里就要成熟的浆果  认领下花朵的朝气蓬勃,有着无穷的野心  我是它们的亲人,在八月沿街寻找  乡镇的故事,每一处温泉都是一场感动  每一处新居都是幸福的影子  我相信太阳会替我见证一个个奇迹  每一场雨都为生长注入力量  让龙泉也认领下我吧,我是八月  走失的孩子,被花期牵引  被昆嵛湖和北大川牵引,感受  家的温馨
期刊
蓝色养马岛  这是第二次到牟平来参加“养马岛读书节”,记得去年来时也是这个季节。溽热的夏季,阳光刚烈。带着一身暑气,一脚踏进牟平,天色顿时一蓝。等到住进养马岛宾馆,推窗一看,宾馆前一片开阔的跑马场,跑马场的东临便是蓝色的海洋。胶东半岛的海岸线在眼前一路逶迤,曲折蜿蜒,黄色的沙滩,蓝色的海水,洁白的云朵,让人神清气爽,浮想联翩。  今年没住在岛上,但下榻的宾馆却离海更近,离蓝更近。我和作家、画家马卫
期刊
可以放松了。可以  簇拥丝绸,滑向阳光最温暖的那刻  在落霞云烟的时光里  遇见你了  我光滑着眸光  在热烈饱满的青春里奔跑--  那些尘埃、病老,挣扎、漩涡呢?
期刊
河北崖开满月季,蔷薇,开满虞美人之美  过路的人路过三十条小巷,核桃,手植大葱  红色的灯笼抢去了全部色彩  异乡人,一头扎进苹果的芬芳深处  每一种果树都让你好奇  直到樱桃的光泽最终俘虏了你  在河北崖,龙泉镇60个孩子中的一个  每一次抵达都隐喻对土地的一次亲近  而让人迷失的,是水果的甜,是果木的美  越深沉的色泽预示越厚重的甜蜜  越朴素的建筑表达越古老的年岁  河北崖,在龙泉的平原上开
期刊
这灼热深伏的体内  许多光阴  是留给你的  你声势浩大的绿,白  你不能喊出的水,火  你安静或风暴时那些更强大的  正介入  我的  横亘在季节里,我们  谁是谁更驯服的枝叶?  你是歌啊,我却是  歌者
期刊
在纸质阅读审美疲劳的当下,作为传记文学更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因为传记难写,你既要忠实于历史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逻辑,在资料匮乏的艰难中,又要写出人物的鲜活特征,没有独特敏锐的眼光,挖掘出传记人物具有契合现实的精神财富,不能够成一家之言,给读者一个陌生化的阅读,这很可能是一次出力不讨好的辛苦写作。  牟平作协主席焦红军的《马钰传》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获得过“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社会科学
期刊
我早已不爱远方了  爱上你,目光就会温润如玉  在一滴水里,被暖着,挂满幸福般的祈福  灵魂如若有年龄,它一定是妙龄阶段  我看见,那些轻盈的脚步  在半岛,在龙泉,做着一个夯实的梦  并被龙泉温润的水,送进生活的深处  我看见,早起的老人,孩子  像被洗过的珍珠,发出润泽的光芒  龙泉,是生活最好的药  喊上一句,沁肺  喊上两句,浸腹  在龙泉生活的人,就像踩着琉璃行走的人  那么光彩耀人  
期刊
从遣词造句中,这流落民间的妃子  喝过龙泉的水,再也不想离开  我相信她蜷曲身体,做一个金灿灿的瓜果  握住心里的甘甜。留住这一方山水,足矣  我相信从王朝的车辇上,青梅是开出瓶外的花朵  是人世间,美的炫目,抖动了伊的心脾  我更愿相信,她活在甜蜜的内心,龙阁延迟的香烛  一次次,在人间,蔓延出藤蔓的交集  我看见捧着金妃的白发老娘  褶皱里,藏满春情  仿佛那远嫁的姑娘,又一次幻化成胎珠,坐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