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美国国务卿克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文化的种子,也是文化的播种者。如果我们对孕育自己成长的土地上延续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真正的关注与了解,就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悟自己从哪里来,未来将去向何方。
——邓佳雯
初见邓佳雯,是在“丝路纸道”非遗探寻之旅暨众筹活动发布会上,地点是那条热闹非凡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在这个不喊“颠覆传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创业公司的时代,邓佳雯和她的创业团队却深掘传统,用视频传播最美非遗。他们探求古艺新生的方式,让传统技艺重新回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两年以来,邓佳雯带着摄制团队,跨越全国十五个省,采访拍摄了近百位手艺人。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锻造、个旧锡器、华县皮影、光福核雕、夏河唐卡……许多饱含先民智慧的传统技艺,通过他们的镜头为人所知,走向世界。
今年9月,美国艺术创业联盟举办的全球多媒体竞赛中,邓佳雯团队制作的光福核雕短视频跻身前15,成为唯一入选决赛的中国项目。邓佳雯在朋友圈转发了美国国务卿克里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这句话恰好也是她踏上非遗传承之路的一个注脚。
2013年初,经朋友介绍,邓佳雯认识了北京西城区内画鼻烟壶的传承人杨志刚。精美的内画鼻烟壶让她见识到手艺之美。从了解画鼻烟壶开始,她推开了“非遗的大门”,找到了“下半辈子要做的事”。随后的一年多,邓佳雯自费带着摄影师和摄像师踏上了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旅程。中途为了缓解经费紧张,她卖掉了北京的房子。2015年初,邓佳雯与合伙人成立的GreatSeed (鼎坤文化传媒)拿到天使投资。他们公司在Facebook注册了一个账号,每天发一些关于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内容,短短几个月就吸引来自全球的几十万粉丝。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邓佳雯的梦想正慢慢实现。
邓佳雯自言是个不安分的人,“不安分的原因可能是没找到内心真正的声音”。确定做非遗传承之前,她从事过多份工作。这些经历看似与非遗之路无关,却一步一步将她引到现在。
从北京商学院毕业后,邓佳雯在索尼等公司从事公共关系营销工作。2004年,工作几年后,她觉得应该出国深造,于是到英国兰卡斯特大學读MBA。在风景优美的湖区校园,她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见识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拥有了国际化视野。留学期间,邓佳雯认识了一个英国门卫。他本职工作做得很开心,工作之余在大学读硕士,单纯出于喜欢,而不考虑功利。从他身上可以感觉到,自我认知很清楚的人做一件事,哪怕很普通,也可以做好而受到尊重。从那时起,邓佳雯一直在思考自己内心喜欢的点。
回国后经人介绍,邓佳雯入职美国探索频道,从事市场工作。在探索频道工作的两年里,她对纪录片有了全新的认识,看到了东西方不同的视角,比如中国纪录片比较注重意境,西方人拍纪录片则直接切入,一般30秒就进入主题。邓佳雯渐渐熟悉了西方人讲故事的方式,也了解了他们的接受习惯。当时她就想,将来要用西方人的语言,拍好的纪录片介绍中国。
从探索频道辞职后,邓佳雯进入一家新加坡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政府提供策划和咨询,做城市的营销推广项目。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接触到的所有政府宣传部门都反复问:“如果要去国外宣传我们的城市,有什么捷径?”邓佳雯和同事做了大量调查,发现中国要真正进入西方视野,可利用的媒体非常有限。出于长期的意识形态和为了博人眼球,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一般是截取阴暗面。很多美国人只能通过唐人街来了解中国,但唐人街更像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他们看不到。调查结论是外国人很难能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邓佳雯当时诞生了一个念头: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渠道,从民间出发,让西方人了解到真实的中国。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邓佳雯意识到互联网是传播的好平台,可以运用新媒体方式传播中国。2009年她决定出国深造,学习数字化媒体。她做事一向破釜沉舟,不留退路,所以辞职专心准备出国,最后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主修国际传媒,和杨澜同专业。
2012年,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邓佳雯想到国际传播可以从非遗技艺切入,有形的手工可以让外国人直观地了解中国。随后她回国,开始拍摄非遗纪录片。回顾自己的非遗传承之路,邓佳雯感触道,“人生中的每个点都能串成线,只要你认真去体会了,后面的每一步都有意义。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生命中的一个点,把每一个点连起来便是生命的曲线”。
LADY:你用两年时间探访了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邓佳雯:我常常被传承人全身心投入手工艺的那份热爱、专注以及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所触动。那种一辈子做一件事的手工精神让人敬畏。他们看似普通,却有超过常人的毅力和决心,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件事。贵州苗族锡绣传承人龙女三九老师说,她每天早上醒来就想做两件事:唱歌和刺绣。三十多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刺绣,虽然不能光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但她就是放不下。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云南建水紫陶的传承人田静老师告诉我,手艺带给她最大的快乐是“幸福感”。她说要把这种幸福感带给自己的孩子,无论他以后是否传承这门技艺,希望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爱好手工的小种子,培养他的动手能力,感受其中的快乐。
LADY:与工业产品相比,手工艺品有何特别之处?
邓佳雯:和呆板的机器产品相比,手工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手艺代表人的态度,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有手艺人的温度,和其心性很有关系,比如性格开朗的绣娘,用色热烈;性格娴静的,用色素雅。手工的好玩之处,在于带着每个人的烙印。
Etsy(美国手工艺电商)有个调查:手工对你意味着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手工意味着爱、感情和关联。手工做的东西总有一种感情在里面,比如母亲织的毛衣,女朋友织的围巾,里面都饱含了亲情、爱情。 手工的价值在于个性化,爱马仕等国外高级定制都是手工做的。外国人对奢侈品的感觉是要和自己的气质相配,方向是理性、个性化。现在中国也有这个趋势,中国人开始不盲目追求奢侈品了。
LADY:非遗技艺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邓佳雯: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中写道:“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面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这些世代相传的手艺蕴含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韵。非遗手工是有形的东西,但背后是无形的传承,里面有我们文化的基因,这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东西。在采风过程中,我发现苗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特别强,节日里他们都穿传统服装,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很让人感动。
很多华人设计师虽然到国外学习,但骨子里的东西是国内的。他们需要回归,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吃透。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反而受欢迎。了解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就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悟我们从哪里来,未来将去向何方。
LADY:印象中非遗的传承一般是政府或NGO在做,你为什么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邓佳雯:目前打着“非遗”旗号做事的人很多,但是情况很乱。做同一件事,各有各的方式,民间有民间的做法。有些东西需要淘汰,但有些东西需要国家保护。创业公司需要解决问题,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传和承。很多“非遗”传承人希望走出去,因为外国有猎奇心理,更看重他们的技艺。我们主要从传播的角度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力,让他们不用操心商业推广的事儿,可以专心于技艺。
LADY:就你所见,目前国内非遗手工的传承情况怎样?
邓佳雯: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首先是后继发展,很多手艺的原材料都是天然的,越来越难找了。现在生活的环境改变了,许多农村开始城市化,比如金山农民画,城镇化后就不是农民画了。还有资金问题,比如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变贵。传承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许多非遗手工都是口传心授,出师一般要三年,年轻人怎么去传承也是个问题。
LADY:GreetSeed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的角色?
邓佳雯:一方面,帮助手艺人传播,使传统的手工能回到当代的生活。手工艺人像散落的一颗颗珍珠,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们,串成一根项链。另一方面,设计师要创新,需要寻找源头,那就是民间的技艺。一位大家说过,民间技艺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设计师一定要跟民间技艺结合,不是肤浅的运用元素,而是深刻理解背后的东西。日本无印良品能在全球开花,有自己一套理念,他们简约的后面是一套完整的理念在支撑。我相信真正好的东西是能流传很久的,背后都是有根基的。我们这种根的东西,也应该让世界看到。
有一个叫安妮的美国女孩,每年抽空来陕西學习皮影。她回美国后做了一个网站,专门介绍皮影戏,也卖皮影道具,做得很不错。“聚元号”弓箭的传人杨福喜住在北京,但是收到很多国外的订单。今年年初,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和羌绣传承人杨华珍老师合作过。我相信,好的文化和艺术没有国界。我们用传播的方式去切入,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手工技艺,目的是寻求全球范围的粉丝。
LADY:非遗传承很有情怀,但同时公司也要盈利的,你怎样平衡情怀和商业?
邓佳雯:一个伟大企业的初衷一定不只是做商业,比如Facebook、阿里巴巴等。开始的时候要有情怀,但是情怀需要落地,商业还是商业。我自己情怀方面多一点,还好有合伙人负责落地,帮助我平衡情怀和商业。我们目前先把非遗的内容做起来,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社区平台,分享、体验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一条现代化的丝绸之路,让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内容和产品走向世界。
——美国国务卿克里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文化的种子,也是文化的播种者。如果我们对孕育自己成长的土地上延续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真正的关注与了解,就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悟自己从哪里来,未来将去向何方。
——邓佳雯
初见邓佳雯,是在“丝路纸道”非遗探寻之旅暨众筹活动发布会上,地点是那条热闹非凡的中关村创业大街。在这个不喊“颠覆传统”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创业公司的时代,邓佳雯和她的创业团队却深掘传统,用视频传播最美非遗。他们探求古艺新生的方式,让传统技艺重新回到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两年以来,邓佳雯带着摄制团队,跨越全国十五个省,采访拍摄了近百位手艺人。水族马尾绣、苗族银饰锻造、个旧锡器、华县皮影、光福核雕、夏河唐卡……许多饱含先民智慧的传统技艺,通过他们的镜头为人所知,走向世界。
今年9月,美国艺术创业联盟举办的全球多媒体竞赛中,邓佳雯团队制作的光福核雕短视频跻身前15,成为唯一入选决赛的中国项目。邓佳雯在朋友圈转发了美国国务卿克里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这句话恰好也是她踏上非遗传承之路的一个注脚。
2013年初,经朋友介绍,邓佳雯认识了北京西城区内画鼻烟壶的传承人杨志刚。精美的内画鼻烟壶让她见识到手艺之美。从了解画鼻烟壶开始,她推开了“非遗的大门”,找到了“下半辈子要做的事”。随后的一年多,邓佳雯自费带着摄影师和摄像师踏上了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旅程。中途为了缓解经费紧张,她卖掉了北京的房子。2015年初,邓佳雯与合伙人成立的GreatSeed (鼎坤文化传媒)拿到天使投资。他们公司在Facebook注册了一个账号,每天发一些关于非遗技艺和传承人的内容,短短几个月就吸引来自全球的几十万粉丝。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看到中国,邓佳雯的梦想正慢慢实现。
邓佳雯自言是个不安分的人,“不安分的原因可能是没找到内心真正的声音”。确定做非遗传承之前,她从事过多份工作。这些经历看似与非遗之路无关,却一步一步将她引到现在。
从北京商学院毕业后,邓佳雯在索尼等公司从事公共关系营销工作。2004年,工作几年后,她觉得应该出国深造,于是到英国兰卡斯特大學读MBA。在风景优美的湖区校园,她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见识到多元文化的魅力,同时拥有了国际化视野。留学期间,邓佳雯认识了一个英国门卫。他本职工作做得很开心,工作之余在大学读硕士,单纯出于喜欢,而不考虑功利。从他身上可以感觉到,自我认知很清楚的人做一件事,哪怕很普通,也可以做好而受到尊重。从那时起,邓佳雯一直在思考自己内心喜欢的点。
回国后经人介绍,邓佳雯入职美国探索频道,从事市场工作。在探索频道工作的两年里,她对纪录片有了全新的认识,看到了东西方不同的视角,比如中国纪录片比较注重意境,西方人拍纪录片则直接切入,一般30秒就进入主题。邓佳雯渐渐熟悉了西方人讲故事的方式,也了解了他们的接受习惯。当时她就想,将来要用西方人的语言,拍好的纪录片介绍中国。
从探索频道辞职后,邓佳雯进入一家新加坡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政府提供策划和咨询,做城市的营销推广项目。她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接触到的所有政府宣传部门都反复问:“如果要去国外宣传我们的城市,有什么捷径?”邓佳雯和同事做了大量调查,发现中国要真正进入西方视野,可利用的媒体非常有限。出于长期的意识形态和为了博人眼球,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一般是截取阴暗面。很多美国人只能通过唐人街来了解中国,但唐人街更像上个世纪的中国,现代化的中国他们看不到。调查结论是外国人很难能听到真实的中国声音。邓佳雯当时诞生了一个念头: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渠道,从民间出发,让西方人了解到真实的中国。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邓佳雯意识到互联网是传播的好平台,可以运用新媒体方式传播中国。2009年她决定出国深造,学习数字化媒体。她做事一向破釜沉舟,不留退路,所以辞职专心准备出国,最后申请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主修国际传媒,和杨澜同专业。
2012年,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邓佳雯想到国际传播可以从非遗技艺切入,有形的手工可以让外国人直观地了解中国。随后她回国,开始拍摄非遗纪录片。回顾自己的非遗传承之路,邓佳雯感触道,“人生中的每个点都能串成线,只要你认真去体会了,后面的每一步都有意义。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生命中的一个点,把每一个点连起来便是生命的曲线”。
LADY:你用两年时间探访了近百位非遗传承人,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邓佳雯:我常常被传承人全身心投入手工艺的那份热爱、专注以及对艺术创作的不懈追求所触动。那种一辈子做一件事的手工精神让人敬畏。他们看似普通,却有超过常人的毅力和决心,数十年如一日,只为做好一件事。贵州苗族锡绣传承人龙女三九老师说,她每天早上醒来就想做两件事:唱歌和刺绣。三十多年来,她从未间断过刺绣,虽然不能光靠这门手艺维持生计,但她就是放不下。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云南建水紫陶的传承人田静老师告诉我,手艺带给她最大的快乐是“幸福感”。她说要把这种幸福感带给自己的孩子,无论他以后是否传承这门技艺,希望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一颗爱好手工的小种子,培养他的动手能力,感受其中的快乐。
LADY:与工业产品相比,手工艺品有何特别之处?
邓佳雯:和呆板的机器产品相比,手工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手艺代表人的态度,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有手艺人的温度,和其心性很有关系,比如性格开朗的绣娘,用色热烈;性格娴静的,用色素雅。手工的好玩之处,在于带着每个人的烙印。
Etsy(美国手工艺电商)有个调查:手工对你意味着什么?很多人的回答是手工意味着爱、感情和关联。手工做的东西总有一种感情在里面,比如母亲织的毛衣,女朋友织的围巾,里面都饱含了亲情、爱情。 手工的价值在于个性化,爱马仕等国外高级定制都是手工做的。外国人对奢侈品的感觉是要和自己的气质相配,方向是理性、个性化。现在中国也有这个趋势,中国人开始不盲目追求奢侈品了。
LADY:非遗技艺背后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邓佳雯:日本作家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中写道:“手艺人的工作其实就是他们的人生本身,那里面有很多自古以来的智慧和功夫,甚至包涵了这个文化的历史。”我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内在含义。这些世代相传的手艺蕴含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气韵。非遗手工是有形的东西,但背后是无形的传承,里面有我们文化的基因,这是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东西。在采风过程中,我发现苗族对本民族的认同感特别强,节日里他们都穿传统服装,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很让人感动。
很多华人设计师虽然到国外学习,但骨子里的东西是国内的。他们需要回归,把自己民族的东西吃透。有民族特色的设计反而受欢迎。了解传统,可以帮助我们定位,就能更好地认识自我,了悟我们从哪里来,未来将去向何方。
LADY:印象中非遗的传承一般是政府或NGO在做,你为什么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邓佳雯:目前打着“非遗”旗号做事的人很多,但是情况很乱。做同一件事,各有各的方式,民间有民间的做法。有些东西需要淘汰,但有些东西需要国家保护。创业公司需要解决问题,我们做这件事的意义在于传和承。很多“非遗”传承人希望走出去,因为外国有猎奇心理,更看重他们的技艺。我们主要从传播的角度帮助他们扩大影响力,让他们不用操心商业推广的事儿,可以专心于技艺。
LADY:就你所见,目前国内非遗手工的传承情况怎样?
邓佳雯:主要面临三大问题。首先是后继发展,很多手艺的原材料都是天然的,越来越难找了。现在生活的环境改变了,许多农村开始城市化,比如金山农民画,城镇化后就不是农民画了。还有资金问题,比如原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变贵。传承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许多非遗手工都是口传心授,出师一般要三年,年轻人怎么去传承也是个问题。
LADY:GreetSeed在“非遗”传承中扮演的角色?
邓佳雯:一方面,帮助手艺人传播,使传统的手工能回到当代的生活。手工艺人像散落的一颗颗珍珠,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发现他们,串成一根项链。另一方面,设计师要创新,需要寻找源头,那就是民间的技艺。一位大家说过,民间技艺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设计师一定要跟民间技艺结合,不是肤浅的运用元素,而是深刻理解背后的东西。日本无印良品能在全球开花,有自己一套理念,他们简约的后面是一套完整的理念在支撑。我相信真正好的东西是能流传很久的,背后都是有根基的。我们这种根的东西,也应该让世界看到。
有一个叫安妮的美国女孩,每年抽空来陕西學习皮影。她回美国后做了一个网站,专门介绍皮影戏,也卖皮影道具,做得很不错。“聚元号”弓箭的传人杨福喜住在北京,但是收到很多国外的订单。今年年初,日本彩妆品牌植村秀和羌绣传承人杨华珍老师合作过。我相信,好的文化和艺术没有国界。我们用传播的方式去切入,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手工技艺,目的是寻求全球范围的粉丝。
LADY:非遗传承很有情怀,但同时公司也要盈利的,你怎样平衡情怀和商业?
邓佳雯:一个伟大企业的初衷一定不只是做商业,比如Facebook、阿里巴巴等。开始的时候要有情怀,但是情怀需要落地,商业还是商业。我自己情怀方面多一点,还好有合伙人负责落地,帮助我平衡情怀和商业。我们目前先把非遗的内容做起来,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球社区平台,分享、体验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一条现代化的丝绸之路,让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内容和产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