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学与当代文学史的分期

来源 :文艺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kel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rn讨论当代文学史下限,必然存在很多不同观点,因为对当代文学的总体性特征、发展变化,尤其是关于它在何时终结的认识,都会因历史观和价值观不同而存在差异和分歧.“对历史进行分期充满了主观性和辛勤的努力,为的是得到一个让大多数人都满意的结果”,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划分同样如此,想要取得共识和一个统一的答案是非常困难的,确定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也都会留下一些漏洞.这项工作必然充满了主观性,因为历史叙事有分期,但历史本身是不分期的,分期作为一种“发明”,其立足点无疑是今天而不是过去.但历史分期又很重要,无法回避,它是“把握历史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和方法”.(1)一个无限延伸、缺少稳定范畴的学科,自身的建设很难有序展开.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史而言,要建立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确立相关的研究规范和方法,确定一个合理的分期是不可或缺的.
其他文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全球化与互联网高度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普遍存在思想不成熟等问题。
在文学史研究过程中,作家家属访谈会时常浮出水面,这是史料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较难处理的一部分。一方面,作为最贴近作家的当事人,他们最熟知作家的思想、情感、交游关系和创作状态,洞悉作家隐秘的日常心理;与此同时,这种观察又带有主观偏颇情绪,对下一步研究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与暗示。因此,如何处理这些材料,需要如陈子善所做的那样,在当事人提供的纸面东西上,继续细究、问疑和补充,即使已经发现了一个材料,也要在寻找另一份材料后,求得真相。
在我的理解中,讨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下限”,并不是急于给当代文学史画一个句号.关于文学史研究的一种设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方式激活文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和中国文学的
期刊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全新要求。同时,高校扩招虽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缓解了许多行业用工难题,但大量毕业生的涌入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大。
一、“文学史叙述”的边界意识rn2019年正好是“当代文学七十年”,我们重新修订了钱谷融先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第四版)(1),考虑到“文学史时间”和“物理时间
期刊
中国文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不独是文体形式的置换与嬗变,亦显示出文学思潮、观念的深刻变革,这既得益于19、20世纪世界文化新潮的有效汲取,也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
期刊
校企合作是一种将校园和企业的教育优势充分结合,同步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将学生培养为符合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的办学形式。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是学校与企业建立一个双方认同的教育培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经历长期革命实践,形成的契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党、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
期刊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多年,但理论体系发展仍然相对空洞.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指导人们有效开展职业教育的概念系统,可以成为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为教师提供理论
期刊
当前,我国处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受到互联网内信息的直接影响,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降低了上网门槛,使互联网内信息的生产和交互变得越发频繁。一方面.这拓宽了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