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狮纹在中原文化中的流变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g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狮子纹样发源于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的两个古代文明。关于狮子传入东方,东汉文献记载狮子通过朝贡进入中原。从此以后,狮纹被纳入中原文化的各个装饰体系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流变,逐渐本土化。文章从狮子纹样的起源到传入中原后的流变,分层次进行解读与探究。
  关键词:狮纹;印度;两河流域;中原;流变
  一、起源
  狮子是較为凶猛的动物,四肢强壮,有钩爪,《潜研堂类书》也称“狮子为兽中之王,可镇百兽”。佛教中的狮子保留了世俗文化层面的含义,因而成为佛陀的护法,而长有双翼的狮子则是这种智慧与力量的强化。在古埃及神话中,狮子是神的象征,也代表王权,如为世人熟知的狮身人面像。在古巴比伦和西亚,狮子亦与神灵相联系,象征着不可侵犯的王权,波斯波利斯时期就有象征权力的石刻《狮子斗牛图》。印度的阿育王时期,曾建阿育王石柱,石柱上有四只石狮,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象征佛教弘扬至四面八方,在其神话中,狮子不仅是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也是娜娜女神的坐骑。中国由于不产狮子,没有非常具象化的传说。狮子纹样发源于两河流域和印度地区,虽然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解释,但大都体现了动物崇拜、王权崇拜、神灵崇拜等心理。
  二、中原传统神兽
  在狮子传入我国之前,早在《诗经·周南》《春秋》《公羊传》及《左传》等春秋文献中,就有以“麟”或“麐”见载的“麒”。“麒麟”并称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礼记·礼运》:“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薮”,又谓:“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先秦时期,麒麟是体现仁德的瑞兽,其形象是有角的、脖子稍长的鹿类动物。《京房易传》中记载:“麟,麕身,牛尾,狼额,马蹄,有五采,腹下黄,高丈二。”可见,在狮子进入中原之前,我国已有麒麟等神兽,其角色为镇墓兽、镇河兽等。
  三、传入中原之后
  (一)初入时期—两汉、三国两晋
  《资治通鉴》中记载:“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与中亚地区两千多年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此后,狮子也得以通过朝贡的形式传入中原。
  汉代班固撰写的《汉书》,其中有最早的关于狮子传入我国的记载。《尔雅·释兽》中说,早期称狮子为“师子”。罗常培认为,“师子”的来源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分别为月氏、疏勒、波斯。张之杰在《狻麑、师子东传试探》中认为,“师子”系吐火罗A语“sisak”的音译,又因为古月氏人属吐火罗人,得出“师子”一词为月氏语,进而判断狮子来自月氏。
  贡狮始于东汉,此时为狮子东传的初期。当时,狮子是皇家重臣的把玩之物,普通百姓难以见到,艺人们依靠道听途说和想象,对其进行加工或表现。初入时期狮子的民间形象多为站立或蹲踞式,造型多夸张、变形,双肩带翼,躯体呈“S”形,且包含我国传统神兽的影子,不注重写实,多理想化的成分。
  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石狮,是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张之杰在《狻麑、师子东传试探》一文中提出,传世最早的石狮应为四川芦山县“杨君墓石狮”),现藏于雅安汉阙博物馆,该石狮呈狮虎化的特征,昂首挺胸,张嘴吼啸,有双翼。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雕凿的山东武梁祠石狮,也属狮、虎的混合体,是中国早期狮子艺术的雏形。再如西晋三联高管狮形器件(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其造型有可能受到古印度阿育王时期狮子柱的影响,底部是三只连在一起的狮子,总体角度为120°,背上立有13个竹节状的高背管,其作用究竟是祭祀用具还是燃灯、燃香所用,尚有待考证,但应当是典型的佛教陈设器。
  (二)孕育融合时期—南北朝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最不稳定的时期,由于战争不断,社会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诸多因素相互渗透。此时,玄学兴起、佛教发展、道教勃兴,加上波斯、希腊文化的渗透,使狮子文化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狮子形象基本沿袭了汉代的特征,但已经呈现融合趋势。南朝的狮子,有着明显的雌雄区分,小狮出现在腹下,且装饰性强、富有动感;北朝的蹲坐式狮子雕塑造型,随着佛教的流行逐渐普及,形成了中国石狮雕塑的一种典型造型,并对后世的石狮雕塑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藏于河北宾大博物馆的北魏弥勒佛造像,其碑座上的佛教守狮图中,双狮举起一爪,鬃毛密而长,尾巴分叉,身上有卷纹,同样富有动感、装饰性非常强。
  (三)初步本土化时期—隋唐
  隋唐统一后,社会经济发达,与中亚、西亚、南亚的联系密切,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政治、经济发展达到高峰,人民开始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景,因此狮子纹样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世俗化。《隋书·礼仪志七》载有“武贲已下六率,通服金甲师子文袍,执银扣檀杖”“行各二人执金花师子楯、猨刀”,可见,狮子形象已被装饰在兵器和武官的服饰上;《隋书·音乐志》又载:“旧元会有黄龙变、文鹿、师子之类,太建初定制,皆除之。”可见,狮子舞在此时已经出现,并有世俗化的趋向。
  唐代整体的狮子形象,相较前代,前臂加长,头大、健硕,胸与嘴部同齐,威风凛凛。初唐时期的狮子形象,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而唐末以后,狮子形象逐渐变得可爱。
  1999年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发现的、带有异域风格的隋代虞弘墓,墓中浮雕上的人狮搏斗图具有浓厚的波斯色彩。浮雕石板上部分为夫妇对饮图,下部分为人狮搏斗图。狮子分布在左右两侧,作跃起状,鬃毛卷起,肌肉感、力量感十足,张开血盆大口,似吞下了武士的头颅,异域色彩浓厚,场面激烈紧张。齐东方认为,这一美术风格的渊源应是波斯萨珊艺术,而不是粟特美术。孙武军认为,不能将同属波斯文化圈的粟特文化和波斯文化剥离开来。而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的骑狮文殊,其形象具有典型的世俗化倾向,青狮脚踩莲花,鬃毛向后梳起,张口,现出上下两只獠牙,戴鼻圈,头部侧扭,有眉毛,身饰斑点状的花,脖子上有流苏和缰绳,旁边还有异域色彩的驯兽人。   (四)本土化形成时期—宋
  宋代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统治者多注重文学,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更广泛。这一时期的狮子纹样,已正式本土化:狮子身上加了链子和铃铛等物件,鬃毛卷曲,无翼,稍显生动活泼,如永裕陵的石狮,方嘴、体量感强、笨拙可爱。这一特征可能源于当时对文学的推崇,其世俗化、本土化的倾向愈来愈明显。又如宋代坐佛雕塑中的须弥座佛祖,端坐在饱满的三层莲瓣之上,正面有三只石狮从花瓣间隙钻出半个身子,世俗化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三狮形态各一,中间的石狮咬住红色绸带,扭身向右张望,形象栩栩如生。
  (五)定型时期—元明清
  元明清时期,狮子艺术形象的制作已经相当程式化,为狮子纹样的定型时期。因元代丝绸之路暂时中断,人们看不到真正的狮子,只能通过口耳相传,民间艺人开始自由发挥,使这一时期的狮子形象更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貌。
  元代的狮子形象保留了汉唐以来大气、雄浑的气势,艺术性较强。元代的子母狮形象中,母狮一前肢伏地,一前肢抬起拥抱小狮,在母狮眼睛上部用短阴线表现眉毛,嘴方、鬃毛为涡旋状;小狮作站立状,用短小的阴线刻表现鬃毛,它抬头望向母狮,幼稚可爱,尽显天伦之乐。
  明清以后,狮子的造型逐渐趋于纤细玲珑和多样化,头部也日渐方圆硕大,形体比例与哈巴狗无异,虽也瞪眼张口,尖牙利爪,但已不再具有汉唐狮子的威武之势。明清时期的狮子成为广泛应用的吉祥物,世俗意味更加浓厚,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狮子纹样”。明代典型的狮子形象,有十三陵石牌坊基座之二狮戏球纹,只见两狮子作奔走状,整体为团窠状,中间有一绣球,周围有绸带环绕,两只狮子头部的鬃毛为螺旋状,其后的鬃毛向后梳起,眼睛突起,鼻孔较大,背上的脊椎明显。清代世俗意味浓厚的狮子形象,如琥珀狮子,为一对,高5.6厘米、长11厘米,琥珀质,狮子为怒目直立状,造型生动。狮子头部较大,眼睛凸起,口含寓意吉祥的纸符,头部的鬃毛作螺旋状,身上毛发成缕排开,尾巴也翘起分缕,四肢的毛发呈锯齿状,后肢有倒“S”状的刻痕,相比前代,此时狮子的爪子已不再锋利。
  四、结语
  中原狮子纹样作为被世人所熟知的“中国纹样”,它从源起、传入到流变、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狮子是权力的象征、英雄的象征、国王的象征。在中国,狮子初传时一直被安置在皇家苑囿,供达官贵人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狮子纹样呈现孕育和融合趋势;隋唐时期,狮子纹样开始结合我国的特色,初步本土化,世俗化趋向明显,这一时期的狮子纹样气宇轩昂,威风凛凛;而到了宋代,狮子纹样已经完全本土化,气势减弱;元明清时期,狮子纹样基本定型,制作程式化明显,汉唐时期的霸气,已经被趣味性取代。
  作者简介
  刘阔阔,1997年生,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参考文献
  [1](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汉)戴圣.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
  [3](先秦)佚名.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张之杰.狻麑、师子东传试探[J].中国科技史料,2001(4):363-367.
  [6](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8.
  [7]刘克.东汉奉佛样态—以民间汉画葬俗中的圣迹为中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31-139.
  [8]聂崇正.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40·玉器(上)[M].香港:香港商务,2005.
  [9]于超.汉代狮子造型艺术研究[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33-35.
  [10]毕波.虞弘墓所谓“夫妇宴饮图”辨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1):66-83.
  [11]师艳明.隋虞弘蟇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大學,2019.
  [12]贾璞.造型与象征[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13]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上海:开明书店,1928.
  [14]任浩.中国古代贡狮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15]胡雄健.瓯窑“东晋虎形灯座”身世探讨[J].东方收藏,2020(06):30-33.
其他文献
摘要:泰山古建筑历史文化悠久,极具特色,自古就有文人发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慨叹。近年來,地方文化保护局对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相当深入。本文讨论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思路,同时探究泰山天梯—一天门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泰山古建筑;文化特色;保护策略;一天门;节点设计  泰山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特色和内涵,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期刊
一、 紫外线概述  (一)紫外线的概念  紫外线,是一种光波(电磁波),其英文全称为“Ultraviolet”,简称“UV”,“紫外辐射”“紫外光”是它的另外两种统称。紫外线的波长范围在40~390 nm,如果依据电磁波谱进行区分和论述,那么,其主要处于紫光和伦琴射线之间。  UV按波长大小可分为UVA、UVB和UVC等。UVA波长在320~390 nm,它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穿透大部分透明的玻璃
期刊
一、楚拓的由来与传承  古人勒石刻碑,既是渴望名留千古的心理写照,又是后人研究历史文化时收集、编纂和校勘的重要依据,碑刻是我们传统文化厚重的基石和神圣的遗产。作为北宋文物鉴赏的先行者,欧阳修撰《集古录》,其中收金石刻一千余种;赵明诚在《金石录》中收金石刻达两千多种,收历代金石拓片达上千卷,对自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一一作了记录,使其成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此后还有
期刊
摘要:对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而言,色彩的作用无疑是最直接、最明了的。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观者受到了色彩带来的最直接、最清晰的视觉冲击,和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引起内心的共鸣,而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相应的画面并具有叙事效果。本文结合笔者作品的创作过程,分析油画创作过程中对色彩语言的解读、探索与应用的重要性。  关键词:色彩;语言;作用;表现  对于绘画创作者而言,要想表现出自己对于画面的情感,色彩无疑是一
期刊
摘要:宝庆烙画是邵阳市的非遗项目,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艺术,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采用中国画和民俗风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表现湖湘地区本土的民风民俗。宝庆烙画追求国画的意境,制作难度较大,需要艺人长期的经验积累。目前邵阳从事烙画的代表性艺人有唐文林、王艳萍等。  关键词:宝庆烙画;非遗;传统工艺  一、宝庆烙画基本概况  宝庆即今天的邵阳,一直是湘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古称昭陵、邵陵、邵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形势下,人们对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博物馆在展览与陈列文物时利用数字化技术赋予博物馆新能力能够给人们提供直观的展示服务。运用数字化技术,博物馆可灵活更换展示的内容,这不但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也改善了博物馆的展陈效果。各地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收藏地和展示窗口,其发展应立足于博物馆传统的形式和职能,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满
期刊
摘要:克里姆特(Gustave Klimt,1862—1918年)是对当代绘画影响深远的著名艺术家。克里姆特将古典油画的严谨逻辑与艺术设计的装饰性色彩、线条及综合材料结合起来,在绘画领域内开辟了一片新的天空。本文主要依据其作品的绘画形式,从色彩、线条和材料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装饰元素在克里姆特绘画作品中独特的审美功效。  关键词:克里姆特;绘画作品;装饰元素  早期克里姆特虽深受巴洛克艺术和新古典主
期刊
摘要:本文选择云博物馆界面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梳理与实践应用两方面展开研究,在对界面设计的概念、界面设计流程及界面设计原则等设计要点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云游敦煌”与“三星堆云博物馆”综合线上开幕式等网红案例的界面设计特点和设计方法,并以笔者创作的作品“扬州漆艺云博物馆”界面设计为例,分析和探究在云博物馆界面设计中如何彰显博物馆自身的主题文化特色。  关键词:界面设计;虚拟博物馆;
期刊
摘要:本文对吉祥图案的基本内容和运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对祥禽瑞兽、植物花卉以及神仙人物等吉祥图案在山西古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加以阐述,希望能为当下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吉祥图案;山西古建筑;装饰设计  吉祥图案作为建筑物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既能丰富建筑美感,提升空间层次,也能充分体现吉祥图案的鲜明寓意,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其精湛的装饰工艺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对于山
期刊
摘要:春秋以后,日常使用的文字逐渐简化,结字比较复杂的文字形体逐渐被取代,这符合文字简化运动的规律。草写简化是为了省事,这必然会对文字的结构和书写方式造成影响,时间一长,原来的文字根基就会动摇,因此,草写简化状态下的文字是不稳定的。文字简化无疑对后世书体演变造成了不小影响,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草率简省的书写方式破坏了文字原有的构形理据,异体繁多,书体杂乱,秦篆与古隶兼行,致使秦始皇初兼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