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策略探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泰山古建筑历史文化悠久,极具特色,自古就有文人发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慨叹。近年來,地方文化保护局对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相当深入。本文讨论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思路,同时探究泰山天梯—一天门的保护策略。
  关键词:泰山古建筑;文化特色;保护策略;一天门;节点设计
  泰山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特色和内涵,每年都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秀美风光。为此,必须深入研究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并做好其保护相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泰山文旅行业长久、稳定地发展,吸引更多客流量。
  一、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
  泰山古建筑能够展现丰富的历史底蕴,其文化魅力极为独特,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为之驻足。泰山的人文景观包含两大部分:首先是泰山碑刻,其次是泰山古建筑。以古建筑为例,它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塔、桥、亭台、楼阁、寺院、庙宇一应俱全,这充分展现出泰山古建筑工匠的用心。对于泰山古建筑群,主要根据泰山的不同景致特征来因地制宜地实现对其的设计与改造。从另一个角度看,泰山古建筑具有极为浓厚的地域特色,在文化特色延续与创新上实现了完美统一。这些古建筑能够映射出泰山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在泰山古建筑周围,临道而建的木制建筑、供游客攀登休息的指引性建筑、半山中悬挂点缀的标志性建筑以及古时王侯将相祭奠朝拜的祭祀庙宇数量众多,它们都被一条漫长的登山盘道连接、贯穿,成为中国山岳人文景观文化中的典范。所以说,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是相当深邃的,是我国历史建筑文化中的瑰宝。
  以一天门为例,它是拥有近500年历史的重要泰山古建筑。一天门又被称为“红门”,它是泰山中溪的重要门户,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盘道上,为大跨道双柱石坊结构,是红门宫建筑群的起始处,建于明代,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抚李树德重建,上方横梁刻有“一天门”三个蓝底的红色大字,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盘路起工处”的大字碑。一天门呈半封闭凹形空间,加之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就构成了一组高低错落、色彩鲜明、形状如若天梯的古建筑群,整体设计巧夺天工,堪称“天下奇观”[1]。一天门坊前有关帝庙,但始建情况已经无从查起,其祭祀对象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将领关羽。明清时期,山西盐商经常在这里聚会祭祀,奉福神灵,所以它又名“山西会馆”。1983年,经过重建以后的一天门已用作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在中心庙宇东院种有一株古柏,另有墙外碣书“汉柏第一”。在一天门宫西有大藏岭,其岭巅有石屋可藏物。宫后有巨石耸立,被称为“小泰山”,它是作为碧霞元君的化身而存在的。原有元君小庙,旧时多有香客在这里焚香祈福,建国后庙宇被毁,在1985年再次重建。在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国年间“合山会记”碑26块,今称“小碑林”,26块石碑中记载了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
  二、泰山古建筑的保护策略
  泰山古建筑历史文化悠久,处处洋溢着迷人的历史气息,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慕名前来的同时,也会遭受一定的损伤,所以,做好泰山古建筑的日常保护工作非常有必要。下文主要探究了泰山古建筑的几点有效保护策略。
  (一)日常防护、防火
  泰山古建筑文化保护工作要注重日常防护和防火,这对于大量以木、石为基本材料构造的古建筑而言非常重要。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有因疏于防范而导致发生火灾、古建筑被毁,这些都为泰山古建筑的文化保护者敲响了警钟。就泰山古建筑而言,它以木质结构为主,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外界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泰山古建筑木质结构中会出现裂缝,断裂、失火现象偶有发生,加之泰山地势险峻,水源运输十分不便,一旦发生火灾,极难及时扑灭。目前,旅游季时的泰山游客数量大幅度上升,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目共睹,甚至有些游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山,这些都是人为埋下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做好泰山古建筑防护、防火工作,后果将不堪设想。泰山古建筑的防护、防火策略可以围绕几点展开。
  1.增强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
  定期组织安全培训与防火检查教育工作,与此同时,也要针对泰山旅游区范围内的各个商户提出具体的防护、防火要求,要求各家配备防火设备,将火灾隐患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2.加强对火种及易燃危险品的管制
  泰山景区是无烟景区,不允许游客带火种上山,在游客登山前会进行安检,每位游客都要被查验随身携带物品,打火机等易燃危险物品会被没收,游客下山时可自行取回,针对安检环节要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
  3.升级水源储备,优化水源运输方式
  对泰山上的水源储备与水源运输方式进行分析,定期升级,同时修建专门的消防队员上山通道,充分做好火灾预案工作,能够确保在发生火灾等危急情况后,有关部门及时做好防护工作,解决威胁泰山古建筑的重大安全问题。各部门管理者需要深化认识,将泰山古建筑火灾发生概率降到最低[2]。
  (二)正确引导、教育游客
  要正确引导前来游览参观泰山古建筑的游客,控制泰山游客数量,确保景区承载力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线上。以国庆期间为例,泰山游客数量大幅度攀升,甚至出现了游人无法正常走动的情况,这些给泰山古建筑保护造成了巨大困难,使游客的管理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泰山古建筑相关保护工作人员应该通过大屏幕、广播引导游客,并设置防护栏和提示标语,引导、教育游客有序参与旅游参观活动,形成正确的法律管理制度[3]。
  (三)行政防护管理
  在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策略研究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建立行政防护管理体系,对泰山古建筑中的历史文化主轴线进行保护,更新使用价值,同时提升其衍生价值[4]。在行政防护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泰山历史文化主轴保护与更新协调委员会”,统一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泰山古建筑特色文化主轴线被纳入泰山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机制当中[5]。   具体来说,要建立多学科“专家组”,从长远视角研究历史文化主軸线,丰富培训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加大资源保护与监测力度,有效提高历史文化轴线层面的保护管理资金投入比例。在多地域跨国交流过程中,应结合国际交流内容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共同管理先进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同时要完善居民参与制度和公众参与机制,优化泰山古建筑与当地民居重合区域的社会文化环境,深度探讨多样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其中应该涵盖志愿者制度、科学研究制度以及监测合作制度,争取更多支持,有效扩大风景名胜区的正面社会影响[6]。
  (四)法律制度管理
  在法律制度管理层面上,若要为泰山古建筑历史城镇保护提供有效参考,应更新保护领域,建立由上至下、详细、健全的法律体系,主要针对泰安历史文化主轴线规划范围与历史街区范围建立法律制度管理体系,形成泰山历史文化轴线保护条例,并扩充条例中的相关内容,体现历史文化轴线与环境保护管理的总体要求,同时也要对与泰山历史文化氛围相符合的城市景观内容进行分析,保证将泰山古建筑未来建设行为有效限定于高层次保护机制当中,规范相关维修、翻建、新建以及改建行为[7]。
  (五)社会活动管理
  社会活动管理要充分重视泰山古建筑的公众参与保护与市民教育保护。这一过程需要旅游部门从管理方面切入思考,加强与专家顾问、市民之间的合作,鼓励市民参与泰山历史特色文化保护与传承事业,参与志愿相关学术与保护组织研究建设过程,争取最大范围的支持和合作,形成民众参与协同发展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也需要建立泰山历史古建筑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体系,深度挖掘、剖析古建筑的本质价值内容,然后就地域活动与社会教育事业内容展开分析,开展志愿者学习会,为国内外游客传递优秀文化内容,打造良好的、具有宣传本体机制的PR媒体,为泰山历史文化古建筑遗产资源建立网站,制作外国语言版本的HP宣传手册。另外,针对泰山历史文化的民众教育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可将泰山历史文化渗透到地方学校教育体系中,联动社会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泰山特色历史文化保护活动,建立基于地方大众的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位一体的古建筑保护机制,以充分体现泰山古建筑保护的重要价值[8]。
  三、结语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它的价值不言而喻。在当下保护泰山历史文化特色的进程中,工作人员要制定有效策略,从不同方面深入了解和研究泰山历史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和永久保存这一文化内容,确保泰山文化持续焕发勃勃生机,散发迷人的东方魅力。为此,贯彻泰山历史文化特色保护策略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值得更深层次的研究和讨论。
  作者简介
  程采杰,1983年8月生,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文博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泰山古建筑文物保护。
  徐志国,1976年6月生,男,汉族,山东泰安人,文博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泰山古建筑文物保护。
  参考文献
  [1]聂磊.泰山古建筑的文化特色与保护分析[J].收藏界,2019(3):36-37.
  [2]何雷.关于城市发展中古建筑古文化的保护分析与传承探讨[J].艺术家,2020(2):156.
  [3]童思棋.基于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分析[J].居业,2019(11):152,154.
  [4]濮丽,赵武,郭敏,等.旅游发展背景下古建筑保护的对策探讨[J].旅游与摄影,2020(7):71-73.
  [5]翟艳燕.基于古建筑的保护及修缮分析[J].居舍,2020(13):15.
  [6]王霖.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神州,2020(11):35.
  [7]余舒婷,高单单,朴爱莲.西津渡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借鉴日本经验[J].青春岁月,2019(7):224,225.
  [8]罗纪宁.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文化营销战略—以广州陈家祠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20(1):32-39.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因为博物馆藏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载体。博物馆藏品不仅是历史文物,更是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是蕴含我国珍贵历史记忆的财富。目前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整体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创新性也不足,不利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文章针对博物馆的产品质量管理和保护工作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管理;
期刊
摘要:四川省共有246部古籍善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些珍贵古籍在地域上分布集中,写印年代以明朝为主,版本方面以刻本数量最多,版本类型随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入选善本经、史、子、集四部齐备,并以数量丰富的早期版本、佛经、杜甫与“三苏”文献等为特色。  关键词:四川省;《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分析;特色文献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同年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正式开始。
期刊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兴盛,古镇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古建筑作为古代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样,在结构布局、雕刻装饰方面有着深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尤其是木结构建筑,其上的雕刻装饰纹样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是属于时代的印记。鉴于此,本文对古镇旅游景区中木结构建筑的雕刻装饰纹样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为相关行业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古镇;旅游景区;木雕结构;雕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绿釉陶鸮尊为研究对象,从该器物出发,分析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的材质、形态、色彩以及纹样,归纳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符号性、装饰性以及文化性的特征,探讨了汉代陶器造型艺术在当代造型艺术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汉代陶器;造型艺术;绿釉陶鸮尊  陶器是将黏土、陶土捏制成型后烧制的器具,是人类社会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陶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礼记·月令》中便有“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乡市博物馆“牧野宝藏—馆藏书画精品展”陈列展览设计为例,从丰富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深入挖掘展品的内涵和价值、引入互动式体验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积极性。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参与性;新乡市博物馆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博物馆的办展理念由以物为中心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从而使陈列展览的参与性成为策展的一大考量因素。策展人员需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历史文
期刊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以致敬传统、创新生活为设计理念,研发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其重视创意和趣味,所制作的文创产品充分运用了故宫元素,为观者带来审美愉悦,体现了美学内涵。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体现了我国的传统价值观,还表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青睐,既实现了创意产品的实用功能,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增强了人们和创意产品的互动,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实现创意产品的
期刊
摘要:陶瓷类文物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大多数珍贵的陶瓷器都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由于其长时间埋藏于地下,再加上环境影响,多数陶瓷类文物出土时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对陶瓷类文物进行保护与修复不仅可以维持文物的完整性,还能从材质、制作工艺等各方面分析研究陶瓷类文物。这对陶瓷类文物的保护与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瓷类文物;保护;修复  陶瓷类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娱乐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人类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些原因导致人们对博物馆等从事文化传播的行业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然,这也使博物馆行业达到了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参观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文化,特别是博物馆推出免费开放日之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达到了最大化。由于博物馆直接面对大众,所以如何从文物讲解的角度提高博物馆讲解,也是当代博物馆需要重视的问题。博物馆是一个
期刊
摘要:为了充分保证博物馆文物陈列的科学性,本文对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目前,国内部分博物馆在对文物进行陈列展览设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形式过于单一的问题,而且在陈列过程中常常以物为主,没有突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陈列展览的重点内容就是将历史信息进行充分呈现,从而使观众能够直观欣赏文物的内涵。因此,在进行文物陈列展览设计时,首先应当结合文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充分展
期刊
摘要:南阳汉画像石与楚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南阳汉画像石在艺术风格、题材、构图等艺术形式上与其他地区汉画像石相比,具有神秘而浪漫的色彩,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关键词:楚文化;南阳汉画像石;艺术形式  一、楚文化与南阳汉画像石的溯源  关于楚文化的起源,史学界一直有东来说、西来说、北来说的观点,其中人们比较认同北来说的观点。黄帝、炎帝大战之后,炎帝放弃中原地区,选择南迁,定居在荆州、江淮,形成三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