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教育的根本。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部编版教材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文章着重从五个方面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之可贵;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激发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德培养;立德树人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想,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一、对“立德树人”的理解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大意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基础,也是衡量人是否成才的标准。“树人”出自于《管子·权修》一文,文中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古人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是终身之大计。
立德树人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德,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要培养学生为国家奋斗的精神。当今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而初中生正值人生黄金时期,同时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立德树人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立德树人,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工具性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凸显了急功近利的动机,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有学者就认为,现行教育忽视人文性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回归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迫在眉睫,立德树人应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采用部编版,课文书目发生了较大改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结合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借助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立德树人,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的远大抱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如在七年级下册教学《最后一课》时,通过讲解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学生能感受到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感受到法国人民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决心,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又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这些事,尤其是“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学生领悟到鲁迅先生之痛,理解鲁迅先生的选择,爱国热忱油然而生。
(二)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其树立责任意识,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该让学生感悟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在学习《木兰诗》时,应该让他们感受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气,想象花木兰女扮男装,报效祖国的英雄形象。又如在讲解《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时,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让他们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生由白杨联想到坚强不屈的品格,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那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那不屈的抗日精神和伟大的民族责任感。在这一系列联想中,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得到了提升,责任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强。
(三)引導学生感悟亲情之可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种文体出现的次数非常多,那就是写人的记叙文,而在人物传记中,又以描写父母的居多,如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笔者以《背影》为例加以说明。《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讲解儿子的三次流泪这一环节。它包括: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这三次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之情、怜惜之情、感恩之情,这些正是现在的初中生在自私地索取父母的爱中渐渐缺乏的感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给予,而从来没有想过回报。所以在讲授《背影》时,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去感受朱自清对父爱的体谅和感动,并联系自身,体悟亲情的可贵,珍惜家人,用心地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论语〉十二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篇目,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让他们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态度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要向优秀的人学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几句话强调做人要志向远大、珍惜时光、不断拼搏。教师在讲解《论语》时要让学生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五)激发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是与动物有关的单元。第十七课《猫》这篇课文中讲述了三只猫,其中,第三只猫让作者最难以忘怀。由于主人的偏见和误会,第三只猫含冤而死,它没法为自己辩解,因为它是动物。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呼吁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所以在讲解时,教师应重点强调生命的重要性,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努力让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中所告诉我们的真理: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四、结语
“德才兼备”这个词语,“德”字排第一位,其次才是“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关系着祖国的明天,道德兴,则未来兴。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晓阳.立德树人——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德培养;立德树人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我想,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主要东西就是这些。”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一、对“立德树人”的理解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大意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德”是做人的根本,是成才的基础,也是衡量人是否成才的标准。“树人”出自于《管子·权修》一文,文中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古人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是终身之大计。
立德树人不仅是要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德,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还要培养学生为国家奋斗的精神。当今我国正处于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而初中生正值人生黄金时期,同时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立德树人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立德树人,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工具性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凸显了急功近利的动机,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发展的整体关怀。有学者就认为,现行教育忽视人文性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因此,回归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征迫在眉睫,立德树人应贯穿语文课堂的始终。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采用部编版,课文书目发生了较大改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更应结合部编版教材的特点,借助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立德树人,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爱国教育是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的远大抱负,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如在七年级下册教学《最后一课》时,通过讲解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所见所闻,学生能感受到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感受到法国人民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决心,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又如,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这些事,尤其是“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深深刺痛了鲁迅先生,令他深切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萌发了“弃医从文”的思想。学生领悟到鲁迅先生之痛,理解鲁迅先生的选择,爱国热忱油然而生。
(二)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其树立责任意识,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该让学生感悟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在学习《木兰诗》时,应该让他们感受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勇气,想象花木兰女扮男装,报效祖国的英雄形象。又如在讲解《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时,通过引导学生联想,让他们明白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生由白杨联想到坚强不屈的品格,联想到北方的农民,联想到守卫家乡的哨兵,最后联想到那紧靠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那不屈的抗日精神和伟大的民族责任感。在这一系列联想中,学生自身的人格修养得到了提升,责任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增强。
(三)引導学生感悟亲情之可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种文体出现的次数非常多,那就是写人的记叙文,而在人物传记中,又以描写父母的居多,如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笔者以《背影》为例加以说明。《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笔者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讲解儿子的三次流泪这一环节。它包括: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这三次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之情、怜惜之情、感恩之情,这些正是现在的初中生在自私地索取父母的爱中渐渐缺乏的感情。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给予,而从来没有想过回报。所以在讲授《背影》时,教师更应该让学生去感受朱自清对父爱的体谅和感动,并联系自身,体悟亲情的可贵,珍惜家人,用心地关爱父母,感恩父母。
(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论语〉十二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篇目,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让他们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态度要谦虚,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要向优秀的人学习。“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几句话强调做人要志向远大、珍惜时光、不断拼搏。教师在讲解《论语》时要让学生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五)激发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是与动物有关的单元。第十七课《猫》这篇课文中讲述了三只猫,其中,第三只猫让作者最难以忘怀。由于主人的偏见和误会,第三只猫含冤而死,它没法为自己辩解,因为它是动物。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呼吁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所以在讲解时,教师应重点强调生命的重要性,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利,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努力让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中所告诉我们的真理: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四、结语
“德才兼备”这个词语,“德”字排第一位,其次才是“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关系着祖国的明天,道德兴,则未来兴。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教师应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于晓阳.立德树人——全面培养学生成长成才[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