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商务部以部令形式发布《对外援助管理办法》,成为我国在对外援助管理方面颁布的第一个综合性的部门规章。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就该办法作出解读,称援外工作将配合“一带一路”和周边战略,新增援助资金主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国家倾斜。
此外,我国还将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项目,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既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能源、运输线路、电信、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据商务部透露,目前我国已经在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周边一些重点国家支持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港口以及航空运输等项目,同时支持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在沿线和周边国家重点推进民生项目。重点是投向扶贫、减灾、职业教育、农业发展等等能够使广大周边受援国民众直接受益的援助领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
在商务部召开的媒体吹风会上,部长助理张向晨介绍,对外援助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援助也是中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过去6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受援国内政的原则,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具一格的援外模式。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我们建设了2700多个成套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很多在当地都是标志性的建筑,成为中国和受援国家友好合作的一座座丰碑。中国还派遣了60多万援助人员,培训了近1200万受援国各类人才和专业人员。对外援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60多年的时间里有700多名中国的援外人员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中国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时都要去坦赞铁路的中国烈士陵园,向72位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表达敬意和祭奠。中国援助扶危济困、授人以渔,促进受援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谈到援外项目的招投标问题时,商务部援外司副司长俞子荣称,对外援助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实行公平、竞争、效率的招标制度,自1993年援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援外项目引入了市场化的招投标竞争制度,当时在国内是领先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招标投标法2000年才正式实施,而援外项目从1993年开始即全面实行了招标竞争制度。
援外司副司长刘俊峰则回应中国对非援助新殖民主义论,称西方媒体批评中国对非援助的目的是掠夺资源和抢占市场,是“新殖民主义”的指责毫无根据,很不负责任。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们派往国外的医疗队。50多年来我们持续往非洲派了50多支医疗队,长期在外工作的有4000多人。这次援救埃博拉疫情,我们应西非国家需要又连续派了500多人,而且还要继续坚持外派,最终可能派上千名医护人员和专家,到前方和当地百姓、当地政府和当地的医生护士并肩作战,这确实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些医生和护士在受援国被誉为’白衣使者’。第二个例子,援建坦赞铁路。我们在一些西方国家拒绝援助,而我们国家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受援国的要求,援建了1860公里的铁路,这条铁路已经成为’友谊之路’,也是’发展之路’。”
张向晨进一步表示,“‘弘义融利’,习近平总书记的概括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和特点。”他说,正确的义利观是我们对外援助中始终要体现的,这里涉及到“利”和“义”的关系,这里的“义”是指国际道义、社会正义,这里的“利”在援外工作中体现的是受援国人民的利益。而中国从中享受到的是互利共赢的“利”。“在我们真诚援助受援国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过程中,中国和受援国家关系得到了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这些可以算作是中国获得的利益。”
此外,我国还将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重点实施一批重大的战略项目,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既包括公路、铁路、港口这些方面的互联互通,也包括能源、运输线路、电信、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据商务部透露,目前我国已经在老挝、缅甸、尼泊尔等周边一些重点国家支持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港口以及航空运输等项目,同时支持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合作、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在沿线和周边国家重点推进民生项目。重点是投向扶贫、减灾、职业教育、农业发展等等能够使广大周边受援国民众直接受益的援助领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4年发表的《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共向121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对外援助金额为893.4亿元人民币。
在商务部召开的媒体吹风会上,部长助理张向晨介绍,对外援助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援助也是中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过去60多年来,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受援国内政的原则,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具一格的援外模式。60多年来,中国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我们建设了2700多个成套工程项目,这些工程项目很多在当地都是标志性的建筑,成为中国和受援国家友好合作的一座座丰碑。中国还派遣了60多万援助人员,培训了近1200万受援国各类人才和专业人员。对外援助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60多年的时间里有700多名中国的援外人员献出了他们的宝贵生命。中国代表团访问坦桑尼亚时都要去坦赞铁路的中国烈士陵园,向72位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表达敬意和祭奠。中国援助扶危济困、授人以渔,促进受援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谈到援外项目的招投标问题时,商务部援外司副司长俞子荣称,对外援助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实行公平、竞争、效率的招标制度,自1993年援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援外项目引入了市场化的招投标竞争制度,当时在国内是领先的,因为我们国家的招标投标法2000年才正式实施,而援外项目从1993年开始即全面实行了招标竞争制度。
援外司副司长刘俊峰则回应中国对非援助新殖民主义论,称西方媒体批评中国对非援助的目的是掠夺资源和抢占市场,是“新殖民主义”的指责毫无根据,很不负责任。
“我可以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我们派往国外的医疗队。50多年来我们持续往非洲派了50多支医疗队,长期在外工作的有4000多人。这次援救埃博拉疫情,我们应西非国家需要又连续派了500多人,而且还要继续坚持外派,最终可能派上千名医护人员和专家,到前方和当地百姓、当地政府和当地的医生护士并肩作战,这确实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些医生和护士在受援国被誉为’白衣使者’。第二个例子,援建坦赞铁路。我们在一些西方国家拒绝援助,而我们国家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应受援国的要求,援建了1860公里的铁路,这条铁路已经成为’友谊之路’,也是’发展之路’。”
张向晨进一步表示,“‘弘义融利’,习近平总书记的概括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原则和特点。”他说,正确的义利观是我们对外援助中始终要体现的,这里涉及到“利”和“义”的关系,这里的“义”是指国际道义、社会正义,这里的“利”在援外工作中体现的是受援国人民的利益。而中国从中享受到的是互利共赢的“利”。“在我们真诚援助受援国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过程中,中国和受援国家关系得到了加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这些可以算作是中国获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