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幼儿园仅仅是看看孩子”的社会偏见已被文明的现代人所扭转,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在升学应试竞争过激,逐渐波及下层学校的社会背景中,以至于家长长期望从幼儿园起就给孩子灌输大量知识,使孩子在以后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那么,寄于社会希望,众人所托的幼儿园究竟应该教孩子学些什么呢?又如何去教呢?
如今的幼儿园、学前班随着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加速其教学内容也飞速“深化”,孩子们被禁锢在成人制定的教育范围内严格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不停的背呀、写呀、算呀、能背多少古诗儿歌,能写多少汉子,能计算多少加减运算是家长们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聪明的尺度,也成了幼儿园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某些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小学教室里张贴的课程表又有什么区别呢?语言----语文、计算-------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充实量只不过换汤不换药,仅此而已。说也有不同之处,幼儿园里有游戏,而小学没有,可实际上的游戏却单单是孤立的“玩”,尽管这样游戏课还是常常被所谓的“正课”所占用。由于教师不辞辛苦地灌输,孩子幼儿园毕业时已经掌握了小学一年级乃至二年级的课程,这在有些人看来是可喜可贺的,然而这些成绩背后的弊端又知多少呢?
孩子们背会了几十首古诗,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不能领会其美好意境;写会了几百个汉子,却不能掌握对应语词的概念,不能依据概念思考;算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明白20加上1为什么等于21……在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育方式的束缚下,幼儿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没有了本能的思索,他们所拥有的就只剩下呆板的“床前明月光”了。孩子进入小学了,可他们所接触的还是在幼儿园里学过的老一套,因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这样岂不得不偿失了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书包的重量”这一热点话题给我们 敲响了警钟:背书包已不单是中小学特有的现象了,幼儿园的孩子也背起可书包。试问:现在孩子被沉重的书包压迫着,难道就能减轻以后的学习负担吗?当我们满耳充斥着权威报刊杂志上有识之士“把玩还给孩子”的痛定思痛的呼声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幼儿园究竟应该教孩子学些什么呢?
孩子们不仅仅是知识的继承者和小学的预备生,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全民族的兴衰,为了适应强竞争的社会,成长为合格的人才,他们应具备很强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东西往往是终生受益的。幼儿园不是将小学的内容下放给幼儿去学习,不是在固定的模式下教给幼儿一些可能接受的知识,而是应该给幼儿以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特有的学习。比如训练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社会交往技能等等,这些能力是进行读写算的基础而不是读写算的本身。我们的任务正是对孩子进行这些基础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基础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众所周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它对孩子来说并非一种简单的娱乐,而是孩子最认真的行动。”(法.蒙田)孩子们通过游戏来表达多种多样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通过游戏来接触生活的。对于孩子游戏可以说是一种工作,一种学习。正如瑞士著名幼儿心理加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自己的活动,活动是智力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在游戏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产生喜悦与满足的积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使幼儿终身受益 的基础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积极组织有趣的语言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愉快地接受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一个语言基础能力发展好的幼儿才对书面语言发生兴趣,当他看图画时就会指着旁边的文字问:“这个怎么念?” 进入这个阶段的幼儿就可以授之于文字的读写了。而现在不少幼儿园,学前班没有对幼儿进行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就片面地灌输汉子的读写,幼儿学起来倍感吃力,是很难奏效的。又如在《认识磁铁》的常识教学中,教师把自己扮成一位魔术师,表演磁铁吸铁的小魔术,饶有趣味的游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好奇心趋使他们认真观看“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这就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强烈心情,他们的想象力也会在这时萌发“什么东西本领这样?它长得什么样……?”这时就可以让幼儿进入游戏扮演小魔术师,亲自动手操作,通过生动活泼的直接体验与想象力形成对磁铁这一特性感知,这样比起死板地向幼儿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使幼儿刻板划一地学会某些固定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培养各种基础能力,使幼儿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加之看,听、触摸和开动脑筋,他们所能接触的信息往往比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还多。游戏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锻炼体质,还可以使孩子交流感情,发展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独立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在一则集体游戏中,伙伴们共同参与,使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集体,什么是自己,而不能以个人意愿来改变游戏规则,达到自私的满足,这一过程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孩子们互助合作和协调的基础能力,彼此之间友好的合作无疑培养了孩子之间和谐人际关系。游戏中扮演的各种栩栩如生的角色,可以让他们自然地培养尊老爱幼,兼敬师长等良好行为习惯。游戏中的道具是大家的“财产”损坏了就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这种常识会使幼儿认识到不可以自私自利,集体的财务要爱惜。同时无论游戏中哪一环节的失败,都会引发他们一次次地尝试,直至成功,这样的锻炼会养成他们不怕困难,独立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此同时不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天赋吗?
幼儿的基础能力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能用背多少古诗儿歌,读写多少汉子的简单记忆量的。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的可能是以后无处可学的东西,我们又为什么强迫孩子们提前学那些以后会学的书本上固有的东西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把孩子强迫在固定的套子里,哪怕让孩子去做他们不乐意做的游戏,甚至把这原本属于孩子的游戏活动从他们天真的眼里和创造的双手里夺走呢?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更是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固定内容的固定灌输实不可取的,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应该为培养幼儿以后学习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好奇、探究、创造等各种基础能力和互相合作、尊老爱幼、爱护公物、清洁卫生,知难而进等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工作。而游戏正是培养这些基础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唯一捷径,我们应当加强对各种游戏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活动,正确引导和参与孩子的游戏,努力为之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其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那么,寄于社会希望,众人所托的幼儿园究竟应该教孩子学些什么呢?又如何去教呢?
如今的幼儿园、学前班随着现代幼儿身心发展的加速其教学内容也飞速“深化”,孩子们被禁锢在成人制定的教育范围内严格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他们不停的背呀、写呀、算呀、能背多少古诗儿歌,能写多少汉子,能计算多少加减运算是家长们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聪明的尺度,也成了幼儿园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某些幼儿园学前班的教学内容安排与小学教室里张贴的课程表又有什么区别呢?语言----语文、计算-------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充实量只不过换汤不换药,仅此而已。说也有不同之处,幼儿园里有游戏,而小学没有,可实际上的游戏却单单是孤立的“玩”,尽管这样游戏课还是常常被所谓的“正课”所占用。由于教师不辞辛苦地灌输,孩子幼儿园毕业时已经掌握了小学一年级乃至二年级的课程,这在有些人看来是可喜可贺的,然而这些成绩背后的弊端又知多少呢?
孩子们背会了几十首古诗,却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内容,不能领会其美好意境;写会了几百个汉子,却不能掌握对应语词的概念,不能依据概念思考;算会了20以内的加减法,却不能明白20加上1为什么等于21……在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育方式的束缚下,幼儿没有了想象,没有了创造,没有了本能的思索,他们所拥有的就只剩下呆板的“床前明月光”了。孩子进入小学了,可他们所接触的还是在幼儿园里学过的老一套,因而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这样岂不得不偿失了吗?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书包的重量”这一热点话题给我们 敲响了警钟:背书包已不单是中小学特有的现象了,幼儿园的孩子也背起可书包。试问:现在孩子被沉重的书包压迫着,难道就能减轻以后的学习负担吗?当我们满耳充斥着权威报刊杂志上有识之士“把玩还给孩子”的痛定思痛的呼声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幼儿园究竟应该教孩子学些什么呢?
孩子们不仅仅是知识的继承者和小学的预备生,他们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全民族的兴衰,为了适应强竞争的社会,成长为合格的人才,他们应具备很强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东西往往是终生受益的。幼儿园不是将小学的内容下放给幼儿去学习,不是在固定的模式下教给幼儿一些可能接受的知识,而是应该给幼儿以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特有的学习。比如训练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社会交往技能等等,这些能力是进行读写算的基础而不是读写算的本身。我们的任务正是对孩子进行这些基础能力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
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基础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呢?
众所周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它对孩子来说并非一种简单的娱乐,而是孩子最认真的行动。”(法.蒙田)孩子们通过游戏来表达多种多样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通过游戏来接触生活的。对于孩子游戏可以说是一种工作,一种学习。正如瑞士著名幼儿心理加皮亚杰所说:“儿童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自己的活动,活动是智力发展最直接的源泉。”在游戏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产生喜悦与满足的积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东西,这些东西就是使幼儿终身受益 的基础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语言教学中,积极组织有趣的语言游戏,使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游戏中愉快地接受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一个语言基础能力发展好的幼儿才对书面语言发生兴趣,当他看图画时就会指着旁边的文字问:“这个怎么念?” 进入这个阶段的幼儿就可以授之于文字的读写了。而现在不少幼儿园,学前班没有对幼儿进行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就片面地灌输汉子的读写,幼儿学起来倍感吃力,是很难奏效的。又如在《认识磁铁》的常识教学中,教师把自己扮成一位魔术师,表演磁铁吸铁的小魔术,饶有趣味的游戏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好奇心趋使他们认真观看“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这就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并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强烈心情,他们的想象力也会在这时萌发“什么东西本领这样?它长得什么样……?”这时就可以让幼儿进入游戏扮演小魔术师,亲自动手操作,通过生动活泼的直接体验与想象力形成对磁铁这一特性感知,这样比起死板地向幼儿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使幼儿刻板划一地学会某些固定知识,而是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培养各种基础能力,使幼儿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加之看,听、触摸和开动脑筋,他们所能接触的信息往往比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还多。游戏不但可以开阔视野,锻炼体质,还可以使孩子交流感情,发展社会交往技能,培养动手动脑独立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比如在一则集体游戏中,伙伴们共同参与,使孩子们知道什么是集体,什么是自己,而不能以个人意愿来改变游戏规则,达到自私的满足,这一过程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孩子们互助合作和协调的基础能力,彼此之间友好的合作无疑培养了孩子之间和谐人际关系。游戏中扮演的各种栩栩如生的角色,可以让他们自然地培养尊老爱幼,兼敬师长等良好行为习惯。游戏中的道具是大家的“财产”损坏了就会影响游戏的正常进行,这种常识会使幼儿认识到不可以自私自利,集体的财务要爱惜。同时无论游戏中哪一环节的失败,都会引发他们一次次地尝试,直至成功,这样的锻炼会养成他们不怕困难,独立克服困难的良好行为习惯,与此同时不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天赋吗?
幼儿的基础能力与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能用背多少古诗儿歌,读写多少汉子的简单记忆量的。孩子在游戏中学到的可能是以后无处可学的东西,我们又为什么强迫孩子们提前学那些以后会学的书本上固有的东西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把孩子强迫在固定的套子里,哪怕让孩子去做他们不乐意做的游戏,甚至把这原本属于孩子的游戏活动从他们天真的眼里和创造的双手里夺走呢?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更是为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固定内容的固定灌输实不可取的,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应该为培养幼儿以后学习和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好奇、探究、创造等各种基础能力和互相合作、尊老爱幼、爱护公物、清洁卫生,知难而进等良好行为习惯努力工作。而游戏正是培养这些基础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唯一捷径,我们应当加强对各种游戏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活动,正确引导和参与孩子的游戏,努力为之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其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得到锻炼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