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海归佟昕桐的红色追寻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cnbb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质高雅、学涉中西、才情俱佳,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佟昕桐,这个“80后”海归,都令长辈们“怎么看怎么喜爱”,却也让同龄人尤其是女同胞们艳羡、甚至嫉妒——为什么上天如此垂青于她?让她集年轻、美貌、富有、聪慧、才华于一身;
  更令人称奇的是,家境殷实的她,不像时下某些富家女那样,选择相夫教子、乐于享受的生活方式,家大业大,却上善若水、慈惠双修,积极投身NGO工作,热衷公益事业,引领团队以自己的光和热温暖一颗颗缺少温暖的心。经典、时尚,柔美、独立,随和、坚毅,这些看似矛盾的品性与素养,在她的身上却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完美统一和体现;
  尤其为人称道的是,这位流淌着“红色”基因的“80后”海归,以传承红色精神为己任,用先辈们热血铸就的红色火炬作为自己航行的明灯,在追寻传统文化中充实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这种特立独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与当下有些以自我为中心,崇尚小我的“80后”相比,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并心生感佩。
  
  “80后”海归/《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爱你中国,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拨打佟昕桐的手机,耳边会传来明亮高亢、悠扬起伏的《我爱你,中国》。作为电影《海外赤子》的主题曲,这首歌
  曾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中国大陆,它反映了海外儿女心系祖国、对祖国满腔炽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红歌”作为自己的手机彩铃,佟昕桐说:“我喜欢能反映社会主旋律、表达时代气息的,积极向上的那种精神之作。”在了解到这位“80后”海归的的成长历程后,你一定会因她的人格魅力而心生敬意,并对以她为代表的“新一代海归”产生新的认识。
  1998年,佟昕桐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探索世界的冲动和对未来的憧憬,只身远赴英伦,开始了她的异国求学之路。那一年,她刚16岁。在一般人观念里,这个年龄段的中国孩子出国学习,很多出自非富即贵的家庭,大多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可自幼独立好强、坚毅聪敏的佟昕桐却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伪了这个论断。在留学8年时间里,她以坚韧的意志不断充实、历练着自己。
  佟昕桐的高中学业是在英国巴斯一所非常著名的教会学校完成的。在这里,英国传统文化中的克制、律己、约束感、敬畏感,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在耳濡目染中浸入她的血液,成为她的行为指南。与此同时,学校经常组织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也为她日后投身NGO工作,热衷慈善事业,追求社会共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与实践基础。
  在巴斯完成高中学业后,佟昕桐前往英国最南部的海港城市布莱顿修习大学课程。在布莱顿大学,她发奋读书,第一年就获得了全额奖学金,这其中的辛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只有星星和月亮可以见证。
  天生个性好强的她,为了在功课上不落后于英国同学,每次都是提前作好功课预习,每次考试,总能名列前茅。年轻的她,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好成绩,为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打下知识与理论基础,而是站在“国家荣誉”的高度,选择辛勤耕耘。她说:“每当教授表扬,同学敬佩的时候,会说这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是如何如何的优秀,所以,我代表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而是我伟大的祖国!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差错。”
  当她通过辛勤努力获得高额英镑奖学金时,她却没有花费在自己身上,而是毅然捐赠给了学校的基金会,作为救助孤寡老人的专项基金款。佟昕桐说:“无论在哪个国家,什么样的社会,老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更是不应该被社会所遗忘的。当英国人竖起大拇指表示敬佩时,所感谢的不只是我个人,而是一名中国人,当时我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和满足。”在她看来,社会价值才是一个人自身价值的最高形式的体现。没有什么能比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来得更为自豪和荣耀了!
  与此同时,她还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社会调查,触角涉及到英国社会的多个领域与阶层。大学三年级时,佟昕桐脱颖而出被选中到当地敬老院进行心理疏导与日常服务。按当地惯例,英国敬老院一般都挑选欧洲本土的学生到院内见习,海外学生若非非常优秀,一般是难有此机会的。佟昕桐的入选,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亚洲人的骄傲。
  她还荣幸地进入苏格兰皇家银行及英国下议院等知名金融机构和政府重要部门实习。在英国,相较上议院而言,下议院更具影响力,对立法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佟昕桐凭借自己的努力与造化,得以在伦敦西敏宫,也就是下议院召开会议的地方实习。当然,实习只是一个机会,至于能学到什么,完全靠个人悟性。对佟昕桐来说,它的意义决不仅在于赚取英镑补贴,更多的则是对英国文化、历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入了解,这些无疑都是她实现自己日后“中国梦”的他山之石。
  2005年,佟昕桐以全优成绩获得社会关系学、政治经济学双硕士学位。此时的她,再也按捺不住回国的渴望,毅然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多家知名跨国财团的聘请,踏上了归国之路。与她同龄的一些年轻留学生,却因为异国他乡优越的生活条件而选择了留下。对此,佟昕桐自有想法与坚持。她说:“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些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但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们这代人身上应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虽然不能像祖父辈们那样经历枪林弹雨、拼杀战场,但是我同样可以通过在国外学习的先进技术理念来贡献自己最大的智慧和力量,去建设祖国,报效国家。”
  了解佟昕桐的人都会说:她的外表看起来很现代,毕竟是受过西洋教育的人,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她的领悟能力和接受能力都特别强,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她的内心和骨子里却很传统,是个豪爽热情、善良真诚、重情重义的姑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在她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
  
  投身NGO/顶“雷”冒险终不悔
  
  回国后,是在政府部门从基层做起,还是在家族企业中担任高管?佟昕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同时她还积极投身NGO,从事公益性事业,志愿者成为她的另一个身份。
  “NGO”素有政府“减压阀”和“稳定器”之称。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NGO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成长,致力于解决仅仅依靠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社会新的一级,NGO既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不靠经济利益驱动,其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佟昕桐积极投身NGO事业这个选择并不出乎家人意料。因父母都忙于工作,佟昕桐是被太姥带大的,很小的时候,她就能体会到老人家带她的辛苦,想要尽她所能回报太姥。五六岁时,有一次,她想要给太姥一个惊喜,于是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主动给太姥买罐头,还自告奋勇地试图帮太姥开罐头瓶,却不小心划伤了手,血流了满地。至今还在的疤痕,宛若她当年一片孝心的见证。
  照顾别人,关心别人,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用自己的爱心点亮希望的火炬,温暖一颗颗缺少温暖的心,这是佟昕桐对自己的定位和要求。回国后,她在自己熟悉的医疗卫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教育、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教育与发展等领域,积极不懈地从事相关推广宣传工作。
  在佟昕桐看来,任何职务都只是一个平台与载体,关键在于“做事”。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建国60周年,近几年来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每个重大事件中,都可以见到佟昕桐的身影,或捐献资金,或捐助药品,或捐赠物资,尽可能以各种方式贡献自己的光和热,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这位NGO工作者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情怀。最令其助手难忘的,是2008年举办中国(西藏)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中遭遇的曲折。   2007年初,为弘扬民族医药文化,展示中国民族医药发展成就,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交流,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卫生部特批了“中国(西藏)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的项目。佟昕桐是此次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她带领同事们,日夜兼程,分头奔赴全国31个省的卫生管理部门寻求支持。经常是两天一个城市的跑,她凡事都亲历亲为,永远都奔赴在工作岗位的一线。艰辛的付出终于赢得了丰厚的回报,最终,所有的省份都回函表示大力支持。
  就在博览会紧张准备的关键时刻,拉萨发生了“3·14”事件,考虑到办会效果,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张推迟会期或改变办会地点。佟昕桐却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是要尽快重振信心。她宁愿顶“雷”担风险,也不改地点,不变会期。
  2008年7月19日上午,中国(西藏)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当天,北京人民大会堂内共有总书记读书会、中俄外交年会、中国(西藏)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新闻发布会3个会,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时任国家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高强及全国人大、政协各委员会、中央统战部及各省(自治区、州)的主要领导同志,在出席总书记读书会后直接赶到中国(西藏)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高强在会上发言说,我国目前的医药体系中,中国的医药和西方的医药就像是两只手,而各民族医药就像是一只手上的五指,有着各自的特长和特点,密不可分。中国(西藏)首届民族传统医药博览会为振兴和发展民族医药提供了广阔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领导们的鼓舞令与会人员振奋,也坚定了佟昕桐一定要克服困难办好这次博览会的信心和决心。
  为了让更多生产商、经销商参会参展,他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免费参展。2008年9月,博览会在拉萨如期举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医药高峰论坛”也一并举行,来自全国各省的医药卫生主管领导,医药界专家、学者,以及知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企业的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会议,共同探讨民族医药的创新与发展前景。
  这次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还成功签订了金额达1.2亿元的合作意向书。活动的成功举办,向世界传达了西藏社会稳定的信息。虽然忙得连一场奥运会比赛项目都没能顾得上看,佟昕桐却说:“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和谐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友谊是对分裂敌对势力最有力的回应和抨击。再苦、再累、再忙,都值得,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红色”基因/传播“红色”精神
  
  佟昕桐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部队军官,姥爷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以“不死就要干革命”的人生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枪林弹雨,战功显赫。曾任红四方面军总兵站部部长、红九军供给部部长,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52年底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副司令员,回国后任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自打记事起,佟昕桐几乎每天都是听着那些激情燃烧岁月的革命故事入睡。她的身体里不仅传承了前辈的生理基因,同时也早早植入了红色“基因”。长大后,儿时的记忆促使她自觉梳理中国革命的历史,探寻中国革命的红色源头。传统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材。传播红色精神,成为这位“80后”海归的执著追求。
  佟昕桐动情地说:“外公曾经教导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做一名对人民和社会有用的人。外公告诉我,他能够从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开国将领,是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是人民和组织对他的信任。所以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我们晚辈。国家的荣誉、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价值观早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儿时的心灵深处。”是啊!佟昕桐就是受这种红色的教育长大的,她也更是这样时刻地教育和鞭策着自己。
  2005年,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佟昕桐发起、策划并组织实施了“重走长征路”大型公益活动,旨在重温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真谛,领略英雄壮举,传播红色精神。为了追寻革命的源头,他们从龙岩出发,以一种朝圣的心情上路,先是参观了在我党我军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田会议旧址,领略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出发地——长汀的魅力。在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所在地——瑞金,佟昕桐被革命先辈们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壮举所震撼。沿着革命道路继续前行,他们踏访了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在那里体会当年河面上没有一座桥的情况下,于都人民是怎样搭建浮桥一个一个把红军送上漫漫征程的壮举,领悟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军民渔水情。几经辗转来到当年战火纷飞的兴国,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登上了红色圣地、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最终抵达了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
  让随行同事记忆深刻的是,在四川泸定桥上,佟昕桐足足默立了5分钟!那5分钟时间里,她是在为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5月29日在枪林弹雨中飞度这长达103米的铁索而惊叹?还是在缅怀包括外公在内的名字被镌刻在桥头纪念碑上的革命先辈?同事们不得而知,也没去打扰,但他们知道佟昕桐一定在沿途所见所感中,感受到了冲击与震撼,在内心凝聚了一种信念和力量,甚至更多!
  佟昕桐自己则是这么说的:“这一路走来,我有很多的感慨,里面有辛酸,也有幸福,最大的感触则是感恩。我们的先辈们星夜兼程、风雨无阻,他们用自己的身躯和鲜血,把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扛起,担当起整个中华民族解放与独立的重任,使我这个从未经历过当年革命洗礼的年轻人,内心充满着空前的使命感。我们这代人应该承担起时代所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接过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红旗,将之发扬光大,我们要成为先辈们的接力者,把这条路延伸至世界文明之巅,筑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传播红色精神,将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人生道路的动力,更是我奋斗之路的灵魂。”
  在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驱使下,佟昕桐将“重走长征路”沿途拍摄的图片汇集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图片展”,并策划编著、统筹出版《昔日红军长征地,今朝美丽金甘孜》大型画册。这本画册,已被军事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
  2009年,为隆重纪念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她又策划并主编了《闪光的足迹》大型系列丛书。该丛书的画刊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真实全面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执政兴国、执政为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展示新中国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祖国统一、执政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成就;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历程,内容翔实,编排新颖,具有很强的史料性。该系列丛书的“人物篇”,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来自基层,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来的60位颇具代表性的杰出青少年事迹,编者饱含激情,尽情讴歌他们的纯洁与高尚,平凡与伟大,读来让人感动,令人振奋。同时,编者还把这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和肖像图片编辑在一起,并精心撰写出匠心独运的“编辑悟语”,其编辑手法令人耳目一新。目前,已先后在新华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深受各界好评。   
  青出于蓝/少年立志的完美生活
  
  熟悉佟昕桐的人都知道,她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先后获得过“军中女华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改革功勋”等荣誉,多次受到中央和军委首长刘华清、张震等同志的亲切接见与勉励。
  在佟昕桐眼里,母亲是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事业女性。好几次,做课题时,母亲左右两只脚穿的鞋子不一样,自己却没有察觉。因母亲工作繁忙,早出晚归,母女俩常常难得见到面,平时有什么事,佟昕桐一般都是写在纸条上,放到母亲第二天早上要穿的鞋子里,这样的沟通方式持续了好几年。
  为此,佟昕桐的母亲深感亏欠女儿的太多太多,她没有给女儿开过一个家长会,没有领女儿去过一次儿童乐园。但是佟昕桐从小就非常懂事,默默无闻地支持着母亲的科研事业,永远都是老师们最喜欢的那一个。对于自己的母亲,她满怀感恩:“感谢母亲在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中,教我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坚强、独立地面对人生。”
  有其母必有其女。虽然才28岁,佟昕桐就荣获了“中国杰出女性”、“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当选青联委员、文联委员,担任《闪光的足迹》大型画刊系列丛书的总策划兼主编,参与策划组织实施过第一、二、三届“中国民族卫生医药发展论坛”、“关注民族健康,真诚奉献爱心”援藏扶贫活动、“将军与青少年手拉手”、“英雄少年军旅夏令营”等系列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在担任全国工商联医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免疫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教育发展中心主任等各项社会公职的同时,她积极钻研,与多位前辈、专家、学者合作,先后发明了微电脑红外理疗仪等专利,业已取得国家专利证书。
  佟昕桐还酷爱文学写作,经常为了完成一篇稿子而通宵达旦、不知疲惫。她说:“一篇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去感染读者。”她是个追求极致的人,在文学创作上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她看来,也许没有最好,但一定要争取更好。进步也许可以是飞跃性的,但一定要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她先后撰写了多篇红色题材的评论、传记、散文及随笔,发表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和军队主流媒体。
  年纪轻轻的佟昕桐非常认真、严谨、敬业。其丈夫星朋透露,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有一天,他邀请佟昕桐去他家里做客,当他在厨房忙活做饭时,佟昕桐却在一边改起了他的学术论文,当时,这个小他5岁的高中女生,竟然发现了好几处论文中的错讹与纰漏,让他这个曾任北师大学生会主席,并作为当年唯一交流学生派到英国留学的巴斯大学商科专业的大三学生汗颜的同时,惊讶不已。尤其令人难忘的是,佟昕桐竟然坚持要改完文章再吃饭,于是,两个人坐下来认真地修改文章,不知不觉中,饭菜都变凉了。这次交往,让星朋对这个既年轻漂亮又博学多才的女孩又多了一份爱恋和敬意。
  “我的英语口语能有今天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昕桐。”星朋说,“虽然都来自中国,可为了在异国他乡学好英语,在国外,我和昕桐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来都是用英语交流的。”
  自幼独立好强的佟昕桐特别要求上进,通晓英、法、日三国语言,获布莱顿大学社会关系学、政治经济学双硕士学位,钢琴十级,小提琴六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仅是这些就足以让同龄人羡慕了,可佟昕桐却并未止步,回国后,她结合自身工作性质与需求,利用工作间隙在吉林大学临床医学系继续深造,2006年起又利用休息时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补习,并参加了北医大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全国统考,并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她感言:“只有有智慧,才会有磁场。”
  佟昕桐精力旺盛,似乎永远不知疲倦。在常人眼里,家大业大的她,活得很是辛苦。因为工作的需要,她经常出差,一个月中难得有两三次能在家中与家人共进晚餐。可她乐在其中,锲而不舍,为了自己理想的目标而奋斗,她主动选择了迎难而上。
  佟昕桐发自肺腑地说:“我们今天能够生活在这么美好的时代,享受伟大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欣喜成果,是多么的幸运!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先辈们用汗水和泪水、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相当来之不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血泪史、奋斗史,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个人类奇迹,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应该铭记过去,才能把握现在,也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
  “有付出,才有回报;有忠诚,才有信任;有主动,才有创新;有敬业,才有荣誉。”这是佟昕桐的人生信条,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少年强则中国强,总要有年轻的一代能够领悟并传承上一代的记忆,勇往直前地驶入胜利的彼岸。也许这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大起大落,历经磨难,却又生生不息的希望之所在。虽然更加艰巨的任务和繁重的使命正摆在年轻一代的面前,但佟昕桐深信,铁打的江山必将代代相传。先辈的荣耀与辉煌,让她养成了荣辱不惊、处事低调的处世心态。胡润、福布斯财富榜上的数字并不令她羡慕,豪宅名车更不是她的向往。真正思想上的净化与精神上的富足,才是她此生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奋斗与追求。
其他文献
他的第一身份是教育官员。质量工程、示范性高职、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教授上讲台”、大学英语改革、现代远程教育、“教育超市”及“数字化学习港”等文件或项目的出台和实施都与他密切相关。  他又是教师。从1990年自日本留学回国起,他一直在清华大学教书育人,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士……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的一流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中都活跃着他的学生。  他还是科学家。曾研制成功我国首台
期刊
志愿活动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100 多年。1979年,联合国的一批志愿者来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环境、卫生、计算机和语言等领域的服务,从而为中国引入了最初的志愿者概念。1989年,时任天津市妇联主席的曹秀荣随全国妇联代表团访问美国,期间她认真考察了美国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并很快在天津接待了美国来访的一个60余人志愿者代表团。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批社区志愿者,它的发祥地就是天津,诞生于天津市和平区
期刊
李金元说,“办企业就是要赢利,就是要赚钱。但是,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企业再辉煌,我能吃多少,喝多少呢?对个人来说,吃饭平平常常,生活平平常常,企业即使赚到100亿,我的生活方式还是这样。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企业现在做大了,天狮就是社会的,是国家的,我就更觉得自己是任重道远了。”  李金元,天津天狮集团董事长和总裁。十几年风雨沉浮,始终坚持边发展边回馈社会的做法。截至目前,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
期刊
谢国民,一生跟食品打交道,被称作农牧业大王;他敢为天下先,是投资中国内地的外商第一人;他的精明能干和富于创新的经营策略享誉世界;他被权威杂志评为“亚洲最杰出的企业家”;他掌舵 “正大集团”,用他创造的财富回报祖国,表达一个海外华侨的赤诚之心。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30年过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然使中国成为世界五大经济发动机之一。“中国概念”吸
期刊
在海南“长寿岛”之冠上,澄迈无疑是最耀眼的明珠。“青山绿水二万顷,十里常逢百岁人”,正是对今日澄迈的生动写照。  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透露,继今年七月获得海南省唯一的“中国长寿之乡”称号后,现又获邀申报“世界长寿之乡”称号,澄迈的名字越叫越响亮。  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的梦想。澄迈长寿秘笈何在,我们又该如何破解?    三驾马车和赶车的人    2000年11月,“海南十大杰出青年”、年仅36岁的杨
期刊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来自中国,是张艺谋导的《三枪拍案惊奇》;一部来自美国,是卡梅隆导的《阿凡达》。前者让人看不懂,后者连三岁的孩子都目不转睛;前者令人失望,后者令人惊叹。都是国际知名大导演,咋就差距那么大呢?  我真的很佩服美国人,我真的很为中国人担心。  北京上海的高楼,高速增长的GDP,火箭卫星飞船导弹,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的背影,甚至还有了赶超的希望。50多年前的豪言壮语再一次回荡在耳旁,超英
期刊
2010年1月30日,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将星翰墨书画院,新华出版社和中华儿女报刊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闪光的足迹》大型画刊系列丛书出版发行典礼暨将军与青少年手拉手新春联谊会”在北京密云的爱斐堡国际庄园隆重举行。各有关单位领导、老将军,著名书画家,表演艺术家,青少年代表等共计200余人出席了会议。  《闪光的足迹》是一套为庆祝国庆60周年编辑出版的大型系列画刊。现已出版
期刊
2009年5月12日14时28分。“5.12”汶川特大地震瞬间吞噬了近十万中国同胞!身处险境的四川中盈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能没来得及统计特大地震给“中盈国际养生社区”带来的损失,3天7次把400余万元救灾物资和现金送到彭州灾区,成为四川全民救灾的典范!  2009年5月17日,当政府和军队在进行有序救援后,这个年轻的企业家又以一个学者和专家的身份,召集四川西华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商讨灾后重建
期刊
延安——一个不平凡的地方。  在新中国成立的革命斗争中,这个地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她是圣地。人人向往之,并满怀深情地景仰她。  怀着这份沉甸甸的赤子之心,2009年10月我终于有机会踏上这块热土,了却了多年宿愿。来到宝塔山脚下,“梦里几回回延安,双手楼定宝塔山”的红色大字镶嵌在半山腰上,想起儿时的教科书中贺敬之的文章,便知道我们到了,到了那推进新中国成立进程,领导中国人民
期刊
2009年末,站在自己29岁的“尾巴”上,廉思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这一切都源于一本名叫《蚁族》的书和一份关于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蚁族”)生活状态的调查报告。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廉思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来描绘“蚁族”的形象:“80后”、高学历、低收入、聚居。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个准精英层,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但遗憾的是,他们却长期处于社会公众的视野之外。在《蚁族》出版后不久,有媒体称,“蚁族”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