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比较”策略的运用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78435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生活需要我们用比较的眼光透视统计数据
  


  这则消息,报刊、电视、网络皆有报道,其中的统计数据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数据中的“环比”、“同比”,要求读者用比较的眼光来透视这些统计数据背后隐含的本质,从而在理陛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生活决策。
  其实,生活已经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了每个人的面前。数据正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学会处理数据信息,具有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信息且能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正成为现代社会公民基本素养的一部分,正如英国学者威尔斯所预见的那样:“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
  二、“比较”策略——让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悄然生长
  每个人拥有的统计思维方法并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要通过后天习得的,且这种教育也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因此,在小学进行“统计”知识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使之逐步树立统计观念,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
  1.比较方法,提高整理数据的能力。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在第一学段“统计”内容的教学中,就要求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等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收集、整理数据势必涉及“分类统计”,包括数据筛检和分类标准的建立。在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既要对各种统计方法进行比较,又要对不同分类标准进行比较,使学生体会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数据的多样性。
  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中的例2(见图一),先让学生在图一上面的表格里画“√”表示出自己最喜欢的花的颜色(只能选一种),然后请四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根据表格内容汇报最喜欢的花的颜色,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其余的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选择一种方法同时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对学生的各种统计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较好,因一个“正”字是五画,可以5个、5个快速数出最喜欢每种颜色花的学生的人数,凸显“正”字法统计的优越性。
  


  又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见图二),从图中可看出,在动物运动会上,狗、兔、猴三种动物,要分别参加长跑和跳高两项比赛。要求学生从图中收集两类信息,一类是分别统计参加长跑、跳高的动物有多少只;另一类是统计参加运动会的狗、兔、猴各有几只,这两类信息要分别填写在图二下面的统计表中,在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同时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先是按运动项目的不同将动物进行分类,后又按动物种类进行统计。因为分类的标准不同,所以统计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在感受体验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及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的同时,提高整理数据的能力。
  


  

种统计量的理解,分别由低到高三个层次,即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
  算法理解、概念理解对学生来说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对这三个统计量的统计理解,即根据问题情境和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所以,在教学时,要重视将这三个统计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达到对它们的统计理解的高度,从而提高分析数据的能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众数”时,在探究新知阶段,创设大学毕业生到两个公司应聘,根据两个公司员工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无法作出正确选择,从而导出众数的情境,使学生明白学习众数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然后通过比较这两个公司员工工资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提示众数的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同时,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中位数代表一组数据一般水平(中等水平);众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在提示一组数据的众数的个数特点时,先让学生完成以下三道题:
  (1)1,2,3,3,4,5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2)1,2,2,3,3,4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3)l,2,3,4,5,6的平均数是( ),中位数是( ),众数是( )。
  然后引导学生对它们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个数展开比较,从而得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都只有一个;而一组数据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不止一个众数的结论。
  在练习阶段,将有关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题目混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先出示一个问---题背景中的一组数据,再通过更改其中的一个数据,让学生判断应该选择什么统计量比较合适——
  实验小学五年级各班已学会滑滑板的人数:19,20,21,21,21,24。用什么数可以较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接着出现将其中数据变成极大数或极小数后的题目让学生思考:19,20,21,21,2l,64;3,20,21,21,21,24。
  再出现不同问题背景的题目,让学生“析一析”,“辨一辨”:解决下面问题选择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1)表示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用( )。
  (2)在期末考试中,要知道五(1)班和五(2)班哪个班的成绩好一些,用( )。
  (3)歌手大赛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用( )。
  (4)全班同学喜欢吃的水果,用( )。
  (5)老师对毕业班同学征求意见,决定购买毕业礼物,用( )。
  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比较,使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算法理解、概念理解、统计理解,特别是统计理解达到相应的高度,进而较好地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综上所述,解读生活中的统计数据离不开比较的思维方法。而要培养小学生的统计观念,同样也需要运用比较的策略。在“统计”知识的教学中,如果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运用比较策略,那么小学生的统计观念将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悄然生长。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个性化习作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思想精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以逐步形成独特且富有批评精神的思想意识,提高语文素养。笔者结合具体案例谈谈对个性化习作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营造愉悦情境是个性化习作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习作最重要的内驱力。保持兴趣则要通过愉悦习作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一方面可凭借多媒体、音响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陶行知强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他说,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前作文”教学是相对于上海大学教授李白坚老师提出的“后作文”教学(命题、批改、讲评)而言的一种教学方法。“前作文”教学重在学生作文之前的指导,包括组织学生观察、体验
期刊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体验”,使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笔者以《爬天都峰》(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谈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创设情境,引导体验  体验能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建立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是沟通文本与形象的最好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
期刊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功利色彩太过鲜明。要么“依样画葫芦”,机械地模仿;要么胡编乱造,“五子登科”——上车让位子、捡到皮夹子、上坡推车子、送迷路的小孩子回家、扶老大爷过街……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考高分,着力灌输作文技巧,过分追求表现形式,写什么,怎么写,由老师框定,还有的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写身边的人和事,而是让学生背一些“优秀作文”,学生的习作成了闭门造车的“做
期刊
一、缘起:“陌生化”与形式主义文论  “陌生化”又称“反常化”和“奇异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知道事物。”“陌生化”旨在“使人们已经习惯化、自动化了的感知力恢复到新奇状态”,以“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
期刊
设计巩固应用的习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设计好巩固应用的习题,达到既减轻负担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其设计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目的性
期刊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形式,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此,数学作业的布置也要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兼顾巩固基础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双重目标,赋予数学作业新的生命活力,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作业内容:由单一走向多样 
期刊
教材分析:  《将相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它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叙述了赵国的将与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文章凸显了蔺相如、廉颇的人格魅力,赞颂了他们共同具有的优秀品质。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每个
期刊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语言表达训练,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进行迁移重组,仿造练习。但语言表达训练只有把握好“度”,才能使训练更加扎实、有效。  一、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训练的难度  “自我有效感”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自信心的具体表现,它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也是影响学生参与训练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因此,语言训练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他们的语言“最近发展
期刊
提到“讲”,有些老师习惯于和“满堂灌”联系起来,与“烦琐地分析”挂起钩来。有的老师把“讲”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应起来。有些负责教学管理与指导的同志,在进行优秀课评比、公开课点评、汇报课评价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讲”得多与少,作为评价课堂教学优者、教学理念把握的重要标准之一。更有甚者,在某些“评课标准”“评比规则”中标明:教师的“‘讲’超过15分钟不得评为好课。”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