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www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教育观”,其核心是顺应人的内在自然,遵从人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进行教育。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教育培育的应当是身体、品德与知识协调发展,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卢梭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观;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内在自然
  卢梭的《爱弥儿》创作于1757年,共六卷,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追求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及其对人的束缚、压迫的时代趋势。在这本书里,卢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同时也论述了他的政治、宗教、科学等思想观点。在卢梭的教育理论中,他提倡自然的教育,要培养自然人。他认为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顺应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全书的核心教育理念包括顺应自然、人性本善、人人平等、有节制的自由和通过感觉与实践去学习等。在《爱弥儿》中,作者虚拟了爱弥儿这个人物,用爱弥儿的成长发展来讲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一、卢梭定义的“自然教育观”
  卢梭在《爱弥儿》中将人可获得的教育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自然的教育,即人自身内在的才能和器官的自然发展;第二种是人的教育,即家长、教师和学校的教育;第三种是事物的教育,即从生活和社会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良好的教育是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达到协调一致。如果三种不同的教育相互冲突,教育就不会符合学生本人的心愿。在三种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人可以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可以部分人为控制,而自然的教育完全不受人的控制,所以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当顺从和配合自然的教育,实现自然的教育目标。
  关于什么是“自然”,卢梭认为自然不是习惯。内在的自然是人的原始的倾向性,靠人的感觉而获得和体验到。人用感觉去追求或者逃避产生感觉的事物,并随着感觉的愈发敏锐、视野的愈发开阔而产生愈发明显的倾向性。
  卢梭将教育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公众的和共同的,另一类是特殊的和家庭的。他认为公众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是相互对立的教育制度。公众的教育培养的是公民,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人的天性会被改变。公民是相对的存在,依赖于社会,是社会的一部分。公民的价值在于与社会的关系。而家庭的教育是针对个人天性而进行的,培养的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独立的个体,为自已而生活。受教育的人或者成为自然人,或者成为公民,不能二者兼具。因为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言行一致,始终如一,坚持自己的主张,并贯彻自己的主张。如果一个人处在自相矛盾的境地,那么他既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能为他人做贡献。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提出的家庭和特殊的教育就是指针对个人天性而进行的自然教育。卢梭用“家庭”这个词,是因为当时的学校无法实现针对个人发展的教育,而只有通过家庭才有可能实施完全注重个人、给予个人充分自由的教育。
  二、卢梭自然教育的发展阶段理论
  卢梭在书中將人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并分别阐述了每一个发展阶段人的天性和相对应的教育方法。
  (一)自由地使用大自然赋予力量的婴儿期
  卢梭认为人从出生就开始了自然的教育。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学会使用感觉来满足生存的需要,学习关于生存的基本技能,如吃饭、走路等。婴儿用感觉、用行动(如看、摸和听)来了解物体的性质。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总结了教育婴儿的四条准则:一是让婴儿自由使用大自然赋予的力量,二是在智慧和体力上对婴儿进行帮助,三是成人对婴儿的帮助要限制在婴儿真正的需要上,四是通过仔细研究婴儿的语言和动作来辨别他们的需要。这四条准则的精神是给予婴儿自由,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不是让别人替他们做事,以防止他们养成把别人当作工具、驾驭他人的思想,要让他们形成自己能够实现范围内的欲望的思想。
  (二)自由地实现自己意志的儿童期
  卢梭认为婴儿意识不到自己的生命。但在儿童期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开始真正地成为一个人,成为自己。随着儿童体力的增加,他们能够愈发地依靠自己而非求助别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运用体力的智慧也随之发展起来。卢梭提出的教育法则的第一个基本原理,是自由地实现自己的意志。
  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孩子有其地位。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要求孩子做出超出自然赋予儿童能力的事。卢梭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都不必进行主动的教育,因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蒙昧时期,他们即使接触了大量的道德和真理,也不能充分地理解运用。在12岁以后,当他们身心发育到可以理解这些复杂知识和信息的时候,再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知识性教育。而在这一时期,主要就是防止孩子养成偏见或不良习惯。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孩子充分的体力,为发展智慧做准备。身体的锻炼有助于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影响其思考能力,也有利于锻炼感官,从而让他们学会如何运用感官去感受、去判断。
  (三)开始学习的少年期
  卢梭认为在十二三岁以后,孩子就成长为少年。在这个阶段中,个人的体力超出了他们的欲望的需要。这个阶段是一生中唯一一次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所以这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候了。
  针对这一时期,卢梭提出了几点教育方法:第一,让孩子通过感觉去体验,通过实践去学习。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提问引导他们寻找答案;第二,教师在指导孩子的时候,不急于直接让孩子改正错误,而是引导他们自我改正;第三,教育的内涵不是内容广泛,而是一种正确和清楚的观念。教育不在于教孩子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有做学问的兴趣和方法;第四,教师不要说得过多,学生无法理解或无法做的事情就不要多说。
  (四)培养理性以摆脱感官支配的青年期
  卢梭提到青年阶段开始产生爱的欲念。人的欲念是人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欲念的本源是自爱,其他欲念是自爱的演变。青年需要通过研究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研究与自己相关的人,将原始的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于是会产生同情心和其他相关的美德。   关于如何研究人与他人的关系,卢梭提出几点方法。首先,进入社会以前,青年通过历史去研究人。进入社会以后,青年需对人类审美的原理进行研究,以理解人喜悦或厌恶的风尚。接下来,青年在研究完他们与事物的物质关系、他们与人的道德关系以后,还要研究他们和本国同胞间的法律关系,以研究他们自己的处境。所以青年要研究政府的性质和各种形式以及他们自己的“政府”。卢梭重点强调,对青年要通过培养理性来减缓感情的生长,以摆脱感官的支配,要引导他们通过做别的事情转移对感官的注意,以避免想象力加速他们对感官的注意。
  三、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理性启发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理性启发,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教学应将“顺应人的内在自然”作为第一原则。
  (一)启发一: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来实施
  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是针对个人天性而进行的,培养的是自然人。自然人是独立的个体,为自己而生活。因此,按照人的天性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个人的身心特征,符合个人的真实需要,适应自然对人的发展要求。在教育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教育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人特点,满足个人的需求
  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展示出自己独特的天性,只有用适合学生个人身心特征的方式进行教育,才有可能符合他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教师需要仔细地观察和了解学生,运用顺应学生天性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适宜的内容。《礼记·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思是,只有人保有最大的真诚,才能充分发挥出人的本性,然后带领别人和他物发挥本性,进而帮助天地培育生命。比如,好奇心和童真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提问的动力。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都是他们进入学校和课堂的理由。对于不同的孩子提出的不同问题,施教者不可以嘲笑或忽视,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施教者都要尊重,都要耐心地引导和解答。没有好奇心和提问欲望的课堂是失败的。所以,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保持最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也不会因掩饰自己的缺点、不足反而抑制自已优势的发展,才能按照自然的发展趋向找到适合自己能力与自身特点的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充分的进步。
  2.教育要遵从受教育者当前发展阶段的能力
  一方面,施教者不要给孩子过多、过深的知识和学习任务。卢梭认为:“凡是那些必须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的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都要通通抛开,不能拿来教育孩子。”也就是说,不能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要求孩子做出超出自然赋予他当前能力的事。当今社会,一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更多的教育,试图把孩子培养成全能的人才,陷人了“拔苗助长”的误区,于是从幼儿园开始很多家長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戴上“枷锁”的孩子被成人强加的东西断送掉了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这些美好的期望,使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内心需求,缺少对孩子天性的自然释放和培养开发,使孩子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给成长留下阴影。
  另一方面,成人不要代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溺爱孩子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家长怕孩子遇到困难和危险,尽可能地为孩子做事,替他们解决潜在的困难,使他们免于吃苦。然而,卢梭早在260年前就指出,这么做只会使孩子愈发娇弱。当孩子在未来遇见不可避免的困难时将不堪一击,没有承受困苦的心理能力,也不会有解决同题的方法。同时,这样也可能养成他们习惯于命令他人为自己做事、却不知感恩的恶习。
  (二)启发二:教育培育的应当是身体、品德与知识协调发展的人
  第一,良好的体能和精神面貌是保障学习和生命活动的前提。卢梭认为:“有感觉的生物一活跃起来的时候,它就可以获得同它的体力相适应的辨别能力;只有在保持自身生存所需要的体力以外,还有多余的体力时,才适于把这种可以做其他用途的体力用来发展它的思考能力。所以,如果你想培养你的学生的智慧,就应当先培养他们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卢梭认为培养孩子充分的体力是为发展智慧做准备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凭理性做人、行事。身体的锻炼有助于孩子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并对其影响进行思考,也有利于锻炼感官,从而使孩子学会如何运用感官去感受、去判断。良好的体能是持续、深入学习的保证。为了获得良好的体能,孩子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军事训练和群体游戏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力,也会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注意力、认知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第二,品德的培养和知识的掌握必须同步进行。在卢梭的教育理论中,品德的教育和知识的教育是同步进行的,卢梭说:“你采取始终只谈他的利益的办法,就可以在他的心灵中培养一种高贵的感人之恩的情操。”卢梭认为通过研究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生可以将自爱的原始欲望演化成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他还提到,一个接受自然教育的人,不存在竞争的心理,也就不会产生由于竞争而带来的嫉妒、虚荣或其他恶习。固然,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卢梭生活的年代了,学生良好的品德也不会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思维活跃、社交面广、面对的信息量大、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但由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信息和思想观点的影响。因此,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必须融汇在一起,用与道德知识相关的内容和利于发展学生高尚人格的教育手段,开展道德品质教育。要保持他们的心理健康,必须摒弃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一定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的认识问题和思想问题。任何道德规范或准则,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内心体验,才能成为他们的内在动力和信念。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克服思想教育中偏重说理、忽视实践、教育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的弊端。因此,要注重优化学校、课堂德育环境和实践活动,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充实的知识、哲理的启迪以及做人的道理。   学生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教师具有较高的品德。卢梭指出好的教师首先是品格高尚的人,必须愿意为他人付出时间和心血,对人有关心和善意,以仁爱之心待人。在引导学生探索、获取新的知识时,教师对学生是一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品德不是直接教会的,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能够起到道德表率作用的行为,教育者如不尊重被教育者,就不会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
  (三)启发三: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人
  1.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够主动地、独立地、有创造力地、辩证思考地和探索地学习的学习者
  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正如中国古训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的学习是无穷无尽的,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任何人也不可能掌握某方面的全部知识,更何况信息是持续更新的。因此,如果要保持聪慧的头脑和过人的能力,受教育者就要培养自身主动地、独立地、有创造力地、有效率地、深入和辩证思考地、探索地学习的能力。即便是在成人进入社会以后,也依然要保持学习的习惯。笔者认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指熟练地掌握必要的读写、计算和运用科技的能力,能够在他的一生中都进行独立自主学习的人。对学习者来说,一旦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掌握了正确地学习、探索和研究的方法,学习也许会伴随终生。
  基于卢梭提出的这一教育理念,为培养这样独立自主的具有学习能力的人而产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至今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校课堂上应用。
  第一,教师设置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活动,通过提问的手段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理解知识、发现问题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也不会在学生犯错的时候直接纠正他,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第三,在课堂上,一个参与到学习中的学生,会积极地、主动地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大多数时间是学生在讨论而非教师一个人在演讲。
  2.教育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学生
  卢梭的教育学理论提出,“至于我们,我们只主张我们的学生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宁可让他们为人忠厚而不愿他们有一肚子的学问”。卢梭主张从实践中学习,认为学会生活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见一些“高分低能”、会说不会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会有诸多不便,甚至寸步难行。其实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仅仅是适应社会和生活的问题,对于一个要接受更高层次学习或者教育的人,他的实践能力也直接影响他的思考能力和学习成果,所以说实践能力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民间常说“心灵手巧”,学生不能仅仅是“心灵”才去“手巧”同样也要以“手巧”促进“心灵”。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针对一些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和青少年天真活泼好动的特点,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把实践课从室内引到室外,从封闭的学校教育教学向家庭和社会实践转移,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在乐中思考。在实践课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培养和引导。实践课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师生互动,从而达到综合提高、教学相长的目标。
  四、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实践特色
  《爱弥儿》虽然是阐述教育学理论的著作,但是它又不像有些理论著作那样枯燥,而是用了很多实例来指导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比如,在介绍怎样教养婴幼儿的部分,作者甚至详细介绍了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食物和如何烹饪,仿佛这是一本适合新手妈妈的育儿书。再如,卢梭举例讲述如何教授数学、地理、历史、物理、政治等,这又像是一本学科教师可用的教学方法用书。同时,著作中又虚构出爱弥儿这个人物,讲述爱弥儿的成长历程中所接受的自然教育,读者好像又是在读一本小说,使人读起来生动有趣。
  卢梭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被后世的其他教育学理论吸收、发展,对当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些教育方法依然被提倡和應用于当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中。他为人类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
  当然,受当时社会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当今时代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一些方面会有局限性。卢梭片面地批判医学无用,否认医学对人类的作用和价值,是受到了当时有限的医疗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限制。卢梭强调人人平等,但在谈起男性和女性的时候,又认为“女人生来是为了取悦和从属于男人的”他把对女性的教育同男性的教育区别开,认为女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男人的女人。这种观念显然不符合当代教、育理念,是歧视女性的思想。
  然而,卢梭《爱弥儿》的这些“瑕疵”,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伟大的教育学著作。
其他文献
摘要: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内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壮大的基础和前提。高校要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要始终贯彻校内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也要加强校外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硕士研究生  自2005年国务院学
期刊
摘 要:校地合作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显著的特色。从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入手,发现其存在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实践能力欠缺、专业教师能力不强等问题。而校地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有重要的优势,校地合作有助于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初步构建了校地合作背景下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手机用户群体数量庞大的背景下,手机游戏产业具有很大的可发展性。我国手机游戏产业市场规模在进一步扩大,用户的数量在激增,用户付费的意愿也在增强,而手机游戏也更加多样化了。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要想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就必须制定正确的营销推广策略。整合营销、品牌营销、跨界营销、精准营销等都是当前手机游戏产业较常见的营销方式。以当前火爆游戏王者荣耀为例,其直播平台造势、腾讯线下地推活动、微
期刊
摘 要:书院制是高校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借鉴国外住宿制学院的体制经验而实施的一种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借鉴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复旦大学书院制、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等国内知名高校书院制建设的经验,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在探索中形成了以学生生活区为载体、以本科生为主体、以导师(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工作为核心,具备便捷温馨的生活服务体系、教师主导的学业辅导体系、独具特色的学生素质培养体系和
期刊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为克服地方本科高校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发展需求,L大学基于“学生中心、目标导向、分类培养”的理念,持续探索学科专业平台分类建设、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保障学生基本学习权利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本科教学体系。  关键词:学生中心;分类培养;教育教学体系;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牢牢抓
期刊
摘 要: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班主任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可以作为标本,在介绍班主任制度的概念、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同时,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制度,创新学生培养模式,对高校的发展、学生的成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教师;班主任;制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
期刊
摘要:五言诗代表作品《古诗十九首》诗歌渊源的讲解,是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难点。通过追溯《古诗十九首》的历史踪迹,解析《古诗十九首》对《诗经》《楚辞》、民间歌谣和乐府诗歌的继承与发展,探索其艺术渊源,发掘其在文学史承上启下的里程碑意义。《古诗十九首》语言质朴、凝练,使五言诗成为一种成熟的·文人诗体,使情景交融的手法更为纯熟,使诗歌由“言志”转为“缘情”。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诗经》;《楚
期刊
在今年6月结束的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捷报频传,成绩辉煌,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参赛的11个代表队全部获奖。其中,会计技能、建筑工程识图荣获国家一等奖。在之前举行的2018年第十一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学校派出的22个代表队,荣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其中银行业务综合技能、会计技能、市场营销技能、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物联网技
期刊
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持“社会需求是基础、专业教育是核心、合作育人是途径”的原则,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探索出“五合五融”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紧密合作,合作育人,实现产业需求链与学校供给链的融合  合作育人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学校创新校企合作理念,专业内涵强化适应眭
期刊
当前,许多高校都将学风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困生”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重视和关爱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既是新时代教育公平、和谐的一种体现,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李某,男,21岁,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来自农村家庭,平日沉默寡言,性格敏感偏执,遇事喜欢采取逃避态度,离群索居,独来独往。该生刚入学时与宿舍同学和班级同学都保持着距离,但能够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