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是一种创造力,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对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和相应行为。爱表现为给予、了解、关心、尊重以及责任等。教育的真谛就是教师用爱去引导、创造和教育学生。
关键词:爱 教育
一、爱的创造
1.爱是什么
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人们对爱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宗教等众多领域,很多人都在思考、探索爱,试图探寻爱的真谛,概括爱的定义。
如柏拉图认为:“爱是一种向上的欲望,它随着人们的成长,会给人们带来不同阶段相应的喜悦与悲伤。”宗教中的爱,强调爱的终极意义,认为爱是人在灵魂升华之后,对于人类和自然界所具有的一种同情、协调和超越的宗教情感。埃里希·弗洛姆认为:“真正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马斯洛认为:“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笔者认为:“爱是人类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对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和相应行为。内蕴为思想情操,外显为实践行为,具体表现为给予、了解、关心、尊重以及责任等。”
2.爱的创造力
一位社会学教授带领他的学生来到巴提摩尔贫民区,调查了200名男孩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写一份报告,预测每位男孩的未来。学生们在每一份报告里都这样写道:他们不会有机会成才的。二十五年过去了,另一位社会学教授发现了这份早期的研究,于是和他的学生们继续了这个研究,去追寻那些男孩们在这些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调查,他们了解到,除了有20名男孩搬走了或是去世了,其余的180个人中有176人成为了律师、医生和商人,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教授感到非常吃惊,决定进一步寻求其背后的原因。幸运的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区,方便他采访到每一个人。他问了每个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都饱含深情地回答:“因为一位教师。”
这位教师还健在,于是教授找到了她,并请教这位年老但反应依然敏捷的女士,她在那些男孩身上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走出贫民区,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露出温柔的微笑,她说:“这非常简单,我所做的仅仅是爱着他们。”
可见,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能够产生新思想,新发现,还能创造新事物。因为有爱,也就有了创造的动力和源泉。爱的力量是如此神奇,它能使浪子回头,也能使许多棘手的教育难题迎刃而解。因为有了爱,学校会变得更加温馨,教师会变得更加可亲,师生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教育会变得更加有效,学生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健全,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开发。故事中的女教师正因为爱着她的学生,才创造了这些学生;学生因为她的爱,而创造了自己。这种爱的创造力是相互共生、相互影响的,有了爱的创造力,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教师应尽的责任。
二、为什么用爱创造学生
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加迎合,而于教育生命的某物,从未听说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过不休,而于池最重要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那是情,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虽然这段话是针对70多年前学校教育的情景说的,但今天读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感,不能不令人惊叹夏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洞察之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确实注重“外形制度上、方法上”的改革,而忽视了“教育上的水”——情和爱。其实,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传递知识、答疑解惑的活动,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感情的活动载体,是学生不断锤炼和塑造情感、意志、人格、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爱如阳光,特别是对后进生。在施教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多些宽容、多些平等、多些尊重、多些赞许,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奇迹就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爱是真正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条件,而是教育的本身。弗洛姆认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可见,爱除了给予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是所有爱的形式所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只有通过爱的艺术,才能使教育行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教会学生创造,教会学生爱自己、爱他人,进而爱整个社会。
三、教师怎样用爱创造教育学生
1.给予
教师应学会给予学生。给予并不是给予一些物质领域的东西,而在于特殊的人文领域,给予学生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甚至悲伤等。在给予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会唤醒学生身上的某些东西,而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又会返回到教师自己身上。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生命的动力,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之本”,教育因生命而产生、发展,所以教育应尊重生命,激发生命潜力,弘扬生命个性,探寻生命意义。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些是自学能力的一部分,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并坚信终身学习的道理。如教师要明确有所教,有所不教,只讲解难点和疑点,学生可以自学或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扎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负责,而且要对社会负责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 2.了解
教师应了解学生,因为不了解学生,教师就不可能尊重学生,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爱便是盲目的。现在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他们教授学生千篇一律的知识,而不是最适合学生的知识,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会思考、会表达的独立个性,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机械或容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爱好、个性等,才能因势利导,有效实施教育,引导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创造。
要认识学生的现在,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过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学生交流情感。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现在,使教育富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课外表现和课内表现。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有着千姿百态的课堂表现,作业是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的书面表现;学生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心世界的信号,教师切不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教师要通过学生家庭来了解学生。家庭是学生感知最直接、最现实的客观环境,它对学生个性心理和品德修养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了解学生家庭,有助于教师从侧面了解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构成,父母职业特点及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在家庭的地位及其表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及教育方法等。综合把握这些情况,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3.关心
教师应关心学生。现在,大部分教师只关心自己的职称、工资、职业发展等,很少关心学生,既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生活,不关心学生的需求,又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等,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造就了很多“问题学生”。
首先,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极其渴望自己能成为被关心的对象。
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加勤奋,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帮助,甚至教师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阳光般地给学生带来温暖。
最后,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关心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班级会出现一些后进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这时,教师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寻找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多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进入学生的世界,介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感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4.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顺其自身规律和进展,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现在,很多教师不但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还把学生当作工具,让他们服务于教师。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有人格的人。虽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验的丰富,这些不足与缺点会逐渐得到改正与完善。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细心呵护他们,等待他们,宽容他们的挫折,欣赏他们的脚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
尊重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大抵有两层含义:浅层次的含义是指不侵犯学生的人格,不打骂、体罚学生,不歧视学生,这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深层次的含义是指维护学生自尊,尊重学生合理意愿,能够做到这些并非易事。
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此类现象,班主任把差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任课教师评优,其出发点是希望这些差生得到教师更多的鼓励,尽快脱下差生的帽子。但是,获奖最多的差生反而希望教师把名字从黑板上擦去,也不要教师的奖励;还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困难,教师发动同学帮助他们,但这些学生反而不领情。这充分说明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没有尊重当事者的个人意愿,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二,维护学生的面子。在家长和教师面前,学生的面子观念要稍微淡漠一点,但是在同学面前,哪怕有一星半点有损面子的事,都会在他们心中产生极大的震撼,所以在帮助、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巧妙地给学生面子,不伤害其心灵和自尊。
5.责任
教师应有责任。责任是教师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者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它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周济部长曾阐述了当代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责任感是教师工作的基石,教育作为一种良心工作,责任感几乎成了判定教师是否是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做人,当前很多学生很小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教育的失职,是教师轻视学生的德育,没有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在这些兴趣或其他兴趣上取得成功;教师有责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把教授的知识和生活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这种教育的目的和所学东西的实际价值;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因为个体是脆弱、有缺陷和限制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教师有责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技术,不断反思总结,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无私的奉献,是创造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让爱走进教育,走进学生的世界;让爱成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让爱洒进每位学生的心田,熏陶、感染、震撼学生稚嫩的心灵;让爱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自信心;让爱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让爱成为教育生活的主旋律,让爱温暖学生,使他们走向健康成熟;让爱照亮学生,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上栗中学)
关键词:爱 教育
一、爱的创造
1.爱是什么
爱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人们对爱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心理、宗教等众多领域,很多人都在思考、探索爱,试图探寻爱的真谛,概括爱的定义。
如柏拉图认为:“爱是一种向上的欲望,它随着人们的成长,会给人们带来不同阶段相应的喜悦与悲伤。”宗教中的爱,强调爱的终极意义,认为爱是人在灵魂升华之后,对于人类和自然界所具有的一种同情、协调和超越的宗教情感。埃里希·弗洛姆认为:“真正成熟的爱是建立在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马斯洛认为:“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笔者认为:“爱是人类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回答——对自身及其生存世界的一种普遍关怀和相应行为。内蕴为思想情操,外显为实践行为,具体表现为给予、了解、关心、尊重以及责任等。”
2.爱的创造力
一位社会学教授带领他的学生来到巴提摩尔贫民区,调查了200名男孩的情况,然后要求学生写一份报告,预测每位男孩的未来。学生们在每一份报告里都这样写道:他们不会有机会成才的。二十五年过去了,另一位社会学教授发现了这份早期的研究,于是和他的学生们继续了这个研究,去追寻那些男孩们在这些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通过调查,他们了解到,除了有20名男孩搬走了或是去世了,其余的180个人中有176人成为了律师、医生和商人,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教授感到非常吃惊,决定进一步寻求其背后的原因。幸运的是,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地区,方便他采访到每一个人。他问了每个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个人都饱含深情地回答:“因为一位教师。”
这位教师还健在,于是教授找到了她,并请教这位年老但反应依然敏捷的女士,她在那些男孩身上用了什么神奇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走出贫民区,取得优异的成绩。教师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露出温柔的微笑,她说:“这非常简单,我所做的仅仅是爱着他们。”
可见,爱是一种创造力,这种创造力能够产生新思想,新发现,还能创造新事物。因为有爱,也就有了创造的动力和源泉。爱的力量是如此神奇,它能使浪子回头,也能使许多棘手的教育难题迎刃而解。因为有了爱,学校会变得更加温馨,教师会变得更加可亲,师生关系会变得更加和谐,教育会变得更加有效,学生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健全,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开发。故事中的女教师正因为爱着她的学生,才创造了这些学生;学生因为她的爱,而创造了自己。这种爱的创造力是相互共生、相互影响的,有了爱的创造力,学生才能发挥他们的潜能,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完成教师应尽的责任。
二、为什么用爱创造学生
夏尊先生在《爱的教育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是空虚极了。单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的更加迎合,而于教育生命的某物,从未听说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过不休,而于池最重要的要素——水,反而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那是情,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虽然这段话是针对70多年前学校教育的情景说的,但今天读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感,不能不令人惊叹夏先生对中国教育的洞察之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确实注重“外形制度上、方法上”的改革,而忽视了“教育上的水”——情和爱。其实,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传递知识、答疑解惑的活动,更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感情的活动载体,是学生不断锤炼和塑造情感、意志、人格、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每一位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如何、成绩如何,无一例外地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爱如阳光,特别是对后进生。在施教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多些宽容、多些平等、多些尊重、多些赞许,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均衡地享受到温暖的阳光,那么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奇迹就会出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爱是真正的教育,它不是教育的条件,而是教育的本身。弗洛姆认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可见,爱除了给予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是所有爱的形式所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只有通过爱的艺术,才能使教育行为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教会学生创造,教会学生爱自己、爱他人,进而爱整个社会。
三、教师怎样用爱创造教育学生
1.给予
教师应学会给予学生。给予并不是给予一些物质领域的东西,而在于特殊的人文领域,给予学生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甚至悲伤等。在给予学生的同时,教师也会唤醒学生身上的某些东西,而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又会返回到教师自己身上。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生命的动力,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如何成为真正的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之本”,教育因生命而产生、发展,所以教育应尊重生命,激发生命潜力,弘扬生命个性,探寻生命意义。
其次,教师要给予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这些是自学能力的一部分,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并坚信终身学习的道理。如教师要明确有所教,有所不教,只讲解难点和疑点,学生可以自学或查找资料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学得扎实,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后,教师要给予学生社会责任感,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对自己的亲人负责,而且要对社会负责任。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 2.了解
教师应了解学生,因为不了解学生,教师就不可能尊重学生,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爱便是盲目的。现在的教师不了解学生,他们教授学生千篇一律的知识,而不是最适合学生的知识,以至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个性。
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欲望,会思考、会表达的独立个性,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单纯的机械或容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爱好、个性等,才能因势利导,有效实施教育,引导和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创造。
要认识学生的现在,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过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学生交流情感。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现在,使教育富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课外表现和课内表现。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有着千姿百态的课堂表现,作业是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思维品质的书面表现;学生的穿着打扮,是其内心世界的信号,教师切不可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教师要通过学生家庭来了解学生。家庭是学生感知最直接、最现实的客观环境,它对学生个性心理和品德修养的影响深刻而久远。了解学生家庭,有助于教师从侧面了解学生。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构成,父母职业特点及文化素养,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在家庭的地位及其表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及教育方法等。综合把握这些情况,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3.关心
教师应关心学生。现在,大部分教师只关心自己的职称、工资、职业发展等,很少关心学生,既不关心学生的学习,不关心学生的生活,不关心学生的需求,又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变化等,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造就了很多“问题学生”。
首先,教师要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极其渴望自己能成为被关心的对象。
其次,教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状况,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教师的温暖,在学习上更加勤奋,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上的关心、物质上的帮助,甚至教师一句关心的话语,都能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阳光般地给学生带来温暖。
最后,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关心学生的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班级会出现一些后进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差。这时,教师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寻找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的原因,多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进入学生的世界,介绍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感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4.尊重
教师应尊重学生。尊重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顺其自身规律和进展,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现在,很多教师不但不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还把学生当作工具,让他们服务于教师。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有人格的人。虽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缺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验的丰富,这些不足与缺点会逐渐得到改正与完善。教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细心呵护他们,等待他们,宽容他们的挫折,欣赏他们的脚步,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
尊重学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维护学生的自尊。尊重学生,大抵有两层含义:浅层次的含义是指不侵犯学生的人格,不打骂、体罚学生,不歧视学生,这是大多数教师都能做到的;深层次的含义是指维护学生自尊,尊重学生合理意愿,能够做到这些并非易事。
教学活动中有很多此类现象,班主任把差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让任课教师评优,其出发点是希望这些差生得到教师更多的鼓励,尽快脱下差生的帽子。但是,获奖最多的差生反而希望教师把名字从黑板上擦去,也不要教师的奖励;还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困难,教师发动同学帮助他们,但这些学生反而不领情。这充分说明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没有尊重当事者的个人意愿,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其二,维护学生的面子。在家长和教师面前,学生的面子观念要稍微淡漠一点,但是在同学面前,哪怕有一星半点有损面子的事,都会在他们心中产生极大的震撼,所以在帮助、批评、教育学生时,教师一定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巧妙地给学生面子,不伤害其心灵和自尊。
5.责任
教师应有责任。责任是教师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者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它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周济部长曾阐述了当代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
责任感是教师工作的基石,教育作为一种良心工作,责任感几乎成了判定教师是否是好教师的标准之一。教师的首要责任是教会学生做人,当前很多学生很小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是教育的失职,是教师轻视学生的德育,没有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没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相信自己能在这些兴趣或其他兴趣上取得成功;教师有责任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把教授的知识和生活其他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看到这种教育的目的和所学东西的实际价值;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因为个体是脆弱、有缺陷和限制的。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独立性;教师有责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学习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技术,不断反思总结,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结语
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是无私的奉献,是创造力,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让爱走进教育,走进学生的世界;让爱成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让爱洒进每位学生的心田,熏陶、感染、震撼学生稚嫩的心灵;让爱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自信心;让爱使学生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让爱成为教育生活的主旋律,让爱温暖学生,使他们走向健康成熟;让爱照亮学生,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上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