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arfie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以为近年来的图书翻译出版工作有一个好的现象,国外一些女性及关于女性的著述得到了比较及时的介绍和引进。在我有限的阅读中,个人认为有这么几本值得一说。
  第一本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全译本首次面世。该书于1986年曾出过一个马虎粗糙、佶屈聱牙、似通非通、半文不白的节译本,这次全译本的推出,还了这本号称全世界女性的“圣经”的书一个真实面目。
  还有美国女权主义作家葛罗尼亚·斯坦能两本书的译著出版:《内在革命》和《行动超越语言》。葛罗尼亚的书不是那种说教性的女权宣言,它并不希图为女性主义运动增加新的外在的力量,它强调每个女性“省察内心”,聆听自我的心声,停止和治疗自我伤害,培养内在的自尊。也就是说,女性当务之急并不是满世界去闹革命,如果应该闹革命的话,这场革命更应从自己心灵深处开始。听起来这好像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种“倒退”,但其实这是以暂时的停顿,以谋求更高的进步。女性真正的进步不是单靠在社会上去争取权利、争夺地位而能够得到的,它同时也需要女性自己内在素质的加强和内心觉悟的提高。
  而我更想说的,是一本《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这本书并非女权主义作品,它不作任何理论和主义的宣传,这是一本由妇女写作、为妇女服务的资料性读物。它的特质可以以一段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来说明:
  “……读者似乎置身于一个拥挤而舒适的桌旁,手拿一杯咖啡,加入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这是医生的意见,这是助产士考虑的问题,这是一名普通妇女的亲身经历。渐渐地,读者似乎听到自己的声音也加入了讨论:我的情况是这样的。以平等的身份,即把自己的经历视为一种知识供他人学习借鉴,这不仅是一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赋权的过程。”
  通过这段话我们大致知道了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普及性,就是一些女人把自己身体的状况和看病的经历说出来:怎么生孩子,怎么避孕、堕胎……它记录了许多女性自我保健、治疗、护理的经验,也讲述了许多女性对生命、身体深刻认识的故事。这本书是集体写作,由最初的三十几名妇女扩展到波士顿五百多名妇女,最后发展到几千女性参与,在美国兴起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自己”的妇女健康运动。此书受到各国女性的欢迎和重视,被誉为“妇女运动中诞生的最重要的著作”。
  应该承认,这个实用性和普及性的文本还让我产生了一种反思,长期以来我总感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中,我们多的是口号的响亮、理论的宏大、精神的鼓舞、斗志的激励,动辄从历史、国家、政治和文化这些大视角去看待、讨论女性问题。是的,这一切也许并没有错,但总觉得还欠缺点什么……是什么呢?见到这本书,我一下明白过来:我们是太缺少这种对妇女的具体关怀、体贴入微了,太缺少对她们的身体的关爱和健康的呵护了。在女性问题上,宏大的理论挤占了具体的关怀。
  我们的国情就是这样,就连经常被人说成是最擅长于“私人话语写作”的细腻敏感的女作家女诗人,她们所思想所迷恋的,也多是超越的精神、永恒的爱情等形而上的东西,似乎不屑于婆婆妈妈絮絮叨叨去说什么生儿育女、妇科疾病的事情。难道一说怀孕、生殖、身体、衰老就会使人变得琐屑、渺小?就会降低和减轻妇女解放运动的意义?
  恰恰相反,只有最体贴的关心才能有最实际的进步。妇女健康是妇女解放的基础,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我们的身体是我们走向世界的物质基础;对我们身体的无知、了解不确切——甚至更糟糕——感到羞耻,造成了我们对自己的疏远,阻碍我们成为本可以成为的完整的人。”
  看了这么一本如同“实用手册”的书,中国女性主义者恐怕都应该深思,自己的视角是否需要从理想的彼岸移位于现实的此岸,我们是否需要在女性精英与大众妇女之间建立一种过渡和平衡。中国的女性主义似乎一直不是大众女性的事情而只是少数女性知识分子精英的事情。在这块土地上,女性主义到底是什么呢?
  ——是女学者在世妇会上,在各种论坛上,唇枪舌剑、驰骋万里的论题;
  ——是女作家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作品里永盛不衰的主题;
  ——是女诗人在派对、沙龙里喝着咖啡、手持诗卷的优雅话题……
  但是,同样在这块土地上,残酷的现实,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另一极端有着什么呢?
  ——被拐卖的农村妇女;
  ——受凌辱的三陪女郎;
  ——因为性别原因而更难找到工作的下岗女工……
  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非正常情景:一方面是早已觉醒的甚至是超前和激烈的女权主义者,她们只是得天独厚的极少数;一方面却是处于另一极端的大多数。而在大多数女性尚未觉醒和获得解放的时候,极少数个别人的自由也是难以得到保障的。再优秀的局部也要受制于社会总体。
  于是,我以为,中国的女性主义者与其热衷于挑起一个个关涉女性问题的争论,大谈官话、套话,或者在理论上开展艰深讨论,或者在艺术上从事高雅探索——还真不如多一些具体的平凡的人间关怀,比如像《美国妇女自我保健经典》那样,从身体开始,从了解自己入手,帮助女人弄清楚什么是乳腺癌、如何防止骨质疏松和选择哪种避孕方式。书中说得好:对自己形象(身体)的认同,并不能解决房租和做饭问题,也不能阻止核战争;改善自我感觉,虽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它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我们想做和能做的事情,从而改造这个世界。M
  (责编 亦文)
其他文献
由于工作需要,我与太太佩子分居两地,她在鲤城,我在榕城,一般每周三天在一起,另外四天则各自为政,俗称"周末夫妻",我们则称"每周一歌"。  过去做"全天候夫妻"时,常会吵架,稍不注意言行仙子就会生闷气,后来才知,那是一种粗糙低级的撒娇方式,但天天如此,我有点受不了。仙子是温柔的,但做这"一丈之内的夫",真是一点也不爽,很压抑。  那时,彼此都很"烦",可她偏偏什么事都要一起干。一次,她邀我上街购物
期刊
两个青年一同开山,一个把石块砸成石子运到路边,卖给建房的人;一个直接把石块运到码头,卖给杭州的花鸟商人。因为这儿的石头总是奇形怪状,他认为卖重量不如卖造型。三年后,卖怪石的青年成为村上第一个盖起瓦房的人。  后来,不许开山,只许种树,于是这儿成了果园。每到秋天,漫山遍野的鸭梨招来八方商客。他们把堆积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运往北京和上海,然后再发往韩国和日本。因为这儿的梨,汁浓肉脆,香甜无比。  就在
期刊
他俩又吵架了。结婚三年来,这到底是第几次,谁也不记得了。不过令女人不能容忍的还不在于次数。过去两人吵架都是紧闭门窗,生怕家丑外扬。这一次竟然门窗大开,谁都毫无顾忌。女人认为这不是个好兆头,一想就感到可怕。  从第一次吵架,她心里就隐约闪现过“离婚”两个字。由于她听说,幸福之家的吵架声总比邻居家低一些,因此她从没把这点小别扭放在心上。  这一次不一样,因为产生了质的飞跃,再说她已经找到了离婚的根据。
期刊
首先我得申明:我从来就不追星。年少的时候,我没赶上造星、追星的时候。待造星时代来临,无奈年龄已过,加上自己心气也不低,所以,对时下的已成气候的某某巨星、或曰一夜成名的某某红星,我有种本能的漠然,觉得那真是与我无关的事了。当然,并不鄙弃——纷繁的世界原本就是属于年轻人的。  但在我的心里,我一直喜欢着四位女艺人。偶尔见到她们拍的电影和电视剧,我都会看。  她们是斯琴高娃、王玉梅、宋春丽和赵丽蓉。  
期刊
失足儿子让母亲痛心疾首    田大妈名叫田淑珍,她和丈夫老齐都是东北人,为响应国家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1973年她与丈夫齐向前带着11岁的女儿齐艳杰和9岁的儿子齐伟,从沈阳机床厂来到了三门峡豫西机床厂。在当时的火热年代里,田大妈与丈夫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却忽视了对儿子齐伟的管教。1978年的一天,老田与一位熟人闲聊时,抱怨说丈夫齐向前因在“文革”期间受到冲击,至今厂里仍不给他长工资。没想
期刊
战友嘱托    1949年,山东省临沐县石门镇徐庄村16岁的热血青年薛义昌,怀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革命志向,虚填两岁报名参军加入了解放战争的行列。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第三野战军27军的一员,他又率先报名参加了抗美援朝,于1950年10月开赴朝鲜与美军作战。在1951年的一次战斗中,薛义昌不幸负伤,被迫转到辽宁兴城陆军医院接受治疗。在医院里,薛义昌结识了同住一个病房、床位相邻、同样在朝鲜战场
期刊
社会越是发达,人所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多,在精神上难免会遮上迷雾。  张先生今年刚满30岁,是名股票经纪人。他的妻子是名律师,近来他俩发觉双方都对性生活失去了兴趣,男方力不从心,女方毫无快乐感。但两人都不是另有所爱,只是丈夫责怪妻子性冷淡,妻子责怨丈夫不强壮。于是双双去找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请他俩讲述每天的生活。原来夫妻俩均有事业心,物质生活也很富裕。每天工作11—12个小时,下班途中还要购买食物和
期刊
紧张的节奏,繁杂的事务,经常令白领们在正常的进食时间只能简单地吃上几口,食物中的热量和营养物质不能满足机体代谢所需。  而健康成年人每在需1500卡路里的能量,工作量大者则需要2000卡路里的热量。折中的解决办法是每隔二至三小时即少量进食,一杯脱脂奶或麦片、几片面包足矣。    吃水果的宜与忌    长期静坐的工作方式所造成的消化不良、血脂增高、血管硬化最需要水果中的营养物质来化解。但是水果不能随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欢吃什么水果、蔬菜和一个人的性格之间有某种联系。  如果你喜欢吃:  苹果:女士——好妻子、好母亲、男士——办事小心,特别是对待爱情不愿冒风险,直到有成功的把握才表露心迹。  梨:女士——希望有个强大可信、能够依靠的丈夫;男士——既通情达理,又不易狂热。  香蕉:女士——首先愿做出自我牺牲;男士——表面正经心里坏。  橙子:女士——温顺细心,但不善于生活;男士——不爱出门,可以信
期刊
在山东省鲁城市西郊王庙村,住着一位特殊村民。她就是于1999年11月来自美国丹佛市的阳佳佳博士。每天清晨,她都要遛遛她养的相思鸟,打打太极拳,怡然自得。    童年像一首歌    20世纪初,一对美国夫妇远涉重洋,辗转来到中国的北戴河传教,还分别为自己起了中国名字:阳鸿基和阳平驹。这对美国传教士亲眼目睹了中国军阀混战,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悲惨遭遇。对此,夫妻俩省吃俭用,把节省的钱物用来帮助那些穷苦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