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海男人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有人会在我面前议论起上海男人,褒贬不一。但凡夸赞起上海男人时,他们也会连带把我捎上,认为我是典型的上海男人;但凡数落起上海男人时,又总会为我解围,说我南人北相不像上海男人。可见,所谓的上海男人,其实是没有一根准绳。然而,每每议论上海男人时,我搜肠刮肚想找一个代表性人物出来,好几次,我的脑海里都会不经意地浮现出陈逸飞的形象———戴着眼镜,脸挂笑容,衣着得体,一条丝巾大多数日子都缠绕在脖子上,老派之中含几分时髦,或者时尚之中又有几分守旧,讲话糯软的,慢条斯理,不急不躁。聪颖,爱美,身边不乏漂亮的女性;儒雅,勤奋,事业上孜孜不倦地追求;含蓄、练达,待人接物犹显世事通达。
  我与陈逸飞蛮熟,但没有刻意来往,只是经常会在各种场合邂逅。甚至有一时段,我们会隔三差五在咖啡馆相遇,他身边簇拥着些许美女,我都不好意思与他招呼,倒是他大大方方、磊磊落落地向我伸出手来,热情地寒暄一番。我至今记不起来我们是在什么场合第一次相识,因为那个阶段他太出名,似乎认识他是顺理成章的事。记得有一次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举办一场演出,我与陈逸飞都被邀请出席,那晚我和他均早到了,在嘉宾室攀谈了好久,摄影记者过来给我俩拍了一张照,这是我唯一留下的和他的合影。
  我孩提时期有一位同学兼邻居,画得一手好油画,长得也可人,少年时拍过电影,他的油画还在我们学校举办过画展,这一切都令我们同龄少年羡慕。他当时就是与陈逸飞一起学习油画,我是从他嘴里知道陈逸飞的。其时,陈逸飞因为《黄河颂》《占领总统府》等画作开始小有名气。让陈逸飞真正展露华彩的是那幅众所周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改革开放初期,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拜访邓小平,作为见面礼送给邓小平的,就是陈逸飞画的江南水乡周庄的双桥。次年,联合国将这幅画印制成首日封在全世界发行。陈逸飞因此为世人所知,而周庄也声名鹊起。使陈逸飞更名声大振的是他那幅江南的仕女图《浔阳遗韵》,把江南女子那种温婉,那种水柔,那种优雅,那种婀娜多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张画也是中国当代油画第一次在世界拍卖市场飚出高价,于是爆红。由此,陈逸飞的画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宠儿,连连飚出高价,他也成为中国的一线画家。
  然而,在他最当红的时候,他不甘安于现状,大胆向其他视觉领域进军,玩电影,玩雕塑,玩时装,玩媒体,他的时尚产业和创意园区相继注册,活跃于上海街头,在上海时尚之地“新天地”就有一家。我有时会踱去新天地,顺便也在他的时装店里逛逛。一次看中一件黑色毛料立领夹克衫,我很喜欢,但价格不菲,犹豫再三还是出手买了下来。几十年了,现在虽然很少再穿,但依然挂在衣柜里,不舍得扔掉。陈逸飞先拍了一部纪录片《海上旧梦》,觉得不过瘾,又拍了一部故事影片《人约黄昏》,仍不过瘾,又着手拍第二部故事影片《理发师》。谁知道这部电影成了他的人生滑铁卢,他的伤心之地。电影是综合艺术,并不像个体画画那样简单。他是画家,有犀利的审美眼光,因此在摄影上他往往亲力亲为,将影片一帧帧整落得像他的油画一样美艳旖旎,但导演、剧本、制片等一大摞事情非他一介书生能够独力应对。他有点力不从心了,他选的合作伙伴与他又南辕北辙,大量的金钱投入进去,大量的精力投入进去,但收效甚微。
  在拍摄《理发师》的初期,他就陷入不可开交的矛盾漩涡中,大笔资金泡汤,人事纠葛不能自拔,他义愤填膺但又束手无策。那一次,他亲自到北京去开新闻发布会,争取自己作为投资人、策划人和出品人的权利。北京回上海时,我们在机场休息室相遇,巧的是我们在机舱里又是邻座,于是他一路向我叙述他的主张和遭遇的不幸,那真是秀才碰到兵,他露出深深的无奈和疲惫。我很理解他,也很同情他,为他抱不平。那时我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任总裁,还兼着新闻午报的社长和总编辑。新闻午报是一份以报道文化娱乐为主的报纸,我让他将今天在北京发布的信息给我,他当即拿出了好几份材料。我记得第二天就见诸报端,我還将报纸寄送给他。以后,他似乎并不言败,亲自披挂上阵,最后倒在《理发师》拍摄现场。
  由此,派生出许多对他的议论,其中一点就是他要得太多,他太商业化了,他应该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画家就可以了,何必要四面出击呢?其实,这是他的追求———他称自己为视觉艺术家,他要让美的事物充满世界,让眼前一切都赏心悦目,这无可厚非。他还要让美的艺术变成一种产业,变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条。这都是当下中国所缺乏的,也往往是上海男人的梦寐追求。他英年早逝,以身殉理想,理应获得社会更多的尊敬———有时候我总觉得我们这个社会太苛责了,除了盖棺论定式的赞誉,如果能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给以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宽容,该有多好啊!
  选自《文汇报》
其他文献
天津卫的早餐,称之为“早点”,品种丰富,花样繁多,价格便宜,实在令人赞叹。大杂院成长的穷孩子,对此感触最深。油炸果子是偶然才买一回,而豆浆则是每天必喝的,去豆腐坊买早点几乎是我每天的功课。掀开厚重的门帘,氤氲的雾气扑面,硕大的铁锅内,豆浆翻滚,甜香的味道扑鼻。通常也无需买牌,胖掌柜,一手接过递来的硬币,头也不抬地仍进钱柜,一手舀出豆浆倒进了我的钢精锅,几乎是满满的一锅,再加上一勺雪白的豆腐脑,天津
很早的时候,我从《海上花列传》里知道点心有干湿之分,凭想象,以為大饼、油条、粢饭属于干点心;馄饨、面条、汤圆属于湿点心。后来看了知堂老人的文章,得到另一种信息:湿点心指的是馄饨、汤面、包子……  包子也算湿点心?难道仅仅因为包子(“灌汤包子”)里有那么一点点汤汁,就能归入湿点心吗?我很难接受,以为能够揽入干点心范畴的,一是能采用烘、烤、煎、蒸等法,二是能用手抓取、边走边吃。这两个条件同时符合,方可
现在想来,那是我命中注定要看到的。  那天晚上我拿了本书,随手将电视打开,一边看书,一边兼顾着电视。  那天,我的注意力渐渐从书转到了电视上。这是个关于喂养野马的纪录片,讲的是西部某个地方,对日渐减少的野马进行人工喂养。  从电视画面上,我一点也看不出这些野马和普通马的区别,它们的性情似乎并不暴烈,长相也和普通的马差不多。我之所以注意到它们,是因为电视上说,其中一匹母野马就要临产了。  我以旁观者
首见昙花,在寄居小院。  邻家阿姨肥硕,面沉。为客者,敬而远之,百不敢扰。那日,有敲门声,竟是阿姨,眉弯,嘴角翘起,一枚上弦月。“今晚昙花将开,记得看。”我忙不迭地诺诺,若有惊喜,只为忽见月之上弦。  是晚,无月,约另一租户大哥大姐同赏昙花。大家猫腰撅腚,脑袋聚在那一朵昙花的骨朵下,目光如炬。天上星子渺远,身边花蚊长歌。没半个时辰,脸上、腕上、腿上,皆种满红玛瑙的痘痘,痒痒难耐,打道回屋,花露水、
在所有的树种里,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在上小学时,老师就让我们朗诵贺知章的《咏柳》,脑海里时常闪现出诗中的意境:一到春天,岸边的柳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无数柔弱与秀美的柳丝,在晨曦的微风里袅袅飘动,像是翩翩的舞蹈……后来在中学课本里读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佳句,可算作是我爱柳之情的源头。冬去春来,残雪初消,余寒还残留村头田塍肆虐,柳却在乍暖还寒的时节率先苏
县城北有一小镇,地处淄博、潍坊、青州三市交界,三条省道分别通向三市,故其名三岔镇。三岔镇多山少地,山势高峻陡险,地却贫瘠零落。有一笑话,笑此镇地块散碎,说合作社时村民锄地,黄昏下工,队长给张三少数了一块,张三大怒,指队长鼻子跳骂:“弄我老婆也就算了,我锄了十块地,你给我记九块,我弄你祖宗。”队长纳闷,张三明明锄了九块地,哪来十块呢?张三指着队长腚底下说:“你还坐着一块呢,怎么没给我数上!”三岔镇有
当年,也就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家家教很严,同时我家大人们已经是屡次“革命”和政治运动的惊弓之鸟,家运式微,生怕孩子们闯祸,约束是倍加严厉,平日连乱说乱动都不可以,“早恋”就是绝对禁止的了。满24岁时,父亲来信宣布我可以开始考虑个人问题了。一下子我根本找不到感觉,似乎也没有什么能力和经验足以与男性进行交往和对他们有真实的判断。怎么办?学当时年轻姑娘们用流行的外在标准去找对象。其实也与现在一样,女孩子中
2009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我弟弟充当司机,妈妈突然扯扯我的衣袖,小声问道:“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  我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  那是我弟弟的孩子,她嫡亲的、唯一的孙女。  就跟闹着玩儿似的,不幸就这样降临了,黑暗的大幕悄悄拉开了,只不过,我还不能完全知道它的厉害,并且心存着侥幸:也许,那只是一时的糊涂而已。我的妈妈,是那种非常聪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故事,写下来,传出去,感动自己也一定会感动他人。下面这一段是我少年时和父亲的故事,希望能感动到你。  很多人少年时期都会对黑暗产生恐惧,我也不例外,最怕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独自走路回家。少年时的农村还比较落后,没有月光的夜晚,茫茫的田野漆黑一片,出奇的静谧。那时我刚上初中,每晚上完自习后很晚才能回家,从学校到家一公里多路都是田间小径,在农村,一家一户的住房离得很远,放学后大部
乡音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它有个通俗的同义词叫土话,土鸡价格看涨,原汁原味的土话行情,也跟着上升。披上文化外衣,乡音成为一个时髦词,说来让人感到脸红,我对它并没什么好感。有些话可以想,最好别说,一说出来刺人耳朵,很可能大逆不道,招骂。  譬如从来不喜欢南京话,我热爱南京,真的很热爱,可是真不喜欢南京话。南京话是我的家乡话,是我的乡音。梦里不知身是客,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平时很少去想,你不太会去想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