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在大学生“精致化”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d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型媒体,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4G投入商用,将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大学生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忠实拥簇的时代背景下,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特别是实现“精致化”管理,就离不开移动新媒体的介入。高校新媒体平台不能只做简单的新闻推送,更要以市场化的手段与社会上相关新媒体竞争,将大学生个人信息查询、校内信息查询、生活信息查询、新闻推送、交流互动、缴费充值、大众评价等一系列功能融为一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老师“精致化”管理和学生“便捷化”学习生活相结合。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精致化”管理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在各大高校都已经呈全面铺开的架势,似乎不开设一个微信公众平台,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各个学校、院系甚至年级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平台,然而相当一部分平台在启用后不久,就基本属于停运状态,仍在运行的平台,也基本以官方新闻推送为主,关注度不高,内容点击率低,交流互动少。最后大部分平台因为缺乏客户关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明白互联网精神是什么,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我们不能纯粹以一个官方对非官方、老师对学生、上级对下级的姿态去运营新媒体,如此运营,必将失去受众的支持。而“移动”的要义在于“随时随地”,快速传播与分享。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平台,一定要放低姿态,要“接地气”,用市场化的手段去赢得学生的关注,把学生当成用户,确保学生的使用体验,确保新闻、功能、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强化学生对平台的使用,以用户数、资讯点击率、数据调取率、交流互动数量作为检验平台成效的重要依据。一旦用户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用户对平台形成一定依赖,我们就可以利用平台达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管理等诸多教育目的。
  一、移动新媒体平台的概念
  所谓新媒体,就是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与商业模式。互联网诞生之后,新媒体的概念就一直在不断演进,最早基于固网的门户网站,作为当时新媒体的代表。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也与时俱进。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诞生和普及,使移动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相对于以往在PC端上基于固网的互联网媒体,移动新媒体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在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移动视听设备等终端上进行传播和交互的新型媒体。它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用户随时随地地接收信息和资讯,随时随地地调取数据和使用服务功能。
  对于手机新媒体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的特性:
  1.便携性
  手机终端与人相伴,甚至被称为“人体器官的延伸”,手机终端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受众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身的信息调取和查询服务。
  2.互动性
  手机的通讯基因决定了基于手机开发的移动新媒体平台必然需要具备交流互动的功能。
  3.跨界性
  凭借强大的移动网络支持,手机新媒体可以很方便地与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其他媒体形成紧密的互动。
  二、移动新媒体在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中的运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学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们教育培养的目标。其中,合格建设者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学,以任课老师为代表。而学工干部,特别是辅导员的存在在中国高校里的理论根据和基本价值,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
  而如今,不少高校学生工作干部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忙于各类日常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任务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这是本末倒置的。
  将新媒体平台投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去,实现数字化、移动化、精致化的学生管理。将学工干部最大限度的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心思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并且利用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是移动新媒体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在建设移动新媒体平台时,首先从微信公众平台入手,建立了“桂电二院团委学生会”微信公众平台(以下简称“二院小微”),平台一开始就定位成一个为老师、学生服务的全方位、多功能平台,摆脱大部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简单地新闻推送的功能定位,不采取行政命令强制学生关注。以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吸引学生自主关注,逐步在校内形成影响力。
  在这个新媒体平台里,我们将学校能够查询的信息、需要下载的资料都整合在一个后台里,再通过微信公众账号面向用户(包括老师、学生等),用户通过在微信里输入指令,调取后台数据,后台通过微信自回复功能即时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反馈到用户手机上。现在已经实现成绩查询、课表查询、校园电话查询等一系列查询功能。
  同时,平台将校园周边的外卖、超市、KTV等生活娱乐的商家信息以及天气查询、出行查询等功能都添加进来,使得平台不仅只是在校园内使用,走出校园也一样有用。平台正在积极加强与商家合作,力推“微信打折功能”“微信点菜功能”“大众点评功能”等,满足商家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为加大对学生的吸引力度,新媒体平台还定期推出各类活动,如“早读签到”“感恩母亲节”等,通过与商家合作,为活动参与者提供奖品,使平台成立初期,关注人数得到提升。之后通过功能的完善留住关注用户。活动情况如下:
  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功能完善,截止2014年5月20日,二院小微成立2个月,关注人数突破2000人,日均调用接口人数137.96人,日均调用接口次数977.5人/次,日均推送新闻一版(每版3-7篇新闻),推送新闻日均图文页阅读人数1132.8人,日均图文页阅读次数1300.9人/次。平均每次活动参与人数:896人,互动次数1896人/次,活动期间,平台日均调用增长806%。   以上数据表明,二院小微新媒体平台在活跃度,交互性,功能性上均达到了较高水准。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平台应具备的功能
  新媒体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所担任的角色也愈发重要。不管人们如何定义新媒体,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相对旧的媒介形态,新媒介的形态是不断变化和延伸的。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学管理,二是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即对学生课程、成绩、学籍等教务选项有关的管理;日常管理即学生在宿舍生活及参加社团活动等非教学管理。
  1.教学管理与新媒体平台
  高校工作在移动设备还没发展狂热之前一直依赖着传统互联网处理和管理学生信息。然而移动互联网的地位逐渐超过了传统互联网,尤其是在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每天传递着数以亿计的信息。
  高校就可以将成千上万的、公共公开的教育信息,放入新媒体平台,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获取。高校还可以将传统互联网上管理着的一些功能选项,比如课程选择、论文提交、借阅图书等加入新媒体平台。教学管理便捷化,为学生节省了时间,大大增加了教育效率,也就提升了高校管理工作的品质。
  2.日常管理与新媒体平台
  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管理可以省下不必要的花费的时间。学生有多余的时间来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宿舍管理中,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定位,来达到查寝的目的;在社团生活中,学生可以直接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会议、任务布置,并不用专门寻找或申请一间教室;在社会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寻找校内校外的兼职,而并不用浪费时间一个个询问。
  3.新媒体平台的交流模块
  新媒体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自然不能少了互联的特性。目前,固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交流过少,老师不能及时准确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导致师生间关系疏远。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效果自然不好。新媒体平台不能依赖传统互联网的定点登录,而是善于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沟通,才能及时解决问题。
  高校管理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建立各个独立的交流模块,比如习题解答模块、考前答疑模块、心理咨询模块等。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能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难题,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地帮助。而老师通过上传教学视频和课件,在线解答,将课堂扩展到线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日常校园新闻和校内通知推送
  校园新闻和校内通知是高校学生最需要关注的,然而这些仍然依赖着传统互联网,需要学生登录校园主页去查看,导致信息传播在传统门户网站上的时效性严重滞后。如果对新媒体平台加以利用,学生就可以快速地获取这些消息。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推广,恰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校园新闻和校内通知,通过点对点的传送形式,让每一位学生及时获取信息。而这类功能并不需要建立高校管理特有的新媒体平台,现存的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等就已经包含。
  5.考研就业等信息的更新
  对高校来说,考研就业是信息更新最繁琐的阶段。高年级学生需要收集相应需要的资讯,并且需要的信息量庞大,单凭个人是很难协调处理的了如此庞大的信息。考研就业的阶段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耗费大量精力,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学生要求筛选符合的信息进行发送。例如,给考研的学生发送想要考入的学校资料,给就业的学生发送想要去的企业信息等将大大保证了学生的精力,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 静,钱 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致化途径探究[J].科教导刊,2013(13).
  [2]龚文华.高校学生工作精致化管理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1(08).
  [3]刘军君.浅析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高校学生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3).
  (作者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其他文献
“非遗有范儿”是华夏非遗馆(中原馆)与河南范军艺术工作室共同打造的非遗活态传承保护演艺项目,旨在依托华夏非遗馆(中原馆)文化氛围浓厚的场馆优势,借助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河南曲艺领军人、非遗有范儿公益传扬人范军的影响力,深耕传统文化,以更加时尚新颖丰富的形式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以曲艺为主,又具有时尚感的文化艺术品牌。它由郑州嘉佰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全程运营,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市场化运营的非遗文化展
期刊
2020年年末,正当深冬酷寒之时,無锡市评弹团在无锡市歌舞剧院、无锡市民乐团的支持和帮助下,与苏沪两地和原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歌舞团的评弹名家以及青年演员携手,于2020年12月28日晚在无锡人民大会堂向观众奉献了一部原创印象诗画评弹《江南·无锡景》。演员们在宛转悠扬的民乐伴奏下,以无锡秀雅端丽的人文景象为“透视点”,用一阕阕动人的作品,为现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似水凝烟、氤氲如梦的江南画卷。两个多小时
期刊
2019年8月16日至17日,在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于成都隆重举行期间,四幕谐剧《爱你到永远》在成都新声剧场试演成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有媒体称其为“一台致敬消防英雄群体及其家人的倾力之作,一台致贺四川谐剧创立80周年的攀高之作,一台致力曲艺振兴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之作,一台致意天府文化艺术无穷魅力的创新之作,一台致礼新中国成立70年大庆的浓情之作”。  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
期刊
在5000年华夏文明中,女性文明进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聚焦女性文明,传统曲艺作品中塑造出一大批各具特色、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并以其鲜明的价值取向感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品内容或崇德向善、或鞭笞丑恶、或辨析忠奸,其价值观、伦理观和道德观,都是通过说书唱曲等曲艺活动来达到“说书唱戏劝人方”的目的。下面,本文以长子鼓书的作品为例,盘点赏析鲜活生动的女性故事,突出展示作品中的女人之“爱”
期刊
一直以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使基础教育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体系。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英国短暂的56天语言学习和教育实践中,我有幸零距离感受了最真实的英国教育。通过对英国的基础教育体制、小学办学、社会教育机构和政府对教育的管理等方面的了解与考察,这个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教
期刊
期待多年,曲艺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终于出版了。这是曲艺界、教育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这本教材的初稿,本人曾经应邀审读过。再次翻看付梓之后的文本,依然能感到有股海纳百川、异彩纷呈的气息扑面而来。显然,曲艺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曲艺艺术》,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具有开创性  该教材的观照对象,是幅员辽阔的中国版图中所有少数民族的曲艺。采用如此开阔的视野,涵盖如此缤纷的内容,在教材编写史上是较为罕
期刊
何为行风,《逸周书·大聚》曾有云:“先诱之以四郊,王亲在之,賔大夫免列以选,赦刑以宽,复亡解辱,削赦轻重皆有数,此谓行风。”孔晁注:“行风化也。”行风者,施德也,居于正位,积极作为,是健行德性良知而化不正,疾利有为之意。  我们现在所说的行风是指对一个行业素质、形象、生态等的综合反映,体现着一个行业从业者的思想境界、道德规范、价值追求、精神面貌,展现着一个行业的社会责任及其知名度、美誉度,在很大程
期刊
多年来的文学概论类书籍,以蔡仪、以群和童庆炳等先生主编的教材影响较大。受到文学概论类书籍的影响和激励,艺术概论类的教程也蔚为系列,这其中以王宏建、彭吉象、孙美兰、朱晓军等教授主编的教材使用和传播较广。我与袁玉琴教授主编的分类教材《影视艺术概论》,也在电影出版社多次再版过。  但是这些文学艺术类的概论教材,尽管对于小说戏曲乃至话剧电影关照有加,但总是对小说、戏曲的源头或者近親之曲艺艺术,青睐太少,瞩
期刊
第16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播与观众相约“云上”  2月23日至3月1日,曲艺杂志融媒推出第16届马街书会优秀曲艺节目展播,75个以幸福生活、脱贫攻坚、建党伟业、逆行抗“疫”等为主题的精品力作亮相云端,为观众的春节文化餐桌增添了多样的曲艺风味。(曲讯)胡集书会在网上开播  2月22日,2021年“中国·胡集灯节书会”在网上开播,来自内蒙古、辽宁、山西、河北、山东等省(区、市)的150余位艺人“云
期刊
中华曲艺植根于古老广袤的华夏大地,它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土壤。千百年来,我们的曲艺家以其巧言善辩的聪明智慧、幽默诙谐的语言技巧、韵味醇厚的流派声腔、细致入微的现身说法、令人叹服的拿手绝活、因材(才)施教的世代传承,给亿万观众带来了最具“寓教于乐式”的无尽喜悦和艺术享受,维系并促进了曲艺艺术的顽强生存和长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