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汽车离开宣城,一路向皖南奔驶,一进入歙县,一个经典的徽州便出现在眼前,黛瓦粉壁,马头墙,砖雕、石雕、木雕,把徽州的古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山是青黛一抹,水是碧绿一缕,水绕山盘,构成一尊盆景。正是烟雨四月天。天空黛灰,古老的村镇黛灰,山野里绿中泛黛,山岚雾霭灰蒙蒙的,苍苍的,如烟。一片春云舒卷,霏霏萧萧,满天飘起如梦如幻的雨来。山峰山峦之间只见浮动白蒙蒙的烟岚云气,扑朔迷离,一片朦胧。近处的田地里,油菜籽已结荚,青青的,碧碧的,挺玲珑的。偶然有几棵大概忘了季节,还傻乎乎地擎着几朵金黄。
徽州有黄水,有新安江,还有一座座牌坊和粉墙黛瓦的古宅、古村、古镇,就连那河上、江上、溪流上一座座石桥都有幽幽古风。
徽州名人实在是多,远的不说,近代名震遐迩的陶行知,“大名垂宇宙”的胡适,一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大作家周而复,数学泰斗江泽涵,哲学家洪谦,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大医精诚的程门雪,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名妓赛金花,以及那位古代名妓杜十娘,她虽然不是徽州人,但却是地地道道徽州的媳妇。杜十娘一怒携宝投江溺水而死,爱美人的徽商孙富落了个千古骂名……这风水宝地,千百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演绎了几多风流。那个写《牡丹亭》的汤显祖有诗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个剧作家如此苦恋这片沃土佳壤,青山绿水,可见这方土地的精气、灵气、神气多么令人诱惑!
徽州是一部古老的线装书,纸页发黄,残缺不全,而今又被雨淋湿了,字迹漫漶,有些模糊。只要认真读下去,还能读到它历史的悠远,文化的内涵。你看那山野、古镇、古村、古楼、古宅,在蒙蒙细雨中还散溢着苍凉的气息,氤氲着历史的幽香。
我在歙县一家宾馆住下,与县文化局联系,结识了一位副局长名叫程龙。他热情爽朗,一看就知道是心底充满阳光的汉子。我需要一些史志资料,他很热情地给复印了一些。他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一眼望不到底,许多人皓首穷经,研究大半辈子,才弄出些皮毛来。中国成立地方文化学会的只有三处:一是敦煌学,二是徽州学,三是藏族学。你随便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原汁原味原汤原水的徽州历史。传统文化气息很浓,有说不完的诗情画意。数千年历史中,已为唐宋明清留下许多光辉灿烂古风幽幽的影子。你说不清哪是李商隐的七绝,哪是唐寅的绘画。
二
雨,弥漫着古城。雨,敲打着鳞鳞灰瓦,轻轻重重轻轻,点点滴滴点点。潮天湿地,幽幽的雨富有女人的温柔细腻。浓浓的雨云垂翼在这古城,像个黑衣尼在祈祷,也像念咒语。
夜里,我躺在宾馆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窗外是一丛芭蕉。巨大的蕉叶似绿伞,雨打芭蕉,一种诗意,一种风韵。这雨和唐诗里的雨,宋词里的雨,没有本质的区别,飘落的形式也相似。“更作风檐夜雨声”,巴山的夜雨涨肥了秋池,雨在蕉叶上腾腾地跳,在灰瓦上腾腾地跳,在灰色的街道上跳,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清清。今夜的雨有点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歙县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家田。你看十分徽州,山就占了七分,这里到处排满山,山舞峰跃,重重叠叠,乱无章法,几乎把人排挤到最狭小的生存空间。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告别亲人,到外地经商,踏上风雨弥漫的人生之路。
徽州人喜欢读书,喜欢做官,你随便走进哪座村镇,哪怕藏在深山旮旯里的小山村,就会猛不丁地冒出个名气大得吓人的人物来。状元、翰林、宰相、侍郎,知府、知州那些地市级的官员更是多如牛毛……一堆乌纱帽都散落在这山村野寨。男人们在皖南山区那些古宅里借着小天井的天光读完四书五经,就要考取功名了。命运好的很快就居庙堂之高,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许国老、胡宗宪就是他们的代表;不愿在仕途上跋涉的就埋头学问,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成了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更多的经商,巨贾豪商,富甲天下。尽管有的结局很悲惨,像红顶商人胡雪岩。但他们毕竟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搏击风浪,呼风唤雨纵横捭阖,展示了一个经济家叱咤风云的人格造型。
解读徽州,最好走进它的小巷,它比苏州、无锡、常州、姜堰古镇的小巷更狭窄,更幽深,也似乎更神秘。巷两旁是高墙深垒的大院,古楼的挑檐,都似乎拼命向外使,把小巷遮得更严,只有中央一绺长长的缝,镶嵌着蓝天,弄不清它到底通向何处,在小巷头看不到小巷的腰,到巷腰又看不到巷尾。小巷逼仄处,两人并排行走都感到困难。在小巷之间,那跌宕有致的马头墙,高出尾脊,屋顶半遮半映,半藏半露,黑白相间,构成一种曲线美、旋律美,再加“一线天”的映衬,居宅的墙壁与天空的廓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的韵味,增添了层次感、韵律感和审美意蕴。建筑是空间的语言,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建筑是色彩和线条的交媾和分娩。建筑是一种文化,最能体现一方地域,一个民族的心态、精神的寄托和理念的追求。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在徽州,徽州文化的形成必然打上程朱理学的胎记,影响徽州一代代人的思维。古诗云:“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风晨雨夕,春光秋色,两旁古色古香的房子,墙角长着绿绿的苔鲜。雨天,小巷用青石铺就的小径,被雨一洗,湿湿的,亮亮的。雨中的小巷使你想起戴望舒的那首名诗,想起打着雨伞,扎着丁香结的忧郁的姑娘。小巷是一页稿纸,记录着小巷的经典,小巷的传奇,小巷的沧桑。
小巷依然飘着雨,那雨很性感,温柔、细腻、轻佻。雨气空蒙而迷幻,一阵子灰,一阵子白,小巷的雨水积成细细的溪流,沿着墙角的水沟匆匆流去,偶尔有一棵绿藤爬过墙头。雨中紫花满枝,一串串,一簇簇,形成紫藤萝瀑布,沿墙倾斜而下,挺诗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诗想必是写徽州的吧?那情韵太贴切了。两旁的古宅高低错落,雅致精英,黑黑白白,屋顶上长着一棵棵瓦松,在斜风细雨摇曳,婆娑影姿更是撩人。也有的古宅用木条支着一页“老虎窗”,歪歪斜斜,窗是木板,黢黑黢黑,细雨淅淅沥沥,敲打在上面,更富有人情味、古典味。你到江村,你到胡适的故乡绩溪上庄,你到龙川,你到胡雪岩的故里,单看看那一条条小巷,灰墙灰瓦,你就感到岁月的悠久,历史的沧桑。在这深深的小巷里,人世间一切浮躁喧嚣,红尘市廛的纷扰都淡淡远去了,你尽可以在这古宅里品茗啜酒,吟诗言志,书画寄意,品味人生的清苦、雅致、甘甜、朴素和淡泊。这是一种禅意人生,是人生一大境界。
徽州小巷很有文化品位,很多外国人游历徽州,深感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东方人婉约、细腻的气质形成之渊薮。徽州的古巷总散发着程朱理学线装书的味道。小巷深深深几许?你总也读不尽徽州人的婉约,徽州人的含蓄,徽州的灵秀和理智。
三
古桥、古巷、古村、古镇、古树、古井、古牌坊,道不尽徽州的古典,说不完徽州的诗情画意。有诗云:“倚墙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水声句诗意,山色涌画情;幽境芳草见,幽林百鸟鸣”,烟雨蒙蒙,水气蒙蒙。远望山野,那千变万化的云海,时而如三江倒悬,浪挟涛裹,山邀云出,雪横苍穹。可一转眼,千峰峥嵘,乱影翻滚,逶迤起伏,奔腾澎湃。云潮千里,雨帘万卷。
走进徽州民居,好客的主人会先敬上一杯热乎乎的香茗,你一边寒喧,一边打量这古色古香的老屋,首先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一方天井,横风斜雨扫进天井,湿湿的一片,更有四面屋檐的积水,顺着灰瓦滴檐流淌下来,小小天井成了一个积水潭,水花四溅,水泡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品茗听雨,更觉古意盎然,诗情暖心。天井下面的水池里有下水道,又将积水缓缓流走。晴天裁一方阳光,剪一段流云;鸟鸣鹤唳入室来,天光云影共徘徊,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独特的建筑,四面墙壁没有窗,借天井射下的天光照亮室内。天井下的积水池,含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这是徽州人的哲学。仔细打量整个建筑,又是程朱理学的物化表现。进了院门,便是一道影壁墙,墙有壁画,或画牡丹,国色天香,已示富贵;或花鸟,繁花满枝,鸟鸣枝头,以示兴旺。影壁墙后面便是客厅,八仙桌、红木椅、墙上悬字画,无字画则俗,一副副楹联古色古香:“读书在涵养,涉事无停滞。”砚以静方寿,诗乃心之声。“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孙耕种。”“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正是这一副副楹联,陶冶着徽州人的性情,涵养着徽州人的人格,导引着他们人生的航程。从这些对联中你也看出徽州人的文化底蕴、人生哲学。院子大一点的有鱼池、假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布局典雅,小巧玲珑,引人入胜,古色迷人。从徽州古宅里走出富商巨贾、高官大吏,也有孔乙己式的人物,古宅里弥漫着金银气,也有风花雪月的故事。“四水归堂”,天井里和清冽的巷风里,使你真正体悟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仿佛走进八大山人的画的意境中了。雨中的徽州是一幅水墨滃然的画卷。
走进烟雨徽州,宛如时光倒流,明清的遗韵到处漫溢,如梦如幻,仿佛一不小心会在亭子里,或是园林里,遇到林黛玉、贾宝玉,或者金陵十二钗,莺声燕语,嬉笑戏闹,衣袂袅袅,步履姗姗。在这烟雨迷蒙的江南,虽然听不到甜甜的吴音侬语,但依然听到“雨道黄昏花易落”的意境,看到落红满庭,也会油然而生人生苦短的悲凉来。
不过昔日豪门大宅的辉煌和繁荣已不在,那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已不在,荒草、颓垣、残瓦,原先精美的石雕已斑驳,木雕已皲裂。你想怀古,只有到唐诗宋词里找,到明清绣像小说里去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威风凛凛,直逼而来,凭栏处,尽是一片惆怅和苍凉。
我徜徉在灰蒙蒙的烟雨中,雨淋湿了我的鬓发,虽然撑一只塑料雨伞,难挡横风斜雨,我的裤角裤腿湿了,一股凉意由下而生。我像一条鱼在雨中无目的地游着,我忽然想起那首“虞美人”词来:“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听雨中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哲理,人世间的寒凉,生命的荣枯,辉煌和暗淡,漂泊和奔波,少年不知愁滋味,欢忭无忧的心情,壮年时壮烈和慷慨,老年时已成一介孤僧,凄清孤独,枯寂、悲凉。这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大喜大悲。人,很难逃脱命运的跌宕,古今有大成就者,总会出现这三种境界,遇到“听雨僧庐下”苦寒酸涩的现实,且莫悲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之后,就是春和景明,春光明媚。
四
我徘徊在细雨中,雨丝飘落在衣衫上、发丝上、脸上,湿漉漉的清凉,湿漉漉的恬润,这银灰色的小精灵,弄得你心痒痒的,酸酸的。雨天的街道,一改往日的繁华和喧嚣,一下子变得很清静了,几顶花花绿绿的油纸伞、布伞、塑料伞从街上缓缓飘过,白皙的小腿,健美的双足,韵律般的协调——这是徽州雨中很动人的一页风景。
由此,我想到徽州古廊桥、古楼上的“美人靠”,这简直是徽州的一大特产。
徽州的“美人靠”几乎全是徽商留下的遗存,静静的街巷,幽幽的街河,一座廊桥横穿而过,廊桥两边有护栏,护栏的下边是一排像连椅似的木板,可倚可靠可坐。很多典雅的楼亭也设有这种“美人靠”,特别那富商大贾的宅第上,高楼上伸出一个小阁楼,很像欧式建筑的露台,小阁楼是雕刻精美的护栏,护栏下是油漆光亮的木凳。廊桥是临溪而建,阁楼是面对山野而筑。“美人靠”并非专为徽州女人而设,坐在“美人靠”上的也非尽是美人。但是徽州女人常常依靠护栏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思念远方经商的男人;晨钟暮鼓,落日楼头,一种怅惘和伤感弥漫心头,年年岁岁,风晨雨夕,它伴随着徽州女人春数柳丝,秋点归雁,盼雨霁天晴,远方的郎君突然出现在山野小径上,身影越来越清晰,可又越来越模糊……千帆过去都不是,失望的云雾像暮霭一样膨胀起来。“美人靠”给徽州带来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种凄迷的意境。
你走上徽州河上的廊桥,造型很别致,也很有韵味,廊桥都有雕花的格子窗,窗下设有“美人靠”,俯身可观流水荇藻,远瞩可见帆船隐隐。徽州女人触景生情,怎不想在风雨弥漫的荒野上跋涉的丈夫,何日能夫妻团聚?胡适不是说过吗?一世夫妻三年半,也就是一对夫妻结缡四十年,只有三年半的时光在一起。风雨廊桥,实际上渗透了徽州的一种精神,“美人靠”实际上是“女人铐”,锁住她们如花的青春,寂寞了她们鲜活的生命。她们在寂寞和孤独中默默度过一生。很多女人除了抚老养小,家里地里,忙忙碌碌,一生没有享受几天人生的欢乐。
徽州河多溪多水多桥多舟楫。徽州古桥可分为廊桥、亭桥、屋桥,多姿多彩,巍峨壮观者有之,小巧玲珑者有之,这些桥梁,精雕细琢,风姿卓然。既是桥也似装饰品、艺术品,是徽州河的项链。建于歙县北岸的廊桥,长达30多米,宽约5米,高有6米,完全是架在河上一座长条型的屋子,两旁都开有风洞窗,精美的雕刻,鲜丽的漆画,窗下设有“美人靠”,可凭可览,一川风景如画。
许多过桥人,踏上廊桥没有不坐在“廊靠椅”上小憩,不论熟悉或是陌生人,不论年长年少,寒喧过后,话匣子打开,三皇五帝,世事变迁,人间悲欢,无拘无束,畅谈纵论。风情万种的廊桥,千姿百态的“美人靠”,是徽州人的精神的折射,是徽州人心境的外在表现。
五
小城氤氲在烟雨里,像陷入一种梦魇中。
街两旁蜂巢般排满密集的商店,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商品,鲜亮夺目的招牌,诱人,惑人。但这些店都是明清时期的遗存,油漆过的木柱、木板门,想必经过岁月的风侵雨蚀,都已脱落,露出原木的本色,我轻轻抚摸,感到岁月在我掌上流过的清润和苍凉。
雨天,客不多,店家不叫卖不吆喝,很闲静地坐在柜台后面,有的女孩子挺投入地翻阅一册时尚杂志,或看一本言情小说,以至顾客走进,头也不抬。古老的徽州很静,雨一点一滴地响彻着清凉和真实。店主的目光平和安详,你们仿佛感到人性的灵光,真、善、美、温和、宁静,迷人的魅力。他们继承着先人的遗风,儒商的温雅,儒商的宽容。
在一家工艺品商店,我停下脚步。徽州有驰名遐迩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包括根雕)。店主是一个中年人,既是卖家,又是木雕制造商。雨中客少,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在一块木板上雕刻什么,只见他嘴角绷紧,脸上的线条有节律地张弛着,他见我进来,抬头看看,脸上的笑容犹如一朵素静的莲。又埋下头,一凿一凿雕镂他的作品,屋里散溢着新鲜木屑的清香。他仿佛不是生意人,而是一位艺术大师。
由此,我想起明清时代的徽商。徽商往往金银气与书卷气共存,他们不附庸风雅,不作秀,而且骨子里热爱文化,热爱艺术。商余之后,他们酷爱诗书琴画,和文人交朋友。至今存在于岳阳楼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是一位徽商书写而雕刻的。至于扬州的徽州盐商与扬州八怪关系的佳话,闻达天下,他们是收藏家,他们也是艺术家。
他们有阳光灿烂的通达,也有风雨如晦的酸辛;皇恩浩荡,豪宅乌纱,儒扇暖炉,佳丽如云,财源滔滔,或高雅尊贵,或庸俗势力,或攀龙附凤,或财大气粗,一掷千金,但他们秉性不俗,不土,不浊,许多文人书画艺术依然感恩徽州商人。汤显祖、董其昌、郑板桥等人的亭亭翠竹、幽幽兰草里依然散发着徽州的温馨。
江南的雨真撩人,那不是下,不是落,而是在飘,沾衣欲湿,若有似无。在清润、温谧、平和、安详的氛围里,仿佛听不到滴答行走的声音,你的灵魂深处会感到历史渐行渐近的絮语,岁月无声飘来的天籁。
我来徽州,想寻一缕历史的苍凉和温馨,吮吸遥远时代的气息,冲淡一下现实生活的芜杂和喧嚣,稀释现代文明带来的迷惘和困惑。
我伴着烟雨漫步在徽州大街小巷,感谢这迷蒙的烟雨,它的光线明暗交错,恰到好处地将逝去的一个个晨昏,一个个春秋,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酸苦涩辣甜麻咸五光七味,都幻影般地显现出来。这些古城古镇古街古巷古宅古树古径……因为它输入了历史,输入了消逝的时光,所以走进它,审视它,抚摸它,便会传导给你一种文化,像醇酒,带着醉人的醇香,这是历史的酿造。
走进这古街古巷,就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屋瓦宅舍如同历史的航标灯,无论风平浪静,或是急流翻滚,这航标灯浮浮沉沉,任岁月之流冲刷。房屋的飞檐黛瓦无言沉浸在烟雨中,一棵古樟从墙头探出半个树冠,在雨中静静地矗立着。这些寻常人家,祖祖辈辈耕读诗书,说不清哪朝哪代从这里走出进士状元,曾出过侍郎御史,还什么大学士。而现在细雨仍传来稚子朗朗的读书声,历史就附在这雕花窗棂上,埋伏在屋檐黛瓦草丛中。岁月如梦,烟雨如幻。人类尽管无穷无尽的繁衍,一代又一代,但总也挣扎不出死亡的渊薮。有生命的往往是暂时的,无生命的则是永恒的。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他创造“永恒”。因此,这些“永恒”中也就注入了生命的密码,珍藏了人类历史一路推衍而来的根茎脉络。
这些古街古巷古宅沉静、温婉,无声地讲述着历史,讲述着一个个残缺的故事,给人带来一个沉默的精神空间。人类能赖以生存,发展下去,就是靠这种相对存在的精神。
汽车离开宣城,一路向皖南奔驶,一进入歙县,一个经典的徽州便出现在眼前,黛瓦粉壁,马头墙,砖雕、石雕、木雕,把徽州的古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山是青黛一抹,水是碧绿一缕,水绕山盘,构成一尊盆景。正是烟雨四月天。天空黛灰,古老的村镇黛灰,山野里绿中泛黛,山岚雾霭灰蒙蒙的,苍苍的,如烟。一片春云舒卷,霏霏萧萧,满天飘起如梦如幻的雨来。山峰山峦之间只见浮动白蒙蒙的烟岚云气,扑朔迷离,一片朦胧。近处的田地里,油菜籽已结荚,青青的,碧碧的,挺玲珑的。偶然有几棵大概忘了季节,还傻乎乎地擎着几朵金黄。
徽州有黄水,有新安江,还有一座座牌坊和粉墙黛瓦的古宅、古村、古镇,就连那河上、江上、溪流上一座座石桥都有幽幽古风。
徽州名人实在是多,远的不说,近代名震遐迩的陶行知,“大名垂宇宙”的胡适,一代艺术大师黄宾虹,大作家周而复,数学泰斗江泽涵,哲学家洪谦,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大医精诚的程门雪,还有红顶商人胡雪岩,一代名妓赛金花,以及那位古代名妓杜十娘,她虽然不是徽州人,但却是地地道道徽州的媳妇。杜十娘一怒携宝投江溺水而死,爱美人的徽商孙富落了个千古骂名……这风水宝地,千百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演绎了几多风流。那个写《牡丹亭》的汤显祖有诗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一个剧作家如此苦恋这片沃土佳壤,青山绿水,可见这方土地的精气、灵气、神气多么令人诱惑!
徽州是一部古老的线装书,纸页发黄,残缺不全,而今又被雨淋湿了,字迹漫漶,有些模糊。只要认真读下去,还能读到它历史的悠远,文化的内涵。你看那山野、古镇、古村、古楼、古宅,在蒙蒙细雨中还散溢着苍凉的气息,氤氲着历史的幽香。
我在歙县一家宾馆住下,与县文化局联系,结识了一位副局长名叫程龙。他热情爽朗,一看就知道是心底充满阳光的汉子。我需要一些史志资料,他很热情地给复印了一些。他说,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一眼望不到底,许多人皓首穷经,研究大半辈子,才弄出些皮毛来。中国成立地方文化学会的只有三处:一是敦煌学,二是徽州学,三是藏族学。你随便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原汁原味原汤原水的徽州历史。传统文化气息很浓,有说不完的诗情画意。数千年历史中,已为唐宋明清留下许多光辉灿烂古风幽幽的影子。你说不清哪是李商隐的七绝,哪是唐寅的绘画。
二
雨,弥漫着古城。雨,敲打着鳞鳞灰瓦,轻轻重重轻轻,点点滴滴点点。潮天湿地,幽幽的雨富有女人的温柔细腻。浓浓的雨云垂翼在这古城,像个黑衣尼在祈祷,也像念咒语。
夜里,我躺在宾馆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窗外是一丛芭蕉。巨大的蕉叶似绿伞,雨打芭蕉,一种诗意,一种风韵。这雨和唐诗里的雨,宋词里的雨,没有本质的区别,飘落的形式也相似。“更作风檐夜雨声”,巴山的夜雨涨肥了秋池,雨在蕉叶上腾腾地跳,在灰瓦上腾腾地跳,在灰色的街道上跳,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清清。今夜的雨有点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歙县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家田。你看十分徽州,山就占了七分,这里到处排满山,山舞峰跃,重重叠叠,乱无章法,几乎把人排挤到最狭小的生存空间。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告别亲人,到外地经商,踏上风雨弥漫的人生之路。
徽州人喜欢读书,喜欢做官,你随便走进哪座村镇,哪怕藏在深山旮旯里的小山村,就会猛不丁地冒出个名气大得吓人的人物来。状元、翰林、宰相、侍郎,知府、知州那些地市级的官员更是多如牛毛……一堆乌纱帽都散落在这山村野寨。男人们在皖南山区那些古宅里借着小天井的天光读完四书五经,就要考取功名了。命运好的很快就居庙堂之高,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许国老、胡宗宪就是他们的代表;不愿在仕途上跋涉的就埋头学问,青灯黄卷,皓首穷经,成了名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更多的经商,巨贾豪商,富甲天下。尽管有的结局很悲惨,像红顶商人胡雪岩。但他们毕竟在人生的大舞台上搏击风浪,呼风唤雨纵横捭阖,展示了一个经济家叱咤风云的人格造型。
解读徽州,最好走进它的小巷,它比苏州、无锡、常州、姜堰古镇的小巷更狭窄,更幽深,也似乎更神秘。巷两旁是高墙深垒的大院,古楼的挑檐,都似乎拼命向外使,把小巷遮得更严,只有中央一绺长长的缝,镶嵌着蓝天,弄不清它到底通向何处,在小巷头看不到小巷的腰,到巷腰又看不到巷尾。小巷逼仄处,两人并排行走都感到困难。在小巷之间,那跌宕有致的马头墙,高出尾脊,屋顶半遮半映,半藏半露,黑白相间,构成一种曲线美、旋律美,再加“一线天”的映衬,居宅的墙壁与天空的廓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古典哲学的韵味,增添了层次感、韵律感和审美意蕴。建筑是空间的语言,建筑是无声的音乐,建筑是色彩和线条的交媾和分娩。建筑是一种文化,最能体现一方地域,一个民族的心态、精神的寄托和理念的追求。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在徽州,徽州文化的形成必然打上程朱理学的胎记,影响徽州一代代人的思维。古诗云:“深巷重门人不见,道旁犹自说程朱。”
风晨雨夕,春光秋色,两旁古色古香的房子,墙角长着绿绿的苔鲜。雨天,小巷用青石铺就的小径,被雨一洗,湿湿的,亮亮的。雨中的小巷使你想起戴望舒的那首名诗,想起打着雨伞,扎着丁香结的忧郁的姑娘。小巷是一页稿纸,记录着小巷的经典,小巷的传奇,小巷的沧桑。
小巷依然飘着雨,那雨很性感,温柔、细腻、轻佻。雨气空蒙而迷幻,一阵子灰,一阵子白,小巷的雨水积成细细的溪流,沿着墙角的水沟匆匆流去,偶尔有一棵绿藤爬过墙头。雨中紫花满枝,一串串,一簇簇,形成紫藤萝瀑布,沿墙倾斜而下,挺诗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的诗想必是写徽州的吧?那情韵太贴切了。两旁的古宅高低错落,雅致精英,黑黑白白,屋顶上长着一棵棵瓦松,在斜风细雨摇曳,婆娑影姿更是撩人。也有的古宅用木条支着一页“老虎窗”,歪歪斜斜,窗是木板,黢黑黢黑,细雨淅淅沥沥,敲打在上面,更富有人情味、古典味。你到江村,你到胡适的故乡绩溪上庄,你到龙川,你到胡雪岩的故里,单看看那一条条小巷,灰墙灰瓦,你就感到岁月的悠久,历史的沧桑。在这深深的小巷里,人世间一切浮躁喧嚣,红尘市廛的纷扰都淡淡远去了,你尽可以在这古宅里品茗啜酒,吟诗言志,书画寄意,品味人生的清苦、雅致、甘甜、朴素和淡泊。这是一种禅意人生,是人生一大境界。
徽州小巷很有文化品位,很多外国人游历徽州,深感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东方人婉约、细腻的气质形成之渊薮。徽州的古巷总散发着程朱理学线装书的味道。小巷深深深几许?你总也读不尽徽州人的婉约,徽州人的含蓄,徽州的灵秀和理智。
三
古桥、古巷、古村、古镇、古树、古井、古牌坊,道不尽徽州的古典,说不完徽州的诗情画意。有诗云:“倚墙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水声句诗意,山色涌画情;幽境芳草见,幽林百鸟鸣”,烟雨蒙蒙,水气蒙蒙。远望山野,那千变万化的云海,时而如三江倒悬,浪挟涛裹,山邀云出,雪横苍穹。可一转眼,千峰峥嵘,乱影翻滚,逶迤起伏,奔腾澎湃。云潮千里,雨帘万卷。
走进徽州民居,好客的主人会先敬上一杯热乎乎的香茗,你一边寒喧,一边打量这古色古香的老屋,首先让人感到震惊的是一方天井,横风斜雨扫进天井,湿湿的一片,更有四面屋檐的积水,顺着灰瓦滴檐流淌下来,小小天井成了一个积水潭,水花四溅,水泡生了又灭,灭了又生。品茗听雨,更觉古意盎然,诗情暖心。天井下面的水池里有下水道,又将积水缓缓流走。晴天裁一方阳光,剪一段流云;鸟鸣鹤唳入室来,天光云影共徘徊,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独特的建筑,四面墙壁没有窗,借天井射下的天光照亮室内。天井下的积水池,含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这是徽州人的哲学。仔细打量整个建筑,又是程朱理学的物化表现。进了院门,便是一道影壁墙,墙有壁画,或画牡丹,国色天香,已示富贵;或花鸟,繁花满枝,鸟鸣枝头,以示兴旺。影壁墙后面便是客厅,八仙桌、红木椅、墙上悬字画,无字画则俗,一副副楹联古色古香:“读书在涵养,涉事无停滞。”砚以静方寿,诗乃心之声。“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孙耕种。”“孝弟传家根本,读书经世文章”正是这一副副楹联,陶冶着徽州人的性情,涵养着徽州人的人格,导引着他们人生的航程。从这些对联中你也看出徽州人的文化底蕴、人生哲学。院子大一点的有鱼池、假山,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布局典雅,小巧玲珑,引人入胜,古色迷人。从徽州古宅里走出富商巨贾、高官大吏,也有孔乙己式的人物,古宅里弥漫着金银气,也有风花雪月的故事。“四水归堂”,天井里和清冽的巷风里,使你真正体悟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仿佛走进八大山人的画的意境中了。雨中的徽州是一幅水墨滃然的画卷。
走进烟雨徽州,宛如时光倒流,明清的遗韵到处漫溢,如梦如幻,仿佛一不小心会在亭子里,或是园林里,遇到林黛玉、贾宝玉,或者金陵十二钗,莺声燕语,嬉笑戏闹,衣袂袅袅,步履姗姗。在这烟雨迷蒙的江南,虽然听不到甜甜的吴音侬语,但依然听到“雨道黄昏花易落”的意境,看到落红满庭,也会油然而生人生苦短的悲凉来。
不过昔日豪门大宅的辉煌和繁荣已不在,那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已不在,荒草、颓垣、残瓦,原先精美的石雕已斑驳,木雕已皲裂。你想怀古,只有到唐诗宋词里找,到明清绣像小说里去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威风凛凛,直逼而来,凭栏处,尽是一片惆怅和苍凉。
我徜徉在灰蒙蒙的烟雨中,雨淋湿了我的鬓发,虽然撑一只塑料雨伞,难挡横风斜雨,我的裤角裤腿湿了,一股凉意由下而生。我像一条鱼在雨中无目的地游着,我忽然想起那首“虞美人”词来:“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听雨中蕴含着多少人生的哲理,人世间的寒凉,生命的荣枯,辉煌和暗淡,漂泊和奔波,少年不知愁滋味,欢忭无忧的心情,壮年时壮烈和慷慨,老年时已成一介孤僧,凄清孤独,枯寂、悲凉。这是人生的大彻大悟,大喜大悲。人,很难逃脱命运的跌宕,古今有大成就者,总会出现这三种境界,遇到“听雨僧庐下”苦寒酸涩的现实,且莫悲观,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之后,就是春和景明,春光明媚。
四
我徘徊在细雨中,雨丝飘落在衣衫上、发丝上、脸上,湿漉漉的清凉,湿漉漉的恬润,这银灰色的小精灵,弄得你心痒痒的,酸酸的。雨天的街道,一改往日的繁华和喧嚣,一下子变得很清静了,几顶花花绿绿的油纸伞、布伞、塑料伞从街上缓缓飘过,白皙的小腿,健美的双足,韵律般的协调——这是徽州雨中很动人的一页风景。
由此,我想到徽州古廊桥、古楼上的“美人靠”,这简直是徽州的一大特产。
徽州的“美人靠”几乎全是徽商留下的遗存,静静的街巷,幽幽的街河,一座廊桥横穿而过,廊桥两边有护栏,护栏的下边是一排像连椅似的木板,可倚可靠可坐。很多典雅的楼亭也设有这种“美人靠”,特别那富商大贾的宅第上,高楼上伸出一个小阁楼,很像欧式建筑的露台,小阁楼是雕刻精美的护栏,护栏下是油漆光亮的木凳。廊桥是临溪而建,阁楼是面对山野而筑。“美人靠”并非专为徽州女人而设,坐在“美人靠”上的也非尽是美人。但是徽州女人常常依靠护栏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思念远方经商的男人;晨钟暮鼓,落日楼头,一种怅惘和伤感弥漫心头,年年岁岁,风晨雨夕,它伴随着徽州女人春数柳丝,秋点归雁,盼雨霁天晴,远方的郎君突然出现在山野小径上,身影越来越清晰,可又越来越模糊……千帆过去都不是,失望的云雾像暮霭一样膨胀起来。“美人靠”给徽州带来的“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一种凄迷的意境。
你走上徽州河上的廊桥,造型很别致,也很有韵味,廊桥都有雕花的格子窗,窗下设有“美人靠”,俯身可观流水荇藻,远瞩可见帆船隐隐。徽州女人触景生情,怎不想在风雨弥漫的荒野上跋涉的丈夫,何日能夫妻团聚?胡适不是说过吗?一世夫妻三年半,也就是一对夫妻结缡四十年,只有三年半的时光在一起。风雨廊桥,实际上渗透了徽州的一种精神,“美人靠”实际上是“女人铐”,锁住她们如花的青春,寂寞了她们鲜活的生命。她们在寂寞和孤独中默默度过一生。很多女人除了抚老养小,家里地里,忙忙碌碌,一生没有享受几天人生的欢乐。
徽州河多溪多水多桥多舟楫。徽州古桥可分为廊桥、亭桥、屋桥,多姿多彩,巍峨壮观者有之,小巧玲珑者有之,这些桥梁,精雕细琢,风姿卓然。既是桥也似装饰品、艺术品,是徽州河的项链。建于歙县北岸的廊桥,长达30多米,宽约5米,高有6米,完全是架在河上一座长条型的屋子,两旁都开有风洞窗,精美的雕刻,鲜丽的漆画,窗下设有“美人靠”,可凭可览,一川风景如画。
许多过桥人,踏上廊桥没有不坐在“廊靠椅”上小憩,不论熟悉或是陌生人,不论年长年少,寒喧过后,话匣子打开,三皇五帝,世事变迁,人间悲欢,无拘无束,畅谈纵论。风情万种的廊桥,千姿百态的“美人靠”,是徽州人的精神的折射,是徽州人心境的外在表现。
五
小城氤氲在烟雨里,像陷入一种梦魇中。
街两旁蜂巢般排满密集的商店,花花绿绿,五颜六色的商品,鲜亮夺目的招牌,诱人,惑人。但这些店都是明清时期的遗存,油漆过的木柱、木板门,想必经过岁月的风侵雨蚀,都已脱落,露出原木的本色,我轻轻抚摸,感到岁月在我掌上流过的清润和苍凉。
雨天,客不多,店家不叫卖不吆喝,很闲静地坐在柜台后面,有的女孩子挺投入地翻阅一册时尚杂志,或看一本言情小说,以至顾客走进,头也不抬。古老的徽州很静,雨一点一滴地响彻着清凉和真实。店主的目光平和安详,你们仿佛感到人性的灵光,真、善、美、温和、宁静,迷人的魅力。他们继承着先人的遗风,儒商的温雅,儒商的宽容。
在一家工艺品商店,我停下脚步。徽州有驰名遐迩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包括根雕)。店主是一个中年人,既是卖家,又是木雕制造商。雨中客少,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在一块木板上雕刻什么,只见他嘴角绷紧,脸上的线条有节律地张弛着,他见我进来,抬头看看,脸上的笑容犹如一朵素静的莲。又埋下头,一凿一凿雕镂他的作品,屋里散溢着新鲜木屑的清香。他仿佛不是生意人,而是一位艺术大师。
由此,我想起明清时代的徽商。徽商往往金银气与书卷气共存,他们不附庸风雅,不作秀,而且骨子里热爱文化,热爱艺术。商余之后,他们酷爱诗书琴画,和文人交朋友。至今存在于岳阳楼的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是一位徽商书写而雕刻的。至于扬州的徽州盐商与扬州八怪关系的佳话,闻达天下,他们是收藏家,他们也是艺术家。
他们有阳光灿烂的通达,也有风雨如晦的酸辛;皇恩浩荡,豪宅乌纱,儒扇暖炉,佳丽如云,财源滔滔,或高雅尊贵,或庸俗势力,或攀龙附凤,或财大气粗,一掷千金,但他们秉性不俗,不土,不浊,许多文人书画艺术依然感恩徽州商人。汤显祖、董其昌、郑板桥等人的亭亭翠竹、幽幽兰草里依然散发着徽州的温馨。
江南的雨真撩人,那不是下,不是落,而是在飘,沾衣欲湿,若有似无。在清润、温谧、平和、安详的氛围里,仿佛听不到滴答行走的声音,你的灵魂深处会感到历史渐行渐近的絮语,岁月无声飘来的天籁。
我来徽州,想寻一缕历史的苍凉和温馨,吮吸遥远时代的气息,冲淡一下现实生活的芜杂和喧嚣,稀释现代文明带来的迷惘和困惑。
我伴着烟雨漫步在徽州大街小巷,感谢这迷蒙的烟雨,它的光线明暗交错,恰到好处地将逝去的一个个晨昏,一个个春秋,一段又一段生活的酸苦涩辣甜麻咸五光七味,都幻影般地显现出来。这些古城古镇古街古巷古宅古树古径……因为它输入了历史,输入了消逝的时光,所以走进它,审视它,抚摸它,便会传导给你一种文化,像醇酒,带着醉人的醇香,这是历史的酿造。
走进这古街古巷,就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屋瓦宅舍如同历史的航标灯,无论风平浪静,或是急流翻滚,这航标灯浮浮沉沉,任岁月之流冲刷。房屋的飞檐黛瓦无言沉浸在烟雨中,一棵古樟从墙头探出半个树冠,在雨中静静地矗立着。这些寻常人家,祖祖辈辈耕读诗书,说不清哪朝哪代从这里走出进士状元,曾出过侍郎御史,还什么大学士。而现在细雨仍传来稚子朗朗的读书声,历史就附在这雕花窗棂上,埋伏在屋檐黛瓦草丛中。岁月如梦,烟雨如幻。人类尽管无穷无尽的繁衍,一代又一代,但总也挣扎不出死亡的渊薮。有生命的往往是暂时的,无生命的则是永恒的。人类的伟大就在于他创造“永恒”。因此,这些“永恒”中也就注入了生命的密码,珍藏了人类历史一路推衍而来的根茎脉络。
这些古街古巷古宅沉静、温婉,无声地讲述着历史,讲述着一个个残缺的故事,给人带来一个沉默的精神空间。人类能赖以生存,发展下去,就是靠这种相对存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