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 自悟 入境 入情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介绍
  “白桦林的低语”是北师版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的口吻,表达作者对一位无名看林工人无限思念之情。作者是我国著名小说作家刘心武。
  二、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所表达的深情。(2)理解“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积累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产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守林人平凡而伟大的精神。
  三、教学流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白桦”是一种树的名字,哪位同学见过,能介绍一下吗?(产于东北,树皮为白色,树冠灰绿,木材致密,可做木器。)(由学生们的介绍将同学们带入描写白桦林的情景中)同学们讲得很好!我国的大兴安岭有许多珍贵的树种,白桦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你听,它们在悄悄地说着什么?
  2.揭示课文题目。板书课文题目:白桦林的低语。老师提问:由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它们在说什么?为什么说?为什么低声说?)
  3.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自学新词,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低吟浅唱、絮絮低语、倾诉衷肠。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看林人的默默奉献?
  ④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①学习生词。低吟浅唱:轻轻地吟唱。本课指白桦树发出的轻微的声音。絮絮低语:轻轻地、不断地说。倾诉衷肠: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
  ②文章的主要内容。写大兴安岭的看林人甘于寂寞、长年累月地精心看护森林的情景。
  ③作者从坚守岗位、甘于寂寞等方面介绍了看林人的默默奉献。
  ④分段与段意。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从大兴安岭回来后,作者一直怀念着那里的白桦林和那里的看林人。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作者对大兴安岭及白桦林美丽景象的怀念。第三部分(第4~7自然段):写作者对看林人甘于寂寞、长年累月地坚守岗位的奉献精神的赞美。第四部分(第8自然段):写作者还要到大兴安岭去,投向森林和看林人的胸膛。
  ⑤指名汇报事例。a.为了森林,强忍烟瘾。b.为了森林,严控酒量。c.为了森林,瞪圆双眼。d.为了森林,拒听歌曲。
  4.学习重点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看林人的奉献精神?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画出你体会深刻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1)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看林人怎样的品质?“绝没有”写出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绝没有”是指看林人在多年的守林中从来不会带着烟草和火柴棒。虽然他有烟瘾,犯起烟瘾来很难受,但在岗位上,他不会带和烟相关的东西。由此,使人想到守林人的认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文章中还有类似的语句吗?读读,并说出自己的体会。指导学生体会“绝不违章”“不是……而是……”“哪怕……也……”“但……甚至……”等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3)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你想对这些淳朴的看林人说些什么?(想到看林人为了守护森林,在岗位上绝不抽烟,严控酒量,不看书报,不听音乐,不怕寂寞的情景。)(你们是可亲可敬的人。你们守候在大森林中,尽心尽职,精心呵护每一棵树苗。为了森林的安全,你们舍弃自己的嗜好,全身心地注意四周的情况,警惕地捕捉远近异常的声响。你们甘于寂寞,无怨无悔,并且乐在其中。森林被你们感动,它们在低低吟唱,在由衷地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是它们的守护神。)指导朗读本部分,读出自己对看林人的敬佩之情。
  (4)作者为什么深深地怀念着看林人,并渴望自己再到大兴安岭去?通过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什么?
  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作者要学习他们那种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纯洁、广阔的胸怀。)
  5.学习第四部分。“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感激和赞美之情。)指导朗读第八自然段,读出自己对看林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6.总结课文,升华中心。(1)课文题目“白桦林的低语”是在悄悄地说什么?(感激、赞美、吟唱)还可想象是谁在低语?(看林人)他们在低语什么?(姿态、颜色、长势、安危、期望等)(2)总结启发想象。是啊,有多少边疆建设者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为了他人,甘于奉献,你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人呢?是的,为了森林,守林人只剩下一颗纯洁的心。耐住寂寞,苛求自己,心系大地,缄默无言。这是一种无声的奉献,这是一种崇高的奉献!常年累月,默爱!让我们带着如此崇敬与感谢再读这篇课文。(3)齐读课文。(4)本课语言具体生动,感人至深。在表达方面,你又得到什么启示呢?(用词准确,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品质。层次清楚,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对看林人的怀念。)
  (作者单位:安徽怀宁县江镇镇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我有幸全程参加了我校一位老师的说话写话示范课的打磨全过程。但透过这一过程,我看到了语文课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求全心理。正是这种心理的作祟,让学生与教师在语文课面前缩手缩脚,于是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得味同嚼蜡。  一、目标求全,导致目标的僵化  这位老师献课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练习四的“说说写写”——《可爱的动物》。她设计的教学目标为:1.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观察一种动物的外形。
期刊
活动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程度上的活动,教学的最优化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把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做一枝独秀的话,那么多种形式的课堂
期刊
学习一门语言的最重要的目的在于让人能够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能够用所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英语亦是如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达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的目的,英语口语教学必须得到重视。那么,如何更好的进行初中英语口语教学就成为了广大初中英语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致的剖析。  一、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学
期刊
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棵树,幼儿阶段就是其新发的芽。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何让这个幼芽茁壮长成参天大树,幼儿阶段的培养便显得异常重要。在当今社会,这一人生的重要工程的实施者是各级各类的幼儿园。1996年的儿童节,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正式施行。该《规程》第三条明确了幼儿园的任务:“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做
期刊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几近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着众多鲜明的意象和激越充沛的情感。它成于一个特定的时代,烙印着时代深刻的过往,悲泣着无比沉重的国殇,激扬着浓厚的爱国之情。因此,品读文字,体味情感,成了教学的中心。  但是,要让一群生活远离了那个丧失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全体味作者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而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打开心
期刊
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众所周知,流动学生的生活背景有其特殊性,加上父母疏于管教,相较于本地学生而言,他们的教育更为独特。由此,他们比同龄学生面临的教育问题更多。关爱流动学生,促使他们快乐成长,让这些流动的花儿开得更加美丽,无疑成为了广大流动学生班主任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就结合这几年班主任工作谈一谈外来工子女在班级管理等各方面的教育策略。  一、建立学生
期刊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 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实施生本教育,探究自主式互进学习法,是可做到这种效果的。  一、现
期刊
摘要:本文从与学生谈话的角度,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的要求以及评价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毕业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艺术设计 毕业  毕业生在校期间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学生们都愿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作为指导教师,也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相关要点。  一、毕业设计  在毕业选题方面,不能与社会上最新的设计实践脱节,缺乏时代气息和实用价值,要求具有个性和创新性。
期刊
编写语文教材就是为了能实实在在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洪宗礼先生常这样讲,他的“三一”教材观更充分体现了这一理性追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领略一番洪先生的“三一”教材观。所谓“三一”,即“一本书”“一串珠”和“一条线”。  “一本书”,是说语文教材不按读、写、知分编课本,每学期只用一用教材,而全套教材是一个整体结构的有机教学系统,是一个“大”的读写知综合体。它的内部包括阅读、写作、语文基
期刊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后世认为,这三种境界不仅适用于参禅,也同样印证了由青涩到成熟,直至圆融通透的人生。而笔者认为,此三重境界不仅印证了人生,还印证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便是教学生将书读“厚”再读“薄”的过程。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