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陪伴,我们可以做的13件事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0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我们前所未有地重视对孩子的爱与教养,也前所未有地迷惘:到底是采用重视给孩子做规矩的科学育儿法,还是采用力图满足孩子需求的亲密育儿法?
  但有一点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无论育儿的理论或实践如何发展,一直以来被证明是最重要的东西始终不会变,那就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紧密的亲子联系。
  我们与孩子之间紧密的亲子联系,在今天的社会模式中显得尤其重要,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孩子与我们身处的环境已经截然不同。
  我们小的时候,是“地区性社会”的模式,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充分,每一个孩子都很自然地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自然而然就会萌发出最基本的社会性、道德性。
  但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在“一门一户”的环境中成长,种种因素的制约也使孩子与他人、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很少,缺乏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基本的社会活动能力的机会,如果父母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为孩子创设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进而与孩子建立起安全亲密的“依恋方式”的话,孩子“长大”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成长”可能就谈不上了。
  为了孩子,高质量陪伴,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能做的事情做起……
  名词解释:
  高质量陪伴是指在一定时间里亲子之间彼此愉悦的互动过程,在这段时间里你们是彼此的中心,不被无关的事物打扰,亲子双方都能享受到“相处”和“活动”的乐趣。
  


  高质量陪伴的5个误区
  1. 高质量陪伴≠陪同、看管
  高质量陪伴,对我们的首要要求就是“注意力”,如果你只是在孩子旁边“陪同”、“看管”,起到的只是“保障孩子安全”的作用,连“陪伴”都算不上,更谈不上“高质量陪伴”了。
  2. 高质量陪伴≠代替、包揽
  高质量陪伴,提倡的是亲子之间和谐愉悦的互动,互动的过程指的是亲子双方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而不是父母单方面帮孩子完成某项活动,这样的话,孩子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
  3. 高质量陪伴≠物质、金钱
  高质量陪伴,不要求父母要买多贵的玩具给孩子,更不是让忙碌的父母出于没时间陪伴孩子的歉疚,而用昂贵的物质产品去补偿孩子。
  4. 高质量陪伴≠教育、培养
  高质量陪伴的理念更希望父母远离教育“功利”的一面,不是单纯以教给孩子各种知识为目的的“相处”,而是与孩子一起找到亲子双方都能喜欢并且投入的活动。
  5. 高质量陪伴≠时间、迁就
  不是付出时间就是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也不用纠结一天里没有多少时间能与孩子相处,有限的时间也可以和孩子做很多有益的事情,而这种“有益的乐趣”不是父母的迁就,一定要找到你和孩子都喜欢的相处方式。
  1 确定孩子的“能量来源”
  确定孩子的“能量来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孩子获取能量的方式,从而帮助我们找到陪伴孩子的最佳方式。
  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孩子很“外向”,或者说那个孩子比较“内向”,这里的“外向”和“内向”指的是通俗概念上的个性描述,一般来说,外向的孩子比较善于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而内向的孩子会比较倾向于内化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但在心理学的概念中,“外向”与“内向”定义的是我们“如何获得能量、如何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并不牵涉社交技巧。
  ·内向者的能量来源:
  1. 独处是他们的最佳“充电”方式。
  2. 对自己的物理空间很敏感,拒绝他人“入侵”。
  3. 需要预留思考时间,倾向于从“自我思考”中获得精神力量。
  4. “工作期间”不喜欢被打扰。
  ·外向者的能量来源:
  1. 与他人共处是他们的最佳“充电”方式。
  2. 需要肯定与爱的及时反馈,从中获得精神力量。
  3. 喜欢帮助他们思考的人,作为“在谈话中思考”的类型,与他人的沟通能使他们更加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
  如果你的孩子是“内向者”,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陪伴方式是不是过多地打扰了他的世界,在“亲密联结”的同时,也要给到孩子独处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像对于孩子的融洽交流需要保持敏感一样,对于“内向者”孩子来说,我们对孩子的独处需求保持敏感也很重要。
  如果你的孩子是“外向者”,请尽量多地与他们相处,与他们分享你的情绪和感受,给予他们机会分享他们的情绪和感受。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陪伴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建立和拓展朋友圈, 在人群之中,他们会发光发热!
  (编译/王濮  部分文字来源于《Raising Your Spirited Child》一书)
  编辑补充:
  “迈尔斯-布里格斯心理类型指标”把人的心理类型分成两两相对的8种类型:外向型和内向型,感觉型和直觉型,理性型和感性型,以及判断型和认知型。其中“外向型和内向型”就对应着上文所说的“外向者”和“内向者”,如何判断孩子是哪种类型,“迈尔斯-布里格斯心理类型指标”有比较明确的标准,哪种类型的选项较多,孩子就比较倾向于哪种类型,找到了孩子对应的类型,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陪伴孩子的更好方式:
  (表格形式)
  外向型心理类型:
  ·开朗,活泼,喜欢与人交往。                         □   ·在人群中很自如。                                   □
  ·会在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
  ·思考的过程会通过言语外显出来。                     □
  ·喜欢说话,可以很轻松地挑起话头。                   □
  ·特别抗拒被“禁闭”在自己房间或其他狭小场所。       □
  ·不理解父母的“独处意愿”,总是一再来到你们的身边。  □
  ·渴求称赞。                                         □
  内向型心理类型:
  ·进入陌生场所或参与活动之前会先观察或倾听。                          □
  ·喜欢自己做事,或者只与一两个好朋友或家人一起做事。                  □
  ·不喜欢长时间待在人群中,会感觉很不自在和疲累。                      □
  ·不喜欢接触陌生人,会被动发展友谊。                                  □
  ·不会在第一时间告诉父母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可能要到很久之后才愿意分享。□
  ·有强烈的“个人领地感”,不喜欢别人随意进入他的空间(如自己的房间等)。□
  ·会给不熟悉的人留下“不爱说话、不善言辞”的感觉。                    □
  ·不会特别抗拒被“禁闭”在自己房间或其他狭小场所。                    □
  2 创造一对一的“妈妈时间”或“爸爸时间”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陪儿子的时间很少,基本只有周末有空,平时都是他妈妈陪他,学习什么的,也基本上都是妈妈在操心。
  说实话,我并不是十分称职的爸爸,我唯一骄傲并且也获得儿子认可的,就是只属于我们俩的“爸爸时间”,我觉得那是我和儿子之间最好的相处时光。
  这样的“爸爸时间”,一个月我一般会安排1~2次,整整一天或两天,只有我和儿子两个人,我们会去看场电影、吃次饭,或玩我们俩都很喜欢的飞机模型,有时候我还会订个景区附近的酒店,和儿子住上一晚,带他游游泳,在附近散散步,聊聊天……
  他现在日渐长大,个头都快超过他妈妈了,我们俩现在在一起比较多的是聊天,他是属于比较内敛的男孩子,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自然也有很多问题和困惑,我们一边散步,一边漫无目的地聊着天,一些我不太有把握的问题,我也坦白地告诉他:需要查一些资料或让爸爸好好想一想。
  终有一天,他会长得很高,可能会比我还高,我真的很希望,他在莽撞、冒失、冲动的青春期到来之前,我能给到他一些日渐清晰的指引。
  其实,和孩子在一起,做什么并不重要的(我相信,你也会找到和孩子相处最舒服的方式),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百分之百的关注,这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在儿子的心里,这样与爸爸单独相处的时间会是他很美好的回忆。
  (蒋闻毅  儿子10岁 小学三年级)
  编辑补充:
  与孩子一对一的“爸爸时间”或“妈妈时间”,除了像蒋爸爸说的“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对他百分之百的关注”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好处:给平常陪孩子比较多的伴侣一个放松的时间,有助于减轻平时承担育儿责任比较多的“另一半”的压力,这对夫妻关系、家庭氛围来说都是很不错的做法。和谐的夫妻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是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最坚实的基础。
  3 放下手机、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
  我经常和女儿一起去小区的儿童游乐园,在那里能遇到很多同样带孩子来玩的爸爸妈妈。我发现妈妈们都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孩子,而有限的几个爸爸却是一直低头在看手机,时不时抬起头看一眼自己家孩子,确保无虞后又低头看起了手机。
  我们家其实也这样,爸爸回到家之后基本上就是“定”在沙发上看手机,女儿说她爸爸:“爸爸呀,一个手机、一张床、一个沙发、一包烟,就够啦!”   我们会很忧心忡忡地讨论孩子迷上平板电脑的种种问题,但现实是连父母自己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的话,怎么能去要求孩子抵御住五光十色的电子数码产品的诱惑呢?而父母自己迷恋于用手机刷微信、看网络小说、购物、抢优惠券等的话,给予孩子的“陪伴”只能是心不在焉、碎片式的,那何来“高质量陪伴”之说呢?
  大概女儿的话对她爸爸的触动挺大的,他终于同意了我的提议:下班回到家之后,我们都试一试把手机和平板电脑放在远离视野的厨房架子上,除非有电话,否则一律不许碰手机!吃好晚饭之后,三个人各找自己喜欢的书看,或者陪女儿一起看《自然传奇》等纪录类型的电视节目。
  (常瑰香  女儿8岁 小学二年级)
  编辑补充:
  IPAD刚面世的时候,很多父母都很开心,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只要有了IPAD在手,就会安安静静,俨然为孩子找到了一个“电子保姆”。但事实上,这些电子产品只会限制孩子感受力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其大脑的发育,因为它们的画面都是等距离、平面和清晰的,孩子在玩的时候不需要移动和调整眼睛的聚焦,这样大脑的平衡和活动中枢就得不到足够的发展。虽然这些电子产品都是父母花大价钱买来的,但显然不是给予孩子的“高质量陪伴”。
  现在,很多父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孩子需要的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父母的拥抱和大自然带来的各种真实触感。
  4 给孩子创设一个“手工角”,并且和孩子一起做手工
  每个女孩子应该都有一个可以做手工的地方,不一定要占据很大地方,或者要很大的桌子,只要一个角落,够放手工的材料,然后一张小桌子和两把小椅子就可以了。
  我自己也很喜欢做手工,女儿也很喜欢,我就给我们俩布置了一个专门用来做手工、阅读、听音乐的地方,就在阳台的一角,远离电视机,但有一个小小的蓝牙音箱,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纸、布、颜料、剪刀、双面胶等工具。
  每次都是由女儿指定主题:“妈妈,这次我们做蝴蝶吧!”“妈妈,你看做花怎么样?”而我负责从网络上找来具体的做法,我们兴致勃勃地研究,做各种尝试,常常一个下午就安安静静地过去了,而当我们俩的作品诞生的时候,我们都很充实、很愉悦。
  (金璘  女儿6岁  幼儿园大班)
  编辑补充:
  近年来,手工制作(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美)的过程被看作是表达自我、自我疗愈以及内化安静力量的“通道”。因此,与孩子一起慢慢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是很值得推荐的“高质量陪伴”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与动态运动的陪伴方式互为补充的最佳方式,特别是在物欲膨胀的今天,我们大可以不必跟随广告倡导的疯狂消费的行为为孩子买来一堆时髦的玩具,只需要一把剪刀、几张纸就可以简单从容地与孩子相处,帮助孩子发展精细动作的能力之外,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找到内心的宁静。
  5 暂时忘记自己是个大人
  《小王子》里说,大人是从小孩变成的,但是大人会很快忘记自己小孩时候的样子和想法,所以大人一点都不好玩。
  可能我的心里还是一直住着一个小孩,而且那个小孩比较强大,特别是有了女儿之后,我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总是很轻易被女儿无拘无束的笑声“勾引”出来。
  我们俩晚饭之后会一起散步,散步如果只是走啊走的,那多无聊啊!我心里的小孩忍不住冒头出来,问女儿:“你会同手同脚跑步吗?”她当然不会啊!我忍不住笑,一本正经地演示起来,女儿觉得好玩极了,马上要求也要试试,于是我们俩一起仿佛被系了绳子一样艰难地顺着走,姿势奇怪得一塌糊涂,走着走着,我们俩都忍不住了,停下来,一起哈哈大笑,笑得寒冬的枯叶簌簌往下落。
  我心里的小孩又马上有了一个想法,提议道:“这回我们试着膝盖不弯曲地跑步吧!”我们俩又一起尝试着直直地走起来,然后速度加快,最后直直地跑起来,姿势奇怪得不得了!我们俩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而女儿也马上有了灵感,建议我们试试“单脚跳着跑”、“三人两足跑”……
  半个多小时的散步时间,我们都快笑坏了,返回到家的时候,女儿的小脸红扑扑的,很兴奋,而我心里住的小孩也很开心,当然我也很开心。
  (俞燕  女儿8岁 小学二年级)
  编辑补充:
  其实,偶尔忘记自己是个大人,做不到的话,就跟着孩子的节奏行进,会是我们日常枯燥忙碌的生活里很不错的调剂。也很希望我们大人心里如果都还住着一个孩子的话,不要因为“我们已经是大人”这样的想法“自觉”地把心里住着的孩子关起来!
  如果能偶尔忘记自己是个大人,会很自然地找到孩子喜欢、你也愿意尝试的活动,和孩子一起参与,这样的陪伴方式对孩子来说是惊喜,对我们来说,也未尝不是很好的放松。
  当然,不是所有的大人心里都还住着一个孩子,不过,只要有心,一定能找到适合你和孩子的相处方式的。
  6 为孩子创造不为“规矩”约束的“n次元空间”
  这里的“n次元空间”指的家里或附近的某一个地方,孩子会知道只有在这个地方是不受我们制定的“规矩”、“原则”等束缚的特别地方,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再是指手画脚的古板父母,在这里,他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说,其实还是鼓励孩子能无拘无束地与我们交流心事。说白了,这样的设定,对我们父母是约束,对孩子却是鼓励和放松。
  我们家的“n次元空间”是车子。
  因为儿子小的时候睡眠习惯不好,但只要一上车,没开多一会儿,他就呼呼大睡了,好像在车子里他特别放松。于是,我和他约定,如果他有什么不便启齿的事情要跟我们商量,可以在“乘车时间”里告诉我们,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不会轻易否定,如果的确比较棘手或真的不能答应,也会告诉他:爸爸妈妈要商量一下才能答复他。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会确定,有一个这样的地方,他可以向父母敞开心扉或寻求帮助,而不用担心父母拿出父母的威严去压制他的诉求和表达,而对我们来说,也可以倾听到孩子的真心话,对于把握孩子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实大有帮助。   我理解的“陪伴”,更多的意义是“沟通”,而这样的空间,是我认为的比较好的沟通方式之一。
  (沈涤非  儿子15岁  初中三年级)
  编辑补充:
  对于孩子来说,能在父母身边,确定自己被爱、被倾听以及被信任,同时自己身心完全放松,就是父母能给予的“高质量陪伴”的最好方式。可能沈爸爸的做法要等到孩子大一点之后才能实施,不过孩子在我们身边觉得可以畅所欲言,应该是每个家长都渴望的,所以重要的是孩子觉得被信任、被倾听、被爱,方式和方法不是绝对的,怀有这样的心,才是最好的。
  


  7 每周一次的“电影时间”
  因为不想让女儿看那些三观不正、漏洞百出的动画片,从她上大班开始,我和她约定了每周一次、每个周五晚上、风雨无阻的“电影时间”。一开始,看什么动画电影是由我决定的,基本上都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因为时长太长,所以分成了上下部。我们会和她一起看,我们也重温了经典,而对女儿来说,是最好的艺术陶冶。(@娜乌西卡)
  8 厨房里的亲子时光
  孩子很喜欢到厨房里看我做饭,我也很乐意让她看到妈妈的“生活示范”,我会和她一起择菜,教她:这是青椒,要掰开去籽;这是芹菜,要掰断去筋;这是青菜,一片片掰下来,洗干净……榨果汁的时候,我会分配给她清洗水果的任务,做饼干的时候,她可以帮我压模具,我还给她买了儿童专用的冰激凌机,她最近还学会了煎鸡蛋,虽然我们每个人早上都要被迫吃好几个煎破、煎焦的鸡蛋,但这样的乐趣,我可不会剥夺的!(@Lisa_Yoyo)
  9 不能轻易请假的“晚餐”
  我们家有一个传统:晚餐时间,家庭成员不能轻易缺席。这个传统在杰杰出生之前就有了。杰杰也能上餐桌之后,我和他爸爸更是无论再忙,也会尽量赶回家吃晚餐。杰杰现在还只能吃辅食,没办法和我们一样分享外公的手艺,但我相信,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用心烹制的饭菜,说一说白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或者聊一聊遇到的困惑,这样的氛围,就算杰杰连话都不会说,但他一定能感受得到“家”的意义。(@芝士山)
  10 “睡前仪式”
  对孩子来说,“仪式”意味着“规律”,而“规律”意味着安全与爱。我们家的小故事迷每天睡前都有一套仪式:洗漱、讲故事、念诗、亲亲、抱抱。缺一不可,一套仪式全部完成,她才自觉自愿地闭上小眼睛,安心入睡。而这段时间,也是忙于工作的我最重视的亲子时间,几年下来,我都可以达到播音员的播音标准了!那声音暖得!那语调柔得!(@卡地亚小鳄鱼)
  11 “不开车?好啊!”
  儿子是好动分子,自从学会了骑自行车后,不管到哪儿,他都愿意骑车去。我觉得这个想法很不错,“不开车?好啊!”既环保,又节约,还可以拉长我们相处的时间。于是,我骑大车,他骑小车,近的话,帮妈妈去菜场买把葱,或者去超市买他最爱的酸奶,远的话,去区图书馆借书,去地段医院补牙,去姨奶奶家串门……渐渐的,儿子把家附近的路摸得比他妈妈还熟,还切身地感受到了车水马龙、人生世态和四季变幻。(@进击的败家子儿)
  12 好玩的“洗澡时间”
  对小西来说,洗澡一度是她最讨厌的事情,每次浴室里都会传来妈妈的吼声和小西的哭叫声。为了安抚我们家的两个女人,平时不大有时间陪女儿的我主动请缨了为小西洗澡的工作,我网购了儿童专用的泡泡浴、各种安全的玩水玩具,弄出很多泡泡来,用泡泡互相攻击、在墙面上画画,和她一起编各种各样的故事……虽然每次洗澡完毕之后,收拾浴室是个大工程,但听到小西说“洗澡真好玩”,怎么样都值得!(@非虎爹地)
  13 晚饭后的“游戏时间”
  晚饭后,我们家会全家一起做一些游戏,之前是套圈、“猴子上树”、拼图、超轻粘土、乐高等大家可以一起玩的游戏或玩具,我们都玩得很认真,大呼小叫的!女儿上学之后,自觉占领了一部分知识,很乐意“考”我们,我们也乐意被“考”。她最喜欢的是“看画猜成语”游戏,吃完晚饭,她在小黑板上随手画,参与竞赛的我们就要根据画面上有限的一点线索,猜出是什么成语,猜中的人可以得到她的拥抱一个。(@yuyuchenguo)
其他文献
夏天来啦!我跟着妈妈一起去外婆家玩,外婆家门前有个大大的菜园,里面有好多蔬菜,个儿大又新鲜,还五颜六色的呢,真好看。  小朋友们,拿起你的画笔,给生机勃勃的蔬菜涂上属于它们的颜色吧!
期刊
秦朝有一个名叫张良的年轻人,在桥上碰见了一个奇怪的老人。  老人把自己的鞋扔到了桥下,看着张良,很不客气地说:“你,去帮我把鞋子捡过来!”  张良觉得莫名其妙,但看到对方是一个头发和胡子都雪白的老人,就忍住怒气,帮老人把鞋子捡了起来。  没想到老人翘起脚,更加不客气地对张良说:“你,帮我把鞋子穿上!”  张良很生气,觉得这个人真是得寸进尺,不过他转念一想,毕竟对方是一个老人,自己礼让一下也是应该的
期刊
画画能力究竟是如何发展的?你看得懂孩子的画吗?从孩子莫名其妙的涂鸦开始,孩子就开始了一段奇妙艺术之旅。  3岁半~4岁半  手足人出现,这是一个会令家长比较兴奋的时期,因为孩子终于可以画出一些家长可辨认的画了。手足人也是这个时期孩子笔下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表现为画中人有头和四肢,但是没有身体,四肢直接从头中长出。这个时期前后(从3岁到5岁左右)的画还有并列式的特点,就是画面上很多事物都是并列地画在
期刊
给孩子压岁钱是我们大多数人过年的一个传统,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孩子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但是现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人给压岁钱的本意和孩子拥有压岁钱的感受同我们小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压岁的意义逐渐消失,变得似乎只剩下钱!  过去的压岁钱  高: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拿到压岁钱的感受吗?  孙:我小时候很期待压岁钱的,父母会准备新的钞票,我拿到压岁钱后会压在枕头底
期刊
小莫不到2岁时,就已经有很多积木:怀旧的木头积木、乐高德宝的大颗粒积木……都是最基础的形状:方的、圆的、三角的。我们没买任何带“主题”的套装积木,怕拘束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想让孩子随意地拼搭,反正对2岁孩子来说,搭积木锻炼手部活动能力是第一步。  玩着玩着,小莫4岁了,他开始自己拼出了具体的物品:小火车、小船、小飞机……积木这种简单的、标准化的素材真的很适合小朋友拿来塑造形态。这时候,爸爸闪
期刊
【故事】  最近几天,小鸿忽然怕起怪兽来。睡觉时间一到,他就要求大家不能说话,因为怪兽听到了会来的。妈妈给他讲完故事后,他不让妈妈离开他房间,还要妈妈紧紧地抱着他睡,说这样才不会被怪兽抓走,还时不时朝窗户的方向看一下,坚持说:“世界上真的有怪兽的!”常常要折腾到半夜才累极而睡。  妈妈不明白小鸿为什么会突然害怕起怪兽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可能性:最近,小鸿放学后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去幼儿园旁的小区玩,
期刊
一年级的明明妈妈一脸愁容地来找我,说明明今天不想去上学了,怎么劝都不去,她实在无计可施,只好来求助。明明不肯去上学,是因为昨天被老师批评了。类似的情况以前也经常发生,上幼儿园的时候,每次挨了老师批评,明明就会闹着不去幼儿园,有时还一连闹好几天,让妈妈非常抓狂。  “管它呢!”  明明妈的描述,让我想起前不久女儿桐桐挨老师批评的事情。应该说桐桐是个相对乖巧的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上小学一年级后,都
期刊
专家介绍:薛征,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儿童咳喘、扁桃体炎、肺炎、厌食、多动症、抽动症、癫痫、性早熟等。  门诊时间:周三、六全天,周五上午。  孩子从一场感冒过后,就一直反复咳嗽。我们给她吃消炎药、止咳药、止咳糖浆,似乎都没有什么用,去医院诊治,医生又说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孩子咳嗽一直不见好,到现在咳了有两个多月了。听着孩子不间断的咳嗽声,我们全家都好心急。  ——着急的爸妈  
期刊
每个星期五是小班孩子的“玩具分享日”,孩子们可以从家里选择自己喜欢的、较为卫生安全(干净、没有尖角或破损)的玩具,带到幼儿园里和大家一起玩。当孩子们刚听到我宣布这个消息时,都非常盼望周五的到来。但当“玩具分享日”真的来了,孩子们的表现却并不积极。  镜头一:朵朵坐在佳佳旁边,一直盯着她的小魔仙棒,一脸羡慕的样子。可是佳佳只顾自己玩儿,偶尔还会兴奋地展示:“看!我要变魔术啦!”  镜头二:小宇带了好
期刊
“妈妈,吃完晚饭我可以做手工吗?”  “可以的,没问题。”  于是女儿吃完晚饭,迅速下桌,拿好了手工纸、剪刀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东西,等候在饭桌边,着急地问我:“妈妈,我可以在桌子上做手工了吗?”  “宝贝,请等一会儿!我们还没有吃完饭。等我们吃完了,把碗收起来,饭桌擦干净,你才可以用这个桌子。”  “好吧,那你们吃快点哦……”  这一幕经常在我们家发生。有时候,我在洗衣服,她要求我给她读故事;或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