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未实施目标性监测;2013年~2014年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100例患者为观察组,实施目标性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未实施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13.0%;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5.0%;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治疗效果。
关键词:目标性监测;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应用效果阑尾炎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1],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进程,因此,采用有效方法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成为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2]。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2014年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200例患者,以2013年~2014年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与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4.9±4.2岁;体重40~63kg,平均体重48.9±2.95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行临床路径及未进行监测干预;观察组患者按临床路径在手术前、中、后实施全程目标性监测,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结合患者心理、生理状况,告知其手术原理、注意事项等,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手术切口部位及周围皮肤污染进行彻底清除; 1h内备皮;给予预防性用药,1~2h内使用1次抗生素,选用2代头孢噻肟钠或头孢2.5g,并加入100ml生理盐水在30min内进行静脉滴注,防止切口发生感染;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加强手术室管理,对手术区皮肤应用乙醇、碘酒消毒。(2)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临床医师的三基培训,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切口应大小合适,防止切口过小而牵拉损伤其它组织,用腹膜外翻法保护切口,减轻污染;用114号缝线缝合切口,用甲硝唑冲洗伤口;监测患者术中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加强基础病的治疗;加强细菌监测,穿孔性、化脓、坏疽阑尾炎进行术中取样,做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3)术后,正确置放引流管,48~72h换药1次,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易感因素等;术后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一般在2d左右,对无并发症患者,术后72h则停止用药[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手术部位无脓液出现,仅切口有疼痛感为无感染;手术部位有较少脓液,且疼痛感较轻为轻度感染;手术部位脓液较多,且疼痛感较明显为中度感染;手术部位脓液明显增多或红肿,疼痛感加剧为重度感染;总感染率=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
1.4 数据处理
初步录入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性。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
注: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P<0.05。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一般青年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急性阑尾炎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反跳痛、压痛、腹肌紧张、皮肤感觉过敏等症状,临床上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方法是阑尾切除术,而在进行阑尾切除术时因特别慎重,一旦阑尾黏膜受到损伤,则会使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4]。实施目标性监测是根据临床路径在手术全过程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一种新型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5]。
术前的无创及充分准备至关重要,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的阑尾炎患者,医生让其家属帮助患者先做皮肤清洗,备皮时再使用抗菌皂液清洗手术部位,应用电动剃毛器代替传统剃须刀,阑尾切除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清洁污染是手术必须的过程,但从监测结果看,仍存在十分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主要表现在药物选择越级使用、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不规范等方面;术中选择合适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达到视野良好暴露的目的,理想的切口显露良好、易于接近病灶,易于术者操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暴露感染;加强切口保护是防止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应用聚维酮碘进行清洗切口,将切口组织间隙液吸干,严密缝合切口,且不留死腔,术后应用乙醇纱布湿敷等,这些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因为聚维酮碘是一种对组织无刺激性、杀菌力强的消毒剂,冲洗能减少切口可能污染的细菌数量,对残留切口的细菌具有强有力的杀菌作用;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过长,则使延长切口在空气的暴露时间,增加了污染的概率,造成手术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有:麻醉效果不满意,使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术前诊断不正确,增加了探查时间;术者解剖不清、手术技巧不熟练、判断力差;切口选择不当或过小,视野显露差,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满意的麻醉效果、正确的切口选择、熟练的技能操作、清晰地解剖层次是缩短手术时间的主要措施,也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切口换药是看似简单但又非常细致的一项操作,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通过换药可以早期发现手术切口的异常,如切口感染、切口液化、缝线反应、裂开等,并给予及时处理,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医院纠纷的发生[6]。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未实施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13.0%;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5.0%;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素青,刘金淑.225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9(19):3986.
[2] 谢丽璋,高杰陶,李彦兰等.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6):29-31.
[3] 姚小红,黄秀良,董爱明等.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14-216.
[4] 谢鸿静,刘卫云,卢思英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4,10(10):1728-1729.
[5] 王辉.144例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07(3):152-154.
[6] 林拥军.手术治疗40例老年穿孔性阑尾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22):109-110.
关键词:目标性监测;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应用效果阑尾炎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疾病之一[1],一般采用手术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切口感染是阑尾切除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进程,因此,采用有效方法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成为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2]。本研究主要讨论了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2年~2014年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200例患者,以2013年~2014年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与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行阑尾炎手术的2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4.9±4.2岁;体重40~63kg,平均体重48.9±2.95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行临床路径及未进行监测干预;观察组患者按临床路径在手术前、中、后实施全程目标性监测,具体方法如下:(1)术前,结合患者心理、生理状况,告知其手术原理、注意事项等,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手术切口部位及周围皮肤污染进行彻底清除; 1h内备皮;给予预防性用药,1~2h内使用1次抗生素,选用2代头孢噻肟钠或头孢2.5g,并加入100ml生理盐水在30min内进行静脉滴注,防止切口发生感染;保持病房环境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处理;加强手术室管理,对手术区皮肤应用乙醇、碘酒消毒。(2)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加强临床医师的三基培训,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缩短手术时间;切口应大小合适,防止切口过小而牵拉损伤其它组织,用腹膜外翻法保护切口,减轻污染;用114号缝线缝合切口,用甲硝唑冲洗伤口;监测患者术中有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加强基础病的治疗;加强细菌监测,穿孔性、化脓、坏疽阑尾炎进行术中取样,做细菌培养和药敏检查。(3)术后,正确置放引流管,48~72h换药1次,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并处理;严密监测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易感因素等;术后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一般在2d左右,对无并发症患者,术后72h则停止用药[3]。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手术部位无脓液出现,仅切口有疼痛感为无感染;手术部位有较少脓液,且疼痛感较轻为轻度感染;手术部位脓液较多,且疼痛感较明显为中度感染;手术部位脓液明显增多或红肿,疼痛感加剧为重度感染;总感染率=轻度感染+中度感染+重度感染)。
1.4 数据处理
初步录入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科学、真实性。将数据输入EXCEL(2010版)进行逻辑校对并分析,得出清洁数据后经SPSS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
注: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对比,P<0.05。
3 讨论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一般青年发病率较高,临床上急性阑尾炎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腹痛、发热、反跳痛、压痛、腹肌紧张、皮肤感觉过敏等症状,临床上治疗阑尾炎的主要方法是阑尾切除术,而在进行阑尾切除术时因特别慎重,一旦阑尾黏膜受到损伤,则会使细菌侵入管壁,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4]。实施目标性监测是根据临床路径在手术全过程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的一种新型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5]。
术前的无创及充分准备至关重要,特别是农村卫生条件较差的阑尾炎患者,医生让其家属帮助患者先做皮肤清洗,备皮时再使用抗菌皂液清洗手术部位,应用电动剃毛器代替传统剃须刀,阑尾切除术抗菌药物的使用及清洁污染是手术必须的过程,但从监测结果看,仍存在十分不合理的使用情况,主要表现在药物选择越级使用、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不规范等方面;术中选择合适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达到视野良好暴露的目的,理想的切口显露良好、易于接近病灶,易于术者操作,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暴露感染;加强切口保护是防止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应用聚维酮碘进行清洗切口,将切口组织间隙液吸干,严密缝合切口,且不留死腔,术后应用乙醇纱布湿敷等,这些综合措施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率,因为聚维酮碘是一种对组织无刺激性、杀菌力强的消毒剂,冲洗能减少切口可能污染的细菌数量,对残留切口的细菌具有强有力的杀菌作用;切口感染与手术时间有密切关系,手术时间过长,则使延长切口在空气的暴露时间,增加了污染的概率,造成手术时间延长的主要原因有:麻醉效果不满意,使患者不能较好的配合;术前诊断不正确,增加了探查时间;术者解剖不清、手术技巧不熟练、判断力差;切口选择不当或过小,视野显露差,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满意的麻醉效果、正确的切口选择、熟练的技能操作、清晰地解剖层次是缩短手术时间的主要措施,也是降低切口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切口换药是看似简单但又非常细致的一项操作,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通过换药可以早期发现手术切口的异常,如切口感染、切口液化、缝线反应、裂开等,并给予及时处理,可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医院纠纷的发生[6]。
本研究显示,对照组患者未实施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13.0%;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5.0%;观察组患者手术部位总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
综上所述,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促进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素青,刘金淑.225例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9(19):3986.
[2] 谢丽璋,高杰陶,李彦兰等.目标性监测在预防阑尾炎手术部位感染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6):29-31.
[3] 姚小红,黄秀良,董爱明等.普通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14-216.
[4] 谢鸿静,刘卫云,卢思英等.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预防及护理[J].河北医学,2014,10(10):1728-1729.
[5] 王辉.144例阑尾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0,07(3):152-154.
[6] 林拥军.手术治疗40例老年穿孔性阑尾炎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4(2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