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段时间,我曾认真考虑过读商学院的事,主要是想系统地学些商业知识。
现在看来,一个女性去学EMBA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不说别的,一顶动机不良的大帽子就够你戴的。
从这一点上,我不由得对王石生出一点同情,个人隐私被置于道德放大镜下看的滋味一定不好受,更何况还“连累”了一车同窗。
外界夹杂着八卦精神的连篇报道显然把EMBA妖魔化了,但这种夸张的调侃也的确源于它们身上的“中国特色”。
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在1943年首创的一种教育形式,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一种结合实践的商学课程。
知名商学院的门槛是很高的,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EMBA为例,除要求学员具备120个月工作经验外,还需获得GMAT 710分以上的成绩,即便这样,也仅有44%的录取率;当然,它所提供的是不掺水的课程,也配备了顶级师资队伍。
这对学员水平的提高是有保障的—在法国等国家,送员工去读EMBA已经成为一种激励形式,其实这种成本比从外面挖一个同样资历的人才低很多。
在中国,EMBA教育在短短10年间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公布的一份全球商学院EMBA百强榜,中国有4个项目进入了十强,这在两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跟国内本身对教育的需求有关,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高端管理人才缺口很大。不管是数目众多的中小民营公司,还是规模庞大的国企,都需要保证公司的管理能力跟得上业务发展的速度。
EMBA就是这样被催生出来的,目前中国已有了约200个EMBA项目,很多师资教学水平有限。它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个人资产较高的企业主、政府要员及大国企的管理者,是它们主要争夺的对象。
这些“理想”学员除了能提升其口碑和排名外,还能以人脉吸引更多的学员。所以,各种“CEO班”、“超级总裁班”相继成立,费用也高得惊人—长江商学院学费为65.8万人民币,而清华及中欧等学费也都超过了50万—不无攀比之意。
实际上,为了照顾一些中国企业家和高管群体良莠不齐的基础,许多EMBA都把入学门槛降得很低,真正对录取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学员的身份地位。也就无怪乎会出现一些专门来钓金龟婿的女士了。
在一些商学院,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上EMBA,喝垮身体,搞垮公司,拖垮家庭。
这当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一些事实:有些人念商学院并不是为了学到什么,主要是为了拿个文凭,以及拓宽自己的人脉资源—这其实没什么错,同学之间做成生意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人脉之于念EMBA应该是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花钱买圈子的说法也正是这样来的。
站在商学院的角度,把教育机构发展成企业家俱乐部,让非营利性组织变成一个掘金工具,显然都是在竭泽而渔,不利于其自身及整个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把这个事例放在中国社会整体的大背景之下,便会对这种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现象感到熟悉,很多行业也具备类似的特点。资本和商业固有的贪婪性,需要民主来调节,才能尽可能避免权力阶级与金钱结合的现象,也才不会产生唯权势和金钱论的判断标准。
当然,这也许不是普遍现象,还是有不少高管从学习中获得提高的。对于一个只发展了十年的事物,你不能要求它一步就达到最高水准,它总归有一个完善起来的过程。
现在看来,一个女性去学EMBA的风险实在太大了—不说别的,一顶动机不良的大帽子就够你戴的。
从这一点上,我不由得对王石生出一点同情,个人隐私被置于道德放大镜下看的滋味一定不好受,更何况还“连累”了一车同窗。
外界夹杂着八卦精神的连篇报道显然把EMBA妖魔化了,但这种夸张的调侃也的确源于它们身上的“中国特色”。
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在1943年首创的一种教育形式,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一种结合实践的商学课程。
知名商学院的门槛是很高的,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EMBA为例,除要求学员具备120个月工作经验外,还需获得GMAT 710分以上的成绩,即便这样,也仅有44%的录取率;当然,它所提供的是不掺水的课程,也配备了顶级师资队伍。
这对学员水平的提高是有保障的—在法国等国家,送员工去读EMBA已经成为一种激励形式,其实这种成本比从外面挖一个同样资历的人才低很多。
在中国,EMBA教育在短短10年间从无到有,发展迅猛。根据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公布的一份全球商学院EMBA百强榜,中国有4个项目进入了十强,这在两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这跟国内本身对教育的需求有关,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高端管理人才缺口很大。不管是数目众多的中小民营公司,还是规模庞大的国企,都需要保证公司的管理能力跟得上业务发展的速度。
EMBA就是这样被催生出来的,目前中国已有了约200个EMBA项目,很多师资教学水平有限。它们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个人资产较高的企业主、政府要员及大国企的管理者,是它们主要争夺的对象。
这些“理想”学员除了能提升其口碑和排名外,还能以人脉吸引更多的学员。所以,各种“CEO班”、“超级总裁班”相继成立,费用也高得惊人—长江商学院学费为65.8万人民币,而清华及中欧等学费也都超过了50万—不无攀比之意。
实际上,为了照顾一些中国企业家和高管群体良莠不齐的基础,许多EMBA都把入学门槛降得很低,真正对录取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学员的身份地位。也就无怪乎会出现一些专门来钓金龟婿的女士了。
在一些商学院,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上EMBA,喝垮身体,搞垮公司,拖垮家庭。
这当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一些事实:有些人念商学院并不是为了学到什么,主要是为了拿个文凭,以及拓宽自己的人脉资源—这其实没什么错,同学之间做成生意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人脉之于念EMBA应该是个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花钱买圈子的说法也正是这样来的。
站在商学院的角度,把教育机构发展成企业家俱乐部,让非营利性组织变成一个掘金工具,显然都是在竭泽而渔,不利于其自身及整个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把这个事例放在中国社会整体的大背景之下,便会对这种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现象感到熟悉,很多行业也具备类似的特点。资本和商业固有的贪婪性,需要民主来调节,才能尽可能避免权力阶级与金钱结合的现象,也才不会产生唯权势和金钱论的判断标准。
当然,这也许不是普遍现象,还是有不少高管从学习中获得提高的。对于一个只发展了十年的事物,你不能要求它一步就达到最高水准,它总归有一个完善起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