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大师徐悲鸿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说徐先生的才,徐先生的貌,是先天的事情,是他父母的事情,是上帝的事情,我们无法回答。如果我们公认徐悲鸿是一位大师,就要说到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
  徐先生的“天时”,是少年时代迎未中华民国的诞生,是青年时代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徐先生1895年诞生,卒于1953年,得年58岁——他要是早生三五十年,即便有齐白石黄宾虹的才,但不会是他徐悲鸿。他要是晚生三五十年,即便他的才天下第一,也不会成为徐悲鸿。
  徐先生的“地利”,是他生在江南。如果他生在吉林、黑龙江、甘肃、宁夏、贵州、云南……他都不太可能得到后来的机遇,为什么呢,诸位知道,清末民初,中国的文化中心、文化重镇、文化集散地,是在江南,是在当年东亚第一大都市上海。他从宜兴到上海,从上海到巴黎,从巴黎回南京,一路地利。抗战爆发,他和许多文艺人的命运一样,走避南洋、偏安西南,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时期。战后回到北京,又一次得到地利,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国立艺专成为大名鼎鼎的中央美术学院——他在民国首都与共和国首都,都成为美术界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
  徐先生的“人和”是什么?可以重点谈。
  但是,我们谈徐先生的“人和”,与他的“天时”不可分,因为民国初年的文艺精英,都给他遇见了;徐先生的“人和”,也与他的”地利”不可分,因为民国时期的文化艺术中心,前已说及。所以没有他的“天时”,没有他的“地利”,他的“人和”便无从谈起。
  譬如第一个赏识提携他的有力人物,是康有为。康有为当年住在上海,今天乡下年轻人到上海,哪里去找康有为这样的大人物?
  又譬如第一个跟他私奔的女子,是蒋碧薇。今天江苏宜兴的小姑娘再漂亮、再聪明,哪里挑得出蒋碧薇这样的大家闺秀?
  徐先生出道的时代,是军阀时代。在北方,委任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是黎元洪执政的军阀政府;在南方,徐悲鸿留洋,拿的是军阀政府的名额与官费。据蒋碧薇回忆录回忆,徐先生在法国,区区留学生,竟然买各种艺术品,钱花光了,就打电话给军阀时期驻法国公使要学费,公使马上给他寄过去——今天哪里去找这样的事?
  顺便一提:那时的驻法国公使自己花钱收藏欧洲油画。全中国如今唯一一批法国19世纪油画真迹,包括库尔贝的画,就是那位军阀政府驻法国公使亲自购买收藏的,现在有一部分还藏在中央美术学院。
  当年徐先生回国出掌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即今日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他不必加入国民党,不必接受文化部政审,不必通过所谓“国家学位办”的学历与资历审查,不必经过科级处级局级司级等等干部升迁的过程,不必由国务院讨论任命……这一切,民国时代都没有。他徐悲鸿有才学、有名望、有作品、有抱负,他就能施展。没有任何人、任何机构、任何规定能够阻拦他——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招学生,不必通过政治考试和外语考试,他看准了,就能收进来。今天中国画研究院前院长刘勃舒先生正好在座,他本人就是徐先生的美谈:当年刘先生不过是江西一名小学生,给北京的徐先生写信请教,徐先生回信鼓励,后来就被收为弟子——这种事,今天可能吗?
  徐先生的文艺观是“为人生而艺术”,他有一个论敌,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这个论敌,就是刘海粟——这是徐刘二位的“不和”吗?不是,这也是徐先生的”人和”。诸位知道,法国有安格尔和德拉克罗瓦相争,俄国有柴可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相争,德国有华格纳与勃拉姆斯相争,美国有海明威与福克纳相争……我们在世界文艺史各个时期,几乎都能找到一对大人物,主张各异,互不相让,其实彼此佐证,相得益彰。中国也有:譬如北宋苏东坡与王安石之争,譬如清末康梁与杨度之争,五四时期有鲁迅和胡适之争——今天,我们各个学术和艺术领域,找得出这样一对对旗鼓相当的大人物吗?
  徐先生更有提拔人才的眼光、热情、雅量,尤其是能量。他当年在江西遇见贫寒的傅抱石,直接找江西省军政界头目熊式辉资助傅抱石留学日本,人家买他的账;他当年到广西与军政界人物李宗仁、白崇禧结交,人家买他的账;他回国后亲自举荐吴作人、吕斯百、沙耆这几位小青年去比利时法国留学,教育部买他的账;北平被解放军包围时期,他在傅作义召开京城贤达名流的会议上率先发言,力劝傅作义认清形势,顺应潮流,保护古城,人家也买他的账;他接掌北平艺专,亲自在全国范围杰出画家中点将组班,接聘未京,共享其盛,当时美术界各路英雄好汉全都买他的账——今天全国各省找得到这样爱惜人才、慨然作主、亲自拍板、从善如流的军政长官与教育长官吗?全国各校找得到这样胸襟开阔、人脉遍在、资望超群的伯乐教授吗?全国各地找得到这样一呼百应的精英群体吗?
  徐悲鸿给学生俞云阶送一幅大字“勇猛精进”。结果俞先生当了20年右派,抬不起头。徐先生一辈子的座右铭是“一意孤行”,今天那位艺术家胆敢“一意孤行”?今天,我们所有艺术家的身家性命“一意孤行”得起吗?我们不但不敢“孤行”,我们甚至没有自己的“一意”。在座哪位说得出自己的“一意”,是什么吗?
  徐先生是一位民国人,一位民国时代的文人艺术家,是什么成就了徐大师?是什么成就了“五四”精英成为各个领域的大师?是什么使这些大师至今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法超越?
  所以我也给在座各位一个命题:为什么我们的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时代休想出现大师?
  最后我要替徐先生庆幸:在我们的时代刚刚开始时,他就去世了。概括徐先生的天时、地利、人和,正可谓生逢其时、死逢其时啊。
其他文献
(一)茶人芃芃  我与芃芃,相识于茶。  那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茶文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没有当今这么热门这么显赫这么人潮涌涌这么名利双收。那是一个充满激情振兴国饮的时代,是一个筚路蓝缕毕力耕耘的时代,是所有参加者皆以建构中华茶文化学术根基为己任的时代。当时,几乎所有参与其间的茶人,都是因诚心爱茶而结缘,很少有功利之念。所以,那时的茶界可谓风清气雅,茶人之间的交往是真诚而亲切的,是素朴而淡泊
期刊
马家辉  生于1963年,香港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曾任杂志社记者、广告创意设计、报社副总编辑,并担任电视及电台节目主持,亦为香港《明报》世纪副刊创意顾问,文章散见于港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有《李敖研究》、《女儿情》、《都市新人类》、《爱恋无声》、《江湖有事》、《死在这里也不错》、《在废墟里看见罗马》等。  四月中旬去了杭州一趟,回港后才买到新版《对照记》
期刊
王蒙  当代作家,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曾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自1963年至1979年,29岁至45岁,我在新疆生活了16年。我与维吾尔等各族农民、与铁衣甫江等各族知识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同室而眠、同桌而餐、有酒同歌、有诗同吟。我们将心比心,相濡以沫,情如手足,感同体。我
期刊
彭名燕  彭名燕,深圳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深圳市文联原副主席。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工作,北影文学部创作室编剧。1992年起,在深圳文联文艺创作室当专业作家。主要成就:获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代表作品:《黑太阳》、《杨门家风》等。  报告文学“怎么写”,没有固定模式。作家一般是单兵作战,各自为政。《崛起水晶城——中国深圳大运中心、大运村建设纪实》的特点是点面结合,有聚
期刊
朱幼棣  浙江黄岩人,原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获得者。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大国医改》、《裂谷雪崩》、《西北断简》、《后望书》,中短篇小说集《沉默的高原》等。  1  不死的胡杨死了。  不倒的胡杨倒了。  我再次走近塔里木河的时候,是20世纪末的一个黄昏。  从库尔勒到塔中,我乘坐的是美洲豹直升飞机。从飞机上看到了塔里木河,弯弯曲曲,像一根纤细的长青藤,在荒原
期刊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曾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包括弹词、古家具、玉器文具等。  一个人越老越帅显然是成功的自我表达,一个人越老越睿智是执著的人生总结。越老越帅是表象,这时已不是爹妈给的容貌。过去说,年轻时的容貌是爹妈给的,40以后就是自己的了。无论漂亮与否,人过40先天容貌都将远去,靠脸蛋儿
期刊
画家和诗人  有共同的眼睛  通过灵魂的窗户  向世界寻求意境  色彩写的诗  光和色的交错  他的每一幅画  给我们以诱人的欢欣  他所倾心的  是日常所见的风景  水草丛生的潮湿地带  明净的倒影,浓重的云层  大自然的歌手——  篱笆围住的农舍  有一片蓝色的幽静  远处是远山的灰青  山麓的溪涧和乱石  暮色苍茫中的松林  既粗犷而又苍劲  使画面浓郁而深沉  也有堤柳的嫩绿  也有秋日的
期刊
20世纪前后是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与发展极其重要的100年,在艺术创作领域,“西学东渐”大潮带动西方文艺思潮在中国逐渐根植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价值体系,也带动非西方艺术即多元艺术的崛起。  欧洲文化首先进入中国的形式依然是以宗教的方式。最先把西方绘画介绍到中国的是传教士利玛窦。他带来的欧洲油画和脸版印刷品作为他宣传基督教的手段,他把这些美术作品不仅献给当时的皇帝、贵族,同时也送给一
期刊
一  一个中国古代文人不管漂泊何处,晚年最大的向往就是回归故乡。这事到了近代那些具有世界历史视野的学者那里就不一样了,他们会以一生的学养把时间和空间浓缩,然后拄着拐杖站在书房的窗口看着远方。他们在想: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我最希望投生何处?  我很想知道几位大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排在第一的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Joseph Toynbee)。因为正是他洋洋洒洒的著作,最早让我了解了世
期刊
鄙性以好写动物,人乃漫以华新罗为比。其尤加誉者,则郎世宁。齐人只知管晏,固莫可如何,实吾托兴、致力、造诣、自况,绝不与彼两家同也。民国初年,吾始见真狮虎象豹等野兽于马戏团,今上海新世界故址,当日一广场也,厥伏威猛,超越人类,向之所欣,大为激动,渐好摸拟。丁巳走京师,游万牲园,所豢无几,乃大失望。是时多见郎世宁之画,虽以南海之表彰,而私心不好之。旋旅欧洲,凡名都之动物园,靡不涉足流连。既居德京,以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