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

来源 :新闻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出版业有相当广泛的范畴,但作为走在新技术实践第一线的行业,所有的新闻传播媒体在大数据时代都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问题。文章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新闻出版业的从业人员,使其投入更多的创新性工作,长远来看对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非常有益。文章提出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高水平数字转型仍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新闻出版从业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转型规划。
  【关键词】人工智能;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知识服务;人才培养;数字化2.0
  一、人工智能对新闻出版的重要作用
  从互联网诞生以来,由于互联网自带的传播信息属性,新闻出版业一直走在数字化转型的前沿。时至今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潮之下,几乎找不到哪一家新闻出版企业尚未进行数字化转型。2019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关键节点,2019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项目真正落地实施,开始对新闻出版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新闻出版业进行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此外,新闻出版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
  (一)率先加入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的大潮,能帮助新闻出版企业提升科技水平,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保罗·莱文森指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家更关注的是这种技术本身,采用这种技术能帮助企业获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提升企业知名度。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传媒企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就已经是一件足以引起注意的事件,新闻出版企业会因此获得极大的广告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越早进行人工智能的数字化转型,这种获益就越大,技术的后发者往往无法获得这种优势。因此对于新闻出版企业来说无疑越早转型越好。
  (二)人工智能技术能为新闻出版业提供更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内容
  作为内容生产行业,优质内容的获取往往是新闻出版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以极高的效率生产大量同业竞争者尚无法生产的内容,新华社最早推出的“AI人工智能主播”播出了大量智能化生产的视频新闻内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中国铁道出版社较早进入了数字化转型阶段,基于专业出版物内容的大数据处理,使用了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技术,达到人机协同完成知识体系构建和知识关联的知识再挖掘,开发了有行业特色的轨道交通知识服务平台。
  (三)人工智能技术能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与知识服务
  新媒体出版传播处于大数据、移动化、碎片化、互动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能通过数据关联与数据分析,达到精准化、个性化的内容创造,最终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内容与知识服务,协助企业把内容资源做精、做强。
  二、新聞出版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闻出版业全行业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但不同企业的数字化程度有所不同。有些企业还处在“两微一端一抖”、内容数字化的数字化初级阶段,笔者称之为“数字化1.0”阶段。数字化1.0的发展经过新闻出版企业的长期探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转型流程,全行业完成数字化1.0转型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转型对于新闻出版企业提出了更多要求,要求实现全自动内容生产、文本挖掘、人机交互等目标,因此笔者称之为“数字化2.0”阶段。新闻出版企业面临问题以及笔者所讨论的,都是数字化2.0阶段。
  (一)没有形成完善的人工智能传播人才队伍
  数字化1.0阶段的转型,多是基于新的内容采编播发平台的应用问题,传统新闻出版业的工作人员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大多可以胜任,因此推进也较为顺利。但是,数字化2.0时代要求更加专业的数字化技术,要求新闻出版企业拥有相当数量的编程开发、深度学习、大数据挖掘人才,而这样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除了少数“国字头”新闻出版企业,大多数新闻出版企业都是不具备的,因此数字化2.0的推进困难重重。
  (二)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
  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数字化2.0转型,给新闻出版企业带来严重资金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数字化2.0的人才队伍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的加入,对于原有的内容生产人员也需要进行新的学习培训,这极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数字化2.0的实现也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投入,尽管这些投入长期来看可以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短期来看的确是拖慢企业数字化2.0转型的重要原因。
  (三)认识不足导致盲目完成数字化转型任务
  前文已经提及,率先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出版企业能获得极大的先发优势,因此有不少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化2.0转型的任务要求下,盲目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自身的优势、家底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追随先进者开展数字化2.0转型,把数字化2.0转型视为喊口号、摊大饼,这一问题在数字化1.0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但这些盲目参与的企业多在发展的过程中以己之短攻人之长,难以取得应有的竞争优势。
  三、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策略
  数字化2.0过程中,很多新闻出版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因此在认识这些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对新闻出版企业的调研、观察和分析,认为新闻出版业的数字化2.0转型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做好“数字化1.0”
  前文已经提及,受到新闻出版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影响,各企业的数字化1.0水平尚不尽相同,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数字化1.0是数字化2.0的基础,企业拥有庞大的数字化内容数据库方能根据自身内容特色发展数字化2.0转型,这个过程不是跃进式的,而是渐进式的。
  因此,对于部分尚未完全完成数字化1.0转型的企业而言,数字化2.0转型的第一步是先夯实数字化1.0转型基础,稳扎稳打,为企业积攒丰厚的数字“家底”,数字化2.0的实现方具有现实可能性。盲目跃进式推进数字化2.0转型,或者同时推进两种数字化转型,只会降低企业转型发展的效率,并且为高昂的转型成本所累,使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二)立足媒体特色,做好“小而精”人工智能转型发展
  各新闻出版企业特色不同、规模不同,因此在数字化2.0转型的过程中,也不必盲目学习新华社“媒体大脑”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全内容的人工智能化。在庞大的用户市场上,任何在小领域的突破都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利益者的定位下,深耕特定领域也往往能带来更高的內容附加值。以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为例,抓住轨道交通特色,开发了轨道交通职教资源库、知识服务平台等特色数字化产品,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因此对于大多数规模不够大、资金实力不够雄厚,但又独具特色的新闻出版企业而言,数字化2.0改革更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深耕细分市场,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率先开始人工智能改革试点,积累转型经验,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再逐渐向其他领域推进。这样不仅能减少新闻出版企业在数字化2.0转型过程中的资金、人力压力,而且可以帮助企业对自身发展过程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提升转型成功率。
  (三)用好传媒集团资源,打造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矩阵
  数字化2.0转型要求的资金、人力投入,对于很多新闻出版企业确实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但是在早期传媒产业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新闻出版业的各企业大多形成了以地域为单位的传媒集团,在数字化2.0的转型过程中,单个企业可以更多地借助传媒集团力量,动员各单位参与到数字化2.0转型的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分摊改革成本、共享人才队伍和内容资源,而且可以使各企业更好地专注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提升转型发展质量。
  (四)打造数字化思维,降低转型成本
  很多新闻出版企业尚将数字化2.0转型简单理解为雇佣新的技术人员,之后由技术人员生产新的内容即可。但实际上,任何改革都是系统性工程,数字化2.0的转型也是如此。数字化2.0转型不是技术人员凭借一己之力能够完成的任务,而需要实现整个新闻出版企业采写编发全流程思维转型。一方面,全流程的思维转型能降低技术人员与内容生产者、管理者的沟通成本,打通内容生产的堵点难点,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另一方面,只有企业的所有员工,特别是企业领导层真正形成了数字化思维,才能在内容生产的过程中自觉践行数字化2.0的转型要求,真正了解数字化2.0的发展任务目标,避免因管理人员、内容生产人员、技术人员思维上的差异性造成的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在转型发展中走弯路、兜圈子,使改革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转变发展思路,重视新闻出版企业长期效应
  很多新闻出版企业自身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也实现了良好的数字化1.0转型,但是在成本高昂、投入巨大的数字化2.0转型任务面前,也难免抱有疑虑心理。这种心态是正常的,但是从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上看,很多本身发展良好的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正是在这种心态之下措施错失了新媒体发展的第一波机遇,被时代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因此,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新闻出版企业也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关注数字化2.0转型可能带来的巨大长期效益,勇于改革、锐意进取,克服困难、迎难而上,方能占领数字化2.0转型的先机。
  四、结语
  不论何时,对于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是一切改革的基础。因此对于尚属新鲜事物的数字化2.0而言,新闻出版企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求快。必须要在做好数字化1.0转型的基础上,先转变思维,再采取行动,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求新求变,新闻出版企业才能真正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抓住机遇,实现自身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少楠.论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策略[J].中国报业,2021(02):38-39.
  [2]贾昀曦.关于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推动思考[J].传媒论坛,2020,3(15):91,93.
  [3]沈建新.媒体融合下高校学报数字化转型的解析及路径探索[J].科技与出版,2018(12):148-151.
  [4]蒋伟宁,张新新.新闻出版转型升级历程与特征[J].中国出版,2018(22):11-15.
  (责任编辑:黄康温)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从无人机航拍在新闻摄影中的实际情况及其鲜明的优势入手,论述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摄影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更好地在新闻摄影领域发展无人机拍摄技术,促进新闻摄影报道向更高水平发展。  【关键词】无人机;航拍;摄影;图片  近几年来,我国的无人机应用技术得到了快速發展和创新,在移动通信各类新科技的不断推动下,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与过去相比,也镶嵌着十分鲜明的技术发展印记。特别是在无人机
期刊
【摘 要】方志类纪录片是纪录片类型的一种创新,它是方志文化在电视语言上的呈现。文章认为,史料是方志类纪录片的基石,史料对此类纪录片的内容选题、主题提炼、章节布局以及影像表达至关重要,乃成败关键。文章剖析《中国影像方志》广西部分的十几期节目的调研、策划、拍摄、审稿和后期制作的全过程,提出史料的获取源自纪录片创作者知识与见识的功底,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使用的能力又给史料搜集与提炼提供了新的路径。  【
期刊
【摘 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介已成为新闻的主要传播平台,微信也成为用户量最多的社交平台,这时,决定新闻阅读量多少和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已经不是订户量,而是分享量。新闻被分享得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阅读到新闻,影响力就越大。文章深入剖析了分享与新闻传播的关系,完整地构建了新闻分享示意图,通过对研究对象新闻客户端A近20个月的新闻直接点击量、分享量和分享点击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厘清了分
期刊
【摘 要】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出版社面临着外部形态及内部体系的变革和冲击。出版社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抓住融媒体技术带来的新机遇,在结构调整、内容选题、宣传手段、运营方式等方面进行转型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文章以传统出版社为主要研究对象,探寻其成功转型升级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语境;创新发展;出版社转型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中国出版业带入了融媒体时代,传统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电视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县级电视台是社会基层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转型迫在眉睫。作为电视新闻的生产者,基层电视新闻记者也应紧跟行业的发展步伐,积极做好转型创新的转变。基于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背景下县级电视新闻记者的转型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记者;转型策略;研究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新闻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县级电视台传
期刊
【摘 要】融媒体技术为广播注入新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对广播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采编人员不仅要成为本领域的专家,还要成为融媒体广播内容制作的“通才”,才能适应广播发展的需要。文章基于两种模型,分析广播采编人员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阐述在融媒体时代广播采编人员的转型路径。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媒体;采编人员;SWOT分析;五种力量模型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广播媒体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
期刊
本期刊发的《社长总编谈媒体融合》专栏,推出了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李社军的重磅文章《既抓增量又抓存量,防止改革“翻烧饼”》,着重介绍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  河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建立有制度化的融媒体指挥调度机制,在重大主题、重大时间节点的宣传报道中,既突出各平台内容特质,又资源共享,对全台新闻资源和原两台记者站进行整合,对网站、客户端、双微矩阵等新媒体资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媒体市场的快速发展,媒介形态愈加多样,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重塑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融媒体、全媒体等各业态的新媒体产业异军突起。文章认为,媒介形态的快速融合与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质量的新媒体人才,社会对应用型新媒体人才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文章以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为例,主要从实践教学体系、校企合作模式及孵化创业项目等方面,探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官方平台新闻资料为支撑,引入调查报告手法,把新闻与文化传播进行糅合分析,找出新闻背后文化传播规律,提出乘势借势创势这一观点,对宣传推广工作乃至各行各业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文章认为传播学已与新闻学互相交融,聚焦文化传播的宣传推广,还可观照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对做好新闻策划与宣传组织工作也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六堡茶;文化;传播;乘势;借势;创势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时势推移所致。
期刊
【摘 要】信息时代,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兼具社交与传媒功能的平台大量涌现。因其发散性特征对于民族文化有着更强的亲和力,正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一股新生力量。文章对网络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播所呈现的新態势进行梳理,并对自媒体的规范发展以及新旧媒体的融合互鉴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传播媒介;民族文化;网络传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和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