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面壁——关于石窟壁画临摹的思考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duiz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艺术史家与文献学家恩斯特·瓦尔德施密特根据“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自1902年至1914年四次新疆探险带回柏林的文物,将前伊斯兰文化期的新疆分为犍陀罗时期、“吐火罗”时期与回鹘—汉时期.位于丝绸之路北道的龟兹石窟寺院遗址无疑是见证三个时期的极佳典范.对龟兹石窟壁画的临摹工作首先作为艺术史学与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由德国探险队的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开启,他摹绘的作品依然是当下图像研究的重要参鉴.国内对龟兹壁画的临摹工作则要始于韩乐然,临摹作品属于艺术家保存与学习古代壁画的范畴.颇有意味的是,格氏与韩氏均以西画材料进行摹绘,暗合作为中西文明交汇的龟兹石窟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由于学科的逐步分工与细化,新中国成立以后来到龟兹石窟的壁画临摹者以艺术家为主体,根据临摹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文物保护研究性质的临摹.以石窟保护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分为客观临摹、整理临摹与复原临摹,三者循序渐进.此类临摹方式以敦煌石窟的数代临摹工作者为代表,由常书鸿、段文杰与史苇湘等前辈践行,认为壁画临摹不仅是保存文物的重要手段,更是研究壁画艺术的重要方法.另一类则是学习研究性质的临摹.以石窟保护单位之外的各层面艺术家为主体,主要通过临摹,学习、体悟壁画的材料和技法进而为今后的艺术创作积累资源.笔者早年曾在龟兹石窟现场展开学习性质的临摹,在与古人数月的面壁“对话”中,引发出若干思考,今撰写小文,就教于方家.
其他文献
“巴顿”坦克在IDF中的服役始于1966年,当时以色列从德军接收了第一批美制坦克——M48A1.从那时起,以色列开始启用一大批“马加奇”坦克(“巴顿”坦克在IDF中的名称),其中有两千多辆坦克的服役时间超过40年.rn第一批坦克的车体前端是圆的,由于车腹也是圆形的,所以被戏称为“青蛙”.它们全部基于M48“巴顿”坦克且全部升级为AVDS-1790-2A柴油发动机、CD-8506A自动变速箱以及105毫米口径的标准北约火炮.1973年赎罪日战争后,IDF从美国购买了一支数量庞大的M60“巴顿”坦克编队.不同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出现了新变化,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悉心引导和栽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策略: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做到学深悟透,抓好思想铸魂育人;注重系统推进,强化“三全”育人功能;掌握话语表达,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教育方式,构建互联互通平台;确立评价标准,内心
许多二战美制战车长期在IDF装甲部队中服役,并成为诸多坦克、火炮、战斗工程车辆及其它衍生车辆的基础.“谢尔曼”的首次升级是以色列和法国合作完成的,主要是在一些以M4A3为主的焊接车体上安装75毫米高初速炮.以色列指挥官最终得出结论,复制于二战德军Kwk4275毫米火炮的法国0N7550主炮不足以对抗埃及和叙利亚军队中新款T54和T55的厚实装甲.rn几乎和苏军坦克增援阿拉伯军同时,法国在其新款AMX30坦克上开发并安装了一门105毫米火炮.经过数次改造,包括降低初速等,一种改装过的火炮被提供给IDF,井安
期刊
摘 要: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培养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实践类课程。改革前,该课程面临“缺资源、不会用、教不会、考不过”的四大困境。改革后,课程以“中国情怀”为主线,重组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将思政元素与教学项目衔接,建设具有“全、精、细”特色的线上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线上线下“四维多元”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践证明
摘 要: 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专业教学标准编制需遵循“供需调研—职业能力分析—课程体系建构—质量评价标准”的技术路线,以“系统培养,岗位成才;三元育人,工学结合;流程规范,价值高阶”为指导思想,以普适性专业教学标准为逻辑起点,高职院校、培训中心与合作企业共同参与,形成调研报告、职业能力分析报告、课程体系报告、专业教学标准等文件。  关键词: 跨企业培训中心; 专业教学标准; 指导思想  中图分类号
在当代雕塑的创作中,构思过程越来越复杂,对资源的利用也更加多样.很多艺术家都能够熟练引述古代神话、经典文学的内容,但阅读只是艺术家能力的一部分,如何将典故、思想、精神从文字转化为视觉与感知的语言则需要相当的直觉和经验.实践者需要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艺术史和方法论系统,试图与哪些艺术家和作品对话?从事创作的上下文关系是什么?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深入和扩展.
期刊
大概是十多年前的2004—2005年间,在安徽省文联举办的一次文学研讨会上,与会代表按照惯例一一发言,二三十位作家和评论家发言后,时间已近十二点,而未来得及发言的人也都知趣地不再发言。当主持人准备宣布会议结束时,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学者站起来,他说他是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名叫江飞,是苏老(苏中先生)指名叫他来参加会议的,并且写了文章;既然来了,就想借此机会讲讲自己的看法。  话说得不卑不亢。是苏
期刊
一、文本中的造物:从神话到科幻rn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提出神话实为文章之渊源①.事实上,在中西方历代的文学类型中皆可见神话的身影.其中,科幻小说中频繁出现神话的踪迹.神话与科幻小说的结合看似并不合常理.达科·苏恩文曾从文类角度对神话和科幻小说进行对比,他认为两者实质上是对立的.神话和科幻小说都将陌生化作为潜势态度和宰制形式手段②.通过陌生化,两者制造出某种惊异效果,其目的是透过表层世界探寻真理认识自我.
期刊
四十岁的生命仿佛已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正如这酷暑,让人难耐,又让人热血澎湃。回忆是把钝刀,切不开过去和现在,现在之我是过去之我的累积与延续,也是白纸黑字的涂抹与叠加,散落在与文学有关的批评之中。这里写下的与其说是我的批评观,不如说是我对批评的思考和对自己的期待。  批评家的批评与作家的创作都是一种生命形式,都能够赋予生命以意义。斯坦纳说,“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这意味着批评家与作家在
期刊
一rn稍微带有一点诧异地,我阅读完了王威廉的最新短篇小说集《野未来》①.这种诧异来自一种先在阅读经验的比对.早在2013年左右,我在编选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的时候,收入了王威廉的《听盐生长的声音》,这是一部以西部盐湖为环境背景的作品,里面的男主人公生活困顿而郁积,在大自然景观(奇观)的感召中他察觉到了生命意志的循环萌动,又再生了生活的勇气.这篇作品得到了海外译者的好评,最后英文小说选在国外出版时,就用这篇的题目做了书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