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软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反思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xia_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交软件被广泛使用的当下,文章对课堂教学中是否应该使用社交软件以及如何合理使用社交软件进行了研究。以微信的使用为例,从课堂教学双方的特点、微信的特点以及环境发展等三方面,分析了启用课程微信群的合理性,并基于实践中的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对课程微信群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提出合理使用课程微信群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社交软件;移动互联网;课堂教学;教学反馈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4-0083-04
  一、问题的提出
  社交软件已成为目前大部分人频繁使用的工具。无论在私人空间还是工作层面,无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都开始频繁使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社交软件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分享,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改变着当下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各种商业模式。在这种社交软件广泛运用的时代,它是否适合或者也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呢?如何使用才能使教学互动更有助于师生间的教学沟通与教学相长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观察和思考。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截至2016年12月,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已达8.89亿,同比增长28%。起初被大家作为一个沟通工具的它,近年来正不断帮助用户拓展关系链的上限,其背后的产品逻辑和用户社交目的变迁,值得关注。微信关系链正由强关系链条衔接的家人、好友向弱关系的泛工作网络延伸,职业社交显然成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环[2]。
  学生群体正发生变化,目前在校学生基本都是95后,他们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在他们出生懂事的时候,电脑和互联网就已经普及。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沟通的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传统的教学和交流方式,是否可以与新一代学生的特点相结合,从而取得较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呢?
  身处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减少信息沟通的瓶颈和层级,更快更准确地表达参与各方的想法,这或许是对教育最大的红利,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关于社交软件的使用问题:是否需要使用微信作为教学工具以及怎么使用微信才能是合理,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二、课程微信群在课堂教学使用中是否有必要
  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规模快速扩大,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成为互联网产业的消费群。这一巨大变化,为信息传播和娱乐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能,游戏、音乐、阅读、教育、零售、支付、金融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互联网的用户正在快速向移动端迁移。
  1.课堂教学双方的特点
  (1)新大学生一代的特点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5后,是成长在QQ下的新一代,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视野开阔,爱好广泛,热爱美好事物,不轻易拒绝他人,善良而礼貌。对电子产品和网络世界更熟练和依赖,喜欢二次元。
  在课堂里,即便他们不认同教师的观点,也很少会直接提出,他们会在网络世界里进行反映。他们喜欢直接的沟通和交流,并且在特定的社群来討论关心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成长的一代,更偏好接受移动互联网的各种新用途。
  (2)教师群体的特点
  教师群体年龄跨度大,青年教师与学生的代际鸿沟不大,但对于40岁以上的教师而言,与学生的代际鸿沟呈扩大的趋势。
  教师的学习能力很强,学识渊博,专业发展方面比较擅长,但在与学生沟通方面尚有差距。教师群体只有不断增强学习新技术的主动性,将新技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在明确了教学关系的双向性后,才可能主动使用新技术来改善课堂教学。
  2.微信的特点
  微信的特点在于社交属性,从沟通工具起步,到不断帮助使用者拓展延伸关系链,其使用场景也在不断丰富。在教学场景下,微信在教学中有几个重要功能值得关注:①信息的及时回复。有问必答的社群模式或单向的提问回答模式,降低了沟通成本,并能及时收获问题的解答,同时也能增进沟通各方的信任感。②朋友圈的互动。互为好友并开放朋友圈,可以进行社群之外的互动沟通,增加了解。③微信公众号的推送。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分享,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推送。④微信红包。这对微信而言是付款工具,但在教学上它是一个激励工具,定位一定要准才可以用。⑤新开发的若干新功能。微信在不断根据数据内容和用户体验更新其版本。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不断尝试新功能,比如腾讯问卷、腾讯大学、腾讯小程序等,这些基于微信的新产品在尝试中使用,会有各种收获。
  3.从环境发展的视角,思考教学中使用课程微信群的合理性
  (1)教学中是否应该使用课程微信群?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外部的信息、技术、内容的篱笆正在飞速地被消融,象牙塔的围墙在不断降低并消除,这带来了两个问题:①学校的教学内容在获取上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接近外部实际;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性正在降低。教学是无法脱离外部环境和教学对象的飞速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合理使用新手段,在篱笆不断降低并消融的同时,与丰富的世界共生,教学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从新生代的特点出发,以他们能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体验感不断改善和提升的状态下,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建立稳定的教学共同体,这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与学原本就是一个互为转换互为提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是否使用课程微信群与否的问题上,答案是肯定的。
  (2)课程微信群一用百好么?
  不一定。课程微信群应该使用,但一定要合理使用。这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使用微信课程群可能的负面效果,需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①解决好知识体系系统化与知识碎片化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微信信息的消化会占用较多的个人时间,碎片时间最终变成碎片占据大部分时间,碎片阅读替代系统思考,因此,过多的碎片知识一定会挤占系统化的思考。②从教师角度出发,时间分配上也存在着时间占用的合理性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答疑解惑的时间分配上需要合理把握一个度,即保证高效地回答学生正常交流沟通的问题,也要适度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来思考。③解决好课程群内部互相信任的问题,用真实和朴素的思想观点替代虚伪的掩饰。从使用角度而言,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基于互信基础上的共同体,否则其效用完全只会流于形式。教师首先要真实可信,在规则把握上尽量公平,学生群体中只有大家都认可公平,并有相当部分学生能认知到老师的真诚,群内的互信问题就能落实,群的互助功能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课程群的学习体验就会改善。   三、课程微信群试用后的调查结果
  在2015年9月授课过程中,笔者第一次在教学中使用课程群的方式,并基于完全自愿的原则下,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对关心的几个关于微信使用方面的问题作了调查,收到了39份问卷。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授课中对使用微信的想法,调查结果如下:①在课堂中愿意接受使用微信。非常乐于接受的占71.8%,无所谓的占28.2%。②本学期给予微信的评分是4.6分(满分5分)。5分占64.1%, 4分占31.8%,3分占5.1%。③从内容上来看,学生期待与课程相关的内容占绝大多数。学生更喜欢在群中分享的内容依次为教学课件(94.9%)、专业阅读资料、上课通知、外部观点等。④在微信群中发言不多,原因主要是互相不熟悉(61.5%)、问题无趣(51.3%),然后才是怕被人笑话(23.1%)和怕得罪人(15.4%),是否计入成绩(7.7%)并不是主因。⑤对教师不向学生开放朋友圈的问题,61.5%的学生并不介意,30.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7.7%的学生会介意。⑥更倾向于通过微信与老师单独交流。愿意单独交流的占69.2%,愿意群内交流的占28.2%,不交流的占2.6%。
  基于调查结果,在后续的课程中进行了改进。2016年11月,笔者对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的可改进之处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取得了有价值的意见。调查显示:针对课程的可改进之处,课后习题的及时讲解占74.03%,增加实务经理进课堂占42.86%,微信群功能进一步开发、增强课下互动占37.66%。在此基础上,笔者增加了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答疑解惑,将大家集中的问题通过文字进行解读。
  2017年1月学期末考试结束当天,针对考卷的出题难度、学生的复习、考试的体验再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测量,检测了考卷难度与他们的复习期望之间的匹配度高度一致。本学期的课程是一次很有意思的实验。学生的考试掌握程度和努力程度是目前最高的班级,课程通过率也是几个学期里最高的,之后从学校的学生评教系统中反映学生教学评价的满意度也是几年中最高。
  四、课程微信群教学环节的分析
  1.教学目标与学生群体发展特点的契合
  微信课程建群的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这在微信群建立之初就必须清晰。课程微信群的定位,应将其置于教学目标下来审视,定位于课堂教学的工具。
  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课堂教育的目标也应根据高等教育的大目标的变化而相应进行调整。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教育目标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成长思维为核心。这需要我们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好奇心以及探索精神。在这个大的教育目标下,延伸到课程目标,从专业角度而言,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某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其变化的前因后果,始终保持对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变动的敏感性。
  微信在课堂教学中既是一个工具,也正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思维。这个工具用好它,事半功倍;用壞它,会极大破坏教学中的教学关系。因此,使用课程微信群,必须认识到使用双方的特点,取其利而避其害,达成教学双方相互间的了解和配合,最终使课程群成为师生的学习共同体。
  课程微信群建立之初,我们必须要对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微信群的使用进行匹配与契合的深度思考,并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课堂内容和形式。
  2.教学内容与学生群体自愿接受的契合
  传统教学中,由教师单向向学生教授其所学所知,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没有个性化教学。教师如果没有摆脱或者说意识到这种单向思维的后果,后续在教学中也很难转变,会一味认为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走下去。而学生则从他们的角度看教学,课堂的很多内容无法接受,心生厌恶。教学间的鸿沟会逐渐拉大,教学效果逐级走低,教学目标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基于学生视角来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微信进行信息互换,柔性的方式连接教学双方,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通过微信可以进行材料的分发,观点的碰撞和分享,师生间地位平等,老师可从中汲取许多学生群体的新新事物,将其融入教学。开设微信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阅读资料,分享各种课程内外的感悟分享,可以成为教学的展示平台。通过微信,随时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在各学习环节和教学评价方面的相关信息和教学评价数据,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达到预期结果。通过微信,教师可以在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辅导。
  3.教学过程与师生参与的协同
  教学的过程中,对共同的话题(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非专业的)在可以讨论的范畴下平等讨论,同样传达的是平等地位下的学习共同体。教学中,分享贯穿整个过程,学生的想法、老师的想法、学生的资料、老师的资料,完全凭借自愿进行分享,从课堂内容到课外资料、从作业布置到错题分析和讲解指导,从单元检测到末考复习的答疑解惑,这些完全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共同磨合参与,达成非常默契的自然状态。只有学习共同体的每一个人都自然、朴素、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互相之间不指责攻击,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精神自然会形成,这个过程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会有非常大的收获。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所想,在课程中设置一些问卷,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问题和建议。
  过程中,总会有学生外向愿意与老师主动交流,也总会有学生比较内向,他们有所想但不会主动聊。通过问卷可以得到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的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贯穿了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目标,更体现了共同体在沟通和协作中达成更高的目标——乐于分享、互助学习、共同进步,这种收获远远超出课程专业本身的范畴。
  4.教学中对积极正向课程氛围的维护
  勇于放手,基于课堂内各个学习主体互相了解建立正向的教学氛围非常重要。教学风格和课堂风气的延伸和维护对课程中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这种课程氛围是课堂文化的反映。课堂文化是教师为主导在其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气质,体现了教师教学价值取向和教学思维,主导着整个课程中教师对教学意识、教学目标的认知。鼓励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善待积极发问和犯错的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不断学习、思考创新的能力,会让整个群体的教学氛围向积极向上转移。   5.及时的教学反馈
  教学环节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反馈应该是全面的,它应该渗透到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对课程考核结果的评价反馈、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整体反馈,以及在后续课程中对前教学环节的反馈,甚至可以延展到毕业后工作学习中对教学的再反馈。
  整个反馈从细节到系统,从教学个体到教学系统整体,从个体的师生关系到个体与教学团队的信任关系,全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的教学要做学生的支持系统,支持他们走得更远更好,他们最终会成为我们教学的强大支持系统。
  五、课程微信群在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1.微信群的定位
  微信是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一定要基于正确的教学价值观基础上使用,否则将极大破坏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关系,还可能导致师生之间的不信任,学生之间的互相猜忌,完全流于形式,甚至比不使用还糟糕。
  对微信的使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使用双方的特点。达成互相之间的了解是我们使用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成为学习共同体。微信不是用来增加师生负担,而是用来拉近师生距离,这个距离是学习共同体的距离,它不能替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它是科技发展用来丰富教学、以互信互学双赢为目的的工具。
  课程群的定位应紧紧围绕课程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分享为主,建立起互相解疑答惑的便捷渠道。通过课程群,学生可以了解老师的建议,也可以分享和听到同学们的想法。配合微信群的内容,还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将丰富的阅读资料分享给所有同学,听到不同声音,及时了解学生在教学各个环节的反馈,并及时进行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微信群使用中互相信任最重要
  微信的使用需要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信任。基于师生之间的信任,师生之间有分寸,教师主导价值取向要正确,启发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进行人身攻击。
  互信要从第一节课开始。从第一节课的破冰起,在课堂上建立起规则意识,增加课堂体验,并在群中将此规则进行延伸,营造课程群的气氛,倡导规则意识、协商意识、正向激励意识、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第一堂课要有一定的铺垫,用引言的方式引出彼此关心的东西,把规则讲清楚,不断强化规则意识,并互相产生信任。
  互信要从内容入手。微信推送的内容要合适,数量和质量也要合适,才能让学生有兴趣使用。及时调查,了解学生所想。个别加问卷的方式,可以比较全面了解学生的想法。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如果是学生的误解,也可以很快消除。
  信任的建立不只在线上的微信群内,更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在线下的个别辅导中体现,线上与线下会互相影响并共振。
  3.微信红包是否合適
  微信红包在课程群中可以使用,但要注意合理使用。微信红包在课程群的使用,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数额、合适的活动目标下可以使用,它可以增进课堂的气氛,比如在特别的考试或节日里,老师给学生的祝福时,由老师发给学生吉祥的小红包就比较合适。对于学生在群里发的红包,老师不宜收取,学生们自己互相间发红包,只是表达一个心愿和游戏心态,也有助于课程群内气氛的活跃。
  4.课程群功能的衰减(社交网络无限延伸是否合理)
  如果每门课有一个课程群,每一个课程群都有若干信息在群中,学生是否会对过度信息产生疲劳,从而降低群功能呢?会的。2015年第一次使用课程群时,课程中相关调查自主参与的人数比例达70%左右,但在2017年的使用中,参与率明显在下降,学生对群内信息的接收和响应度低于前两年。如果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大部分课程都建立课程群,那么一个学生将会在7-8个群里疲于应付。过度使用微信的群功能,超过一定限度后会让其功效递减。
  针对课程群的信息泛滥,要使课程群功能不衰减,需要精炼群里推送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哪个群的信息更有价值和更有趣,才会使这个课程群脱颖而出。学生通过口碑信息的传递,还可以让课程群的风格持续并强化。因此,坚持课程群的课堂文化和价值导向,形成有风格特点的教学,这个工具依旧好用。
  5.仅仅以线上的功能是否足够
  仅通过线上的微信群方式是否能维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不能。线上线下共同努力,才能与学生共同推动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无论专业延伸还是职业发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教育理念,才可能建立起良性的系统教育,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精神,在毕业后又会反哺课堂教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课下学生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这个学习过程会令人欣喜和期待,整个的教与学的全程是一个柔软而充满人与人交互的过程。
  学习共同体的搭建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中,可以延伸至学生的终身成长。微信乃至今后可能出现的其他社交工具,最终成为搭建师生终身交流的桥梁。无论科技如何进步,在这个人与人对话的环节上,永远只能用交流体验来感知。社交工具会继续向前不断创新。无论今后它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可以用新的工具来诠释教育的本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用新的工具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增进彼此了解,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邝艳华.课堂教学使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5):80-83.
  [2] IT战略家.2017微信用户与商业生态系统报告[EB/OL]. http://www.sohu.com/a/139701153_575815.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7-55.
  [4]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93-98.(编辑:鲁利瑞)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思维素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新视角,更是增强学生数学观念、形成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因多媒体课件,为无声的数学思想搭建了操作平台,为学生的理解落实了支点,为数与形建立了联系,成为不可替代又必不可少的现代化教学工具。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多媒体课件;现代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10)04
摘 要:伴随“互联网 ”概念的日趋成熟,翻转课堂、MOOC、SPOC等线上线下教学模式逐步改变着传统的课堂范式,旨在最大范围糅合丰富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积极性。文章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针对课程开展存在的掣肘之处,从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出发提出可行之策。  关键词:互联网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8-0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编程教育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的研究热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在编程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缺乏实践经验,还未形成本国的发展模式。文章梳理了编程教育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外中小学编程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并针对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探讨了在我国中小学开展编程教育的路径,为推动我国中小学编程教育有序发展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编程教育;计算思维;发展模式;路径思考 
摘 要:在“互联网 ”背景下,以“翻转课堂”理念为指导,文章从教学情况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评价反思六个方面介绍了以PowerPoint 2010动画设置为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实例。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分层任务的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层任务;动画设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
执笔人: 高红    2008年8月15日,由《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承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编委会年会在银川市举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刘学民主持了会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宁夏教育厅副厅长王尧出席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来自全国各省市教育厅信息中心及电化教育馆负责人,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等编委成员共四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10月27日,爱普生公司以“纵横·赢的力量”为主题举行了本年度最为盛大的一次投影机全线产品发布会,十三款覆盖工程、商务、教育、家用四大产品线的全线新品及解决方案震撼亮相。全线出击且以高端工程机为侧重的市场布局不仅彰显出爱普生作为市场领导者的豪迈气魄,也生动地体现了其大手笔布局中国市场的决心和智慧。  夯实教育基础,细节决定成败  现阶段,“班班通”工程所在的普教市场和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职教市场
摘 要:本文针对高等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专业课程“Visual C 程序设计”建设为示范,系列教学课件、教学练习与考试软件系统研制为突破口,进而延伸与推动配套教材(辅)建设,构建教学生态环境,使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包;教学生态环境;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
摘 要:JITT(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本文先对JITT教学模式进行整理,概述了其研究现状,并重点探讨了JITT在程序设计类课程应用中主要研究内容、目标、方法和实施方案,并分析其特点与不足,为JITT在各类教学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适时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ITT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可汗学院式微课是萨尔曼·可汗及其可汗学院创作的极具个性特点的一类微课作品的统称。本文以《角的定义》为例,剖析了可汗学院式微课在选题、内容框架、基本结构、用时安排、突破重难点、提问设计、教法学法设计、语言艺术、媒体呈现等方面的特色,归纳总结了其对微课开发的六点启示,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微课;可汗学院式微课;微课开发;角;启示  中圖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师生无法到校进行面对面集中授课学习,线上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居家最主要的学习方式。但居家线上学习的学习环境、师生互动、教学组织形式、管理方式等均与课堂教学有所不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引起人们的关注。作者通过对某市1579名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问卷调查发现,小学教师所具备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整体比较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但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各维度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