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廉的复制,才可能在数位时代长久维持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issy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香:您认为,在电子书时代,十万字的东西是没什么人有耐心读完的。可是kindle等手持阅读器其实还原了很多阅读体验,它并没有改变以往的阅读模式。您为什么觉得深度阅读成为不可能?
  陈(颖青):我说的不容易读,指的是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如果机器是线上的,我觉得仍然是有困难的。像kindle那样的机器,它线上是直接连到amazon书店去下载书,读的时候虽然是线上,但因为它是专用的机器,你只能读书不能做别的事情。所以我的意思是,最大的差别不在于机器,而是阅读环境,是在线上阅读还是线下阅读。线上阅读会有很多的干扰,所以十万字的阅读对所有人来讲基本上都是很困难的。
  书香:在说到台湾电子书平台存在的问题时,您说“台湾所有电子书平台,只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麻烦:没有书。没有够多、够新、够热门的书。这件事为什么无法解决?因为台湾仰赖翻译书惯了,而外国出版社原则上不授权电子书权利。”我的疑问是台湾本土作家的作品变成电子书的也很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同样的问题,在大陆也是存在的,就是有电子阅读器,但是却没有内容。
  陈:amazon在2007年推出kindle的时候,它的广告词是所有《纽约时报》上的畅销书我都有电子版。中文世界做电子书平台的,没有哪一家敢提到“畅销书”这三个字。他们每一家都各有本领去挖掘一些名作家的作品,当然还有公共版权的书,但是基本上当当网、卓越网、台湾的博客来上榜的书,没有人敢说他们有电子书,连“畅销书”这三个字都不敢提。这个问题可以和我说“台湾所有电子书平台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没有人像google亚马逊那样下死功”一起来谈。
  所谓的“下死功”我想描述一下。2007年amazon推出kindle,是硬体,还有kindle store是线上的书库。可是在更早之前它还做了一件事,在那之前它的线上书城过去只有 look inside。什么意思呢?就是一本书给你十来页的试读章节。可是2003年的时候,它把look inside变成 search inside,就是整本书可以全文检索。当然为了要安抚出版社amazon说虽然使用者可以全文检索,但是我秀给读者看的时候只让他看检索页面的前后几页,而不会让他们看整本书。它用这样的方式说服出版社,让他们把书授权给它。amazon那个时候做这件事情,就是直接把纸张书做电子扫描然后用光学辨识软体转换成关键字,以便于让使用者真的可以用关键词的方式去找内文。当它推出search inside,意思是说这些书他已经有电子档了。那是2003年的事情。他前前后后做这些事,累积了那么多年,才会在2007年kindle store上有那么多书可以让读者购买、下载。可是在这之前,amazon不敢说我要做电子书,所有这些书都是他它一本一本做出来的。google也一样,google book是跨过出版社跟图书馆合作,也是一本一本的扫描转化成电子文本。
  可是中文世界有谁在做这件事?虽然google因为做这件事在版权上有些争议,可是至少在公共版权的书上是没有争议的。即使回到公共版权的书,两岸又有多少人在做?我看到所有两岸的电子书平台公共版权的书,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没有人认认真真地说,把《四库全书》像google那样向国外图书馆借来,几百万册一本一本地做出来。这就是没有人下死功夫。
  书香:您知道大陆的超星图书馆吗?里面也有很多pdf档的图书。
  陈:对google和amazon来说,光是扫描是不够的,它一定还要加光学辨识软体(OCR),变成可以检索的内文。那个才是电子化以后书有力量的地方。电子化是需要有检索,有查询的,当你变成电子文本的时候还要可以适应不同的阅读界面,在很多移动设置上面,比如说手机上,你看pdf档就很辛苦。所以到最后在阅读上,使用上是有困难的,它只是聊备一格,说,我这里有这些书。但是,有这些书目是不够的,对使用者而言,只能在线上阅读,线上阅读又碰到我刚才讲的困难。所有这些事情做得都不到位,他们说我这个有了那个有的,但是认真使用,很多细节,体贴读者的服务都不到位。
  
  专用阅读器才是王道
  
  书香:您如何看待像kindle这类手持阅读器对出版产业电子化的影响?
  陈:看kindle重点不是那个机器,而是那个平台——kindle store,就是所谓的作者─(平台)─读者这个平台。对amazon来讲,两年来机器已经升级了许多个版本,价钱也变得越来越便宜,全世界竞争对手也非常多,不同的厂商有不同的竞争方式。这些硬体对所有的内容供应商而言,实际上不能叫做竞争对手,amazon的发行平台才是竞争对手。
  这个平台是一个新事物。过去amazon在卖纸张书的时候它是销售渠道,但在电子书时代,它不单只是销售渠道而是出版渠道。几个月前,美国有一个手上握有700个作者的经纪公司把手上所有的绝版书跟amazon谈做电子书,传统出版社知道这个消息后都非常紧张,于是就有人跟这家经纪公司谈判,表示即使是绝版书也不应该跳开出版社直接在amazon的电子平台上上架销售。这个意思是说,amazon绝不是很单纯的卖电子书的平台而已,它已经是一个很强的出版销售平台。事实上已经很多的个人作者直接在上面出书。一般作者和出版社签约的拆账比例是25%:75%。而amazon最新条款是70%:30%,卖十块钱amazon收3块钱,作者收7块钱。所有的作者回头一想,我到底是要拿25%还是拿70%?如果我是作者,我也会想要去拿那个70%。
  所以对产业的冲击,机器并不是重点,而是他们所产生的平台。平台对产业的变动产生很大的影响。慢慢的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平台在做类似的事情,这是挡不住的。
  书香:Ipad的热销,对于出版产业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陈:Ipad很妙,它这样的机器很丰富,你会发现上面有越来越多互动型的、游戏型、vidoe、电视节目,各种影像的东西都上来了,虽然它也有ibooks,但是在这样的机器上,生产者会往那些营业产值比较高的功能去靠,而我们都知道书的产值根本比不上游戏的产值。
  当一台机器什么都可以做的时候,会有更多的厂商去做那些产值比较高的事情,在上面产值最小的事情是会被边缘化的。虽然ipad在推出的时候,ibooks是它很重要的一个宣传的亮点,可是现在,你会发现大家强调的东西不再是ibooks,而是杂志、游戏、互动、声光等更有画面的东西。
  所以最后读书这件事可能还是会回到那些专用的机器上。那些专用机器不需要那么多的声光效果。做电子书的时候,大家都以为要加入很多的声光效果,其实不然。我们以金庸小说为例,金庸小说改编成那么多电视剧、游戏、电影,你读文字版的时候得到的享受和娱乐与看电影、电视时得到享受和娱乐,哪个效益更高?大部分人会说,还是读文字版本的时候比较高。我的意思是说,做电子书,并不是说你在纸本书上加入声光、互动、娱乐,它的价值就会提高。不会,有的时候加了反而会更糟糕。纸本有纸本的魅力,加得不好它的魅力反而会丧失。
  所以纯文字的作品在比较单纯的专用机器会有比较好的阅读体验。如果是配置更复杂的装置,比起拿那么复杂的装置看很单纯、静态的书,会有更多人宁可在那个机器上玩游戏。
  书香:所以您认为,在未来数位出版时代,会是用专用的机器来阅读书籍的状态?
  陈:是的。因为核心问题是能不能让我们专心。所有多功能体验的机器都没有办法给你提供一个东西,叫做专注——kindle可以维持线下阅读的专注性,让我很惊奇。所以重点就是说,我们看书的时候需要专注,以前纸本书的时候,它可能让你很专注地阅读。现在回归到某种专用的机器,它没有那么多的功能,还是可以让你回归到专注的状态。可是到了上线的环境就不一样了。如果一个机器在阅读的时候没有办法让你专注的话,你会用它去做别的事情。他会让你的阅读时间变少,再也没有办法去阅读十万字的书,阅读会变成碎片化。
  
  维持开放性,才是最后的胜者
  
  书香:汉王听到您这个说法应该会很高兴。他们是做阅读器的厂商,不过现在也开始在台湾抢内容了,而且条件优厚。您如何看待汉王现在在做的事情?
  陈:(笑)现在做硬体的厂商都明白机器不是重点,没有人会买一台机器一年到头就看那几本书。做平台的厂商也明白了这个事情。对汉王来说,它现在着力于让自己的商城里面有更多的书。可是我的看法是,对使用者来说,短期内他可能会关注这台机器上到底有多少书可以看。可是长期,他会比,如果我买了这个阅读器可以看到谁的书?
  短期是比数量,长期是比开放性。可是现在每一家做机器的厂商心里想的都是数量而不是开放性。amazon有自己的规格,迫于它在产业中的地位,大家都要把书转化为它适用的规格,在它那边上架,以便接触到最多的读者。长期的话事情是不可能继续这样存在的。人心都是这样的,甲机器宣称说有一百万种书,可是我会觉得乙机器也不错,因为J·K·罗琳的书甲机器没有但是乙机器有,虽然乙机器上可能只有七种书。作为消费者来说,他会觉得虽然我用的机器没有一个专属的线上书城,但是可以连上所有的书城,这才是他想要的。
  所以维持开放性的厂商——每一个平台上的书,都可以看的机器,最后一定是占有优势的,它胜过手上有多少万种书的那种机器。
  书香:有人说庞大的用户人群、完善的结算体系、海量的内容资源,使盛大文学成为唯一能快速复制亚马逊“内容+终端”模式的中国企业。您觉得盛大可能成为中文世界的amazon吗?
  陈:盛大当然很了不起,但是我觉得问题不是说它的海量内容,每天可以增加多少内容,这个事情很重要,但是如果它的基本特色还是网络文学——网络文学在整个出版产业里面也不是市场份额最大的部分,盛大可能在网络文学里面市场份额是最高的,但是如果放到整个出版产业里面则不是这样,现在的读者并不是单纯看网络文学就会满足的——是很难变成整个行业的主导者。书作为一部作品这个概念,当你是网络文学的时候,作者每天更新,读者热烈追捧,一路跟,这种模式在纸张时代就是报纸上的连载,在没有报纸的时代就是传统的说书。这是非常古老的发表模式。事实上书的模式跟这个的模式是不太一样。
  前一段时间,amazon推出kindle singles,“呼吁广大作家、思想家、科学家、商业领袖、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出版人”上传自己的作品,表达他们的观点,不受篇幅的限制。amazon会大力地促销这个计划。这是一个很敏锐的,对于书这种媒体的思考,它明白书跟文章的区别,它找出电子书很棒的核心,而且开放地去邀请作者。amazon根本不打算只是卖书,而是做出版,它要去定义什么是电子书这件事情。长度算什么标准?现在长度在1万字到3万字的书(大概30到90页)也可以是一本书。
  我觉得对盛大而言,应该更关切去考虑什么叫一本书的概念,它过去的营运模式跟一本书这个概念是没有太密切的关系,结集出书虽然也是书,但并不是出版的主流。恐怕kindle singles是可以给他们启发。
  
  自由复制是数位化时代的特色
  
  书香:您曾经说过“数字时代的出版业,应该建立在自由复制文本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限制复制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利用数字环境低成本复制力的商业模式,才算是原生在数字时代的产业,才会在数字时代具备最大的竞争力。”只有把“低廉的复制成本”当成建立产业的动力,这样的营运模式才可能在数位时间长久持续,这个该怎么理解?
  陈:这个问题比较微妙,我想从音乐产业来说。音乐产业从2000年开始就遭遇出版产业现在面对的问题,它们已经实践了十年。早期音乐下载都有DRM的,apple说服了唱片厂商上去掉DRM,现在下载的音乐都没有DRM的限制。唱片公司为什么愿意这么做?原因是很简单,这是一种动力,他们花了十年时间发现下载、复制音乐,在推广歌手上面有好处。它的好处是新歌手、新专辑的知名度大大增,歌手很容易累积歌迷,有了歌迷之后你做其他事情才有基础。如果你单看CD、单曲所产生的利润确实比十年前小,而且小很多,但整个音乐产业的产值反而比以前扩大了很多。因为整个音乐产业的结构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现在的结构里,CD、单曲并不是它最主要的盈利模式,而是其他的。我听到一个消息,去年“纵贯线”在北中南的50场演唱会的票房收入是43亿新台币。这个团队一年累积的产值,就超过两年前整个台湾实际销售唱片的营业额。
  歌手的获利是因为有歌迷,而累积歌迷最好的方法,是由歌迷自己去扩散音乐,这个就是我所谓的“建立在自由复制文本的基础上”。音乐产业花了十年才明白这个事情。出版产业现在应该要思考如何利用自由复制来呈现商业模式,而不是用限制复制,限制复制是纸张书时代的商业模式。数位时代一定要把复制不花钱这件事放出来,这样你的生意才能在数位时代做出来。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书香:您说音乐界有了歌迷做很多事情就有基础,比如开演唱会卖周边产品等等。可是出版产业比较少产生周边产品,不是吗?而且音乐的话,你可以在线听,用手机听,再去听演唱会,可是书的话很少可以看好多次吧?所以书和歌曲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不是吗?
  陈:那可能不见得是用“外围商品”的形式完成收益。对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收益可能是来自(作者这个品牌的)品牌价值,塑造了品牌以后,这个作者做任何事情就都会有收益,所以韩寒可以写博客,可以出小说,可以办杂志,可以做代言……
  品牌价值这么大的作者确实不多,但小品牌然是有威力的,我不太喜欢标榜自己,但在品牌的效应上,即使像我这样只专注在非常小的领域的作者,我也会接到大量采访、约稿、演讲、评审,或者像月底要去首尔的演讲,所有行程费用由对方支出。作者一旦建立了专业领域的品牌价值,那个品牌就有了力量,可以做很多事。即使回到最原始,只卖纸张书,也会是可观的收益,但现在作者可以做的事情远远不只卖纸张。
其他文献
听  沙漏的滴滑落  数又数  午夜  他俩一起  她缩在他怀里  像一只猫宠  他以指尖  梳她的发  逸出发香  汗味  吻了吻  她睡了  他不敢动被枕的臂  她多辛苦多累  走坎坷的路  花焦燥的唇舌  漫延的等待  这一刻  栓索在安全的港湾  她的面容甜美  微微的酣息  如同尽歌    邵僴  1934年生。省立新竹师范专科学校毕业。曾任小学教师30年、编译馆国语教科书编审委员。创作
期刊
为方便阅读,将信裁剪三块。    之一    《以Google为师!》寄出不久,有几位编辑朋友和我交换看法,他们站在Google时代的基础上,探讨了编辑角色如何存续的问题。我觉得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前瞻式思维所触及的一些想法,似应让更多人一起来关注,并以此作为阶梯,继续往深层挖掘。  我把几位的意见,整理于此:  存续的第一形式:编辑应该继续做编辑的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叶琳认为,活在G
期刊
台湾首次引进使用大陆中学教科书   虎年开春,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旗下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编辑的数学教材进入台湾。这是台湾首次引进使用大陆的基础教育教科书。  按照台湾九章出版社与湖南教育出版社所签订的合同,台湾将购买湖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7~9年级)》,共6册中文繁体版权,作品授权期限为10年;购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共22册)在台湾发行。湖南教育出版社数
期刊
一年一届的“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今年轮到在台湾举办。主会场定于9月16日开幕,地点仍在世贸展演三馆,另计还将在台南、台中、高雄设分会场。“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已举办五届,可以说是越办越好,越来越被两岸政界、业界、民众认可。  “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预期会更好,这是因为组委会认真总结了历届交易会举办的经验教训,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特别是交易会形象包装与宣传上,将加倍投入宣传广告,让台湾民众都能了
期刊
美国哈佛大学内部有图书馆70所,370年来,收集相关图书、文物、数据、档案无数。近几年,该校决定将之全部开放,把数据逐步数字化,并免费提供给全世界使用。  其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无疑是哈佛燕京图书馆。这个馆是当年哈佛与在北平的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合作的。成立以来,主要是供学者访问交流及互派研究生,其次是资助各地学人进行有关中国的研究,或提供奖学金资助优秀青年去哈佛学习。同时还出版各种学术刊物(例
期刊
有人把2010年称为“电子书搏杀之年”。  1月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苹果、微软、IBM、索尼、三星、亚马逊等国际知名公司均展示了自己的新型电子产品,其中尤以苹果即将推出的集电脑、电子阅读器为一体的轻薄平板电脑备受瞩目。与此同时,微软公司也推出了Windows 7操作系统,不仅可以让用户阅读Kindle的图书,还可以阅读一些期刊、杂志,集阅读与上网于一身。电子企业纷
期刊
地处安徽的黄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徐霞客也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名山之下,勤劳勇敢的安徽人民,创造了底蕴丰富、内涵深广的徽派文化。而今,黄山书社冠以“黄山”之名,从一个地方的小社到如今的全国名社,亦是不辱盛名。  黄山书社,1984年9月成立,为安徽唯一一家古籍文史类专业出版社,目前隶属于安徽出版集团控股的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
期刊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未来出版的趋势是什么?”近年来,有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争的话题沸沸扬扬,但何者为先,却始终无法定夺。然而,作为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出版已展露出强劲势头,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出于对数字出版的热爱,而且也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用现代技
期刊
人类正处在历史上变化最急遽的时代。从金融海啸发现原来世界经济已经是牵一发动全身;气候变迁、环境问题也不只是开发中国家或是已开发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课题。在这样的时代下,不知未来何去何从、徨徨不安的心灵,确实需要一位大师的指引。  大前研一继2006年底成功预告了“M型社会”的出现,2010年,他提出更令人忧心的警告——“低IQ时代”的来临。  这不仅是他观察日本人、日本社会所发现的
期刊
讲到世界书局,不得不提沈知方。  沈知方(1883~1939),浙江绍兴人,17岁在余姚一家旧书店当学徒,被商务印书馆的夏瑞芳看中,聘为干事。所谓“干事”,只不过是个“跑街”角色。从最底层的“跑街”做起,积累经验之后,沈知方曾创办了几家小型的书局,但仍不满足,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大显身手。  辛亥革命前夕,善于洞察时势的沈知方早就预感到辛亥革命会成功,便暗地与陆费逵等人,合办了中华书局,并陆续推出了适
期刊